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乡土音乐文化进校园的有效教学

2024-09-29 00:00:00杨巧娟
家长·中 2024年8期

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阐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提到:“要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保护传承音乐文化,是音乐教学内容中的创新课程,同时也是结合当地资源,弘扬民族文化,从而实现美育的过程。

在最近的学术交流中,越来越多的学科“就地取材”,充分开发地方校本课程,音乐也不例外。在音乐课改的大潮流中,乡土音乐绽放奇光异彩,受到音乐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创新教育方式的背景下,显然音乐教材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育教育的探索,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聚焦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并给予越来越高的重视。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在这座非遗城市里,有着丰富的闽南传统文化,包括闽南乡土音乐文化。将这些闽南乡土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程,就是将闽南“踏实、纯朴、坚定”精神文化,根植于青少年心中,是对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探究乡土音乐文化,开发本土课程资源

在日益更新的社会中,人们身边接触的音乐充斥着流行元素,学生对身边传统音乐缺乏认知和引导。作为音乐教育者,音乐教师要担负起相应责任,开发和利用本土音乐资源。首先,教师要积极了解学校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调查本地民间音乐的特点。其次,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学情,针对性的探究乡土音乐对学校发展和学生素质提升的传承性和重要性。

《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增强学生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同时,在教育部文件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的重要性。

泉州地处闽南,有很多丰富的人文底蕴和闽南特色艺术资源,其中南音就是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的传统音乐。南音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对小学音乐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南音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音乐史上有“活化石”之称,也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所以,南音是最早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素材,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典范。

除了南音之外,还有很多值得开发利用的闽南乡土音乐资源。在泉州其他县市,结合当地的特色,还可以开发地方独特的乡土课程。如安溪县的茶艺表演,惠安县的惠女舞蹈,德化县的山歌,永春县的闹厅,泉港区的文管等一系列乡土音乐。

二、创设多元审美体验,丰富学生音乐实践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主动去探索、领悟时,便可以全身心的投入音乐学习中,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关注与热爱传统音乐文化,需要教师创设多元形式,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领悟音乐形式和演唱技能,从而表现音乐,享受音乐。如何从教学内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结合一些课堂教学的课例,提出以下几种方式:

(一)创设“勒桃”的南音课堂

“勒桃”是闽南语的谐音,意思为玩耍。南音传承了中原雅乐遗韵,集萃了闽南曲艺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主要用泉州方言演唱,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现在的学生大多不会讲闽南方言,又因为南音曲风古朴优雅、委婉柔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所以对此乐种兴趣不大,甚至感到枯燥。为了让学生顺利学习南音,教师要多查找材料,结合学生学情,让南音的教学通过多种丰富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感受南音的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案例:执教南音曲《百鸟归巢》时,以四年级的学生为教学对象,本阶段的学生理解力和表现力都有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首先播放《五少芳贤》的南音动漫片,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动漫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皇帝寿宴上演奏的“南音”,并通过讲解,了解了动漫内容。学生在观看动漫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了泉州的本土音乐——南音及其演奏方式。进入课堂教学后,以2023年春晚节目中的南音曲《百鸟归巢》为背景介绍,此曲呈现了南音传统工乂谱的演唱和南音打击乐的表演,表达了百鸟翱翔嬉戏的吉祥情景。结合视频中的“五芳少贤”演奏,带来“下四管”的伴奏乐器,让学生认识“南音乐器四宝”,并让学生聆听春晚的演唱形式,感受不一样曲调的南音唱法。

在本课中,教师可以创设“乡音知多少——我会唱乡音——乡音记心间”的教学活动,并在最后的教学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让学生原汁原味的感受演唱的韵味。通过教学前的铺垫,教师已经让学生感受了南音的演唱特点和非遗的影响力,因此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演唱学习。

(二)体验“戏曲活动”的非遗课堂

教学活动需要围绕学生的特征和需求开展,组织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深远影响。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校风校情需求,设计课程方案以及设定教学目标。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时称“宋江戏”,是闽南地区最大的戏曲剧种。

案例:执教高甲戏《岳母刺字》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高甲戏传统戏曲知识,并介绍高甲戏的发祥地和流行地区。接着播放高甲折子戏《岳母刺字》,让学生初步感受高甲戏不同角色在动作和唱腔方面的区别,体会浓烈的民族大义和爱国精神。在课堂中,学生认真学习高甲戏的基本动作、站姿、走姿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高甲戏中生、旦和丑等行当的动作;武生、武旦的帅气英姿;小生、小旦儒雅秀气的舞步等。最后,教师以生旦两角为例,邀请男生和女生上台表演生和旦的手眼身法步以及唱腔。在教学中,学生学得有模有样,兴趣高涨。本堂课,属于戏剧表演,学生在模仿,演唱,合作等表演实践中,提高了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树立起文化自信,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构建新颖教学策略,共促美育课堂发展

教学是课堂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关系到学生在课堂中的音乐表现。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传统音乐,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尤其重要。在教学音乐作品的同时,教师应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一)“微课堂”的植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有“微”字的科技已形成一种潮流。微课堂,是现代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也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动静结合、色彩鲜明、灵动直观的微课视频,赋予传统音乐教学内容趣味性。如《火鼎公火鼎婆》这一课,介绍了泉州民间庆典、迎神赛会“踩街”的游行活动,展示了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学习“火鼎公火鼎婆”的历史起源、服饰、角色、表演动作等特点,并进行相应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从“火鼎踩路”的舞蹈中,感受“火鼎公火鼎婆”的乐观爽朗性格。

(二)民间艺人的引进

乡土音乐根植于民间生活,孕育了大量民间优秀演绎者。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如能邀请民间艺人进入课堂,为学生演绎原汁原味的乡土音乐,会起到很好示范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品特征,使课堂的趣味更加浓厚。如《大名府》课堂中,学生可以欣赏本土戏剧表演掌中木偶,具有浓厚的乡土、本地气息。学校可以邀请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团走进课堂,为学生献上专业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非遗文化。在欣赏精彩剧目时,学生被演绎者的表演赞不绝口,也对作品中的吐烟、喝水、转棍等杂技动作惊叹不已。这样,在面对面的传授中,学生感受和体验了闽南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艺术大师的风采。

(三)音乐风格的创新

音乐是极富创造力的,不管是什么情感、内容,都可以运用音乐材料进行创作,是一种即兴的实践方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原生音乐的基础上,加入不同的素材,改变原有的听觉体验,从而丰富音乐作品。如在南音曲《直入花园》的传统学习中,通过现代流行节奏的创编,把古朴优雅风格改成欢快节奏感强的风格,改变了原本模式,让学生在听觉上有了全新的体验,能够更好的感受不同曲调产生的音律效果,获得另一种体验。

(四)教学环节的设置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教导儿童的技巧是把儿童应该做的事都变成游戏式的”。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中,教师应善于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设置有趣的教学环节。比如,在“我是小导游”“音乐知识加油站”“我的音乐我做主”“神秘的音乐礼物”“蒙面唱将”“乡音乡情”等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将所有的音乐实践当作游戏,将家乡的文化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多样性的艺术学习,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五)综合学科的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融合多个学科,渗透不同学科中的知识点,突出传统乡土文化的浸润之美。在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中,教师可以用本土文化和艺术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乡土音乐教学。如学习音乐拓展课《走进茶都品茶歌》时,教师可以融入“中国茶都”安溪县的相关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乡土音乐的相关内容。导入山歌对唱内容,让学生在聆听中了解茶的种类和茶歌小调的特点等,还可以体验山歌对唱。这样,用茶艺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神,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学习音乐的欲望。

四、编写特色乡土校本,加强学校社团建设

校本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乡土音乐的传承学习,除了在课堂上呈现,还应有相对应的校本教材,作为教学的有力依托。教师既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参与乡土音乐的文化建设,努力提升自己的执教水平。

编写教材需要在前期做好素材整理和搜集工作,立足于学校乡土特色文化的发展,根据师资力量和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趣味性内容,创建本土化、儿童化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中的内容,包括乐谱学习、经典曲目、人物介绍、基本唱腔、动作示范、活动实践以及课后反思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传承乡土音乐。

社团建设是校本课程的延伸和扩展。社团的建设能使学生更加直接参与音乐学习。通过课内外教师的授课,强化训练,不断优化学校乡土音乐校本课程,促进校本课程持续发展。从地方课程的社团建设来看,有南音社团、民乐社团、闽南童谣社团、歌仔戏社团、掌中木偶社团、高甲戏社团以及民俗舞蹈社团等,以开展汇报演出、节日活动、校外交流以及对外培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乡土音乐的机会。通过这些社团的建立及其带来的辐射影响,音乐教师可以在学校,营造良好的乡土音乐学习氛围,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他们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热爱。

五、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在开展乡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师资队伍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学校应重视师资培养,通过培训、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搭建自我提升的平台,加快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步伐。以“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邀请专家与会指导,让音乐教师接触前沿的教育理念,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以及挖掘乡土音乐文化的能力,用精湛的教学技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乡土文化。学校应有课题研究、教研团队、科研方案,建设一支既具有文化底蕴、团结协作能力,又能对乡土校本课程体系的发展作出奉献的教师队伍。

学校应制定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建设有乡土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比如在展厅、走廊、艺术楼、图书馆、宣传栏、广播站以及班级等,增设具有闽南古厝的砖墙,开发学生活动照片墙、乡土音乐文化介绍专栏,还可以引入习俗活动元素,为学生营造愉悦的音乐氛围,深入感受优秀乡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乡土音乐资源丰富,需要音乐教师开发、研究、传承,并将其融入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感受、学习乡土音乐,培养他们热爱民族文化的高尚情操,为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而努力。

六、结语

润“土”细无声,探“美”趣之乐。“土”与“美”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让乡土音乐文化进校园,改革和优化音乐教学,需要音乐教师挖掘、探究、创建更多的审美体验和音乐实践。希望通过乡土音乐进课堂的音乐实践,能够让南音文化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让乡土之花在校园里开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