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对于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尤其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广泛,而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首先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其次,总结当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根据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原则,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发挥小学语文的育人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小学语文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语文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阅读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信息获取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着学生阅读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思维认知,围绕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阅读教学活动,将阅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一)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门户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变得越来越多。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也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了解多样化的新事物。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为直接的途径之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内容,如语文、科学、艺术、文化等,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使学生增长见识。在长期的阅读中,便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适应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还应当将教学目标放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和关键,可以让学生博览群书,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和训练,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这一方面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有必要,是学生学好语文、发展语文素养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
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分析、理解、评价阅读内容,并从文字、语言中感受作者的想法。同时,阅读还需要学生联系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深入分析文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如此,在长期的阅读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情感态度也会得到发展。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不同类型的阅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未能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主体以及实施者。在课堂中,教师所应用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别具一格、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但在实践中,部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在教授阅读时,仍然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如机械的朗读、单纯的讲解等,不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在这一情况下,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会降低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降低学生学习效果。
(二)阅读兴趣未能提高
小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为此,在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为学生寻找合适的阅读材料,并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设计阅读活动或阅读计划。但就目前来说,部分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所选择的阅读材料难度过大、文本内容较为单一、与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差异脱节。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心理需求等,都是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考虑的内容,也都会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效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针对性的阅读任务,确保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阅读活动。
(二)渐进性原则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入难,逐步提高阅读难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分析文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三)多元化原则
学生的阅读兴趣、思维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阅读文本的选择也有着不同的需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共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多样化的阅读形式,丰富阅读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制定阅读计划,培养阅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生阅读能力、阅读量、阅读速度有着一定要求,教师应全面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阅读计划。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长期地进行针对性教学和引导,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完成阅读计划,并在长期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能主动阅读。这样,以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基础,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制定阅读计划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行为变成主动的学习行为,能够自主思考、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在实践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比如通过阅读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其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如“提高学生阅读速度”“拓展学生阅读范围”等,以“月”作为时间单位,制定月度阅读计划,将目标分解为每周或每天的具体任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包括科普读物、故事书籍、唐诗宋词等,让学生结合个人的能力水平进行选择。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比如,在学习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教师可以将“我想读童话故事”作为阅读主题,为学生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书籍,让学生每天阅读一个童话故事,并在完成阅读后,写下两百字左右的阅读感受。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保证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并在第二天与其他同学分享阅读体验。学生完成阅读计划之后,可通过线上平台打卡,及时反馈自己的阅读情况,同时也借此监督自己。完成每日阅读计划的学生可获得一积分,以一个月为单位,得分最高者可获得教师的奖励以及“阅读之星”奖章。设计这样的阅读计划,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一定周期内不断地进行针对性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创新阅读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尤其好奇,且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课堂内外创新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阅读角色扮演活动。此活动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让学生通过朗读台词、模仿角色语调和表情等方式,将故事情节呈现出来。这种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演绎中深入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比如,在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小猫”“老屋”“母鸡”等角色,感受角色之间的联系与情感,与故事中的内容零距离接触。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如创编剧情、改写台词、设计新角色等,让学生根据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想象、创新。如此,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体验。
在课后,教师可以开展阅读主题展示活动。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搜索和整理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阅读主题,如“人物”“动物”“景色”“古诗”等,搜集相关资料,整理阅读文本并制作海报,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给他人。这样的活动既丰富又有趣,能够缓解学生阅读的疲劳感,丰富学生课后生活,让学生全身心沉浸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需求,所以教师在设计这一阅读活动时,应当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进行阅读活动的优化与创新。
另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不可缺少且相互联系的教学组成。阅读是知识输入,写作是知识输出,可以在知识的输入与输出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将阅读所习得的知识运用于写作。因此,教师可设计阅读写作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这一活动,让他们通过阅读捕捉灵感并展开创作。针对该活动,教师可以设立不同的主题或形式,如“诗歌鉴赏”“读后感”“日记分享”等,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写作。设计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三)设置阅读问题,培养阅读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自主思考、分析,形成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思维认知设置阅读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并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阅读教学更加具体和针对性,使学生在阅读问题的引导下找到阅读方向,进行针对性学习,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为例,作为《西游记》中的重要章节,该部分内容介绍了“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并成为花果山水帘洞“猴王”的故事。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对西游记有所了解,并有深深的热爱之情。因此,在学习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猴王出世”的动画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而后,教师可以根据本篇课文设计阅读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学习。问题一:孙悟空是如何诞生的?它的出生有什么特殊之处?问题二: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分哪几部分叙述?问题三:读了课文后,你觉得孙悟空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它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问题四:《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还有很多,你能说出最喜欢故事吗?请与同学分享。这样,以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循序渐进阅读,使他们在分析、理解、思考、概括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答案,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四)优化阅读评价,实现共同进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优化阅读评价方式,结合阅读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阅读情况。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完善阅读教学活动,以此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先简要介绍本篇课文的背景,激发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英雄”“奉献”等主题。而后,教师可结合本篇课文设计阅读评价标准,可从“文章主题”“人物形象”“阅读速度”“生字新词”等方面,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结合阅读任务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阅读评价的标准进行综合点评,了解各个小组以及各个学生的整体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就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中的表现、小组合作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以此凸显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可参考性,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实践中,教师应当围绕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阅读计划以及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阅读问题,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教师要注重优化阅读评价方式,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