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分析

2024-09-29 00:00:00王芳
家长·中 2024年8期

大单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早期以课时为节点开展教学的方法而言的,将各个独立的单元根据特定的主题进行整合,通过整体教学的方法将语文要素和语文素养培养进行融合,打破了传统单篇教学的限制。新课程标准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明确提出:要求教师科学利用语文要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强调了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树立大单元教学思维,深度挖掘和整合语文教学资源,更好地构建大单元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对此,本文以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分析为探究主题,旨在探索并形成有效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大单元教学设计可以推动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种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和方向的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要求,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已经取得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分析相关资料、教学案例时还发现,很多教师没有精准把握大单元教学概念,没有将大单元教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导致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对此,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方法和路径,明确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科学设计教学方案,科学选择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大单元教学概述

大单元的重点在于大,大是指方向和立意的大,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方向和目标,通过大单元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是一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思路。在大单元教学思路下,教师要将各个单篇文章进行整合,汇总在单元中,构成单元整体,在大任务、大主题等单元要素的融合下系统化地组织开展单元教学活动,将单元内各个独立的文章进行汇总,构建完整的文本结构体系,改变原有单篇课文教学中知识分散的现象。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了解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以大任务和大主题为基础,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整合、再开发,将教学分为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探究、学习评价等多个环节,使课堂具备一体化、系统化的、整体性、生成性特点。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主动式、创造式、高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形象,富有价值、体验感强的学习活动,还可以将多种课型、课时进行融合。此外,大单元教学活动涉及多个方面,具体包括大单元主题、知识点、课时、大单元学习目标、课程评价、真实情景、任务、作业和监测、学习总结和反思等。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优势

(一)将学习内容结构化

在大单元教学方法下,教师可以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脱离以一个知识和技能点或者一篇课文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单一、分散的知识和技能点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分析和重组、融合、再开发等,将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思维清晰、逻辑严谨的系统,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完整结构。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为例,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文为主,且主要是事物说明文,介绍了说明文的概念和类型、顺序、方法,但是都没有深入、细致地分析文本知识。对此,在本单元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文体知识。钻研教材后发现,单元中的作者介绍和写作手法、文本特点都是不同的,因为类型不同,说明对象和语言风格都是不同的。

比如,其中的《中国石拱桥》通过科学的语言描写了中国建筑,是一种事物说明文;《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则用一种文艺性的语言描写了古典园林和动物生命轨迹、艺术画作,是一种文艺层面的事物说明文。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教师要通过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和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明确以上要求后,教师要科学设置不同的课时,引导学生系统化地学习,掌握说明对象和特点、方法,学会区别不同的说明文。然后,在学生自主阅读和探究中,引入思维导图的绘制任务,使学生学会写说明,同时也可以将知识、经验、应用等有效连接起来,形成系统的单元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将学习过程情境化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积极构建知识体系。此过程也是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保持行为习得的过程,也是积极进行意识建构的心理过程。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让学生主动学习,从生活真实的现象和案例出发,主动完成任务。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和我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和图片,以及采用慕课和微课的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联想生活画面,回忆自己和家长相处、交流、互动的过程。通过回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忽视了维持情感、感恩父母,启发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从生活的细节中感悟和品味亲情的温馨。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情境任务制作家庭相册,让学生感悟和反思;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家庭情境,体验不同表现亲情的方式,掌握细节描写方法。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拓展延伸环节,与学生一起制作家谱,组织开展主题演讲活动,比如歌颂亲情、想对父母说的话等,或者进行话题写作。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实践,学会从家庭小事中表达对家人的感情,感受家庭温馨的氛围,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明确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思维

在我国,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读文章也可以看作是聆听作者说的话,与作者进行的语言交流。因此,学习语文的目的便与交流产生了联系。语文课本的编写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划,围绕语文要素进行,可以让学生自主形成认知、理解等,巩固、强化、掌握所学语文知识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文章的编写目标和教学目标是互不影响的。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重音和停顿,这两个要素结合形成了汉语的声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语义训练,让学生之间用汉语进行交流、对话,可以让学生反复读和听、体验和感悟。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度重视概念的解释和表达,直接用概念解释代替学生的主观思维锻炼,则无法发挥语义训练的功能。

对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这种做法,要了解大单元的概念,掌握大单元教学的要素,明确各个单篇文章在大单元教学中扮演的作用和地位。最后,根据新课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符合语文要素训练要求,而学生对这个主题也较为熟悉,经过了早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此,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描述自己喜欢的美景,如特点、亮点等,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语言特点,适时引入重音和停连等要素,让学生初步认识重音和停连。在文本精讲环节,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之间对比诵读的方法,进一步把握语文要素和内容。在以上环节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对各个季节的情感,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表达。并且通过诵读等形式,让所传递的情感更加饱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大单元教学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主观思维,也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提高教学效果。

(二)制定基础单元学习目标,整合单元内容

在大单元引领下,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单元主题,根据主题科学选择单元核心知识点,从而确定一个基础和整合的学习目标。一般情况下,单元核心知识点是根据单元引言和编排的课文选择的,同时单元引言和单元课文也是明确核心知识体系的重要依据。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囊括了《壶口瀑布》《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等多篇文章。在教学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将单元核心知识点确定为:掌握游记特征,把握游记语言风格、掌握游记写作方法,并将这些适当地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形成以核心知识为基础的单元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选择大单元教学内容,设计大单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探究式地学习本单元内容。另外,明确学习目标后,教师还需要根据大单元主题整合单元内容,在整合的过程中,要从核心素养出发,梳理单元内的内容,把握单元基调,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等选择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教材内容之间达到情感上的融合,最终实现单元学习目标。

(三)把握语言性质,培养学生的语言辨析能力

语言文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前期,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解读文本内涵和文章思想感情的前提,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知识的重要介质。在新课程标准提出之前,语文教学主要以日常语言、文字教学为主。新课程标准提出后,日常语言文字和科学语言从原有的文学体系中被单独分离开来,有了自己明确的功能和作用。语言文字主要刻画人物和事物鲜明的形象,科学语言主要传递一些真实、具体的信息,而且它们在语文课本中也有相对应的板块。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该单元选择了几篇专业性强的文章。文章语言就是科普语言,思维清晰、逻辑严谨,便于向人们清晰地表达一些道理、科普信息等,旨在让学生掌握这种文章的语言风格。对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喜欢的课文阅读,分析这些课文的特点和风格,然后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语言风格。在大单元教学方法下,教师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去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可以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想法。而且教师在引导学生精讲课文内容时,可以替换其中一些语言,让学生填充其他相近的语言,并进行对比、思考,说说哪种语言更好,让学生有更多的感受和体验,有效掌握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和价值。最后,在全部完成单元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概况单元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不同和特点。

文学语言类的课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据比例大,学生也善于感知这一种语言。对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科学的从大单元方向出发,设计单元语言课程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不同语言的特点、要求和风格,更好地感知语文知识点,掌握语言属性。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属性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单个的语文实践活动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在大单元语文教学中更好地通过文本阅读、写作等,科学应用语言文字,掌握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辨析能力,让学生学会区分不同的语言,以此提高学生用词和用语的准确性,为后期更好地交流、表达、写作奠定基础。

(四)组织教学活动,处理好单篇文章和整体单元之间的关系

在大单元教学下,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篇讲解文本的方式和习惯,将学习活动看作一个综合的项目,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阅读、思考、分析、判断、表达、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要想让每一个单篇课文都可以在大单元中系统化地讲解,发挥具体的作用和价值,就需要教师处理好单篇课文和单元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效衔接在一起,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运用语文要素,找到语文要素引出的切入点。在大单元教学中,有单元写作练习和综合性学习这两个板块,写作主题是修改、润色原有文章架构和内容,综合性学习是口语交际,其主题是辩论,主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教师可以根据其要求和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读书、创作等,而活动内容可以围绕意境探知、诗词鉴赏、自由想象几个方面进行。然后,将这几个环节与单元的各个文本对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任务,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在以上设计下,教师可以将单元中各个单篇文章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此外,文本的融合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各篇文章发挥的作用不同、承担的任务也不同,需要教师组织学生积极探讨、交流、互动,将各个单篇文章融为一体。通过小组活动确保分工明确、相互合作,让每一个小组都学有所得、自行解决困惑和问题,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是经验的分享、情感的升华、思维的提升,最终通过学习活动更好地彰显语文要素的作用和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维高度,通过语文要素的整合、设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大单元的引导下更好地认识、解读、探究文本,透过语言文字把握内涵和情感。因此,教师要从整体出发科学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科学组织活动,明确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把握文本的特点,将人文主题有效融入大单元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习质量,最终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