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单元人文主题的意义、时空、主体与文本层次结构决定了其是具有多样性层次结构的立体观念体系,提出形象表象、语言逻辑、情绪情感的构建逻辑,实现单元主题思想的整合。以人文主题为中心来统领大单元教学,文体、语言等为具体表现形式,运用相交、相联、相关、聚合等手法,构建同质多元性、多维性、多层次、生长性与多质化的情感、精神与思想,建构出有逻辑、有意义、有价值的非线性人文思想的整体结构。
[关键词]大单元;人文主题;整合;建构
[基金项目]2022年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大观念理念下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编号:K22YJ113524);2023年重庆市精品选修课“中国现代科技和他的脊梁”
[作者简介]冉洁(1974),女,重庆市长寿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
以人本观为目标、大概念统摄为核心来实现大单元整体教学,成为追求整体化学习效果的主要策略。目前研究多从大单元和大概念视角,以大概念为核心,建构概念和规则的意义、转化为技能并能自动运用,从而实现教学内容、过程、评价的结构化,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大单元人文主题以精神主线来统领多类型、多文化的文本,凝聚学科内容,连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揭示人文关怀的本质。这需要清楚人文主题的内涵特征是什么、人文主题的层次结构与建构逻辑是怎样的、怎样运用其功能实现整合并统领大单元教学。
一、人文主题的内涵特征
人文主题是指承载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特质的主题,语文学科所指的“文化”通常是指狭义的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哲学观念、行为习俗以及有形与无形的社会意识形态。
(一)人文主题的意义
人本观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其核心意义是育人功能。人与自我、社会和自然构建出个人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形成“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分为内容、文化、精神三个维度,认知、生命、社会三个层次[1],依托文体与语言为具体形式,关注精神或生命的、获得人生意义的思想与情感,表达出文化特质与情感、精神与思想,演绎出个体与国家紧密相连的生活逻辑,涵养人的思想品质、促进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形成,从文化、生命的高度与宽度来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
(二)人文主题的结构
人文主题的结构取决于主客体的层次性、主体结构的多样性。
1.空间结构
主题包含自然、社会、经济、道德、宗教、哲学等空间层次,所以,主题呈现空间层次性分布。从主体观念形成过程来看,主体的一切认知与实践活动均是以一定的观念为基础,对客体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实践产生巨大的反作用,观念是在不断对错误观的否定、正确观的肯定与完善中形成的,所以,主题内涵呈现出不断拓展与增值的开放性的空间结构。
2.时间结构
观念具有时代性,即使是历史的人物与故事,其延展意义在于关联当代,对时空激活后顺应时代诉求。人对客体认识形成的观念,是基于主体已有的思想文化结构,随着时代变迁与人生周期和现实境遇的不同,在继承与发展中创新,去认识发展变化的当代社会生活,主题具有深刻的时代特色与意义。
3.主体结构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和实践中表现出独特的自主、能动、创造的特性,通过活动与实践的时空特性,以一定纽带形成特定的共同群体与社会圈,扬弃个体的特殊性和提升群体的共同性形成群体观念,泛化的群体构成社会,形成特定的具有公共性的道德、法律、宗教等普遍意义的社会观,社会观不断地制约和影响着群体与个体的实践活动,并渗透到群体、个体观念之中,主题的内涵体现出主体的认知随着时空与社会变化而变化[2]。
4.文本结构
文本结构是作品情感可见的立体结构,文体是文本构成的规格与模式,不但制约作品内容与形式,而且可以按其规则同化、衍生内容,统辖作品形式(体制、结构和语言)的全局。传统的小说和剧本均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渗透主题的情感却隐藏在情节与场景中;诗歌在表层意象、中层意脉和深层意境的层层递进中,客观现实地渗透与浸染着作者的个性特征、情感依附和价值追求,构建起水乳交融的情感范式;散文在“风景”的观感中折射对社会、思想、观念、精神和生活的洞察与理性反思,以哲思、人性和审美为锚点,寻觅心灵与精神放飞的人性内涵。
(三)人文主题的建构逻辑
人文主题的认知逻辑借助于想象,通过形象表象,以客体个别的、具体的形象来表征一般性特征,运用其特殊形象来表征事物的类本质以及一般形象的概括,主体选择局部、个别、不同的侧面与角度来体现出整体形象观念,利用形象的相似性,通过对比、相近、相似的形象联想,实现形象之间的传递与连接,由此及彼、从旧到新,形成“典型化”的形象;从语言—逻辑,即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联想;从情绪—情感—情操(高级情感)的联想[3],构建价值观体系。
二、人文主题的整合
(一)人文主题的整合原则
人文主题的整合需要从主题的确定依据、逻辑、目的三个方向进行。一是主题确立要符合课程目标导向,彰显其特殊功能与定位,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系统思维指导,能够将学习对象整合成完整的事物来进行学习,促进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形成,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科育人价值[4]。二是主题为非知识逻辑性与结构性的内容,利用主题凝聚与发散功能,将文本和资料根据内涵、知识特征、思想与情感、表现手法、艺术效果甚至学习方法等归并于某一主题之下,根据概念内容与结构的同型性和一致性,合并雷同内容、关联相关内容、进阶衔接内容等形式进行整合与拓展,在求同中完成归类聚合,求异中深化拓展,形成结构良好、内容精炼的非线性思维体系。三是主题统摄下的重组逻辑和特征,利用互补、并列、冲突或主次支撑等关系,从独立到关联,重组中整合、拓展中整合、整合中拓展,产生了聚合价值,助力于学习类化。四是学会向度转化,转向从学习到应用,对问题功能性理解,联结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繁杂、动态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会全面思考,从而灵活解决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真实性问题,回归到学科价值本真——回归现实世界、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新思想和新策略。
(二)人文主题的整合类型
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复杂且蕴含较深,具有多元性与价值特色,很多文本包含着主题、语言、架构、意蕴、对象、体裁的相似性,形成同质性主题思想;不同文本由于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文化背景不同,形成异质性主题思想,依据大单元人文主题(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内容,可分为如下整合类型。
1.同质多元性
同一主题思想,在不同的文体中,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意象承载多维的思想内涵。必修上第一单元主题是“青春的价值”,表现出了不同的青春内涵:青春的理想、激情、浪漫、奉献、尊严等。《沁园春·长沙》中“万、百、遍、尽、争、竞”等极尽张扬、澎湃的词,修饰出江、山、林、舸等恢宏阔达的意象,抒发出了激情豪迈的青春、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等意象,体现了五四运动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彰显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奋斗的颂歌,表达青春的困惑、敬畏、希望;《峨日朵雪峰之侧》中“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渲染,营造了凝重、壮美的氛围,感受出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致云雀》中轻云、星光、彩霞、萤火虫、玫瑰、草地、花蕾等清新俊逸的意象,凸显云雀欢乐、光明、美丽的形象,表达美好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红烛》用“红烛”古典意象,赞美无私奉献、爱国、奋斗、坚守、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百合花》《哦,香雪》均以小说所独有的生动的细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出了多样的情怀,“百合花被子”象征着人和人之间美好纯洁的情感,展现残酷的战争中年轻人的生活与追求,普通人善良、淳朴的人性美,是奉献的青春;火车、铅笔盒等意象是凝练、优美、纯净的事物,用浪漫、诗意的淡雅文字,书写出改革开放真实的社会变迁,现代化憧憬及其对未来幸福的多重面向,体味出追寻生活、生存、生命、精神的尊严和青春价值。
2.同质多维性
同一主题内涵在主客体融合交汇中,不同的时空形成多维化的主题思想。如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自然情怀”,在古今不同的时空里,形成了人与景相遇的多种方式,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的慨叹是不同的。《荷塘月色》重在“美”的呈现,运用叠词、比喻、通感等多种艺术手法,精雕细刻,工笔描摹,描绘出月光下的荷塘优雅朦胧、幽静、极致之美;《故都的秋》重于“味”的打磨,运用秋枣、秋雨、牵牛花、槐蕊等寻常细小的形象,以简练的笔法表现“清、静、悲凉”故都秋色之况味、作者之情味、民族之文化意味;《我与地坛》侧重“思”的提炼,在景的描写和往事追忆中,将自己的生命和景物相映照、交融,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沉思,深邃透彻、哲理丰厚,相互交融。
3.同质生长性
主题的内涵时空因社会进步而更加完美,呈现思想的生长性。选择性必修上《墨子·兼爱上》,结合必修一《孟子》选读中的《齐桓晋文之事》《寡人之于国也》,黄宗羲的《原君》,以“仁爱”为思想主题进行研习,“兼爱”体现墨家的是农与公肆之人的利益,把为天下兴利除害为为人处世准则,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善待,爱人如己;孟子在与梁惠王的霸道与王道之辩中,提出仁政思想与民本思想。墨子的“兼爱”、孟子的“仁政”,在精神实质上都是指爱人,主张君王要有“以民为本”的观念,实施仁政,体现了古人的仁者之心;而黄宗羲的《原君》将专制统治意味的民本观引向了近代的民主意识,三者均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传统文化中仁政思想与民本思想均凸现“和谐思想”。当下的人本观传承了古代以民为本的理念,特别是孟子仁政实施中提出的保民、富民和教民政策,是当今社会双文明建设内容的具体体现。
4.同质多层性
主题的内涵体现出主体的认知随着时空与社会变化而变化,呈现立体层次变化。例如,以“千古第一才子——苏轼”为主题,领略苏轼不同时期的心境和词风,认识一个立体、多面性的文人形象,一起感受在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情感与心境、感悟和境界的改变,以及所蕴藏的人生哲理、思想境界与处事智慧。必修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在词的创作中融入诗歌的情志,提升了词作的格调,改变并拓宽了宋词的创作主题;借历史典故运用联想和想象,呈现旷远深沉的意境,大气磅礴的气势与壮志情怀,无不表达了人生的旷达之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极高,享有“宋词第一名篇”之美誉。结合九年级上学过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出游忽遇风雨,竹杖芒鞋,吟啸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出潇洒旷达、超凡脱俗与通透的情感。《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岁月带来的安宁与平静,拄着拐杖月下沐浴、听涛声阵阵、拂习习江风、顾盼江上景致,感到豁然开朗,陶醉于惬意美好的大自然中,畅想驾一叶扁舟随波逐流,遨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浮华,人世间浮浮沉沉、浮起落落。生命需要一份超然、岁月也需要一份从容的姿态。三首词展现出三种人生态度:少年洒脱、中年通透、老年超然物外,把人生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5.异质多元性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的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特点形成多质性文化风貌和思想特色。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多样的文化风貌”,命运、自由、救赎、流浪、复仇等西方普遍的价值观。《大卫·科波菲尔》和《复活》是19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作者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大卫·科波菲尔》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急遽变革的英国社会的风貌,维多利亚式个人奋斗、自我造就的特征,宣扬情感和爱的力量;《复活》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人性、道德、精神、灵魂的复活,贵族的精神自我救赎,寄寓作者美好的人性理想;《百年孤独》和《老人与海》属于现代小说,《百年孤独》是南美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亦真亦幻的手法巧妙地演绎了拉丁美洲人民独立的愿望,探索建立文明团结的新社会的艰辛道路;《老人与海》反映美利坚民族严酷的强者哲学,以弱肉强食为尊荣的审美文化[5],美式个人奋斗与硬汉形象和精神,强者的精神和孤独之美。通过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感受民族心理、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和人生智慧,以德润心 、以文化人。
三、人文主题的观念体系建构策略
文本解读的三层次:语体—语象—语义,从句、段、篇章结构、语言构出的形采与神韵,到文本的情思与义理,语文素养到人文素养,语言形式与情怀思想的统一,体现了情绪、情感到情操的精神升华。
(一)品味语言,以读动情
汉语文本身具有独特的修辞、音韵与形式美,重意、神、风骨,重凌虚的特色,内在、隐含、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借助词汇、句式、章法间的结构与逻辑关系,重章叠咏,互衬互比、意象交叉叠合、连环并列,形成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诗意性等文化特质,传输主题情思。以大情景为基础,通过诵读、研读、演读品味语言特色,把握节奏、轻重、语气、语调,抑扬顿挫、曲折起伏、逻辑贯通中调动情绪。
(二)解码文本,以析生情
深入分析变化的句法、文脉、节奏、章法等文本形式内涵,剖析文眼、句眼,窥探文本的精神核心,根据修辞手法、意象意境、表达技巧、结构安排、艺术特点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生成如泣如诉、豪迈乐观、慷慨激昂、悲壮崇高、浪漫诗意、婉约凄美等情感体验。
(三)凝聚主题,以凝定情
对文本的观察视角、思考方法、艺术特点、构文匠心、表达智慧进行评判鉴别、评论借鉴、迁移再创,通过辩、评、写等多种手法,将形象与情感、诗意与审美、思想与情感凝聚于同一人文主题,陶冶情感心灵,洗练精神人格。
人文主题与任务群双线并举,以人文性为起点和终点,大观念为引领,融合语文要素,构建人文主题的观念体系,发展学生思维和批判反思能力的同时,在哲思、人性和审美中,寻觅心灵和精神内涵,从而健全学生人格。
[参考文献]
[1]冉洁,陈克超.大观念的内生逻辑与体系建构[J].中学语文,2023(31).
[2]冉洁,陈克超.基于教材分析的语文教学大观念逻辑及其建构[J].语文天地,2023(10).
[3]许震铎.联想的形式和层次[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4).
[4]王福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整合原则及路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01).
[5]孙绍振.四论“大单元/大概念”:理论方法和战略前途[J].语文建设,2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