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收集课堂资料的手段,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它在提高课堂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课堂观察,从组织类、阐释类和问题类三个维度设计课堂教学语言的观察量表,对虞大明的公开课《手术台就是阵地》进行研究。经分析,获得以下启示:组织类教学语言应做到“少而精”;阐释类教学语言应做到“准而深”;问题类教学语言应做到“明而启”。
[关键词]课堂观察;语文教学;教学语言;虞大明
[作者简介]施锦丽(2001),女,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马利云(1971),女,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语文教学、写作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
在日常教学领域,教学语言即指课堂教学语言[1]。课堂教学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备手段,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课堂教学语言体现了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2]。课堂教学语言将在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上发挥重要作用。
虞大明老师的课堂独具魅力,其课堂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内涵丰富,能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6课的精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公开课课堂上,虞老师抓住文章核心,将课堂教学语言与文本紧密结合,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其课堂教学语言特点值得语文教师学习和效仿。本文借助课堂观察,从组织类、阐释类和问题类三个维度设计课堂教学语言的观察量表,对虞老师公开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中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分析,凝练其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及要领,以期为初入职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提供参考。
一、量表编制及基本框架
课堂观察量表是通过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确定合理的观察点,在收集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为更好地改善课堂教学而开发的一种工具[3]。参考崔允漷的课堂观察LICC范式,本文以教师为观察对象,聚焦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通过定量的方式将课堂情况记录下来。
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为切入点,在观察前须明确教师教学语言的具体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关注和统计。宋其蕤、冯显灿在《教学语言学》中将言语本身的功能划分为信息功能、表达指示功能、情感功能、美感功能和交际功能[4],按照这一功能划分将课堂教学语言分为组织类、阐释类和问题类[2],为了便于论述,本文采取上述分类方式对每种课堂教学语言进行分析。组织类语言能有效衔接或统领各教学环节,分为导入语、过渡语、总结语;阐释类语言用来解释名词、概念,分析文章内容,讲授课文思想内涵等[5],分为叙述语、分析语、抒情语;问题类语言聚焦于师生问答的过程,包括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对学生回答后的点评、总结、鼓励等,分为提问语、引导语、反馈语。根据观察量表,对虞大明老师《手术台就是阵地》中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归纳整理,记录每种语言出现的次数,统计出每种语言在该大类语言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在所有语言中的比重(具体的课堂观察量表如表1所示)。
二、结果分析
(一)组织类语言分析
组织类语言是发挥组织功能的语言,分为导入语、过渡语和总结语。通常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出现,如课堂开始、不同教学阶段间、某个教学环节结束时。
1.导入语:言语简洁、引入自然
虞大明老师以自我介绍进入课堂,语气语调亲切,“我来自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崇文的孩子们见到我都喜欢叫我大明老师……你们愿意这样叫我吗?”这样的导入,其一让学生认识了教师,其二反问语照顾到了和学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的感受,生动自然,课堂氛围轻松自在。此外,虞大明在导入时夹杂的鼓励性话语也毫不生硬,“虽然大明老师跟你们才见了第二面,但是我还是想夸赞一下你们……”夸奖虽简单但有温度,能让学生感受到真诚与期待。接着,他巧妙地利用时间上的联系引出主题,整个过程浑然天成,“今天是11月16日,你们知道在刚刚过去的11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4分钟左右的导入言简意赅,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过渡语:语言简练、目标明确
首先,过渡语目的性强,充分发挥了语言的指示作用,他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将教学从字词转入概括课文,一语击中核心,“前鼻音,恳求。没错,可见预习得非常充分。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白求恩……我们读记事的文章,首先要了解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仅用三言两语就把学习目标转到文章理解上,教学进程紧凑、清晰。其次,过渡语的针对性强,“这个孩子刚才的回答就涉及了你们预习的时候提出的问题。白求恩为什么不能离开他?为什么要和战士们在一起?”问题答案涉及白求恩的精神品质,对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有很好的助推作用,虞老师看准时机,当即让学生思考,就是想借学生之口将关注点往理解人物形象上引,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3.总结语:话语精练、重点突出
总结语共出现两次:“学到这儿,相信大家对手术台就是阵地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就是白求恩,一个国际主义战士……”两次总结拎出重点,将核心回归“手术台就是阵地”,回归白求恩,简单明了,起到了归纳梳理的作用。两次总结语间隐含递进关系,第一次总结是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理解的告一段落,第二次总结是对前一次的升华,它更强调白求恩的高尚品质,更强调调动起学生的内在情感,由此总结的重点从理解标题上升到敬佩白求恩。虽然语言简洁但不失教学效果,学生在这样的总结下能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一个更加完整的感知,巩固了对白求恩精神品质的理解,加深了崇敬之情。
(二)阐释类语言分析
阐述类语言强调教师的输出,包括叙述语、分析语和抒情语。要求有条有理,阐释精准,对教师的语言功底和调动学生兴趣和情绪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1.叙述语:表达准确、条理清晰
虞大明老师的叙述语清晰,有逻辑层次,“我们在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可以向课题寻求帮助。齐会战斗的时候,白求恩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你看这就是我们梳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的方法之一。”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把概括方法和具体文本结合,表述完整,条理清晰,学生能立马抓住核心。此外,叙述语在渗透文章思想时也“井然有序”,“这就是白求恩大夫,这是把手术台当作阵地的白求恩大夫,这是把救死扶伤当作天职的白求恩大夫,这是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白求恩大夫……”将白求恩的伟绩逐级延伸,条理性强,这样带有层次性的叙述顺应了学生理解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
2.分析语:解剖透彻、有理有据
虞大明老师的分析语深入、透彻,紧扣人物,促使学生完善了对白求恩的认识,“这是他们拼搏的地方,这是他们奉献的地方,只要还有伤员,他就绝不离开,这就是坚守……手术台就是阵地,就是这个意思”。结合具体内容,使白求恩不畏牺牲、坚守岗位的精神不只是浮于表面,而是从事例中透出来。对于上述标题的理解,虞大明摒弃“灌输式”或“随意式”的教学,在前期铺垫了一系列问答互动,以学生回答为基础分析,这样的解析不是无厘头而是有因有果的,即便最后是以虞大明之口完整地叙述出标题含义,但学生也能明白含义的缘由,可以称该过程为“踩在学生的肩膀上”。
3.抒情语:渗透到位、抒发真诚
虞大明老师的抒情语“四海为家”,他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有意引导学生认同、内化课文中心思想,“大明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深深地为白求恩大夫的言行举止所感动,你们感动吗?”“这些医生手术时的那种全神贯注,那种忘我,感动了大明老师……白求恩大夫更令我们钦佩。”“感动”“钦佩”这样的词反复出现,但不突兀,它们渗透在具体事例中,出现的时机适当,因为有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作铺垫,这些抒情内容在虞大明的语言中是顺理成章,呼之欲出的,不知不觉中就感染了学生的情绪,整个课堂的氛围也被调动起来。
(三)问题类语言分析
问题类语言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然后通过一系列引导和反馈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语言,包括提问语、引导语和反馈语。
1.提问语:表述明确、目的性强
虞大明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围绕“白求恩的哪些言行举止最让你感动”以及“白求恩的言行举止为什么感动你”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脉络清晰,而且有层次性。虞大明借助提问后学生回答中涉及的句子展开更加深刻的教学,为后续实现教学目标中的“让学生体会白求恩的精神品质”打下基础,这样的提问语目标指向性强,通过学生在寻找句子过程中对文本的筛选和思考,再加上后续的引导,学生可以大受启发,从而收获更有深度的感受。
2.引导语:启发暗示浓、留白到位
虞大明老师的引导语兼具启发性、暗示性,在剖析“白求恩为什么要和战士在一起”时他重复了几次问题而且反复询问“还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样的语言带有鼓励性和暗示性,可以“怂恿”更多学生踊跃发言,还能启发已经回答过的学生再思考,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到课堂中来的“主人”。追问性的言语也具有启发性,“你从哪儿感受到有很多的伤员,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他圈出的是3天还有69个小时……他一算就算出来了3天,多少小时?”建立在学生回答基础上的反问是触发学生再思考和理解的“利剑”,虽然是从学生回答中找“破绽”但其实这是在通过语言的力量给他们启发。再者,虞大明的引导语是“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为止,在给予提示的同时又有所保留,让学生自行填补“空白”,“他说清楚了时间,什么时间”“1939年春,齐会战斗的时候,白求恩怎么样”为让学生概括出课文大意,他先给学生“凿开一个洞”,帮助搭建了大致框架,然后让学生把剩下的内容填充进去,这样的留白学生既得到了暗示,又获得了参与感。
3.反馈语:饱含情感、启发意味深
虞大明老师的反馈语及时、具体,在点评之余还给予了学生情感上的支持,使学生保持了一种要学、乐学、善学的状态:“还有不少孩子把两天两夜也圈出来了,非常好,继续分享”“可见他心里只想着伤员,把镇定这个词也圈下来,非常好,继续分享。”他的反馈是“充实”的,内容具体的赞美话语鼓舞作用更大,也显得愈加真诚。启发性在反馈语中也有所体现,“他已经把血丝这个词圈下来了,你们圈了吗?我们听听,为什么这个词感动了他。”用肯定的语气增长了学生的底气和信心,新提出的问题又潜移默化地启发了学生再琢磨,点拨学生理解人物。
三、虞大明课堂教学语言的启示
(一)对于组织类教学语言,教师应做到“少而精”
高尔基曾说:“如果一个人讲话时废话连篇,这说明他自己也不甚明了他说了些什么。”可以说,简洁赋予教学语言一种独特的魅力。对问题越是理解得透彻、深刻,就越能够抓住问题的实质,一语中的[6],也能让学生有耐心听得下去。组织类语言本身的功能就在于衔接和协调,倘若过于冗长会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拖沓,学生也觉得枯燥,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在简洁之余,还要做到“精”,“精”指的是“挑重点”,课堂教学语言让学生听得懂是基本,让学生听得懂又省力才是考验。教师在上课时要把言语锁定在重点上,减少模糊、不必要的话语,理想的教学语言是干净利落且能让学生快速心领神会的,否则课堂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 对于阐释类教学语言,教师应做到“准而深”
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且严谨,毫无章法且漏洞百出的话语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也有损教师在学生心里威严的形象。“准确”一方面指语言要符合逻辑和常理,观点明确,语意清晰,不能随意,要真实、专业。另一方面,语言要“迎合”学生,与学生的能力、学情匹配,是学生易于且乐于接受的,最好能深入浅出。
“深”,是指要“说到位”,切忌在浅显的内容上“炒冷饭”。有深意的语言首先来自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滚瓜烂熟”,其次在上课时要把内容全面剖开,大方向上遵循鞭辟入里、循序渐进;小方向上“死磕”细节。教师的语言要发挥“支架”的作用,帮助学生抽丝剥茧,最终达到对中心思想的内化。
(三)对于问题类教学语言,教师应做到“明而启”
“明”指清楚、明白,即“会问”。“会问”要点有三:一是有价值,逻辑清晰,紧扣文本,表述完整,疑问明确;二是时机适当,在捕捉到学生困难时就得“趁热打铁”,通过追问等直击学生“痛点”,使学生豁然开朗,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三是提问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带有鼓励性质,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欲望,又暗藏引导意味。
“启”即启发、点拨,灵活运用留白艺术,掌握好语言尺度,过犹不及,既能“泄露”一些提示,给学生以顿悟,同时也要给他们保留自我发挥的空间,实现“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的效果。因为启发性语言“含蓄”且凝练的特点,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以便又快又准地判断学生的困难及其存在的原因,从而在合适的“拐点”帮助学生脱离困境。
[参考文献]
[1]李钰.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
[2]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
[3]吴晓红,高霞.“课堂观察”量表的应用分析——基于课堂教学的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
[4]宋其蕤,冯显灿.教学语言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23-24.
[5]贺海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刘志波.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J].辽宁教育,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