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园开展生活化科学教学活动的策略

2024-09-29 00:00:00金顶慧
家长·中 2024年8期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事业正逐步与生活实际相融合。幼儿园教育亦需与时俱进,在科学活动中探索生活化教学的新路径。为此,教师应将科学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场景紧密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幼儿轻松理解并掌握科学知识。此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幼儿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相较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生活化教学方式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更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这是对新时期教学要求的积极回应,更是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一次深刻革新。

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新性与实效性的教育方式,以科学知识为核心,巧妙融入生活素材,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引领幼儿深入探索自然奥秘,为未来的学习科学打下坚实基础。在策划活动时,教师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真实生活体验,创设引人入胜的探究情境,激发幼儿从周围环境收集信息、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让科学知识在实践中得以丰富与升华。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既要贴近幼儿生活,又要符合其年龄和兴趣特点。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手段,让课堂焕发生机活力,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有效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以及探究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生活化理念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融合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科学活动的形式

将生活化教育元素巧妙融入幼儿园科学活动,对幼儿教育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这种融合方式脱离了传统科学活动的单调形式,通过引入丰富多样的生活教育元素,使科学活动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此外,由于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实际兴趣点,生活化科学活动更加贴近幼儿的认知世界,让他们能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轻松感知科学的奥妙。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素养,更能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热爱科学的种子,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这种与素质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的教学方式,也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确保科学活动真正服务于幼儿的成长过程。可见,将生活元素与幼儿园科学活动有机结合,是一种极具创新性与深远意义的教育尝试。

(二)有助于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把生活化方法融入幼儿园科学活动,对于孩子的认知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孩子实际生活体验为基础,加入日常生活中的元素、环境等素材,科学生活才能绽放全新生命力,拉近幼儿与科学活动之间的距离。这些方法使科学活动方式变得多姿多彩,为幼儿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初步领略科学的魅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注重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资源,作为激发探索欲望的引爆点,有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投入科学活动中,更好地吸收科学知识。可见,这一教育理念的实施,可以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快乐中不断探索和成长。

(三)有助于改善传统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不足

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对其教学要求和标准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整。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科学活动时,要更加注重以幼儿为中心,紧密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与成长需求,通过生活化方式呈现科学内容,利用趣味游戏、生活资源等常见元素,巧妙地在科学知识和幼儿生活之间搭建桥梁,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以生活化理念设计科学活动,有助于提升科学活动的吸引力及实施效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从整体上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对于推动学前教育现代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幼儿科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教学目标不符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精准设定是确保活动效果的关键。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两大问题:其一,部分教师在内容选择上常忽视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导致教学内容与幼儿脱节,难以激发幼儿进行深入探索兴趣;其二,即便教师在教学前预设了清晰的目标,并尝试采用吸引幼儿的教学方式,但由于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往往难以有效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学习热情,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科学教学活动的效果,也会在长远上对幼儿的科学素养与全面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与幼儿年龄不符

在科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环节,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精准评估幼儿的知识水平。评估的准确性与深度直接关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与活动吸引力,然而,现实中不少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忽略幼儿的年龄特征与认知层次,使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实际需求及能力存在显著偏差。这一问题的存在,很难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也会抑制幼儿的参与热情。部分教师设定教学难度时也力不从心,难以在激发幼儿思考与避免造成挫败感之间找到平衡点,反映出教师在把握幼儿学习特点、制定适宜教学方案上存在不足。

(三)教师的能力不足

在幼儿园,部分教师因缺乏教育专业背景及系统的教师培训,面临诸多教学挑战,难以从专业角度分析幼儿的发展阶段与兴趣特点,导致制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时无法充分契合班级实际情况。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技能与师幼互动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有效营造积极的科学活动氛围,对科学教育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三、幼儿园开展生活化科学教学活动的主要路径

(一)引入生活化元素,创建科学探究环境,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幼儿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更是激活幼儿智力、塑造学习思维,以及培育自我管理意识的摇篮。鉴于幼儿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强烈的好奇心、个人行为随机性较大,如何设计和组织科学活动,以吸引并持续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成为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传统的科学活动往往因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而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导致活动效果不佳,幼儿参与度低。过于严格或刻板的教学方式,也会抑制幼儿的积极性与探索欲望。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必须转变思路,以幼儿为中心,从他们的实际需求与兴趣点出发,巧妙地将生活元素融入活动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与教育价值。为了增强科学活动的生活化、趣味化,教师可以在环境布置上下功夫,如将教室打造成充满科学气息的小天地,张贴展示生活中常见科学现象的海报,摆放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装置,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科学活动区,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化材料,如废旧物品、自然材料等,让幼儿在自由探索中发现科学、感受科学。在活动内容上,教师可以选取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如天气变化、动植物生长等,作为科学活动的切入点。通过组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引导幼儿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与奥秘,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如在讲述《乌鸦喝水》这一故事后,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幼儿亲自验证乌鸦能否通过投入石子的方式喝到水。这样的活动富有趣味性,能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深刻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与探索意识,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尊重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在自由探索中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思维方法。

(二)融入生活化内容,活动材料接近生活,挖掘幼儿科学探究潜能

在幼儿科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是确保活动效果与幼儿学习体验的关键。教学内容要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世界的欲望,确保幼儿通过活动能够获取实质性的科学知识。为此,幼儿教师要积累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幼儿日常生活,让科学活动根植于生活,使幼儿在亲切的环境中,以积极、愉悦的心态接触并理解科学。

以“哈哈镜”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契机,如利用午餐时间,巧妙引导幼儿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餐具——钢勺,当幼儿看向勺子背面时,会惊讶地发现:勺子上反射出自己的影像。此刻,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勺子上的自己与镜子中的自己有何异同?通过这样的引导与观察,可以让幼儿对“哈哈镜”的原理有初步了解,还能在这一科学现象中获得快乐,在他们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同样,在“认识镜子的平面反射成像”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家庭环境中找出不同造型的小镜子,并带到教室内进行观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镜面的造型、材质及其反光图像的特征,或参加户外活动,让幼儿在阳光下亲身感受镜子反射的奇妙现象。这样的教学设计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幼儿在亲手操作中,发现镜子的“奇妙”之处,为日后领悟平面反射成像这一基本原理奠定基础。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对自然生物的天然好奇心,将花草与小动物融入科学活动。设立专门的种植区,种植多样化植物,让幼儿在照顾花草的过程中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养殖区的小动物也能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良好载体,通过喂养、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动物的基本知识,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与爱护之情。在活动材料选择上,教师应注重材料的生活化与趣味性,生活化材料可让幼儿感到亲切,降低探究门槛;趣味性材料则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愿意投入科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纸杯、细线等简单材料制作电话机模型,让幼儿在玩耍中感受声音传播的神奇之处,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加深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多样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幼儿教育已经从注重知识灌输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注重实践体验与科学探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一重要文件的颁布,更加明确了科学教育与幼儿生活的紧密联系,强调幼儿应通过观察、探索与操作身边的事物与现象,理解并掌握科学知识。这种以生活化为导向的科学教育理念,为幼儿教师指明了方向,更为幼儿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

生活化科学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大创新点,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与乐趣。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设计科学活动时,不再局限于教室与课本,而将眼光投向幼儿的日常生活,努力从中发掘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元素。例如,一次关于“灯亮了”的科学活动,能巧妙地将电学知识与幼儿的舞台表演经验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动手,连接电线、安装电池,让舞台上的灯泡亮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可以直观感受电流的存在以及灯泡发光的原理,还能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判断电池的正负极、如何更换损坏的灯泡等实用技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舞台灯光布置这类主题活动外,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也为教师开展科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幼儿园内常见的树木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树木引导幼儿开展一系列观察探究活动。如通过观察树木的年轮,了解树木的年龄与生长速度;观察树叶的形状与颜色,学会分辨不同种类的树木;探究树冠的大小与形状,理解树木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对其形态的影响。以自然为师的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生活化科学活动时,还需注重活动的层次性以及系统性,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到复杂的生物生长过程,从单一的科学实验到综合性的科学项目,都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逐步增加活动的难度和深度。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活动的连贯性与一致性,确保每个活动都能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科学的教育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实践中,生活化理念的引入,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视角,同时也为幼儿打造了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科学探索平台。这种教学方式既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又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实施科学活动时,应紧密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化学习情境,并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使幼儿在快乐的实践中逐步发展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在设计科学活动时,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融入生活化理念,通过创新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深入科学的奥秘中,让幼儿感受科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