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其二)》“羅”字“遭遇”义考论

2024-10-01 00:00刘羽丁逸宁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4年10期

[摘要]在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刘桢所作《赠从弟(其二)》一诗中,对“岂不罹凝寒”一句中的“罹”注解为“遭受”,这一注解仍可继续深究。“羅”字本义为张网捕鸟或捕鱼,其余多数义项由此引申。然“羅”字除常见字义外,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另有“遭遇”义,与捕鸟的本义无关。结合字形、字音和字义三方面进行探究,发现“羅、離、罹”三字有相通之处。从而推知,“羅”的“遭遇”义应系“離”字为中介,通过假借“罹”字而产生。

[关键词]罗(羅);离(離);罹;遭遇义

[作者简介]刘羽(1996),女,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科学城中学校,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及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丁逸宁(1999),男,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先秦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H13/G633.3[文献标志码]A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本中,有东汉刘桢所作《赠从弟(其二)》一诗。该诗以对恶劣天气的环境描写来展现傲立于冰雪之中的松柏的高洁品格。在备课及查询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对于“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一句诗,萧统《文选》等书将该句中的“罹”写作“罗(羅,下文皆作繁体)”[1];有一部分其他书籍和网络资料等也都从“羅”字的写法细究其成因,教材中第4条注释将“罹(lí)凝寒”释作“遭受严寒”,并特别提到“罹”意为遭受[2]。同时,此诗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查阅后发现该处注有“《文選》作羅,《類聚》同。”[3]由此可见,第二种“羅”的写法,也有其原始出处。而教材中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并未提及此处还有另一种“羅”的说法,也没有说明“罹”字与“羅”字有何关系,故对于想深挖课文的读者与教师来说,此处仍有深入探究的空间。

一、关于“羅”字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于“羅”的字义研究,目前所见的还不多。其中,张崇礼(2007)考证“”字时,认为其本字应为“羅”的本字,并指出“豈不羅凝寒”中的“羅”不通“罹”,而是由“羅”字的“到、往”义引申而来[4]。朱英贵(2017)从“羅”的字形、造字本义、字义发展及其相关文化含义的成语角度出发,厘清了“羅”的字义演变,认为“羅”字的“羅列、广布”之义,是由张网捕鸟的动作引申而来的;而“羅”字的“收羅、容纳”义,则是与收网的动作密切相关。随后又逐渐引申出了表示丝织品、筛子、筛筛子的动作等义项[5]。张永芳(2022)探讨甲骨文田猎工具时,其中便提到网捕类方式的“羅”,结合甲骨文更直观地指出了“羅”的本义[6]。

“罗”的繁体字为“羅”。据《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羅”字共有三种读音,其中,读音luǒ的释义下的第7个义项为“遭遇”[7]。然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羅”的8个义项中却并未收录此义[8]。且目前所查文献,除张崇礼对“羅”字“遭遇”义的演变情况稍作讨论,其余两篇文章并未涉及。然而笔者认为,根据“羅”的繁体写法,既然可以联想到表遭受义的“罹”,那么,“羅”字中所存在的“遭遇”含义是否源于“罹”字呢?

西汉扬雄《方言》卷七:“羅谓之離,離谓之羅”[9]113,即羅、離二字相通。《正字通》卷八:“罹,鄰其切,音離,遭也罥也。”[10]3615由此看来,“罹”“離”“羅”三字在其演变过程中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如果我们能够证明“羅、離”相通,便可借助“離”建立与“罹”的关系,从而论证“羅”具有“罹”的遭遇、遭受之义。本文选择从字形、字音和字义三方面探究“羅、離”的相通性,以考论“羅”的遭遇义,期望以此梳理出“羅”字“遭遇义”的源流演变,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以便其在教学时强化对该处知识点的讲解。

二、“羅、離、罹”字形、字音、字义考

“羅”“離”“罹”三字,在字源、字形、字音、字义等多个方面皆显示出趋同的特征。

(一)“羅、離”字形与本义相仿

“羅”字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上面是一张网,下边则是一只鸟。《说文解字》释其为:“羅,以絲罟鳥也,古者芒氏初作羅。”[11]可见“羅”最开始为名词,意为捕鸟的网。后引申为动词“用网捕鸟”,如《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羅之。”[12]

“离 ”的繁体字为“離”,甲骨文形体为“”。上部是鸟状,下面则像长柄形的捕猎工具,其展开部分似网状。可见,“離”最初之义应为鸟被捕获。如《国风·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離于羅。”[12]94-95《诗经·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離之。”[12]57-58以上两句中的“離”皆描写鸟走进罗网或陷阱的场景。

通过考察“羅、離”的甲骨文字形,发现二者的本义均与“捕鸟”紧密相关,甲骨文中的字形也非常相近。全国各地的上古遗迹中也发现了与网有关的考古学证据。如浙江宁波井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网、鱼罩等编织品[13]、重庆云阳牛尾石史前岩画和江津灰千岩史前岩画中所见张网捕鸟的画面[14]等;许多沿河地带的遗址中,也多出土名为“网坠”的石器或陶器,证明了网在史前时代的使用。可见张网捕鸟、捕鱼是上古先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羅”字与“離”字所含的捕鸟之义正是上古时期渔猎文明的真实反映。

(二)“羅、離、罹”古音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羅”读作luó,“離”与“罹”皆读作lí。前者属于果摄,后者则属止摄,《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均将二者标注为歌部。[7]4418古音中存在果摄与止摄合流的情况,尤其体现在文白两读方面。如四川方言中把“箩兜luó dōu”读成ló dōu,把“落luò”读作lò等[15]。这并非个例,在其他地区的方言中也多能见到这类情况,比如,李连进(2009)在桂南平话方言点中也发现了“羅、箩”等字的两读现象,如羅[lo31]读成[lɑ31]。此外,他还解释了“个”读作[ki35]的现象,认为其经历了由ɑ后高化为非正则元音再演化为i的过程[16]。由此可以推断,“羅”古音读作lí,这的确有可能存在。

除“羅”字外,“離”和“罹”二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读音相同,均读为lí。关于“離、罹”二字之间的联系,有部分学者对此进行过详细的讨论。吴裕民(1985)很早就注意到课本将《叔向贺平》中“而離桓之罪”的“離”注释为“離,通”。然经其考证,“”应读作luǒ,故他认为此为误检,正确的注法应当是“‘離’同‘罹’,遭到。”[17]张乃同(1985)同样在《康熙字典》中发现了“”的身影,他指出“罹”是“”的简化字,“離”为“罹”的通假字,其意当为遭遇[18]。

(三)“羅、離、罹”字义相通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離”的第19条义项为:通“罹”,遭受;遭遇。如《文选·张衡〈思玄赋〉》载:“行颇僻而获志兮,循法度而離殃。”李善注:“離,遭也。”此处“離”即为遭遇义。[7]4418

《论衡·辨崇》载道:“我有所犯,抵触县官,羅丽刑法。”[19]1037其中的“羅丽”应为同义连用,可译作遭遇。唐代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海水渤潏,人羅鲸鲵。”[20]503大意为海水波涛汹涌,人们落难喂了长鲸。此处“羅”有遭受祸害之义。

综观上述“羅、離”的文献示例,可见二者均有遭遇义。同时,“離”作遭遇义时,通常为“罹”的通假字。因此“羅”与“罹”二字相通。此外,正如引言中所提及的,萧统《文选》中对东汉刘桢诗《赠从弟(其二)》其中一句记载为:“岂不羅凝寒,松柏有本性。”[1]676而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中则将此句写作:“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72这更加成为了“羅”有“罹”遭遇义的直接证据。由此可得,“羅”“離”二字的“遭遇”义均与“罹”字有关。

三、余论:此类问题在教学中的处理方式

通过本文讨论可知,“羅”与“離”字本义相同,均为古人张网捕鸟之义,是上古渔猎文明的表现。由方言可知“羅”与“離”的古音读法相同或相近。“羅”字的遭遇之义来源于“離”字,而“離”字的遭遇义来源于“罹”字的假借。“罹”在现代汉语中仍为遭遇之义。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在如考证古音方面仍存在着一些推测的成分,但该字所蕴含的“遭遇”义,由“罹”到“離”,再到“羅”的演变过程,已经能够较为清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了。

除了本文所探讨的“羅”字“遭遇”义问题外,这类“小彩蛋”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也是很多的。我们可能会遇到一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此类问题提出异议。如遇到学生对教材上的解释产生疑问,一则说明了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二则说明学生课外阅读广泛,对古文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见识都相对广博,这是值得鼓励的。同时,以此问题为例,我们在教学时间充沛、不过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也可向其详细解释该字义由“罹”到“離”,再到“羅”的演变过程,这是激发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的好机会。

同样,在教材编写方面,如果单单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考虑的话,直接使用萧统《文选》中的原文写作“羅”,并添加注释“羅,通罹,遭遇”,或者在现有版本中添加相关的注释,对于统一两种不同版本的写法,以及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加直观些。但在教材的实际编写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很多的,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仅会面临繁简字转换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课文的总体难易程度、是否会“超纲教学”等其他因素,是做不到“一言以蔽之”地解决所有此类问题的。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我们灵活处理,既需要适度拓展,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讲清楚、讲明白,又需要把握“度”,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梁)萧统.昭明文选(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676.

[2]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72.

[3]逯钦立.先秦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676.

[4]张崇礼.讀上博四《昭王與龔之脽》劄記[DB/OL].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2007-05-01.

[5]朱英贵.一网打尽,门可羅雀——释“网”与“羅”[J].文史杂志,2017(01).

[6]张永芳.甲骨文田猎工具及方式类字符的整理与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

[7]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3124.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860.

[9](西汉)扬雄撰,(东晋)郭璞注.方言[M].抱经堂丛书本.

[10](清)张自烈.正字通[M].清康熙九年刻本.

[11](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54.

[12]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334.

[1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浙江余姚市井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2021(07).

[14]陈文武.长江三峡岩画引论[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01).

[15]缪树晟.四川方言词语汇释[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39.

[16]李连进,朱艳娥,等.广西崇左江州蔗园话比较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7-249.

[17]吴裕民.“luo”与“罹”[J].安徽教育,1985(01).

[18]张乃同.離··罹[J].中学语文,1985(02).

[19](东汉)王充.论衡[M].汉魏丛书本.

[20](唐)李白.李太白集[M].宋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