生态材料的创作可能性探析

2024-10-03 00:00王梦茹
艺术科技 2024年13期

摘要:目的:生态材料作为新材料的一种,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映射了新型材料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文章从生态材料在艺术中的运用方法展开,针对材料的属性特征、创作语言及发展趋势,对新材料在当代艺术中扮演的角色进行研究,从而论证生态材料具有创作可能性。方法:文章运用释义法,首先阐释新材料和生态材料的概念,理解概念原意,发掘其延伸含义,为研究奠定基础。然后通过跨学科研究法总结归纳,进行交叉探讨的综合性研究。结果:文章总结了关于生态材料的艺术创作方法,阐明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艺术工作者提供创作思路。结论:生态材料具有很大的艺术创作潜力。相较于传统材料来说,新材料往往能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多了一层神秘滤镜,这源于人们对其功能属性的不完全了解。艺术工作者要学习如何将这种气质发挥到极致,在带给观众好的观感的同时,表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魅力。

关键词:生态材料;新材料;生态环境;当代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03

1 研究背景

当前,传统材料在应用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人们利用现代技术,按照应用需求,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研究、材料组合、材料加工等一系列研究,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开发出各种满足人们意向需求的材料,这些材料被统称为新材料。当代艺术以特定对象、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特定材料来展示核心关怀,新材料凭借自身的特殊性质、优异性能,丰富了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促进了艺术观念的多元化。而生态材料作为新材料的一种,是应环境保护政策的号召开发出来的,具有可回收再利用、低能耗、可环境消纳等特点。它在创作中的应用也使生态议题作品以植物、土石为主要材料的情况慢慢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新材料与生态材料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研究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当代艺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助于艺术家与科学家合作,走上跨学科跨领域、共同研发创作的道路。

2 新材料与生态材料概述

2.1 新材料

2.1.1 新材料的概念

新材料是以传统材料为基础,通过优化成分、结构、设计、工艺等,增加或强化其特性的材料[1]。

传统材料是利用天然原料提炼、加工而成的;而新材料是过去不曾有,自然界也不存在的人造材料,是人类在掌握了物质结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和组合原子、分子等,并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得到的具有预期性能的物质。在新材料的研究和制造中,人类是主动的。

2.1.2 新材料与艺术

不管是从技术史还是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人类一直在研究材料。青铜是商周时的重要材料,而颜料的生产则得益于各种新型化学药剂的合成,其在当时都属于高新科技领域。材料的新旧是相对而言的,陶在新石器时代也属于新材料。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材料的发展趋势逐渐进入微观层面。人类在生产能力有限的时候,只能使用自然界现有的、较容易获得的天然材料,之后对材料进行低强度的加工,如砍砸或打磨,然后用物理、化学手段改变材料的性能、形态,如烧制和冶炼,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材料复合化,如发明合金和抗菌材料,最后实现材料智能化。

新材料也会推进艺术发展。以19世纪末的感光乳剂为例,这种具有感光性质的涂料由溴化银和明胶组成,其中溴化银起主要的感光作用,而明胶则作为载体增强光敏性质。将这种感光乳剂涂到片基上,就制成了可以感光的胶卷;涂到特殊的纸上,就制成了相纸;涂到透明柔韧的赛璐珞片上,就制成了幻灯片,加速了摄影艺术与电影的发展。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已逐渐成熟,但新材料的发明仍然潜藏着风险。新材料是对物质的重新编辑,也是对人类世界的重新编辑。在研发新材料时,应更加注重其与生态环境及资源的协调性。

2.2 生态材料

2.2.1 生态材料的起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社会活动范围不断拓展,对大自然的干涉能力日益增强,再加上意识上的局限和主观上的疏忽,环境问题日益严峻。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外的材料科学家们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材料的环保特性上。在理论上,研究材料对环境影响的定量方法;在应用上,开发对环境友好的新材料及相关产品。经过数年的发展,融合了环境学和材料学的生态材料学诞生。生态材料是人类自发、主动考虑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开发的材料,是在充分思考人类、社会、自然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生态材料在各欧美国家被称为环境友好型材料,而在亚洲(主要是中国和日本)则被称为环境材料、生态材料、绿色材料等。生态材料的英文为ecomaterial,这是日本东京大学的山本良一教授及其研究小组于1993年提出的,由material(材料)加上ecology(生态学)的前缀(eco-)复合而成[2]。

2.2.2 生态材料的定义

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863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生态环境材料研究战略研讨会”,详细讨论了生态材料的名称和定义。最终提出将生态环境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统称为生态材料,并给出了生态材料的基本定义:具有良好性能、良好环境协调性或能够改善环境的材料[3]。

尽管相关会议很多,但关于该材料的名称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在创作时,人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材料的友好性,也要看到材料对生态的负面影响,思考这种材料能够承载什么议题,能够展开什么想象。所以相较于环境友好型材料,笔者更倾向于将其称为生态材料。

3 以生态材料为主的创作

3.1 生态材料的创作方法

3.1.1 从材料出发的创作

在了解生态材料具有巨大的创作潜力后,研究如何使用生态材料进行创作便是接下来要完成的课题。既然是进行生态材料创作,就要从材料出发展开思考[4]。首先是选择材料,在科研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那些既有生态材料进行创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功能优异的生态材料层出不穷,需要保持对材料的敏锐嗅觉,甄别材料的“气质”。一是了解材料的工程学基本性质,判断材料本身是否有趣,能否激起艺术家的创作欲;二是思考材料的可操作空间是否足够,捕捉可操作的部分进行思维发散。例如,更具针对性的氯氟氢化合物替代材料使用范围更广泛,自带“神奇”属性的自愈合材料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创作者有科研条件时,可以自行对新材料进行设想、设计与研发。

Steffen Reichert(斯特芬·赖克特)从材料出发进行创作,在发现传统木材不能满足自己的创作需求时,在木材中加入潮霉素,形成了对湿度极其敏感的新型改性木材。

新型生态材料具有极强的材料特性和文化属性,自带神秘感,有着相较于传统材料更加优异且大众不了解的性能,这足以激发大众的探索欲。生态材料的环境友好性质为生态议题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能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

3.1.2 从问题出发的创作

新材料艺术或生态材料艺术不能一味地展示材料,否则美术馆将变成第二个科技馆。要展示对材料的思考,借助材料激发想象力,从而创造美。所以在选择好材料后,要不断实验,寻找和建立创作的核心关怀,带着问题走进创作,在思考材料各种可能性的同时,思考材料可以承载什么问题,让材料更加贴合主题,从而融入创作。

生态材料并不是只能解决环境问题,在材料特性和问题本身足够契合的情况下,可以承载各式各样的问题。Jalila Essaidi(加里拉·埃萨迪)的项目“2.6 g 329 m/s”就是典型的从问题出发的创作。当前,暴力新闻充斥社交媒体,营造了恐怖气氛,极大地影响了个人和社会对存在的威胁的理性判断。在意识到这一问题后,Jalila围绕个人安全这个世界性的议题展开思考。通过大量的实验与调研,她发现蛛丝韧性强、强度大,与她所想要传达的安全与危险议题不谋而合。最后,她与生物学家合作研制了蛛丝仿生概念的防弹皮肤,并引发讨论——到底什么样的安全模式和理念才对社会有利?

3.1.3 从手法出发的创作

创作手法是材料与观众沟通的桥梁,是创作的核心支柱,如何选择创作手法至关重要。在进行生态材料创作时,要思考如何借材料传递主题,在充分了解材料的特性后,提高材料与问题或主题的契合度。例如,可以通过不断追逐铁球奔跑的磁流体来表现夸父逐日,通过不断的噪声刺激某种吸音材料表现掩耳盗铃。其中,磁流体和吸音材料就是创作材料,夸父逐日和掩耳盗铃就是创作主题或承载的问题,而追逐铁球和不断用噪声刺激就是建立材料和问题联系的创作手法。

3.2 关于材料、生态环境与生态材料的哲学思考

在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技术或技术体系发生的质的变革,就称为技术革命。中国古人把五行作为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和相互关系,利用五行中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相生相克的逻辑生产材料,掀起技术革命,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新技术革命是由新技术引发的改造物质世界的革命。支撑人类生存的主要有材料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它们带领人类上到太空宇宙,下到地心海洋,而这些技术无一不以材料物质为基础。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原始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很小;农业社会,“刀耕火种”的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工业社会,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逐渐扩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恶劣。

材料是组成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与环境、生态息息相关。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性能决定了材料对生态的影响,两者或敌对或友好,或对立或统一。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材料与生态的协调关系,从而思考生态材料的发展问题。

“材料价值”毕竟是从人类的立场提出的问题,展现的是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点;生态哲学主张是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评价材料的价值,必须放弃“只顾人类”的思想。人不是独立的人,而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国理解的自然和西方国家理解的自然的重要区别。我们不能单以人为中心,一味地改造世界,而摒弃天地人合一的理念。

4 结语

本文阐释了生态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巨大潜力,并试图总结这种材料的普适创作方法。然而,即使掌握了创作方法,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运用活性材料创作时,要思考如何找到这类材料,如何建立和科学家或实验室的联系,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对科学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应该如何建立合作实验机制。这样的创作必然是群体性的合作,而不是一个艺术家能完成的。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继续学习并持续思考。

参考文献:

[1] 陈光,崔崇,徐锋,等.新材料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5-18.

[2] 山本良一.环境材料[M].王天民,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3-5.

[3] 聂祚仁,王志宏.生态环境材料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8.

[4] 邱志杰.总体艺术论[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2:2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