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mLab沉浸式影像艺术语言探究

2024-10-03 00:00古雨桐
艺术科技 2024年13期

摘要:目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沉浸式影像艺术已成为当今艺术创作中一种备受欢迎的形式。文章探讨沉浸式影像艺术语言特征及其在受众感官体验中的作用,以teamLab艺术团队的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表达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介绍teamLab的团队概念及发展历程,然后探讨作品中视觉、听觉、触觉及空间艺术等多种语言的具体应用,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沉浸式影像艺术语言的特征和表现手法。结果:研究发现,teamLab的沉浸式影像作品通过多感官的交互设计,极大地增强了受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其作品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震撼,而且在多重感官、交互和空间设计的配合下,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推动了受众与艺术作品的深度互动。结论:沉浸式影像艺术作为科技与艺术交融的产物,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艺术价值。teamLab的作品作为这一领域的先锋,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案例,揭示了作品艺术语言在多感官体验中的重要性,引发了人们对未来艺术创作方式的思考与探索。深入分析沉浸式影像艺术,可以看出其在艺术表达和受众体验中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teamLab;沉浸式影像艺术;语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3-00-04

0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艺术展览中的沉浸式影像艺术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交互技术设计在沉浸式影像艺术中的应用也变得更为普遍。沉浸式影像艺术因具有独特的技术性、动态变化和沉浸感,对传统艺术进行了持续的融合和创新,为公众带来了多维娱乐体验。其能让受众在交互、体感中有效地调动五感,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异空间。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的同时,大众对精神文化和艺术的追求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闲暇之余走进美术馆,参与艺术展览等相关活动。teamLab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活力、最受大众喜爱和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创作团队之一。其作品在全球各地都有展出,并凭借令人震撼的视听体验、互动设计和沉浸式的用户体验赢得受众广泛好评。

1 teamLab及其创作理念

1.1 关于teamLab

teamLab由猪子寿之于2001年在日本东京创立,最初仅有4人,如今已经发展成一个由上百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庞大的技术和设计创意团队,包括画家、程序员、网页设计师、数学家、设计师等。团队中,很多专业背景不同但想象力丰富的成员交流沟通,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teamLab并没有将科技视为创作最核心的部分,而是期望通过跨领域和跨学科合作,突破艺术、科学、创意、技术等多个层面的界限。正是这些跨学科的成员加入,为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teamLab的作品大多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成员们坚信个体与世界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并且是彼此相互融合的,他们的目标是寻找人与这个世界之间新的联系。

1.2 创作理念

teamLab团队始终将受众的体验视为作品的核心。猪子寿之曾在访谈中说:“因为有这些边界存在,人会感觉到孤独,我会想,有没有可能消除这些边界,让我们和其他人连在一起?”他认为,这种想法很好地契合了teamLab作品的主题——“无界”。2018年6月,teamLab在东京台场创办了全球首家无界美术馆。这里的“无界”指没有任何界限和限制,这完全契合猪子寿之“将艺术扩展为无尽体验”的艺术创作哲学。他和他的团队意在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沉浸于无空间限制的数字艺术作品,打破所展示作品之间的界限,增进与作品之间的沟通,实现深度融合。

2 沉浸式影像艺术语言的特征

语言是人们沟通的重要手段,传递信息是基础功vHcPrnuKx1GGivMNqM07g3q0OI8CHnO1BoLzSsvrWwo=能。在沉浸式影像艺术中,艺术语言的广泛应用源于其能够有效地帮助艺术作品展现内容,传达创作者的情感。teamLab利用适当的艺术语言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受众,通过其作品,受众可以感受到创作者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语言在沉浸式影像艺术中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辅助工具。沉浸式影像艺术语言的特征如下:

2.1 综合性

沉浸式影像艺术是多维艺术的结合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艺术展览早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觉传达功能。其不仅体现在数字化展示上,还反映在媒介的综合语言表达上。teamLab无界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强调人与展览环境之间的多样性互动,受众的各种行为会对展览的整体环境、气氛和影像展出产生影响,空间的多个维度也能为创作者提供丰富的创作机会。从传统影像艺术到沉浸式影像艺术,再到音画之间的交互,多感官的交互作用使沉浸式影像艺术在物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得到了扩展。

2.2 虚拟性

沉浸感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的精神高度集中在数字艺术所创造的虚拟环境中,并因虚拟环境的变化而作出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反应。这种体验是以真实存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性,可以使受众获得身临其境之感。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沉浸式影像艺术中的虚拟现实和超现实视觉呈现变得可行。创作者们利用这种技术将日常的观察和思考转化为数字化的虚拟形式。这种沉浸式影像艺术的语言特点在teamLab的众多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其创作方法重新定义了虚拟事物、数字符号和情境的价值观念,并通过虚拟技术,让受众体验和尝试现实中无法做到的事情。在传统影像艺术中,受众的视觉体验被高度重视,而沉浸式影像所带来的沉浸感是基于虚拟环境给予受众的感官一致性。在虚拟场景中,受众与作品之间能以看、听、嗅等方式交流,这是沉浸式影像艺术与传统影像艺术在交互特性上存在的明显差异。

2.3 融合性

沉浸式影像艺术采用的新型媒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这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造了条件。teamLab团队始终致力于打破传统束缚,在艺术、建筑、设计、编程等多个领域的人才合作中,将图像、声音、气味、材料等元素结合,打破单一创作载体的局限,从而实现沉浸式影像作品在艺术性和技术性方面的完美结合。其在技术层面实现了某种融合,并在创作沉浸式影像艺术的过程中,依据特定的概念,融合艺术学科,涵盖哲学、历史文化等跨学科,同时融合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从而创造了丰富的艺术背景。

3 沉浸式影像艺术语言的应用实践

3.1 感官语言

3.1.1 视觉语言

在视觉展现上,沉浸感首先是由视域的广度和维度决定的。teamLab的艺术创作主要利用数字投影技术,将影像投射在墙面上,从而创造出沉浸式虚拟空间。根据哈佛商学院的研究,人类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收外部信息,其中通过视觉接收的信息占据83%[1]。可以看出,视觉是人们接收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径,人类在识别图像中的物体时速度更快。沉浸式影像可以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获得趋近真实的体验。因此,在沉浸式影像艺术语言中,视觉语言最直观,也最关键。图像的视觉丰富性是通过其在影像中的色彩应用、形状设计、材质选择、运动轨迹等多个方面来实现的。与架上艺术相比,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动态性。这种动态的影像用最直接的方法展现,有效地缩短了受众的接收时间,并通过简洁、多变的图像突破了二维空间的限制,这导致受众在没有足够时间进行深度思考的情况下,意识焦点便被情绪所占据。在新媒体环境下,视觉享受不再是简单的观看,而是通过各种感官参与来获得愉悦的体验。丰富的视觉元素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和趣

味性。

在展览中,色彩设计与形态设计密不可分,色彩所承载的意义与其对受众情感的影响相互关联。颜色的波长和光线的变化可以调节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例如,绿色和蓝色能给人们带来凉爽的感觉,实验数据显示,蓝色和绿色有助于舒缓心跳、降低体温和放松肌肉[2]。teamLab的创作大多以黑色为背景,这样不仅能凸显主体,创造特殊的视觉效果,还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吸引受众关注。在作品《被追逐的八咫鸟》中,通过光线绘制的八咫鸟在空中盘旋,它的飞行路径会转化为光束,并描绘出“空书”。在此过程中,八咫鸟相互追逐,但会识别受众的位置躲闪飞翔,如果来不及躲闪,则会化作花朵消散。在场地内,当受众站在特定的位置,地面与墙壁之间的界限会消失,受众的视线也会随着鸟的移动而不断变化,从而完全沉浸在作品之中。

3.1.2 听觉语言

听觉语言在营造氛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视觉与听觉是紧密相连的,沉浸式影像作品通常是视听结合的,通过声音的辅助传达情感信息,从而影响接收信息对象的情绪和行为。声音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对艺术作品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声音传播过程中,要利用音响、节奏和旋律来塑造不稳定的艺术形象,并直接通过听众的听觉感官来获得感受,从而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意识和思想感情,受众可以根据音调、音色、音量和内容产生联想。声音本身具有时间特征和空间感,但人们空间感知能力的不同造成了想象上的差异,因此声音在画面中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声像效应”。

17世纪,西方经过大量的艺术实验,突破了传统时空限制,“色彩音乐”的雏形得以形成,后来光影艺术、抽象电影等的形成都得益于此。视觉语言是空间,听觉语言是时间,二者相辅相成[3]。这样的实验为听觉语言艺术奠定了基础,作品借助听觉媒介再现艺术观念,能够实时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且声音的表现形式与作品的起始和终结紧密相连。

teamLab的作品《地形的记忆》除了播放背景音乐,还融合了大自然的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当受众步入这个“自然景观丰富”的空间时,会被随季节更迭而变换的美景和声响所吸引。例如,春季播种的稻穗苗在微风中微微摇曳;到了初夏,萤火虫便会现身,当受众保持安静时,萤火虫的闪烁会因为连带反应呈波浪状。人们穿过植物时,植物被拨开的声音,以及雨滴落下的声响,都增强了受众置身于虚拟环境中的沉浸感。这些适时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声音,营造出了一种真实的自然环境氛围。

3.1.3 触觉语言

在沉浸式作品中,创作者的观念不再约束受众,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共享叙事话语权,且与创作者享有同等地位的叙事权利[4]。莫里斯·梅洛-庞蒂描述身体是“有主体的感觉,但也有客体的感觉”,因为有身体,我们才能触碰世界,世界也才得以被我们触碰,我们的意识通过身体与世界联系。简而言之,为了让受众在与作品接触后产生互动,提供感官上的刺激至关重要,这不仅能让受众感到愉快,还能提升受众持续参与作品的可能性。艺术家将受众的反馈和参与融入作品,使之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受众而言,与沉浸式影像作品互动,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视觉图像所传达的深层含义。沉浸式影像作品也可以被称为虚拟现实作品,其具有虚拟性、交互性、真实性等特征,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对其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

以teamLab的《花之森林,迷失、沉浸与重生》为例,其并不是预先制作好的影像,而是由电脑程序实时绘制而成的。其结合了编程、动画、摄影等技术手段,以花朵为主要的视觉元素,构建了一个充满花朵的巨大空间、一个梦幻般的超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同季节的花朵不停地在展厅移动,经历诞生、成长、盛放、凋零和死亡的全过程。且teamLab创作的作品大多植根于日本文化,带有物哀和侘寂之美,能引发受众的情感波动。花朵的盛开仿佛是自然界对受众参与的回应,受众如果在一个地点长时间停留,就会发现身体周围有更多的花朵盛开。当受众做出踩踏、触摸花朵的行为时,花朵会分散且逐渐消失,同时,受众的情绪会随着花朵的变化而起伏。这种人与花共舞的方式不仅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奇妙,还能让人意识到触觉语言与受众的参与是紧密相连的。受众通过参与和体验对作品产生情感共鸣,能更好地理解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触觉语言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将受众带入特定情境,使受众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官刺激,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运用触觉语言,沉浸式影像艺术作品能够提供更具个性化和个体化的交互体验,与受众建立起更深入的联系。

3.1.4 其他感官语言

嗅觉和味觉在人的五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嗅觉方面,气味、情感和记忆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相关研究指出,气味能够引发情感共鸣。以teamLab的作品《花之森林,迷失、沉浸与重生》为例,受众一踏进展厅,便能闻到一股芬芳扑鼻的香气。这种从视觉到嗅觉的多感官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由花朵构成的真实世界,从而难以分辨现实与梦境。

3.2 空间语言

3.2.1 营造空间

回顾过去的沉浸式体验,如果想要在视觉方面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在建筑空间内绘制环绕式壁画和全景画。例如,安德烈亚·波佐在维也纳耶稣会教堂的天顶创作壁画,用透视手法拓展空间的深度,绘画和空间的结合为受众创造了沉浸空间。艺术家运用透视手法,能让受众产生空间和建筑得到延续的错觉,从而产生空间上的沉浸感。

沉浸式影像作品的空间由现实空间和数字化三维空间组成,需要用感官感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用手机、电视、电脑等设备观看影像。然而,这些设备并不能为受众提供沉浸式观影体验,因此,受众的吸引力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在有限的条件下,想要获得沉浸感的受众更倾向于选择电影院,这是一个能让他们在黑暗中提升注意力和实现感官沉浸的环境。

teamLab的创作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数字投影技术将影像投射到一个黑暗的空间,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出无限和模糊的边缘,这反映了团队想要传达的“无界”概念。在《花之森林,迷失、沉浸与重生》展厅,teamLab通过精心布局和设计参观路线,为受众提供了多个用幕布遮挡的隐蔽入口。其中,一些入口为受众提供上下楼梯的视角转换功能,另一些入口则通向teamLab其他作品的展厅。将影像投射到四周及幕布上时,它们看上去几乎没有区别,只有走近了才能发现有个飘动的入口,这为受众带来了更多的探索乐趣。受众在与艺术作品互动时,也在与周围的空间互动,这进一步扩大了封闭空间的规模。

3.2.2 媒介辅助

增强空间意识能够影响受众的活动方式、互动体验和游览动线,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好的沉浸体验。创作者不仅需要对空间进行合理布局,还需采用合理的媒介,使其能够对展厅进行有效的划分或延展。观察teamLab的创作,受众可以发现创作者频繁将镜子作为辅助工具,通过镜子的反射拓展空间,并巧妙地将整个空间设计成一个迷宫。teamLab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的视错觉,鼓励受众更加主动地探索真相。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受众在虚幻与现实之间不断穿梭,还能让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创造出更具临场感的视觉体验。

3.3 交互语言

交互语言主要是让受众通过语音、文字等方式与机器交流,这是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特性,作品的完整度与受众的参与度息息相关。teamLab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互动装置让受众与作品产生交互,成功实现了受众与艺术作品、空间以及其他受众的交互。以teamLab的《彩绘海洋》作品为例,受众在已有海洋生物轮廓的纸上涂鸦上色,通过扫描着色纸,使海洋生物“游进”海里。受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上的饲料袋让出现的海洋生物集中在一起,产生互动行为。被扫描出来的海洋生物活动范围很大,甚至能够超越作品的边界并游出房间,在美术馆遨游。在这里,每个受众都是海洋生物的创造者,而非只是旁观者。在这里,各种关系的交互体现了teamLab团队所推崇的共同创造的理念。

4 结语

本文以teamLab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沉浸式影像艺术语言,探讨了数字艺术如何与科技融合创造出身临其境的体验。研究表明,teamLab团队的跨学科合作拓宽了沉浸式影像中的艺术表达方式,使作品在消除时间、边界和距离的同时,呈现出更多趣味性和活力。研究认为,创作者应深入理解(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这些艺术语言要素,并将其应用于各类艺术创作中,从而拓展艺术表现形式,构建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桥梁,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受众与艺术作品建立联系,引发更多思考。然而,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对新材料和新技术持续创新的关注不够深入。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新材料和新技术更有效地融入沉浸式影像艺术,以推动艺术创作不断演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焦阳.基于主动学习的多标签图像分类方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2] 保罗・芝兰斯基,玛丽・帕特・费希尔,芝兰斯基,等.色彩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35.

[3] 朱文涛.从“色彩音乐”到“视觉音乐”:西方视听通感的观念源流与其早期艺术实验[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5):96.

[4] 图拉.沉浸式叙事与沉浸者定位[J].电影文学,201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