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方面做出调整,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主要起到复习、巩固、消化、应用所学知识的作用,能够反馈教学成果。但作业设计也体现着教育观与教学观,每种类型作业都以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为基础,要求教师掌握先进教育理念与学科特点,有效发挥作业的价值。因此,面对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应主动求新求变,优化作业设计,将最新教学理念与要求融入作业设计中,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情趣性、多样性、生动性,以便通过作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一、新课标下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一)优化作业设计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有效载体
“新课标”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做出调整,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明确指出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培养时代新人,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坚持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而作业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形态,是课堂的延伸,旨在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运用于社会。因此,通过作业优化设计,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思想、能力的同步发展、意识观念塑造修正,有效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二)优化作业设计是转变育人方式的关键手段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制定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体现该学科的育人价值,强化内容的综合性、丰富性、实践性、体验性,因此,势必要重新调整育人方式。而通过设计多种类型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感受时代、实践体验、发挥创意,能够使学生主动建构“我”与家庭、他人、社会、自然、国家之间的关系,使该学科的作业发挥引导情感认知、强化实践体验、价值建构等功能,转变育人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二、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应该具备的特点
按照“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优化作业设计转变育人方式,在作业设计中应突出以下特点:
(一)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作业内容与作业形式多样,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探索、实践、创新空间。其中多样的内容是指结合学科特性,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多样的形式是指除了习题、手工等,可以设计调查研究、创意制作、情境演绎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多元途径完成建构,增强作业体验,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二)真实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指导学生更好地发展。为此,在作业中,教师应让学生感受该学科知识的实际作用。因此,应体现作业的真实性,使学生掌握对自身发展、生存有实际价值的知识、能力,深化道德认知,指导其合理解决生存困惑。
(三)发展性
作业的巩固、复习等一系列作用,最终均指向促进学生素养能力发展。因此,突出作业的发展性,使学生在完成挑战性作业时,深入思考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深化与拓展,以及技能从基础向高级阶段的发展,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一)立足“双基”,提高质量,设计趣味性作业
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小学阶段布置作业在“精”不在“多”,要求教师转变作业设计理念,注重数量多向质量高转变,把握好作业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增强作业的典型性、代表性、趣味性,从而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保证作业效果。如何保证作业设计质量,就要求教师立足“双基”,结合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发展需求,把握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内容,使作业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同时,也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趣味性作业激发兴趣、促进学习。鉴于此,教师应从“双基”出发,秉持精益求精原则严格控制作业数量、质量,继而设计出趣味性作业,培养学生乐做、爱做作业的态度与习惯。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作业设计为例,作业需要家长或同伴的配合完成,描述不同的交通方式,要求学生准确猜出答案。如家长或同伴描述“绿色环保,可以健身或休闲出行”“速度快,适合长距离出行,费用高”“依靠江河,载货量很大,费用低,行驶速度慢”“灵活机动,线路多,短途出行”“安全性高,越来越舒适,费用适中,中长距离出行”,使学生猜出自行车、飞机、轮船、汽车、火车等交通方式。同时,描述出行需求,使学生作为“交通工具推荐官”,判断选择哪种交通方式更合理。如奶奶描述出行需求“舒适安全、经济快速,出行距离较远”,则推荐火车出行,买卧铺票,可以休息,安全性高,费用比飞机低,更加适合老年人。
在趣味的猜谜与依据情境选择交通方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认识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也能够结合地理条件判断交通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各种交通工具的优点、缺点,进而根据实际需求做出合理选择。与机械式、理论式作业相比,趣味性作业数量少、质量高,能够同时实现多个目标,使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更加浓厚。
(二)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设计层次性作业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教学应遵循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所以在作业优化设计中,教师也要体现该要求。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在设计中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做到尊重学生差异。这样,既可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可以做到尊重每名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作业为学生打造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因此,教师应关注班级内所有学生的情况,明确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上出现的不足,并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作业内容,完成层次性作业设计。在这样的作业设计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需求选择作业内容,从而发挥作业设计完善基础、激发潜能的作用,促进全体学生实现进步。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层次性作业。其中,基础性作业为“小小了解员”,要求学生以搜集、整理等手段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并将其统计到表格中,体现少数民族的名称、文字形式、普通字含义,意在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提升性作业为“小小文字员”,要求学生以搜集、分析、探究等方式,分析从甲骨文演变到楷书,祖国文字在形态上的变化,意在使学生了解悠久的汉字历史,提升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并主动发现汉字的美,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认同感;综合性作业为“小小解说员”,要求学生以搜集、分析、创意表达等方式,讲述自己喜欢的汉字及其相关历史故事,挖掘文字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意在锻炼学生的搜集能力,感知博大精深且魅力独特的汉字,并创意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以及对文字价值的认同。
在层次性作业中,每个层次的作业任务都可以锻炼学生的不同能力,确保学生充分发挥特长,也尊重学生认知特点,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挑战不同难度的作业,不断突破自我,从而夯实知识与能力,满足自我发展需求,还可以借助有难度的作业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在作业中突破自我,始终处于进步状态。
(三)关注热点,结合实际,设计时代性作业
“新课标”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围绕课程内容体系,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讲解相关知识点。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教师也要紧密联系时事热点、生活实际,使学生的视野与思维跳脱出课本,以课本知识为纽带主动联系生活与社会,提升作业的生活化与社会化水平。教师应紧扣社会热点与生活实际,设计时代性作业,建立学科与现实的联系通道,使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明确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掌握与理解社会生活要求及规范,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但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理解能力水平,避免引入的时事晦涩难懂。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业设计为例,紧跟社会热点,以最新发生的案例为背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应对现实问题。《太原晚报》2023年12月报道,王先生与杨先生住在相同小区,杨先生住楼下,之前两家相安无事,见面打招呼。但最近杨先生家正在装修,噪音吵得王先生无法正常休息,王先生多次要求杨先生注意装修时间避免扰民,但收效甚微。王先生找到社区协调,网格员小张及时联系杨先生了解情况,杨先生说装修是因为王先生家用水量大时,自家水管漏水,与王先生沟通、反映,但均回复“我家不漏水”,拒绝有效沟通,最后只能重新装修。根据这一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化身网格员小张思考应对方案,并说明理由。
在具有时代性的作业设计中,还原以社会热点为背景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联系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pB/2mIN3tGWZempg5lnibg==,明确社会生活规范以及作为合格时代新人该有的行为,实现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
(四)知行合一,学有所用,设计实践性作业
“新课标”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应积极探索体验式、项目式作业,丰富学生实践体验,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借助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等活动设计实践性作业。因此,教师应把握课程内容,寻找与实践的结合点,设计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通过学科知识感知社会,在实践中促进知识内化、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实现学有所用。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空气清新是个宝”的作业设计为例,为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清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自我保健方法,成为环境保护宣传者、践行者,教师可以设计社会调研作业。要求学生组成合作探究小组,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先观察、记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空气污染现象,总结污染源以及空气污染带来的社会问题;带着资料与问题走访环保部门、采访环卫工人,更全面地了解空气污染的污染源,掌握为了预防污染、抑制污染源,环保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环卫工人做了哪些努力。基于以上内容撰写调研报告,分析目前空气污染形势;对污染源进行分析,说明源头、危害;提出预防空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与手段,从而通过社会调研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环保意识。
实践性作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情感体验,且从生活实际或身边事入手,使作业不再是学生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是一项参与社会生活的活动,在无形中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塑造道德品质,锻炼学生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在广阔的实践场域中学会理性分析问题,科学运用所学的知识。
(五)别出心裁,多样体验,设计创造性作业
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新课标”虽未指明创造力培养要求,但在“学业质量”部分提出“重视表现性评价”“注重观察、记录学生在学习、实践、创作等活动中的典型行为与态度特征”,也说明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关注“创作”,即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应设计创造性作业,给予学生发挥创意的空间,表现与众不同的观念与做法,使学生在创造过程中获得多样体验,实现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的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垃圾制作创意物品,使失去使用价值的垃圾重新拥有使用价值,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节约资源、再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合理利用资源的习惯。创造性作业可以由学生自行完成,也可以在家长与同伴的配合下完成,不要求制作物品的类型、颜色、材质、功能,为学生自由发挥创意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学生积极参与变废为宝的创意行动中。在活动中,学生大胆想象、创造,以矿泉水瓶盖为底座、生锈弹簧为支架、外卖剩余纸碗制作台灯;利用废旧牛奶箱,经过裁剪、粘贴,制作简易又实用的书架,并通过不同颜色卡纸、画笔为书架绘制精美图案;利用废旧方盒、塑料杆、塑料板制作简易捕鼠器,其中也结合科学知识,保证老鼠跑入上方方盒中会下沉,从而被困于下方的密闭纸盒中。
以创造性作业让作业成果变为丰富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用心感受生活,在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思、用手做的过程中发展素养与能力,在丰富的创造体验中体现作业的育人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应以新的理念与要求指导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促使教师改变设计理念、丰富作业形式、优化作业功能。为此,教师应把握“新课标”要求,紧扣课程性质,落实教学目标,积极尝试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层次性、时代性、实践性、创造性,让作业充分发挥功能与价值,更好地服务教学以及学生素养能力发展,助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与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