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向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着数学教学从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做出转变。在过去,小学数学教学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和机械式的运算,只需要学生记住公式和套路就能应付考试。然而,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精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本文将基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首先分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进而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切实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助力新课标要求的落实。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新课标理念以及素质教育观都强调,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并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要遵循全面性原则,注重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全面了解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数学观念、数学意识、核心素养等,由此实现和达成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目标。
(二)自主性原则
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逐渐失去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为了扭转这一情况,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要遵循自主性原则。所谓自主性原则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知空间、学习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任务,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数学,最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新课标下开展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将学生置于数学活动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知道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引领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把舞台让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促使学生主动挖掘潜力,进行实践创新。教师还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深化学生的主体性。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巧设教学导入,增加课堂趣味
导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把握好课堂导入环节,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趣味,让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学习上来。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和优化,丰富导入的形式,利用故事、问题、视频、游戏等方式呈现导入的内容,打造充满趣味和活力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积极的投入学习,最终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授《认识负数》时,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负数,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小数、分数、整数,以及对这些数系的简单计算。但对于负数而言,小学生非常陌生,为了让学生对负数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一个算式:23-25=?当学生看到黑板上的算式后,都产生了疑惑,怀疑老师是不是写错了算式。显然,这道算式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这道算式的答案:-2。当看到这个答案时,学生再次产生了疑问,这个答案貌似和之前所学的内容不一样,数字2的前面有一个“-”符号。针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道: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将要学习的知识——负数。之后,教师可以再次为学生列举负数的相关案例,如引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以此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对于温度,学生并不陌生,夏季温度高,一般天气温度为26℃,而到了冬季最寒冷的时候,气温会低至-3℃,由此可见,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是常见,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为课堂增添趣味性。
(二)注重学科融合,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主张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由此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和范围,让学生实现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步发展。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把握数学学科和语文、英语、音乐、美术以及体育等学科之间的联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基于数学知识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信息,丰富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实现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得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习知识,形成综合性的学习思维。
例如,在教授《圆柱和圆锥》时,本节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存在很大差异,为更好地让学生发现这些差异,教师可以将本节课与美术学科进行融合,开展一项绘画活动。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两组圆柱和圆锥模型,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边看边绘画,比一比哪位学生绘制的立体图形更加出色。很多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突出立体图形的立体特点,将原本立体的图形绘制成了平面图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从立体图形的面、顶点、棱进行介绍,指导学生如何将立体图形呈现在平面上。这种学科融合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对圆柱、圆锥有了深刻地理解,更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艺术气息。
(三)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新课标理念和要求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和优化至关重要,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核心任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现如今,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在知识呈现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缺陷和不足,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图片、演示动画或者播放视频,让静态的数学知识“动”起来,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的活力,也可以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知识难点,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考虑到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立体”概念,并对立体图形展开系统性学习,以及该部分知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想象能力的基础,教师可以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让课本中的平面图形以更加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更深刻地印象和更准确地理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一组正方形,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下,一组正方形开始变化,形成一组正方体。然后,教师再对正方体进行旋转,引导学生发现正方体的特征,如共有6个面,且每个面都是相同的正方形。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立体图形的结构特点。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几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并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从众多图形中选出立体图形,一次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2.引入生活元素,感悟学习价值。
将生活元素引入数学教学中,构建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是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环境下展开探究性学习,深入感受和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由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做出教学观念和思想的转变,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案例、人物入手,将其和数学知识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从而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化情境,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把握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学会从生活角度展开数学思考、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在教授《小数的加减法》时,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能够准确计算小数加减法。对于小学生而言,计算是一项枯燥的过程,如果让学生进行长时间的计算练习,很容易消磨学生耐心。对此,教师将计算与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产生计算兴趣。如,王老师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洗发水的价格为23.7元,牙膏的价格为13.5元,香皂的价格为5.2元,那么王老师所购买的商品一共多少钱?大家能够帮王老师算一算价格吗?很快,学生产生了计算的动力,纷纷在草稿纸上列出算式,并通过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23.7+13.5+5.2=?在列竖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会更深入的体会小数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更具学习热情和应用意识。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学生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内核,是数学的灵魂与精神,让学生汲取并掌握数学思想,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深度,让学生真正触及数学知识的核心要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跳出传统理论知识传授的限制,注重挖掘知识背后所蕴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给予学生恰如其分地指导,让学生可以充分把握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数学知识生成、发展的过程,及时总结归纳数学规律和原理,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与核心能力。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本节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意义。首先,需要学生重新认识单位“1”,比如一块完整的蛋糕、一颗完整的苹果,都是一个整体,可以用“1”表示。而分数则是将“1”平均分成了多个,分成了几份,代表分母是几,拿走了几份代表分子是几。一块蛋糕分成了5分,取走了2分,那么用分数就可以这样写:2/5。
(四)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参与
1.开展游戏探知活动。
游戏活动的内容、形式活泼多样,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也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因此,开展并实施游戏探知活动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知识内容与授课目标设计游戏探知活动。所设计的游戏活动,需要富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游戏和娱乐中展开积极思考与探究,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以此,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根本目标。
例如,在教授《多边形的面积》时,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面积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而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计算多边形的面积,且这些图形多为不规则图形,也可以叫做组合图形。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拼搭游戏”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卡纸任意裁剪出两组不同的图形,如三角形和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学生可以拿着裁剪好的图形与其他图形进行组合,然后再一起计算组合好的图形面积。最后,大家比一比哪位学生与更多同学组合成了图形,并能够正确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这项游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不断组合成新的多边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并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运算能力。
2.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小组合作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并要求教师巧妙运用小组合作活动解决传统教学所导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数学学科的基本特性出发,构建生本主义教学理念,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空间,进而使学生围绕特定问题或者任务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以小组方式展开讨论、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聆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实现思维碰撞、协同互助,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例如,在教授《因数与倍数》时,首先将学生按照平时表现进行分组,保证各小组学习水平相同,以此更好地开展小组探究活动。然后,教师再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配,各小组共同探讨相同的若干任务。如用18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搭长方形,有几种拼法?由于,拼成后的长方形其面积不变,所以这个任务主要考察学生对“18的因数”的掌握,如长和宽可以分为18和1;9和2;6和3多种不同拼法,各小组都能分情况对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结果。
(五)注重动手操作,提升实践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测量、绘图、剪纸、折纸等操作,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实际意义。此外,趣味性实践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领他们在数学的世界中探索、成长、发展。
例如,在教授《扇形统计图》时,本节课程的目标不要求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但需要学生学习绘制扇形统计图,并用扇形统计图统计数据。对此,教师可以开展一项手工实践课,让学生在统计数据的同时,绘制出扇形统计图。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操场,观察校外路人的交通方式,有步行、自行车,也有汽车、公交。通过3分钟的观察,大致数出不同交通方式的人数,并将数据通过扇形统计图表达出来。这项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做出全方面的转变、改革与创新,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方式和方法,从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思考的方式,践行新课标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构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过程,在趣味学习中获得不断发展和成长,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