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展现了良好的育人价值,也逐渐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一些新兴教学模式,如微课、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立足学生发展实际,积极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转变传统“单线程”的课堂架构,提升教学工作针对性与指向性的同时,保证学生课堂参与度,以此让信息化教学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以多元资源与丰富的教学手段备受师生青睐,既能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展现给学生,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也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缩短其融入课堂学习的时间。此外,信息技术还使得教师可以便捷地获取、整理并传递大量的数学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实时分享给学生,并通过实时问题检测与数据分析,指导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更深层次理解的同时,也为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数字游戏、虚拟实验等互动性强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更多趣味和活力。首先,通过引入这些元素,教师能够为学生营造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氛围,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数学学习。其次,多种趣味性的学习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使其更好地理解、运用抽象的数学知识,并由此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获取、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提升。最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手段,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并针对当下学生的“痛点”进行情境创设与问题设计,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提升其学习成效。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当今教师教学工作开展指明了新方向,多种教学手段的出现也让广大教师认识到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对此,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也能强化自身的信息化素养,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践行个性化教学,强化自身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抽象而难以理解的,但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图像、图表等可视化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并把握知识要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几何图形的旋转、平移过程,或者通过实时的动画演示公式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正确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整合动画、音效等视听资源,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传统的教学方法略显单调乏味,信息技术则可为教学注入更多创意和趣味性元素。例如,通过设计数学游戏、数学谜题等互动活动,教师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获得知识。这样的趣味性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三)多层次原则
现阶段,小学生正处于能力、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受教学资源、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能力、认知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性。对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做好根据学生能力层次进行分层,并借助线上教育资源的多元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学科发展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当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学生层面。当下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抽象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理解有限,导致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极易产生消极、抵触等负面情绪。同时,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受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课堂参与度不足,对知识的理解也流于表面。其次,教学层面。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讲授和笔记”作为教学的根基。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之学生在能力、认知等方面zHDMCQV4SDlFyc5l5ywPBw==存在的差异性,教学方法难以覆盖每位学生,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最后,教学内容层面。当前教材内容过于抽象、偏于理论化,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度不足,难以引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教材内容的设计可能偏向于传统的机械计算和应试技巧的训练,缺乏对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得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功利性”,即以取得高分为主,影响了自身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等能力的提升。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巧用微课技术,鼓励自主预习
当今教学工作中,情境是教师教学开展、重点知识引入的重要媒介,不仅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多种趣味环境的引导下,能够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提升学习趣味性,保证教师的教学进度。微课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产物,在实际教学中展现了良好的育人价值。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并借助微课有效拆分、整合相关知识,确保学生快速掌握重点知识。
以“混合运算”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先用微课导入超市购物情景,用分数展示各种商品价格和超市打折信息。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小数相关知识,并通过视频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其与分数之间的转化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和小数知识的理解。【例题一】超市促销,有一款T恤原价为28元,现打八折优惠,求该T恤折扣后的价格。【例题二】小明在超市买了一件外套,原价是180元,使用会员卡后在总价的基础上减了10%的优惠,请问小明实付多少钱?【例题三】小红去超市买了一双运动鞋,原价是320元,现打六折优惠;她又买了一件衬衫,原价是180元,现打五折优惠。请问小红一共花了多少钱?【例题四】超市里一袋大米原价36元,现在打八五折优惠,小明买了三袋,他给了收银员100元,最后剩余多少钱?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教师还可以设计数学游戏,并引入分数、小数等知识。例如,部分数字或符号留空,学生需要运算符号和数字,将不完整的算式补充完整,使得等号两边的计算结果成立。这样的数学游戏既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又能够在思考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二)演示数学模型,降低理解难度
与一般学科相比,数学知识冗杂、关联性强,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为严苛。而演示数学模型能够更生动地呈现抽象的数学概念,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
以“方向与位置”一课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数学软件制作动态的方位图,将方向与位置的概念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建立直角坐标系,引入方位词、数对等方式,鼓励学生对平面图内的物体位置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动态演示物体的移动和方向变化,让学生讲述具体的路径,以此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方向与位置的概念,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校园作为主题,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并完成平面图的绘制。随后,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方位词、数对描述具体位置,以此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三)构建情境教学,增强知识应用
情境是知识讲述的重要载体,既能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缩短其融入课堂学习的时间;也能在情境的引导下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其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对此,教师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优势,借助虚拟实验、模拟软件等创设情境,以此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时、分、秒”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时间管理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需要模拟一天的生活,合理安排时间,完成各种任务,以此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其次,教师可引入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种事件,如早上起床上学、中午吃饭、下午放学后做作业和玩耍等,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时间分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述“时、分、秒”换算方法与进制,并设计相应的动画为学生讲述钟表的分针、时针、每个格所代表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并提高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可让学生对自己分配的时间进行换算,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并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时间安排最为合理的一天,以此帮助学生掌握时间的概念和应用,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促进健康成长。
(四)“双线”教学指导,强化数学思维
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教学,打通课内课外教学之间的壁垒,科学指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让学生享受智慧教学的便利,强化数学思维。
以“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一课为例,教师可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设计教学活动。线上教学方面,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结合动画、图形和实例为学生讲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设计一些互动练习和游戏,如拼图游戏、图形切割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线下教学方面,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纸张、剪刀等工具,采取切割法制作三角形和四边形,观察它们的特性,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以此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可开展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物体,或是为学生准备一些复杂的图案,让他们思考图案是由哪种三角形和四边形构成,并利用信息技术尝试复刻,以此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学习成效。
(五)丰富作业内容,发展数学素养
作业的规划和设计有助于拓展教育领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对此,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设计更多丰富多彩、有挑战性的作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拓展思维深度。以“混合运算”为例,作为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基础。对此,针对学生能力间的差异,教师应做好作业内容、难度的分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展现作业的育人价值。
1.基础作业。
基础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知识,确保他们对“混合运算”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理解。对此,教师可利用数学软件或平台,为学生设计一系列互动式的练习题。并借助线上平台予以记录,即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数据,实时调整题目的难度和类型,确保作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
2.提高作业。
提高作业的设计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基础作业中的表现情况,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并为他推送一系列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课堂知识,并逐步提高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作业如下:【作业一】小明有10元钱,买了3支铅笔,每支铅笔2元,他还剩下多少钱?【作业二】一本书共有80页,小华已经看了30页,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这些题目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以此提高他们的文本分析与知识应用能力。
3.思维拓展作业。
思维拓展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这类作业的设计应更具创新性和挑战性。例如,教师可利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虚拟的数学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设计数学游戏或应用程序,加深对“混合运算”知识理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后,教师还要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价值,辅助学生进行思考,强化他们的数学思维。以“数据分析”一课为例,教师可布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拓展任务,让学生搜集家庭水电消费情况,制作年度水电费用统计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统计学知识,并借助数据分析技术生成图表,帮助学生进行观点总结与梳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生成倡议计划书,从而养成节约水电的好习惯。通过上述作业设计,能够有效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资源,既能赋予教学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难点问题,又能为教师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提供预案,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促进其数学思维的有效提升。对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解读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运用微课、智慧平台等技术,同时借助线上课堂进行教学资源与教学服务的开发与应用,提升课堂温度、完善教学形态,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