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日益受到教师的关注。如何结合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基于全景的视角优化设计章起始课教学,强化课例教学实践,是数学教师探索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章起始课又称为引言课、绪论课,是教材中某一章正式授课的首节课,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重要作用,教学内容全面、思想内涵深刻、育人价值较高。在数学学科系统思维和整体教学观念引领下,教师要对全章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并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后续的学习中,基于起始课程建立全局性认识。本文以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第一课时“认识分式”教学为例,对章节起始课教学进程进行探讨,加强设计与实践,总结提出有效的概念教学策略。
一、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的课堂架构
“认识分式”起始课教学区别于传统的常态课时教学,它并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而注重将某一单元中零散碎片的数学知识和思想进行整合,指导学生从整体视角把握知识,初步认识单元知识的总体结构。教师架设、构建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应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活动环节进行优化,改变数学课堂的组织结构,创建形成有利于激发数学结构化教学思维的框架与体系,促进章节起始课教学的有序推进。首先,在进入篇章教学前,教师要先行组织、建构单元知识框架,让学生把握本章的主要内容,预设研究的基本路径和思想方法,做好单元整体教学的开篇。其次,进入章起始课教学,要全面梳理具体课时内容,将其整合为知识体系。最后,要着眼于学生全体,针对章起始课设计一以贯之的实践策略,推动教学相长。
二、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以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认识分式”为例,针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提出一些心得体会。
(一)梳理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
早在五年级下册数学学习中,学生就曾了解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并且在七年级学习过整式和整式的运算、方程等内容,这些为开展分式探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可见,教材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编设课程内容,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延伸学习。“认识分式”作为“分式与分式方程”单元的起始课,主要通过引用案例、设置情境,提出新的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认识分式”学习,回答“为何要学习分式?”“在这部分中要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分式?”等问题,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本单元的内容。“认识分式”这节课是基础,是学生后续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加减乘除、方程等知识的重要前提,统领整单元教学活动,同时也为规划后面的课时教学提供有效的依据、逻辑和线索。
为此,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学习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引导学生对本章的分式和分式方程等内容形成一个基本认知,探索学习分式的整体思路和方法,难点为:通过分析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深入研究分式的内容。
(二)把握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八年级学生已形成一定的数感、运算等数学能力,求知欲望强烈,乐于面对学习挑战。在数学知识层面,已经在小学阶段学过分数和整式等知识,掌握了列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或不等式等知识,积累了较多的活动经验。但大部分学生缺乏持久的学习毅力,对于为什么要学分式,为什么可以将分式与分数类比,如何进行类比等一系列问题认识得不够全面和深入。因此,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从“数学现实”出发,学会根据所设的情境,利用类比的思想研究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获取研究问题的方法。
设定章起始课教学目标,教师要立足单元整体思维,系统把握单元整体目标,设置各个教学步骤和环节。根据以上对章起始课“认识分式”内容梳理和学情分析,教师在开展本节课设计时,可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了解分式的概念,认识学习分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时在代数式中识别分式;掌握分数与分式的联系与区别。(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当分式有意义时,能给出分母中字母的取值范围;当分式有意义时,能够求解分母中字母的取值范围;令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能说出算理,注重计算的准确性、简洁性。(3)借助数式通性,初步积累学习分式的经验,探究分式学习的内容和路径,初步建构整章分式知识的结构。(4)通过“从分数到分式”的研究路径,感悟类比的思想,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创新学习意识。设计上述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算式,了解分式的概念,并在探索学习中发现分式与分数的相似之处,进而获得利用类比分数,探究分式各部分知识内容的方法,捋清本章节知识的整体思路。
(三)设计教学进程,引领探究实践
“认识分式”这节课属于概念教学,有着较强的基础性和抽象性。教师优化实施“分式”概念的教学,应重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创设情境——抽象共性——概括本质——形成概念”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深入探究分式概念的本质。
1.启发类比探究,引出学习主题。
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整数和分数,教师可以基于“数式通性”的整体视角开展引导教学,疏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建立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有效促进数学学习思维的发展。
进入新课,教师先启发学生:“两个整数相除,结果一定是整数吗?”学生认为不一定都是整数,并举出“3÷7”“5÷8”等多个例子。由于这些数式前者除以后者无法整除,因此可以用分数表示。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两个整式相除,结果一定是整式吗?”在此,学生又举出“a÷(a+1)=a/(a+1)”的例子,发现当两个整式相除得出的结果不是整式时,可以用“a/(a+1)”这样的代数式表示,其结构与分数类似。通过类比分数,学生很快就领会了“分式”的名称。这样,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分式与分式方程”这一章的探究学习。
波利亚曾说过:“类比是一个重要的引路人。”在新课引入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将“类比”数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巧妙引导学生在类比分数、学习分式的探索过程中,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学会类比迁移的所学的知识,充分感受数学新知的生成过程,并为接下来学习分式概念做好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感悟分式模型。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探究活动的关键环节。进入课堂主题,教师可以先联系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指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重视数学应用,使他们充分认识分式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即用于描述两个数量关系之比的一种代数式,既和分数的形式相同,也与分数性质相类似。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如类比分数,探究抽象共性等,夯实分式基础,获得本章“分式”的知识结构。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单,例如“某同学的两次数学测试成绩”“某地区实施固沙造林”“上海世博会期间日均参观人数”等探究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正确的代数式,快速完成学习任务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探究得出代数式,探究这些代数式与之前已学过的整式之间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予以适当点拨、纠错,引导学生解决学习探究中遇到的问题,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分式”模型的研究学习。
在此环节中,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故事性问题,设计探究情境,抛出数学问题,启迪学生从探究中列出相关的代数式。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学会将抽象的生活化问题,转变为代数式模型,促使他们探索实际问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初步了解分式模型的作用。经过数学抽象逐渐展现分式的基本模型,学生还可以领会由数到式以及分式知识产生的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找到“为什么要学习分式”等问题的答案。
3.引导类比归纳,概括分式概念。
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启发、引导,经历描述抽象的分式、发现新的代数式的过程,但面对含有字母的分式时,容易产生认知冲突。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适时利用初中生已初步形成的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能力,以及他们具有的思维能力、互动交流能力、模仿操作等,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教学,准确把握、概括分式的概念。
在学生感悟分式的基本模型后,教师可以接着引进“(a+b)/2、2400/x、2400/(x+30)、(35a+45b)/(a+b)、x/(a-b)、5a、10x+5y、0、3/Π、3x/(x-y)”等多个代数式,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再进行分类,并思考分类的依据。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会积极投入思考、尝试进行分类,体验学习的乐趣。待学生已完成分类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两种分类结果展示出来:(1)按照有无分数线分类;(2)将整式分为一类,非整式分为一类。同时,邀请两位学生代表分享体会,说一说这些分类标准有何不同。这样,帮助学生理解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果。随后,教师可以继续质疑:“(a+b)/2、3/Π不是有分数线吗?为何归入整式的类别中呢?”学生解释道:虽然有分数线,但这些代数式的分母不是字母。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分类时做到正确分类,又可以让学生把握整式的本质特征。
有了上述探究铺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两种分类:(1)整式:(a+b)/2、5a、0、10x+5y、3/Π;(2)分式:2400/x、2400/(x+30)、(35a+45b)/(a+b)、x/(a-b)、3x/(x-y)。各小组进行组内交流,深入探究这些分类存在的共同特征,以及分式与整式的不同之处,从而归纳出分式的定义。同时,小组学生还掌握了判断分式的重要方法,一要看有无分数线;二要看组成,分子、分母都是整式;三要看关键,分母中含有字母。教师也及时将分式的概念展示在大屏上,加深学生的学习理解。可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归纳活动,教师可以渗透类比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概括形成分式的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在探究从分数到分式时,用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数学抽象意识。
4.师生互动交流,辨析分式概念。
得出分式定义之后,师生一起开展互动探究活动:(1)“说一说”:举实例,说下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教师鼓励学生选择、展示一些代数式实例,指导他们分清整式与分式,更好地巩固所学的分式概念,梳理分类方法,学会借助类比思想辨析分数、分式和整式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深化对分式概念的理解。接着,教师放手让各位学生举出分式的例子,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总结。这样,通过设计开放性课堂,引导学生把握分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做一做”:有这样一列数1/2、2/3、3/4、4/5……那么第50个数是( )?第2024个数是
( )?第n(n是正整数)个数是( )?利用问题支架和“做一做”活动探究,引导学生思考、领会分数是分式中的字母取某些值的结果,分式具有一般性,是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深刻体会应用分式的优点,概括出一组分数的一般规律;同时也给学生渗透代数中的“数式通性”思想。
5.引例类比探究,归纳分式意义。
在此环节,教师通过搭设多个探究活动,循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数和分式的关系,以及分式与分数具有的相同结构,帮助学生在探索研究分数中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化抽象为具体,真正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系列化的问题探究活动,引发了学生深度思考,使他们在探究中发现分数中分母不等于0,除法中除数也不能为零。借此,学生成功类比迁移得出分式满足的条件也是分母不为0;当分母不为0时,分式有意义;当分母为0时,分式无意义;当分子为0且分母不为0时,分式的值为0。这些具有典型性的实例探究活动,充分发挥了“典例”的重要作用,不仅指向学习重难点,也增进了学生对“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0”“求分式值”等过程的理解,达成了起始课的教学目标。
6.随堂检测训练,评价目标达成。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达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强化训练、汲取经验教训来实现。利用随堂测试,组织学生用3分钟时间,自主完成随堂训练任务,并及时核对答案,反馈训练结果。通过随堂测练,教师还可以适时评价、分析学生在课堂中运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维水平、检测训练效果等目标的达成情况,促进了学生对数与式通性的认知发展,使他们对章起始课的学习形成更为深刻和整体的认识。
7.畅谈研究心得,分享学习成果。
在课堂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尽情述说在本节课中获取的心得体会,一起交流分享学习成果。这不仅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及时回顾本节课的分式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数学概括等能力,培育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三、结语
优化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教师要重视创新课堂教学思路,坚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起始课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系统搭建单元知识体系,实现从“传授知识”转向“启迪智慧”的目标,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