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除了做好个别学生的危机干预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的积极预防功能。为此,可以将“抱持”引入小学心理健康课堂,让学生在安全包容的氛围中认识自我,发现需求,激发潜力,完善人格,经历心灵的成长。抱持性的心理健康课堂是安全、包容、支持的课堂,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施:共同约定,用彼此的信任奠定抱持性课堂的基调;共情感受,用温暖的言行提升抱持性课堂的高度;活动推进,用自我的实践延展抱持性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抱持;心理健康;抱持性课堂
近年来,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重视。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除了做好个别学生的危机干预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的积极预防功能。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最早提出“抱持”的概念。他在养育理论中指出,在心理环境和现实环境中,母亲给予婴儿无条件的支持和包容,从而使婴儿感到安全和放松,获得安全成长的机会。当将“抱持”引入小学心理健康课堂中时,心理教师就担任起了母亲的角色,使学生可以在安全包容的氛围中认识自我,发现需求,激发潜力,完善人格,经历心灵的成长。简而言之,抱持性的心理健康课堂就是安全、包容、支持的课堂。下面谈谈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 共同约定,用彼此的信任奠定抱持性课堂的基调
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上开展活动时,通常需要学生分享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如果让学生直接进行自我暴露,可能会引发阻抗。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伊始,与学生共同建立课堂规则,确认“我们的约定”。这样的约定对于激发团体动力至关重要,奠定了整个课堂抱持的基调,有利于创建一个安全、尊重和支持的学习环境。
例如,目前常见的“我们的约定”是积极分享、认真倾听、相互尊重、保守秘密。“积极分享”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包括讨论、角色扮演等,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认真倾听”是希望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相互尊重”是期待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从中学习;“保守秘密”是要求学生对在课堂上大家分享的信息保密,确保每个人都可以放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必担心泄露。在一堂观摩课中,教师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了“不评价,不评判”这一约定,即不用个人主观感受去评价他人,也不用道德标准去评判他人。印度智者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1]将价值中立的原则融入其中,让“相互尊重”具象化,对学生的行为指导性更强。共同的约定无疑有助于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信任,学生在自我暴露时也更具安全感。
二、 共情感受,用温暖的言行提升抱持性课堂的高度
一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对抱持的需求是不同的。小学阶段,学生的头脑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奇思妙想”,他们想去尝试做一些事情,并且希望得到成人的支持,而不是批评和劝告。他们期待的抱持就是“向前一步有支持,后退一步有拥抱”,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得到帮助和建议。教师应该带着这样的理解走进课堂,给予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用恰当的语言和动作表达共情,为学生赋能,让情感在课堂上流动起来,从而提升抱持性课堂的高度。
例如,在五年级《我的学习发动机》这节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叙事活动:结合场景和心情描述“跑不动时刻”的自己——跑不动之前自己遭遇了什么?跑不动之前的自己是怎样奔跑的?在教师营造的抱持性环境中,一个学生勇敢分享,讲述了自己上学期每天花费很多时间学习,期末考试依然没有考出好成绩,从而引发家庭的争吵。当他看着父母为了自己的学习成绩争得面红耳赤,砸碎家中的物品时,他觉得自己“跑不动”了。学生在安全、包容的课堂环境中自我暴露,引发了创伤性回忆,身体抑制不住地颤抖,难掩悲伤的情绪,哭了出来。教室里的其他学生手足无措,不约而同地向他投去了关切的眼神,有的学生开始窃窃私语。面对这样失控的场景,教师毫不慌张,从容地走到这位学生的身旁,身体微微前倾,轻抚他的肩膀,用温柔如水的目光注视着他,说:“听了你的叙述,我好像看到了一个无助的小男孩在向父母大喊:‘你们别吵了,别吵了……都是我的错。’他感到很无力、很愧疚。”然后教师转身面向其他学生说:“当成绩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时,你们也会感到无力和愧疚吗?如果有的话,请鼓掌三下表示对这位同学的关注和认同。”此时班级响起了三下整齐的掌声。
这位心理教师像一位温柔的母亲一样,当学生沉浸在情感记忆中时,共情他的感受,用自己的言语和动作给学生暗示性的支持,并且调动其他学生共同参与进来。那一刻的掌声让这个学生被看见,也让他看见了更多与他有相同感受的伙伴。认识问题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看见往往就是治愈的开始。这是教师对课堂的关照、学生对自己的关照、学生对学生的关照,情感在课堂中流动起来了。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师生不只是在教与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2],教师和学生共同用温暖的言行提升了抱持性课堂的高度。
三、 活动推进,用自我的实践延展抱持性课堂的效果
在抱持性心理健康课堂上,教师在游戏、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中用言行亲自示范对学生的关照,让学生在相互信任、理解、支持的关系中浸润学习。如何将这样的效果延展到课后,延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趣、长时的实践活动是很好的载体。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制造一个机会,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运用在团体中所学到的东西。[3]这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尝试通过各种行为内化课堂内容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人际小达人养成计划》的第一课时《“友”你真好》时,教师布置了一项“守护天使”的活动作业。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自己要守护的同学,并列举几件可以为对方做的事情。学生在第二课时《暖言密语》中学习沟通技巧后,运用学到的沟通技巧去守护自己的朋友,这是与第一课时课后活动“守护天使”的联动,也是对其的实践。学生在第三课时《我是安慰小达人》中学习安慰技巧后,继续“守护天使”活动,运用安慰技巧守护自己的朋友。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第四课时《有“你”真好》中开展“猜一猜谁是自己的守护天使”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自己身边的支持系统。
这项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同伴抱持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大胆地尝试课堂中学到的人际交往技巧,修正以往的行为,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同学间的情谊,彼此“照亮”,彼此“支持”,培养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随着活动的推进,学生体验有效解决问题的程序,感到快乐、满足,同时也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自我效能感。[4]此刻,抱持性心理健康课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学会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命题。打造抱持性心理健康课堂,给予学生安全、包容、支持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构建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21:128.
[2]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 钟志农.心育活动课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5):18-20.
[4] 魏洁明.从“心灵鸡汤”到品质技能的进阶——深度教学视域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6):24-26.
(陆婷婷,安徽省合肥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