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而食,因时而育

2024-09-30 00:00:00杨欢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7期

摘 要:饮食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食育的目的不仅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引导学生了解食物本身的概念,科学地认知食物及饮食过程,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学校开展了一系列食育实践活动的探索,主要包括主题式的季节活动、项目式的学科活动、场景式的体验活动和数字化的创意活动。

关键词:食育;实践活动;校本实践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食育课程育人的行动研究”(编号:D/2021/02/5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饮食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无论是从食物的认知、欣赏、制作还是饮食卫生、文化等方面,均可以建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使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将育人目标融入一系列实践活动。

食育的概念应运而生,且与五育同向同行。

顺时而食,因时而育。

食育的目的不仅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引导学生了解食物本身的概念,科学地认知食物及饮食过程,

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探索食育的校本样态。

一、 主题式的季节活动

我们围绕季节设计主题式的食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食物从种植、成长、收获到制作的过程。

春季,举办“种子节”活动。学生进行“种子探秘”,了解种子的神奇知识;播撒“种子梦想”,发挥想象,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带着种子“旅行”,通过绘画或编写故事,放飞想象,记录由种子产生的奇思妙想;记录“种子生长”,种植果蔬种子,查阅种植果蔬的注意事项,学会更好地照料自己的种子,并记录下与种子的故事,体会种子生长的过程和收获果实的快乐;发挥“种子创意”,将五颜六色的种子做成各式各样的画,感受五谷形态与文化。

夏季,开设“水产节”活动。以“鱼”这一食物为例,在“字典里的鱼”活动中,学生查找资料,收集整理,用一幅幅作品向大家介绍各种形态的汉字“鱼”,探寻汉字的博大精深。在“我身边的鱼”活动中,学生跟随家长走进菜场和超市,对水产进行调查,制作

详细的调查报告。在“长江里的鱼”活动中,学生用手中的画笔

描绘出一幅幅保护长江的美好愿景,并通过各种实践体验,了解禁渔前后鱼类的变化,感受保护长江的重要性。最具创意的是“艺术中的鱼”,学生被艺术大师眼中形态各异的水产动物深深地吸引,纷纷效仿,用自己的笔触展示着这些活泼的小生灵,趣味十足。

秋季,举办“果果节”活动。通过“果然有趣水果沙拉”创意制作,学生亲手制作水果沙拉,巩固对各种水果的认识,体验创作的乐趣。该活动有一项标准是不能浪费水果,引导学生爱惜食物。通过“果汁迸发——水果茶DIY”活动,学生在做、看、听、嗅、品中获取美食体验,也理解劳动的不易,体验劳动的幸福。在“果色天香——小小网红齐展示”活动中,学生了解水果的特征及与水果有关的常识,更重要的是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培养调查、搜索、整理的综合能力。“果然不同——创意果果表情包”活动也十分受学生欢迎。他们用果实进行创意拼贴或绘画,这也是食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

冬季,举办“面食节”活动。以面食为纽带,以文化为核心,让学生进一步

学习传统面食文化,认识到面食不仅是日常食物,更是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在“面食变变变——制作创意面食造型”活动中,学生通过

欣赏各种面食造型获得审美体验;又通过亲手制作造型丰富的面食,感受

制作面食造型的乐趣,体会劳动创造的魅力。“凛冬至·度芳华”的包饺子活动中,教师先带领学生了解冬至节气,探寻冬至的传统;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包饺子过程,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最后共同包饺子。如此,既锻炼了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团结协作能力。在“知面食 爱家乡——寻访金陵老字号面食”活动里,学生通过寻访,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传统面食文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在“看美味故事 品饮食文化——纪录片中的面食文化”活动中,学生通过观看央视纪录片《有面有朋友》,提起对我国面食文化的兴趣,感受传统面食文化的深刻内涵。

寒假里的“年货节”活动也是异彩纷呈。“年货美食汇——舌尖上的年画”活动

让学生绘制以食物为主题的年画,进一步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晒晒我的年夜饭”活动中,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选购食材,了解食物制作工序,感受新年到来时的快乐气氛,体验劳动的快乐。“对联儿飘飘春节到”活动中,学生发现关于食物的春联其实

不少,在浓厚的过年氛围中感受食物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巧剪窗花迎新春 剪出一年好彩头”活动对学生来说也很新鲜,剪出“美食”,创意十足。

二、 项目式的学科活动

项目式的学科活动是指将学科教学和食育结合起来,以项目的方式开展探究学习,可分为单学科活动和多学科活动。

(一) 项目式单学科活动

我校语文教师带领学生编制“中华食育字典”,通过探究与食物有关的汉字,体会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心理健康教师开展“食育健心”的品牌创建,探索生命教育理念下的食育活动策略;科学教师收集了近百种不同的种子,和学生一起进行

《种子的旅行》图册的编排,形成“种子资源库”……各学科教师整理提炼学科特色,开展食育活动教学,如数学学科的“种植园里的蔬菜拍卖会”、美术学科的“创意面点造型”、英语学科的“制作西式沙拉”和劳动学科的“我为麦苗搭个架”等。通过这些案例,保障食育活动的开展,提高食育的成效。

(二) 项目式跨学科活动

我校融合多学科的知识特色进行跨学科食育活动设计。如“校园里的石榴”跨学科活动:课堂上,学生在劳动教师的带领下采摘石榴,在科学教师的带领下认识石榴,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话说”石榴,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画出石榴,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品尝石榴……学生在不同学科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深度学习,并在

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了春华秋实、食物耕耘收获的道理。再如,枇杷节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画枇杷、摘枇杷、分枇杷和尝枇杷,在其中发现外形之美,感受劳动之趣,体验分享之乐,细品枇杷之美。各项活动把课堂搬进大自然,让食育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共享收获的喜悦。

三、 场景式的体验活动

场景式的体验活动是基于食育的理念,建构充满感染力的食育场景,引导学生在场景中感知食物,加深对食物的深层次理解,了解饮食文化。

(一) 在“食育文化街区”中体会文化精神

我校建设“食育文化街区”,主要有“食育文化苑”“食育文化廊”和“食育文化课程体验馆”等。每个“苑”“廊”“馆”都配有若干个“食育小问号”,引领学生在场景中发现,在场景中学习。以“食育名人长廊”为例,廊道两侧墙壁上均布置了与食物有关的名人画像与介绍:有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毕生精力献给“寒地水稻”事业的“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扎根农村25年,把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马铃薯种植事业,实现我国马铃薯高淀粉育种新突破的“马铃薯育种之父”王一航;毅然放弃在国外继续深造的机会,攻克世界性科技堡垒,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大豆杂交种之父”孙寰等。学生走进这样的

长廊,认识和了解在解决人类粮食问题方面的名人优秀事迹,在心中种下

钻研科学的种子,发自内心地主动习得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食育文化街区”中还有“数字街区”系统,开设了“跟大厨学做菜”专栏,其中

存在中国八大菜系的经典菜式食谱,以及名厨的烹饪视频。学生可以照着视频和菜谱,亲历做菜过程,自行拍摄、制作视频,记录与家人共同烹饪、用餐的时光。

(二) 在“小水滴种植园”中亲身实践

在学校的“小水滴种植园”中,我们设计了“小农夫”系列活动。学生在其中播种、搭架、收获,不仅能学习食物的知识,还能体会到食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懂得劳动的意义,领会劳动的精神,真正喜欢上劳动。

种植期间,“小农夫”播撒菜种、浇水施肥、拉篷搭架,在一次次弯腰劳动的过程中,流下汗水,亲历劳作,切身体悟农业工作者的辛劳。不仅如此,学校还与周边职校合作,邀请专业种植教师走进种植园,对学生进行种植、养护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习得劳动智慧,感受新时代农业工作者的付出,体会农业的新发展,培养对农业知识的兴趣。

收获季到了,学生采摘收获,将食材带回家中制作,再带着食物作品参加“校园烹饪节”,在与同伴的交流和评比中,感受制作食物的乐趣。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养老院,将自己制作的食物送给老人品尝。看着老人们的笑脸,学生体验到助人、爱人的喜悦,丰富食育体验。

(三) 在“校社共同体”中延展体验空间

食育的阵地不止在校园。学校充分利用资源,积极与周边单位构建食育校社共同体。

例如,与职业学校共同构建“食物烹饪研究所”,让学生亲历烹饪,深度感受

制作食物的奇妙;与省环境检测中心共同构建“食物环境研究所”,引导学生了解食物与环境的深层关系;与区水务局共同构建“食物水生态研究所”,带领学生体会食物在生态圈中的作用与地位。

四、 数字化的创意活动

数字化创意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引领学生整合有关食物的数字化信息,并生成创意,由此对食物有更新、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学校在每天午餐后开展“食育一刻钟”活动,让学生提升对食物的认知和感受,主要以两个活动交替进行:一是提前布置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和国外的特色食物,每天介绍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食物,以电子图文结合的方式向班级同学展示食物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二是观看不同地域的食物纪录片,之后画一画或写一写自己感兴趣的食物。经过一段时间,学校依据以上活动成果,由教师带领低中年级学生发挥创意,绘制《食育文化图画书》,高年级学生则尝试编制《食育文化故事会》。

学校定期举行以食育为主题的“校园进口博览会”,通过实物、图片和视频

向学生介绍食物界的智能化与数字化科技和产品,让学生感受科技与食物、数字与生活的连接,使其萌生以后也要动用智慧,在食物科技上有所创新的念头。学校还在“校园进口博览会”之后举行“小水滴 大梦想”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食物创新构想运用到生活中。比如,有学生基于实际情况,对家庭食物存储的空间和工具进行了分类改造,让食物保存更安全更卫生;有学生关注食物的运输,自制了食物运输冷链袋,让购入的鲜活食物保持新鲜度。由此,学生深刻感受到:创新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减轻了家人的家务负担,

帮助了身边的人。

在食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持续关注

学生

小组以及

个体在课程中的体验与变化,引领学生主动说出食育活动中的成长故事,分析学生

的发展状况;建好食育活动中的学生成长档案,用心记录学生的“高光时刻”“转变故事”和作品成果,及时做好记录和小结;根据结果及时调整食育方向,更好地发挥食育活动综合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杨 欢,江苏省南京市清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