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语文学科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乡村初中育人模式的变革。通过分析当前乡村初中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育人模式改革方案。通过整合语文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等方式,提升乡村初中语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详细阐述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及前景展望,以期为乡村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育;乡村初中;育人模式;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刘华斌(1976),男,江苏省盐城市步凤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乡村教育的革新成为促进社会公平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语文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在乡村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然而,乡村初中语文教育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教学内容与方式陈旧、学生阅读兴趣低落等问题,这些因素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文化视野的拓展。本文旨在探讨如何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乡村初中的育人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乡村教育的整体进步贡献力量。
一、乡村初中语文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一)教育资源ce819fb0cbca68633e7e2c9b404a265a93a1110de77f02c1ee5ec5de3f4af663配置不均
在乡村地区,初中语文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现象。教学设备较为陈旧、图书资料相对匮乏、网络教育资源有限,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许多乡村学校无法及时更新教育设施,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必要的辅助工具和优质的学习材料。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均,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也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性。
(二)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乡村初中语文教育普遍面临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的问题。受限于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许多教师仍然沿用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1]。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阻碍他们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探索并实践多元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成为乡村初中语文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阅读量与视野有限
乡村学生的阅读量普遍偏低,阅读视野也相对狭窄。这主要是由于乡村地区文化资源和阅读材料的匮乏,以及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的缺失。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有限的阅读量和视野无疑会制约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如何丰富阅读材料、引导阅读习惯、拓展阅读视野是乡村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四)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乡村初中语文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薄弱,这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上。由于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有限,许多教师难以接触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乡村教师的流失率也相对较高,这进一步动摇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因此,加强乡村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是提升乡村初中语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而增加师资力量可以更有效地推动乡村初中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乡村初中语文育人模式的变革策略
(一)整合与优化乡村初中语文教育资源
1.加强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在资源有限的乡村地区,校际合作成为提升教育资源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区域性的教育联盟,各初中学校可以共享优质师资、教学设施和课程资源。具体措施包括定期组织教师交流与培训活动,优秀教师巡回授课,共同开发符合乡村特色的语文教学材料[2]。此外,合作开展线上公开课程,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远程讲座,既解决了专家资源稀缺的问题,也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为了进一步强化资源共享的效果,可以设立专门的共享平台或数据库,便于各校下载所需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轮岗制度让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之间流动,这样不仅能让教师体验不同的教学环境,还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不同风格的教师授课,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这种合作机制有助于缩小校际间教育质量的差距,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更高质量的语文教育。
2.利用数字技术,拓宽教学资源渠道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利用互联网平台,如在线教育网站、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乡村初中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接入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应投资建设智慧教室,提供稳定的网络环境,并确保所有师生都能熟练运用电子书、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在线互动工具。同时,鼓励教师开发或选用优质的网络课程,如中国慕课(MOOC),将前沿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入乡村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建立学习社群,让学生能够跨越时空界限相互交流、协作解决问题。数字技术的整合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促进了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探索,还增强了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乡村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1.引入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模式
情境教学强调将学习内容置于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文。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研学、乡土文化调研、编写村史小报等活动,将语文学习与本地文化、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项目式学习(PBL)鼓励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完成一项有实际意义的项目[3]。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计如“地方民俗故事集锦”“环境保护主题演讲”等项目,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升信息搜集、分析、表达和辩证思维等多方面能力。此外,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参与社区服务或社会实践中,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的社会价值和实际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鼓励学生参与文学创作与思辨训练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语文课堂应提供更多文学创作的机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短篇小说或剧本创作,通过写作工作坊、文学社团等形式,提供反馈和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同时,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和时事热点开展阅读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组织跨学科项目,比如与历史、地理等科目结合,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融合文化元素和社会背景,从而使他们的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举办校内外的文学创作比赛和展示活动,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还能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提升乡村初中学生人文素养
1.开展经典诵读、文学鉴赏等活动
提升乡村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定期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如《诗经》、唐诗、宋词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开设文学鉴赏课程或俱乐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使学生在享受文学之美时,也能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从而拓宽视野,深化人文理解。此外,还可以邀请当地作家或文化名人来校分享,举办读书会和作者见面会,让学生有机会直接与创作者对话,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还能启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进而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还能培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2.结合乡土文化,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乡土文化是乡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独特资源。通过挖掘和利用当地丰富的乡土文化,如民间故事、地方戏曲、节日习俗等,将其融入语文课堂,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增加学习的亲切感和实用性,还能够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组织学生采访老艺人,记录整理民间故事,编撰乡土教材;或在节庆期间安排学生撰写相关主题作文,进行口头报告,以此加深学生对自己生长土地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写作能力。此外,还可以邀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通过现场表演、手工艺制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视频录制和数字化保存,保护并传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加强乡村初中师资队伍建设
1.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培训与交流活动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升乡村初中语文教育质量的核心。应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定期邀请教育专家、资深教师举办工作坊、研讨会,针对语文教学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创新能力[4]。同时,鼓励和支持乡村教师参加跨区域、跨学校的教学交流活动,通过观摩学习、同课异构、经验分享等拓宽教学视野,激发教学灵感,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2.引进优秀人才,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为解决乡村初中优质师资短缺的问题,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一方面,政府和学校应制定优惠政策,如提供住房补贴、职业发展机会等,吸引优秀师范毕业生和有经验的教师投身乡村教育。另一方面,探索实施“名师支教”计划,邀请城市学校的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进行短期或中期任教,通过“传帮带”方式,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此外,还可以借助远程教育平台,让乡村教师与城市名师建立师徒关系,进行线上指导和交流,缩小城乡师资质量差距,全面提升乡村初中的语文教育质量。
三、案例分析与实践效果
(一)某乡村初中语文改革试点情况介绍
某乡村初中自2022年秋季开始进行语文育人策略改革。该校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语文教学水平亟待提升。改革前,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
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加强了校际合作,与市区名校合作共建,共同建立了语文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资源的共享。其次,该校构建了以经典诵读和文学鉴赏为核心的人文素养提升机制,每学期至少举行两次全校性经典诵读比赛,参与率达到了95%以上。同时,结合红色文化、乡土文化、绿色文化,开发出红色、乡土、绿色系列教材,包含先烈事迹、当地风俗、历史故事、劳动实践等,这些教材在语文课程中的使用频率达到课程总量的20%。此外,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该中学每年组织教师参加不少于50学时的专业培训,通过“名师支教”项目,邀请了合作共建校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进行长期指导,有效提升了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最后,积极参与远程教育平台培训学习活动,与市直重点初中建立长期合作,推进教师在线互动学习,参与教师反馈满意度高达90%。
(二)改革措施实施后的成效分析
1.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情况
改革实施一年后,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显著提升(改革前后学生语文素养测试的平均分数对比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改革后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技巧和文学素养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平均提升幅度在14~15分之间。
2.教师教学方法改进与反馈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显著改进。学校定期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使教师掌握了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改革前后教师教学方法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调查显示,改革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均有了大幅提升,提升幅度达到25%。
(三)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改革过程中学校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部分老教师对新技术和新教学方法的接受度较低,存在抵触情绪。针对这一问题,学校组织专题研讨会和一对一辅导,帮助老教师逐步适应和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其次,改革初期,由于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尚不完善,资源更新不够及时,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加大了对平台建设的投入,完善了资源更新机制,确保了教学资源的时效性和丰富性。最后,针对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问题,学校开设了语文提质班,为这部分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改革的步伐。
四、前景展望与建议
(一)语文教育与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
语文教育与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乡村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可以通过编写更多涵盖地方历史、民俗、地理等内容的乡土教材,将之融入日常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加深对家乡的理解和热爱[5]。此外,可以定期举办乡土文化节,让学生参与到乡土文化的调研、记录和展示中来,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体验,培养其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从长远来看,这种深度融合有助于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模式,促进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乡村语文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乡村语文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普及能够打破地域限制,让乡村学生也能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如在线课程、电子图书、虚拟实验室等,这些资源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效率。智慧教室的建设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升级,利用多媒体教学、交互式白板等工具,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促进师生互动。还可以探索基于云计算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连接城乡学校,促进资源与经验的共享,缩小教育差距。
本文从语文学科的视角,对乡村初中育人模式的变革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当前乡村初中语文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改革措施的实践效果。展望未来,乡村语文教育应更加注重与乡土文化的结合,同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变革不仅对乡村教育有重要意义,也为整个教育体系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树华.教育公平视野下乡村初中语文公平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J].读书文摘(中),2018(09).
[2]施云生.浅析乡村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关系[J].文渊(中学版),2024(04).
[3]刘亚新.新课标背景下乡村初中语文教研教学新思考[J].文渊(中学版),2023(02).
[4]黎回弟.乡村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育的有效途径[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1(12).
[5]盛玉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智慧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