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习空间的课程化以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为主要目的。在对学习空间课程化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浸染学校文化、助力课程实施和依托技术支持的原则。学习空间的课程化设计体现为:建设可交互的课程实施环境,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实施场所,打造数字化的课程实施平台,延展开放式的课程实施场域。
关键词:学习空间;课程化;学校文化;数字化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课程视域的儿童多元发展学习空间重构的研究”(编号:D/2021/02/6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为一所拥有110余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在新时期教育大环境背景下,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秉持“想象力第一”的理念,对学习空间进行课程化设计。
一、 学习空间课程化设计的理解
学习空间的课程化以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为主要目的,将学习空间与课程紧密结合,使学习空间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还会伴随着校园文化的浸染和信息技术的介入。这种理念强调学习空间不仅是一个物理场所,更是一个能够支持、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多功能环境。我们认为,对学习空间进行课程化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 浸染学校文化
学校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学习空间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场所,更是学校文化元素集中体现的场域。学习空间的课程化必然伴随校园文化的浸染。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布置,学校可以将自己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以及教育特色融入学习空间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重视具有象征性的建筑设施,“把环境育人真正地贯彻落实到学校的一草一木和一点一滴”[1]。我们将“想象力第一”镌刻在中心广场的主席台上。每天进出校园、每周的升旗仪式、每次大型活动,学生都能看到这五个熠熠生辉的大字,无形中播下想象的种子。在校园各个庭院花园内,印着名人名言的“小蘑菇”随处可见。这些名言或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或启发学生思考人生,或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放飞梦想。这样的学习空间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学校的文化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助力课程实施
“学习空间的设计就是要创建一种互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构建的是一种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与任何人一起共同学习的场所。”[2]学习空间的课程化设计注重构建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在开放互动的学习空间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他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开阔视野、深化理解,从而辅助课程的实施。
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在空间的布局上满足学生走班选课、小组合作、项目式、实践性等多种学习需求。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固定的教室,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安排,在不同的教室或区域学习,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伙伴,在互动中学会倾听、尊重与合作,在开放中实现个人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 依托技术支持
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一系列高新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教育的面貌。这些技术的融入丰富了教学手段,使教育更加多元。学习空间的课程化设计强调空间与课程的高度融合,主张以一个更加多元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依托技术支持,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场景——科学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奥秘;艺术教室配备了作品电子展览墙,为学生的创意和灵感提供展示平台;创客教室配备了千兆网络、3D打印机、机器人装备等,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天文馆配备了诸多模型、VR装置、天文望远镜等,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和追求。
二、 学习空间课程化设计的行动
(一) 建设可交互的课程实施环境
“学校教学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最关键的环境。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独特的育人机制,如陶冶、感化、暗示和启迪等,对学生的人格发展、 品德构建、审美情趣、社会化过程以及生理与心理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3]在学习空间课程化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以增强互动为核心理念,新建、优化诸多设施,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的自由交互。
想象力文化展廊坐落于学校中心广场东面,顶部是一线贯穿的“想象力文化展廊”七个大字,两端是两个小展牌,印有“想象力创造无限可能”的字样。主体部分由七块色彩各异的展牌组成,代表不同学科和空间。每一块展牌上都串有一个个三棱柱,每个面分别贴有学生和教师的想象力作品和想象力名言。想象力文化展廊最有特色的设计就是每一块展牌都可以自由旋转。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可以亲手转动展牌,探索不同角度的展示内容,与展廊形成互动,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进一步感受到想象力的魅力。
想象力名人名事连廊由两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组成,贯穿学校长廊。圆柱上贴有与想象力有关的名人轶事。长方体上则贴有关于想象力的名言警句,内容同样非常丰富。其设计精巧之处在于两个圆柱也可以自由旋转,而且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可以较为完整地阅读或欣赏。学生往来其间,正向影响不言而喻。
气质少年榜样展廊整体由富有活力和吸引眼球的橙色覆盖。指示牌造型方正,上面印有学校标识、学校名称及“五有”气质少年字样,起到了鲜明的指引作用。展牌上方分别刻有正气、雅气、灵气、勇气、大气这几个大字,中间则由20个可以旋转的长方体分五竖排串联而成。正面贴有学生照片,背面贴有学生的简介、喜欢的名言以及经历等内容。因为可以旋转翻看,人与空间的互动得以加强。每天中午,展廊都会都吸引许多学生驻足停留,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二) 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实施场所
长期以来,课程往往在传统的物型空间中进行,课程实施场所单一,空间往往过于封闭。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发“慧想嘉年华”跨学科学习课程,依托学习空间的课程化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多元的课程实施场所。
“慧想嘉年华”跨学科学习课程采用众筹的方式,教师、学生、家长都是课程设计师,组成了一个课程建设共同体。整个课程不仅独具创意,而且具有多元视角,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需求不同,学习空间也不同。以其中的“同行春天·童享春意”板块为例,学习内容、学习需求和学习空间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学习内容“学诗知美”是学习教材上古诗词,学生的主要学习空间是教室和家庭。在解决问题的学习需求下,我们需要为学生创设电子档案和提供在线测评的平台。学习内容“诵诗会”和“春之使者”分别侧重开展诵读比赛和春天环保活动,学习空间涉及教室、多媒体教室、大自然等能够支持学生小组合作、展示的场所。必要时,“诵诗会”还会使用网络媒介等虚拟学习空间,便于学生分享学习成果。
“春种一‘粟’”“‘莓’好有约”“游园寻春菜”等学习内容有多任务驱动和实践体验的学习需求,为了保证学习的成效,就需要辅以
菜园、超市、公园、厨房、饭店等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环境和更加专业的学习帮助。学习内容“童画展”重点在于成果的公开、分享,为此需要提供展示区域。在“春日团团汇”学习中,学生搜集、交流青团的寓意,共同包制、品尝青团,实操区域必不可少……学习空间经过课程化设计后,由传统单一转变为一个多元积极的课程实施环境,师生参与互动、合作和创新,提升综合素质。
(三) 打造数字化的课程实施平台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形态的落地,都需要空间和技术两个要素的有机整合。”[4]可见,未来的学习需要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的加持,需要智慧型学习空间的构建。近年来,学校从改造传统教室出发,依托数字化手段,打造课程实施平台,不断为学习空间赋能。到2022年末,所有教室配备智慧黑板等数字化设备,成功将传统教室转变为一个集多媒体、互动、智能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学习空间。教师可以利用智慧黑板展示课件、播放视频、进行实时互动等操作,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也可以通过触摸屏幕,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传统教室改造的基础上,我们还创建了机器人工坊、游戏实验室等人工智能教室,为学生提供更加前沿的学习体验。此外,我们还使用五育平台、师生档案袋等虚拟空间,记录师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为教学评价提供更加全面的依据。现在,我们正在积极创建综合学习基地,致力引入更多更先进的数字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综合的学习平台。这一基地将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标志着学校对于学习空间课程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进入新的阶段。
(四) 延展开放式的课程实施场域
“唯有在生活世界之中,教育才得以发生,学习才得以实现,生命才得以成长。”[5]据此,学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和行走的劳动课等红领巾研学课程,将课程的实施场域由校内延展至校外,让学校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机融合,形成开放式学习空间。
学校组织开展“寻访中国航天非凡十年”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寻访的方式查找并整理了中国航天器名字的由来,使其明白了大国重器与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名字相结合时,更能体现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浪漫,也明晰了从古至今不断延续的追梦之路。学生在天华国防教育馆中目睹长征系列火箭家族、尝试宇航员的日常训练、研究制作水火箭,感受中国航天十年发展的非凡成就,致敬航天英雄,传承航天精神。
学校与周边社区合作,结合学校劳动课程共同设计学习空间,形成“学校‘幸福小厨房’—家庭‘温馨小灶堂’—社区‘美食天地’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空间体系,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水平,丰富生活体验,感受劳动的乐趣。
学校还定期与镇文化馆、市博物馆合作开展文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学习和传承文化的平台。文化馆里,学生专注观赏,认真聆听,在古老的陶器中感受着岁月的流转,想象着古人的生活;在精美的字画中同书法家一起挥毫泼墨,指点江山;在动人的故事中领略先人的智慧与情怀,体会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厚重。博物馆里,无数美丽的自然标本都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对自然界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也间接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求知欲望。
学习空间的课程化,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真实的学习体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索学习空间课程化的设计内涵和实施路径,为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 焦建利.学习空间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7):20-21.
[2] 张勤坚.深度学习:儿童学习空间的适度改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8):11.
[3] 田慧生.教学环境论[J].教育研究,1995(6):47-51+58.
[4] 许亚锋,高红英.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变革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8(1):48-60.
[5] 余江涛,谭颖芳.学习空间的生活意蕴及其实践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6):21-29.
(吴雪莲,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