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发展学生思维及能力的一种手段,更是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基于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探索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助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均衡发展。
一、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生物认知
对于初中生而言,生物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书中的概念、公式等知识比较抽象,涵盖知识面比较广,学生吸收有一定的难度。若生物教师只是讲解表层知识,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容易让学生出现知识点理解不透彻或是概念混淆的情况。长此以往,势必会打击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鉴于此,生物教师首先要加强对生物课本知识的深度挖掘和研究,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生物的认识,使其真正掌握生物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立足于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利用探究实践与科学分析,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深层次的生物知识,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及能力发展
一方面,通过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简单来说,核心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素养等多方面内容,而这些内容会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外在行为等多个维度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各行各业需要的是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尤为重视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此外,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得到有效激发,长此以往,可以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有利于全面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将其与核心素养内容进行有效融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通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发展,以及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将核心素养与生物知识有效融合,可以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的课堂模式,以模拟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长期有目的性的锻炼,在潜移默化中也会使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激发,使其真正感受生物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二、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现状与不足
立足新课标改革背景,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现代教学理念的提出,也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性问题,阻碍生物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过程忽略实践练习,理论和实践脱节情况突出。初中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要想让学生对知识点或概念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多样化的课堂形式和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发现,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将重点放在讲解理论知识上,过度关注学生的考试得分情况,对生物学科的实践性缺乏重视,忽视对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教学理念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同时一些深奥的生物知识也只是借助口头讲解,导致学生不能够完全吸收,降低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流于形式。
二是生物实验设备不足,生物实验教学资源相对较少。不同于其他学科,生物知识要通过大量的实验进行分析和验证,以此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及运用生物知识。就目前而言,我国部分初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并不齐全,生物教学所需的教学仪器设备紧缺,导致出现教学资源与教学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增加生物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难度,也影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缺乏大量的生物实验实践,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导致核心素养培养陷入尴尬局面。
三是传统应试教育思维桎梏,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传统应试教育的问题依旧存在。部分生物教师将生物考试和提高分数作为生物教学的重点,更是将期末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生物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师将理论知识点讲解和分数提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再加上核心素养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无法呈现出效果,导致教师忽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部分学生会因为生物成绩的波动而产生负面情绪,无法调动其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可见,传统教学理念成为影响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因素之一。
三、核心素养培养视阈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路径
(一)借助科学素材,塑造学生生命观念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生命起源和发展的课程,培养学生生命观念不仅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同时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教育指向。对于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而言,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课本中的基础知识,逐步塑造学生生命观念,让学生在探究生物世界时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生命观念,以此健全学生学习认知,为学生更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有利基础。基于此,在生物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入一些生命观的教育元素,突出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
例如,在教学“细胞分裂”相关知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细胞分裂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教师可以先抛出一个导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在生物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细胞组织是如何变化的?许多学生虽然知道在生物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会伴随着细胞的衰老变化,但是难以从生物学角度清晰认知细胞发育的过程。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以从细胞分裂的角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并顺势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关注重点和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新课知识,同时为培育学生科学的生命观念以及生物核心素养奠定基础。之后,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细胞分裂和增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借助科普类的教学视频辅助教学,透过直观、具象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细胞分裂与发育的过程。借助这些科学素材的辅助和应用,既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视野,也能将生命科学观念深深植入学生内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学习生物学科的态度。
(二)基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生物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课内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要从学生能力发展角度入手,利用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合作探究学习作为新课改教育背景下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绝对优势。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引入生物课堂教学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获取和理解生物学科知识,弥补以往通过死记硬背学习的弊端和不足,进而逐步构建高效生物课堂。
例如,在教学“动物的主要类群”中的环节动物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蚯蚓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教学,并根据课堂中的生物实验提出探究问题:(1)观察环节动物,说一说环节动物身体结构有哪些特征?(2)结合生活经验回答,如何判断蚯蚓的头部和尾部?(3)蚯蚓在蠕动运动时,主要依靠身体哪些结构实现运动?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并以小组发言的方式介绍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基于教师设计的课堂导学任务,各学习小组都能积极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在参与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负责根据导学问题设计验证实验,有的学生负责结合生活经验整理学习材料,有的学生则负责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信息。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与互相配合下,对于环节动物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以及环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都能展开系统的探究学习。相较于以教师单一讲授型的传统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学习的互动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统一,也能在无形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三)构建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社会责任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课程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有着许多紧密的联系。这一学科特点也为教师开展情境化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从生物学本身来看,学科教学一方面在于提升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以及生物实验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核心素养培养视阈下的生物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将课内知识的教学和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巧妙地融合,在引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教学“人类活动对于生物圈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课程内容主要从生物学的视角向学生介绍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危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本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为学生引入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从中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问题入手,探讨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的危害。通过这种真实的社会热点事件,让学生在运用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和探讨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性。除此之外,在生物课堂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当下学生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为学生创设解决生物问题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生物学科中所蕴含的社会问题,以此达到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和激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学目的。基于各类实践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当下社会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培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结合生物学知识进行理性的思考,探讨现实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最大化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作用和价值。
(四)围绕科学论证,拓展学生学习思维
人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以及生成性,这一点与生物学科课堂应具有的特点不谋而合。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了思维固化或者僵化的情况,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势必失去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无法实现各种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创新性发展。基于此,在生物学科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此完成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的育人任务。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拓展学生的生物思维,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生物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对课内知识有一个系统掌握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一些容易被人误解的问题供学生探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生物学习思维在参与问题讨论和辩证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活化。比如,生活中一些人认为农作物生产水平以及产量主要受种子影响较大,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有科学依据?为了保障学生学习思维的有序发展,在学生探讨之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种子萌发及生长的自身条件、外部环境条件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学生精准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参与探究辩论的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夯实学生的课内基础知识,同时也能透过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拓展和深化学生的学科思维,将生命科学的意识深刻融入学生思想意识中,助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四、结语
生物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明确了重点和重心。在此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有必要系统地梳理以往教学流程和方法,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入手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强化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也让学生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同步提高,为学生引用迁移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有力帮助,最大化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