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雪”的意蕴及教学启示

2024-10-01 00:00唐克书潘铃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4年10期

[摘要]《祝福》是鲁迅1924年创作的经典小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雪”作为贯穿《祝福》全文的典型意象,不仅渲染了特定的氛围背景,更承载着丰富的审美特质和情感内核,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和独特表达,在教学中是深入小说主题的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祝福》;雪;鲁迅

[作者简介]唐克书(1982),女,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高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潘铃(1999),女,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

“意”是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象”是创作主体表情达意的载体,意象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统一[1]。《祝福》是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经典小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有关《祝福》的文本解读,鲜有以“雪”这一典型意象作为解读的切入点。事实上,《祝福》中的四处“雪”意蕴丰厚,“雪”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相交织,蕴含作者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悯与同情,对知识分子的审问与反思,折射出作者深刻的批判精神与自省意识。

一、“雪”意象溯源

“雪”是历代文人墨客钟爱的抒情意象之一,含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在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雪”常被视为描绘自然环境或用以比兴的元素。例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通过描写大雪纷飞的场景来烘托归人的复杂心理。尽管在这一时期,“雪”意象尚未形成丰富的内涵,但是这些生动的描绘充分表现了古人对“雪”的观察和感受,为后世文学创作进一步探索和运用“雪”的意象提供了宝贵的典范与启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学创作的发展,“雪”逐渐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成为文人表达情思、寄托心声的独立审美意象。两汉时期,张衡的《四愁诗》写道:“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诗中“雪雰雰”描写漫天飘落的雪花,这些雪花不仅增添了场景的凄美感,更隐喻了仕途的艰难与坎坷,象征诗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所遭遇的重重阻碍。魏晋南北朝时期,“雪”因其洁白、清冷的特点,成为诗人们常用的自喻对象,用以表达他们高洁独立的精神品格。鲍照的《咏白雪》,“白圭诚自白,不如雪光妍”,他赞美雪花的洁白虽然胜过白圭,但雪花不争奇斗艳,默默绽放,又默默消失,以此象征自己坚守自我、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尚品质。唐朝白居易的《夜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通过描写竹枝被积雪压折的情景,透露出仕途不顺时内心的无奈与孤寂,这里的“雪”象征诗人所面临的政治艰难和人生困境。南宋朱熹《晨起对雨二首》中的“雪”则另有含义:“凄冽岁云晏,雨雪集晨朝。高眠适方起,四望但萧条。”在寒冷的冬日早晨,白雪纷飞,诗人闭门不出,在窗间远眺。此时的“雪”不仅凸显冬日的寒冷与萧瑟,更表达了诗人宁静自在、休闲淡泊的精神境界。

由此可见,“雪”这一文学意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独特地位。“雪”给人的外在感受是洁白无瑕、清冷宁静,然而这一意象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同样象征着艰难困苦,隐喻在逆境中安贫乐道、坚守自我的精神品质。“雪”丰富的情感内涵不仅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阅读体验和广阔的思考空间。

二、《祝福》中“雪”意象的意蕴呈现

《祝福》中有关“雪”的具体描写共出现了四次,折射出鲁迅寄予在小说中独有的生命体验。

(一)鲁镇的“雪”——旧历进行曲

鲁镇的“雪”是一部旧历进行曲,关联“旧历”社会的人情网络,铺展成一幅社会风情图。小说开篇“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漫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此时的雪笼罩着“祝福”中的鲁镇,显得忙乱和热闹。文末呼应开篇的雪景,“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作者反复、刻意强调鲁镇下雪的场景,这是对环境的双重暗示,“雪”既是鲁镇冬天的自然景象,又具有社会属性。

鲁镇在辛亥革命之后依旧很“旧”。旧历的年底、旧的习俗、旧的人、旧的礼……一切都没有改变。这是社会环境在“祝福”中的投射,意味着鲁镇是个守旧的小镇,丝毫没有吹进时代的新风。人们安于这样的“旧”,送灶、杀鸡、宰鹅、卖猪肉、男人拜神……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但男女分工界限分明、一丝不乱。有钱的人家买福礼放爆竹,没钱的人家当佣工,这固化的阶层似乎让人们觉得理所当然。这样的人文环境隐伏着鲁镇重重的人性危机。可以说,鲁镇的“雪”弥漫了作为地理意义上的鲁镇,更笼罩了作为社会意义上的鲁镇,铺开成礼教制约下的社会机制。

(二)“我”的“雪”——心灵独奏曲

“我”的“雪”是一部心灵独奏曲,徘徊、矛盾,充满怀疑,却又找不到出路。首先,“雪”见证了“我”的孤寂与无奈。“我”带着一丝期待与憧憬回到鲁镇,希望看到故乡的变化。但是故乡的陈旧让“我”失望,漫天飞雪将理学卫道士四叔的书房陈设映衬得透亮,“我”由此看清四叔书房里陈旧的陈设。正是因为“雪”这一意象的巧妙连接,让四叔的理学家形象得以呈现无遗。其次,在鲁镇人们参与祝福之际祥林嫂凄然死去,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这显示出四叔的刻薄与冷漠,“我”与四叔的隔膜坚定了“我”离开鲁镇的决心,反衬出“我”的格格不入。再次,“雪”见证了“我”的惶惑。在这样的雪天之下,“我”面对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质询不得其词,以“说不清”搪塞过去,这让“我”的心理又增加了不安,在这“阴沉的雪天里”,“我”的“不安”愈加强烈。最后,“雪”引发了“我”的回忆。“我”在“瑟瑟作响的雪花声里”一边思索一边联成祥林嫂的半生事迹片段,在夜色下的“雪天”里,反思“我”给祥林嫂的回答,想着她的“百无聊赖”以及人们对她的冷淡态度,至此,“我”的回忆与祥林嫂的故事得以串联。

(三)祥林嫂的“雪”——悲剧交响曲

雪花纯白无瑕,原本有象征人物美好品质之意义。祥林嫂勤劳善良,却困顿于大雪之中,最终凄凉死去,文中的“雪”对祥林嫂来说有着多重暗示,预示祥林嫂的人际危机、经济危机和信仰危机。

首先,“雪”预示祥林嫂的人际危机。第88段末尾“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里的“雪”尚是微雪,微雪逐渐飘舞成漫天大雪,预示祥林嫂的生存困境无可突围。祥林嫂重回四叔家之后,四婶嫌弃她的“不干不净”;鲁镇上的其他人听腻她讲悲惨的遭遇时,被当作“渣滓”一样吐掉;捐了门槛的祥林嫂依然得不到参与祝福准备的资格。失去人际环境的祥林嫂,最终从四叔家出来,走向命运的冰天雪地。

其次,“雪”预示祥林嫂的经济危机。人际危机之后,祥林嫂最终成为了乞丐。“微雪”在慢慢酝酿,封住了祥林嫂的出路。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头发全白,讨饭的破碗是空的,比她还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悲惨的境遇源于人们的冷漠。哪怕祥林嫂努力捐过门槛了,人们认为她不贞的观念依然毫无动摇,无怪乎鲁迅批判这样的社会“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2]。

最后,“雪”预示祥林嫂的信仰危机。她原本和所有鲁镇人一样,恪守着封建伦理道德,但两次从嫁让她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死后究竟会有怎样的纠葛?无暇顾及生的祥林嫂被死后的问题弄得精神崩溃。鲁镇的“雪”就是祥林嫂的灾难,让她无可挽救的走向生命的灭亡。这“吃人”的大雪最终将她吞噬了。

(四)时代的“雪”——孤独奏鸣曲

在鲁迅的笔下,“雪”作为一个典型意象,不仅下在鲁镇,还下在当时让人彷徨不已的整个社会。《故乡》中,作者“盼望下雪”,因为下雪天闰土就可以捕鸟了。这“雪”成了“我”的期待,成为一种美好而纯净的向往,可回到故乡时正值“深冬”,少年闰土成为成年人,生活艰难,恭敬地叫“我”为“老爷”,“我们”之间横亘着“可悲的厚障壁”,刺穿“我”的是闰土的艰难与麻木。时间的纵向对比,越发让人感到严冬的寒冷。这“寒冷”凸显了鲁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对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人们的深深同情,暗含鲁迅深刻的自省和批判。《孤独者》中写了两地的“雪”,“我”在深冬的雪夜收到了魏连殳的来信,而彼时彼地,也“下大雪了”。这“雪”打破了时空阻隔,将孤独者的身影投射在寂寞的荒原,反映人物所处的生存困境和心灵困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烙印。《在酒楼上》一文中,“雪”有更丰富的意蕴,有“我”眼中现实的凄清的“雪”,也有“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有回忆中在“雪天里”酒楼上眺望,有吕纬甫“站在雪中”监工为小兄弟迁坟等。“我”与革命同道人吕纬甫在酒楼上邂逅、谈论,“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许多积雪”从山茶树上滑下去,“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在这里,“雪”象征着一种坚毅的品质,也成为严酷社会环境的指称,封建迷信的罗网,衬托出先驱者的悲凉心境与崎岖道路,也暗示前进的希望。鲁迅小说中的“雪”或隐或现地参与着作品内容与艺术的建构,增强了小说的诗化特质[3]。

三、《祝福》中“雪”意象的教学启示

《祝福》中的“雪”不仅为故事的发展创设了宏大空间,更映射了人物的心理和命运,是时代氛围的真实写照。鲁迅将自己对时代的所思所感寄托给选定的意象“雪”,使之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别有深意[4]。教师在教学《祝福》时,可以将挖掘“雪”的丰富意蕴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细读这篇小说提供新方向,在守正的基础上教出新意。

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象外之意,把握小说情感主题。“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应包含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5]文学意象的深层含义既需要作者精心创作和赋予,也需要读者在阅读中主动挖掘和体会。在《祝福》的教学中,教师应强调“雪”这一意象的重要性,并启发学生以“雪”为线索,仔细阅读文本。通过细致分析,理解“雪”对祥林嫂残酷生存环境的暗示作用,体会洁白无瑕的雪花何以成为祥林嫂勤劳善良品格的象征,领会鲁迅在雪中寄予的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的深刻批判,对人性的善良与残忍的深刻反思。

此外,教师应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把《祝福》中的“雪”意象与鲁迅其他作品中描绘的“雪”意象相关联。在课堂上,学生梳理和分析《祝福》中“雪”的意象,领会其深层含义后,教师可以选取《故乡》《在酒楼上》等作品中描写“雪”的片段,供学生鉴赏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雪”意象如何与人物心情和经历相呼应,从而认识到“雪”是鲁迅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独特媒介,扩展阅读视野。

在《祝福》中,“雪”这一意象贯穿全文,是连接鲁镇、祥林嫂、“我”以及那个时代的重要纽带,彰显出鲁迅特有的思想情趣和生命体验,是读者触摸文本真谛的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1]古风.“意象”范畴新探[J].社会科学战线,2016(10).

[2]鲁迅.狂人日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3.

[3]曾翔.《呐喊》《彷徨》中雪的意象[J].大众文艺,2020(12).

[4]戴梦姿.看雪是雪,看雪不是雪,看雪还是雪——试析鲁迅《祝福》中“雪”之内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1).

[5]童庆柄.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