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落实,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完善教学服务的同时,也指明了学科作业设计的具体方向。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应以“减负、提质、增效”为基本导向,既要保证学习内容在作业中的高度融合,又要通过作业的科学合理化设计,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美术表达的训练机会,提升其审美素养,培养其学习兴趣,推动美术学科作业设计理念的改革与创新。教师应顺应艺术新课程标准,基于“双减”要求优化小学美术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享受美术学习过程,感受美术学科魅力,提高其学科素养。
文章简要分析“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要点及原则,基于作业设计基本思路,从“分析知识内在联系”“明确作业设计目标”“优化作业设计形式”“实施作业反馈评价”几方面入手,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发挥小学美术作业的指导和训练价值,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以作业为载体,在“双减”背景下落实素养培育要求。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要点
(一)融入趣味元素
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重在启蒙。因此,小学美术作业设计应致力于帮助学生保持对美术学科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其美术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兴趣。教师应在作业设计中融入趣味元素,使作业内容与呈现形式更符合小学学段学生的认知模式和学习喜好。不仅符合“双减”理念提出的“减负”要求,也有利于降低作业难度,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审美情趣。
(二)设置连续内容
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美术学习需要经过系统性的指导和培训,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性过程。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小学美术作业设计同样要体现“由浅入深”的设计理念,保证作业内容的连续性。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处学段,分析美术学科的教学要点,在作业内容中阶段性地渗透丰富的美术知识与技巧,满足“双减”政策下的“提质”要求,逐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增加实践模块
美术学习离不开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是学生运用美术理论知识实践的过程。在小学美术作业内容中融入实践内容,一方面符合学科教学原则,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依托实践类作业优化作业整体设计,能够起到“增效”的作用,是“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应着重考虑的作业设计思路之一。
(四)贯彻分层理念
“双减”政策强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这一政策理念体现在小学美术作业设计中,需要教师运用分层设计方法,体现作业设计的梯度性。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所处生活环境,分析其认知水平,结合智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因素,设计具有难度梯度的多样化作业内容,以供学生自由选择。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原则
(一)问题驱动
作业为学生提供了汇总式复习课程知识的机会,如何引导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实现“深度学习”,是小学美术教师应重点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教师应围绕课程中的重点概念设计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逐步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简而言之,教师应把握课时核心内容,设计基本问题,借助问题驱动促使学生整合知识,内化概念技巧,提高课后学习质量。
(二)素养导向
“双减”是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改革政策。“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同样要遵循课标要求,依据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挖掘课程知识蕴含的素养培育价值,利用知识概念与学科素养之间的联系性,优化作业设计内容。教师需以素养培育为基本导向,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作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以作业为基础,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自主发展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旨在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也是“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基本方向之一。教师应重视作业内容的创新,以新颖的练习内容,激发学生探索艺术世界的欲望,同时也需优化作业形式,创造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对接生活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导向的小学美术作业设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在作业内容中融入生活元素,利用生活与美术的联系,促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审美意识,激发其创作灵感,使学生能够自发地运用所学美术知识装扮生活、改善生活,认识艺术对生活的重要性,实现学以致用。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方法
(一)重“联系”,整合课时学习内容
作业首先应具有完整性,其次应以系统化方式呈现作业内容,最后要体现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教师需明确“双减”背景下的美术作业设计要求,直面挑战,创新作业设计理念。作业设计需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为主要目标,要求教师从课程整体出发,确定学习主题,结合学习内容设计纵向作业,体现不同模块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展现作业特色。基于这一思路,“双减”背景下设计小学美术作业的基础步骤需要以梳理学习内容为主,立足教材,重建知识结构,整合重难点内容,确定作业设计主题。通过在各部分知识点之间建立有效联结,用整合化意识破解美术课后作业设计的密码。
以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下册“我们的社区”为例,教材中给出许多居民小区的摄影照片,并展示了一些以社区为创作载体的美术作品。通过整合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明确本节课程的设计意图,即引导学生了解周边社区中存在的人物活动或者景色景物,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并掌握这些事物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以绘画的形式表现社区的风貌,并鼓励学生在绘画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合理想象,以独特的视角展现社区的美好生活景象。
在了解教材内容和分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教师应明确本课时作业设计的主题:画笔中的社区;设计思路:鼓励学生了解社区、观察社区、记录社区,最后运用艺术手法创造社区。由此,教师可以将作业设计为:(1)认识社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社区?自己居住的社区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2)记录社区。找到最好的角度,用相机或手机记录下社区最美的一面。(3)创造社区。结合拍摄的社区照片,发挥想象,自己想住进什么样的社区?在画纸上呈现自己的想法。如此,学生将通过课后作业回顾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社区”“创造社区”等艺术创作过程,认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二)定“目标”,精准定位设计方向
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核心知识所对应的学科核心观念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这些内容往往与学生美术学科思想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理解有着直接联系,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而美术学科的作业设计同样要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通过目标导向,引导学生迁移与运用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以及方法。具体来说,在“双减”背景下开展作业设计工作,教师首先应明确课程学习目标,进而依据目标确定作业设计方向。在目标导引下,教师以清晰的思路整理课程重点内容,建构作业基本框架。
以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大师画我也画”为例,本节课学生将有机会欣赏世界范围内各个艺术大师的作品,在了解一些著名画家绘画风格的同时,深切感受艺术的多元化,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由此可见,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欣赏大师作品,学习绘画手法,积累艺术创作经验”。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教师也应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将“组织学生在课后模仿某位大师的艺术表现方法,创作一幅作品”作为作业设计主线,深化学生对艺术的感悟,锻炼其绘画技巧。
因此,教师可以基于既定作业设计目标,设计如下作业内容:课后自主回顾教材内容,选择一幅最能打动你的艺术作品;了解该绘画作品的创作者,借助网络等手段,搜索关于作品介绍的内容,分析该作品的绘画风格、艺术手法、表现形式等特征,思考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是如何有机结合不同角度形象的;尝试从教材中给出的各种大师艺术作品中获取灵感,模仿大师的创作手法,自己动手绘制一幅作品;结合自己绘制作品的内容,谈一谈作品的类型和风格以及个人的创作想法和创作过程。
结合上述作业的内容,学生首先要对大师的艺术作品展开研究和思考,并在大师创新精神的启发下,产生新的艺术创作想法,并确定绘画内容与风格。其次,自主设计绘画步骤,或直接用油画棒起稿,或先用淡色打底,再用其他色交错。最后,学生应对个人作品作出总结和自评,而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互评,在深入交流中促进学生对大师艺术创作想法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内化和吸收。
(三)求“创新”,注重提升作业质量
内容整合、目标设定是作业设计的基础工作,如何设计具体内容,如何呈现作业,是美术教师应着重考虑的问题。“双减”背景下的美术作业设计更加强调“减负增效”,需要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保证充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从作业数量、题型结构以及题目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衡量,保证作业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鉴于此,教师可采取“在总体中分层,在基础上创新”的设计思路,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梯度性作业,并在作业形式上体现创意。如此,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还可以满足不同能力梯度学生的课后学习需求,提高学习质量,真正做到了既“减负”,又“增效”。
以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在快乐的节日里”为例,本节课程知识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刮蜡纸”这一美术用具,并详细讲解“刮蜡画”的制作手法,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运用刮蜡手法创作艺术作品的方法。“刮蜡画”相较于以往学生所接触的“蜡笔画”“水彩画”等,操作步骤更为复杂,且绘画难度有所提升,不仅需要学生注意色彩搭配,还应控制好刮蜡的手法,展现刮蜡的艺术特点。
基于此,教师应转变作业设计思路,在原有的“统一性”作业内容形式基础上作出创新。首先,教师应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习兴趣”“绘画能力”“绘画技巧”等方面,综合分析不同学生个体的美术学习能力。其次,根据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划分层次。最后,以分层理念为指导,设计个性化作业内容。如,基础层作业内容为“运用刮蜡纸,以一种颜色绘制出节日场景”,意在锻炼学生的刮蜡手法;中层作业内容为“模仿教材范画,尝试自己创作一幅关于节日景象的刮蜡画”,意在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高等层作业内容为“在复习刮蜡画创作手法的基础上,思考并通过实践,探索刮蜡画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意在引导学生在归纳拓展中实现审美升华。
(四)设“评价”,完善课后作业框架
与其他文化科目不同,美术学科的作业内容没有标准答案,但并不代表小学美术作业不需开展评价活动。从学科教学角度出发,作业设计也是课后再教育的过程,通过实施作业评价,有助于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反馈信息优化学科教学;从学生学习能力角度来看,作业评价也是学生了解自身学习能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学习短板,并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学习方法,做到“对症下药”,助力学生在“双减”政策下实现个性化发展。因此,设置“评价”活动是小学美术作业设计中的必要环节,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样化评价方式获取反馈信息,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建议,发挥作业设计的作用。
以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造型别致的椅子”为例,本节课程的作业内容为“发挥想象,自选材料,制作一把椅子模型”。教师应在学生完成制作后,组织其开展作品评选活动,由学生轮流上台,展示个人制作的椅子模型,并阐述艺术设计理念、创作思路和制作过程。教师作为评选活动的评委,应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的椅子作品打分。譬如,教师要通过观察学生作品,根据椅子模型的外观分析其布局,对其性能作出评价,同时,也可结合学生的作品介绍内容,对椅子的功能性进行检测和验证,以考查学生对作品的讲解是否客观、真实。此外,教师还需从椅子的风格上,对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作出点评。
通过作品点评,教师可以根据椅子作品质量,分析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水平,也就塑形、空间、形体掌管等方面,给予学生更为具体和中肯的建议。在评价中,学生能够认识自己作品的不足,真正理解设计的意义,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设计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但符合设计性质的椅子,达成课后学习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能否发挥实际效用,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先进的设计理念,正确的设计思路和科学的设计方法。教师应基于“减负、增效、提质”,在遵循“问题导向、素养导向、生活导向、自主发展”等原则的基础上,以趣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连续内容构建系统化学习模式,以实践内容锻炼关键能力,以分层设计满足个体差异化需求。同时,小学美术教师应注重发掘课时内容关联性,通过整合课时学习内容,明确作业设计目标,丰富作业设计形式,提高作业整体质量,构建评价体系,反馈学生课后学习情况。利用上述方法,实现优化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目标,助力学生在课后开展高质、高效的学习活动,实现素养培养目标。
注:本文系三明市沙县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22年区级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SXJYKT-2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