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物品和场景,例如水果、树叶、动物、家具、玩具等。将这些生活资源引入美术活动中,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细腻的感触和美感,教师也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幼儿通过观察和触摸生活资源,能够感受不同形状、颜色和质感的变化,进而理解美的多样性。
一、生活资源在幼儿美术活动开展中的应用价值
(一)创造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
首先,观察花朵的色彩、叶子的纹理、水果的形状和气味,能够让幼儿通过直接的感官体验,建立对生活资源的感情联系,增强幼儿的审美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存在。其次,生活资源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幼儿通过将生活资源进行操作、变换和组合,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例如,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破碎玩具等,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物品变成有趣的艺术作品,既可以展示创造力,也充分发挥了生活资源的多样性。再次,生活资源能够拓宽幼儿的美学视野。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真实的生活场景,例如街头巷尾的景物、自然风景等,帮助他们形成对不同元素和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应用生活资源,幼儿能够更加融入美术活动,享受创作的快乐和满足感。生活资源打破了传统美术活动中的限制和束缚,为幼儿提供了更加自由和灵活的创作空间,影响幼儿的不仅仅是绘画与雕塑等创作形式,更是鼓励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二)促进幼儿审美情感与创造力的发展
生活资源的应用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具有促进幼儿审美情感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和感知这些资源,让幼儿积累更多的美感体验并建立对美的认知与情感联系。例如,引导幼儿观察花朵的鲜艳色彩、叶子的独特纹理、家居摆设的协调布局等,使他们对美的元素有更加具体地了解,培养审美情感的丰富程度。引导幼儿使用生活资源进行美术创作,如进行拼贴、雕塑和手工制作等,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赋予生活中看似普通的物品新意义和形式。这种创造过程不仅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发挥和表达的空间,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的表达能力。另外,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和感知真实的生活场景,如社区环境、自然景观、乡村风格等,有助于拓展幼儿对美的理解和表达。这种体验能够促进幼儿独立思考,并对不同类型、材质和形式的物品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开阔幼儿的审美视野,激发他们对多元文化和艺术样式的兴趣,提升对美学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首先,生活资源如日常物品、自然元素等,为幼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激发了他们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观察这些资源,幼儿能够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形态、颜色、质地,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将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以新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或赋予全新的意义。其次,生活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通过引导幼儿运用各种生活资源进行美术创作,如拼贴、雕塑、绘画等形式,鼓励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尝试新颖的组合和构思。这样的创作过程不仅拓展了幼儿的艺术表现手段,还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幼儿可以从简单的日常物品中发现美,创造出独特的作品,激发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再次,生活资源的运用有助于幼儿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进一步促进了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通过观察和表达真实生活资源,比如家具、植物、食物等,幼儿能够建立对美的个人认知和情感联系,塑造独特的审美视角。这种审美体验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独特看法,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后,在生活实践中,幼儿通过自主尝试各种创作方法,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想象力。这种创作过程不仅可以让幼儿体验创作的乐趣,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释放更多的创造力。
二、生活资源在幼儿美术活动开展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生活材料开展美术活动
利用生活中各种材料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方法,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感,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需要积极收集各种生活中的材料,如纸张、布料、瓶盖、塑料袋、树叶、稻草等,确保材料种类多样化,并符合安全要求。设定具体主题,如四季、动物、交通工具等,教师还可以结合故事、图片或实物进行讲解,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作灵感,并鼓励幼儿在自由环境下进行创作。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尝试不同的材料和表现形式,培养其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在创作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绘画工具、剪刀、胶水等,帮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材料开展美术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鼓励幼儿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描述自己的作品、创作过程和思考。同时,教师还需要鼓励幼儿分享作品,介绍给同龄伙伴或家长。此外,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运用材料进行创新思维训练,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一个问题,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并且在使用生活材料时,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养成环保意识,倡导废物再利用,让幼儿明白可回收材料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开展“创意材料拼贴”的美术活动,教师需要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鼓励幼儿在美术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和自由表达能力,大胆创作。此活动需要准备纸张、布料、彩色纸、剪刀、胶水、丝带、羽毛、纽扣、棉花、碎纸等各种生活材料。首先,教师介绍活动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向他们展示一些简单而富有创意的示范作品。之后提供各种生活材料,并简要介绍每种材料的特点和用法,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从提供的生活材料中选择,进行创作。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贴合方式,如平面拼贴、立体拼贴等,以及尝试不同的材料组合和表现方式。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发挥创造力。通过这个创意材料拼贴活动,幼儿将能够通过使用各种生活材料进行美术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由表达的环境中培养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能力。同时,幼儿也能够通过展示和分享的方式,提高合作与社交能力,并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观察力。
(二)利用生活实际引导美术教学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实际案例,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艺术,促进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还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在选择生活实际案例时,要注意选择有意义的生活实际案例,可以从幼儿日常生活中,选取各种有意义且触手可及的实际案例,例如校园景物、家庭活动、季节变化、社会事件等,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在引入案例时,应当精心设计讲解内容,结合故事、插图、实物等形式生动讲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发他们思考案例,并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在案例的启发下,鼓励幼儿展开艺术创作,让他们通过绘画、手工制作、拼贴等形式,表现对案例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其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探索春天的美丽”主题的美术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主要让幼儿通过生活实际案例了解春天的美丽和变化,以此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绘画和手工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教师首先通过PPT展示各个地方的春天景色,引发幼儿对春天的向往和好奇心。同时,教师要准备一些春天的实物,如鲜花、小草、蝴蝶等,让幼儿观察并分享他们对春天的感受。随后,展示一些春天的图片和小故事,让幼儿通过图片和故事了解春天的美丽场景。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引导幼儿描述春天的景色、气味和声音,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最后,让幼儿发挥想象,画一幅“春天”的景象。通过这个以“探索春天的美丽”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实际生活案例的引导下,通过绘画深入感受和表达春天的美丽,培养其审美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其绘画和手工技能,促进幼儿实现全面发展。
(三)利用户外运动开展美术教学
利用户外资源开展幼儿美术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创造空间,增强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让幼儿与社区和环境更好地连接和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探索踏青、自然探索等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环境中花草植物、昆虫、天空等景物和元素,并鼓励幼儿进行素描或速写,将自然资源变成美术作品。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幼儿使用树叶、花瓣、小石子等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丰富,帮助他们了解和保护环境资源。还可以利用当地的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资源,开展与之相关的美术活动。例如,幼儿可以观察、模仿和绘画历史建筑,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如剪纸、剪窗花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幼儿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还能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此外,教师与幼儿一起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如参观艺术展览、博物馆、画廊等。活动结束后,鼓励幼儿通过绘画、书写、摄影等方式,记录自己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例如,教师联合家长,组织幼儿开展踏青活动,让幼儿通过户外活动探索生活中丰富的自然资源,以此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的绘画、手工制作和观察能力。教师带领幼儿到学校周围的公园进行了户外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和收集不同的自然资源,如树叶、花瓣、小石子等,并讨论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在这次的踏青活动中,教师可以准备两项美术活动:第一是准备素描纸和铅笔,让幼儿选择一片树叶或花瓣进行素描绘画,尽量还原其形状和细节;第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将收集到的不同自然资源剪成适当的形状,并粘贴在彩色纸上,设计出具有艺术性的拼贴作品。在最后环节,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鼓励他们描述作品所表达的自然之美。通过踏青活动,让幼儿感知和欣赏生活中的自然资源,并通过绘画和手工创作,将其转化为美术作品。这样的活动能够增强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让幼儿与自然环境更好地连接和互动。
(四)结合传统文化开展美术教学
通过有效利用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结合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情感,丰富他们的艺术体验和文化素养。同时,结合传统文化开展美术教学也能加深幼儿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师可以设计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美术课程,如中国书画、剪纸、民间工艺等,结合各种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幼儿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创作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带领幼儿制作传统节日的装饰品、活动道具,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美术活动,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生活元素开展美术活动,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还可以鼓励幼儿挖掘家庭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家传手工艺品、民俗物件等,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传承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这些元素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例如,在春节前,教师组织学生剪窗花,将春节的节日内涵融入幼儿美术活动中,并带领幼儿了解更多关于春节的文化内涵。这堂课主要目的是带领幼儿通过学剪窗花,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点,激发幼儿的美术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幼儿对生活资源在美术活动中的应用能力。首先,教师要介绍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并与幼儿一起观赏一些有关春节习俗的图片,引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随后,向幼儿演示剪纸技巧,如折叠、剪裁造型等,让幼儿根据步骤练习使用剪刀、剪纸,并引导他们剪出简单的几何形状和花卉图案。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选取彩色纸张,并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或样板逐步剪裁出层次丰富、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窗花作品。通过这一“剪窗花”的美术活动,让幼儿学习剪纸技巧和创作活动中,深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剪窗花”的艺术魅力,同时促进生活资源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应用。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手工技能、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使幼儿在创作中体验传统文化的美好和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资源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应用,不仅能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和情感表达,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和提升手工技能。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