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长周期作业设计研究

2024-09-29 00:00:00徐燕萍
家长·中 2024年8期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需通过设计练习题的方式,结合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运用和掌握状况。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更应加强对小学数学长周期作业设计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思考,首先简要分析了量感培养的主要内容,其次阐述了小学数学长周期作业设计理论,最后提出了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长周期作业设计措施,以期对数学教学人员有所帮助。

一、量感培养的主要内容

量感,旨在对事物的大小关系、可测量属性的直观感知。学生了解度量的意义后,掌握统一的度量单位,在计算以及真实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完成度量活动,使其运用同一度量方法,实现对不同单位事物的换算;感知在度量环节,由于方法以及工具所引起的误差,以实现对度量结果的估计,可被理解为,统一度量单位。在小学教学课堂中,数学教师需要基于真实的情境,选择与教学主题契合的度量单位,引导学生开展度量工作,并需要在同一度量方法下,实行对测量结果不同单位的换算。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量感培养工作时,考虑到蕴含的抽象化因素,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度量工具并估计测量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以得到相对合理的估计度量结果。可见,量感的培养工作,是建立在定量以及解决问题基础上的,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抽象能力以及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准确感知距离远近;对数量的多少进行感知;利用工具得到具体的度量,以满足学生的学科发展要求。

二、小学数学长周期作业设计理论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长周期作业设计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延伸。同时,教师在作业设计环节,可以增加丰富性、趣味性以及创新性因素,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主动性,具体如下:

(一)以实践为基础,增加长周期作业的导向

教师采用长周期作业设计的方式,以实践作为教学基础,利用数学建模以及布置探究类活动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能够加强对问题的分析。同时,教师可基于2022版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了解培养学生量感素养的重要性,从量感与数感的层面上出发,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容的研究,了解数量关系、图形关系。在此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化、数量化以及音像化的方式,将数量作为度量的结果。如:在个数中,教师可举例:“一头牛,两匹马,三棵树”;在长度上可举例:“1千米,一厘米”;在时间上可举例:“时、分、秒”等,使学生认清数是度量结果的具象化体现。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作业探究小组的方式,使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按习题的解答流程,为每位小组成员划分任务,以展现出此作业探究活动的实操性。此时,学生可以在课后,对数据的收集、分析等工作展开探究,及时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而且,教师通过量感培养的方式,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几何概念、计量概念以及量化概念等内容,实现对学生想象能力及抽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实践性的探究作业过程,将自己的特长及优势展现出来,使其可以自发地克服在数学学习中的薄弱地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答疑者的角色,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如让学生感知物体远近距离,数量多少等。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在讲解第四单元《千克、克、吨》时,要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掌握“1千克有多重”,使学生能够结合教材图片中的4个苹果大约重1kg;16个鸡蛋大约重1kg,对1kg有初步的印象。同时,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可将“练一练”中的内容设置为小组讨论课题,使学生在课后能够分组讨论问题。如,带领学生结合教材中的问题:1个鸡蛋重()克;1个西瓜重()千克;笑笑体重是()千克等问题,完成练习任务;还可以结合教材中“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中的内容,结合图片中所标注的苹果、洗衣粉、小狗和白菜等内容,填写“苹果是260(g)”等答案。而且,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等单位后,能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有效形成量感。

(二)以笔记为前提,合理布置数学长周期作业

利用笔记记录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学习过程并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同时,学生在记笔记时,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错题,或为与学科相关的重点知识标注颜色,也可以合理应用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应用能力。这样,教师通过笔记,合理设置数学长周期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三)以知识点为核心,简化长周期作业设计思路

教师在开展长周期作业设计活动时,应简化作业的布置思路,以知识点作为核心,引导学生总结错题并制作思维导图。在整理过程中,学生不只是注重概念性的知识,更需要注重对习题内涵的挖掘,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知识架构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总结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期间,教师在布置第六单元《测量》作业时,可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节课与图形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测量教室有多大等任务,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带领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梳理学科知识脉络,厘清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同时,教师也可带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一种测量工具,开展填一填、量一量等活动,以保证学生可以针对同一题目提出多种解法。此时,教师应注重对作业内容的归纳及总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对比自己的解题方式,使学生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使其具备思维迁移能力。

三、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长周期作业设计措施

(一)注重数学量感培养特点,突出学生主体位置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教师为实现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需加强对小学数学长周期作业设计的实践,突出量感培养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量感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等内容的思考。教师可以基于面积、长度、体积进行教学,展现几何的直观效果,强调创新、高度概括以及精确严谨,为学生布置作业。

对于作业设计环节的新问题,为防止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以及预防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知识点标注的方法。在第一阶段通过“购物活动”以及“我的教室”等活动,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了解时间在哪里,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尺子,开展相应的测量工作,以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第二阶段,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利用已经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解答。而且,改变一味地开展灌输式课堂,通过知识重构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增加作业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问题,实现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的目的。如,引入年月日等方面的度量故事,使学生通过具象化内容认识公斤、吨等单位,实现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其次,教师在开展长周期作业设计活动时,应了解作业所具备的多样化特点,利用高度概括的方式,让长周期作业不仅是以做题的形式出现,也能够以创新的形式融入课堂。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开展探究类活动、实践类活动以及调查类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从不同层面思考问题、看待问题、总结问题。教师通过开展实践类活动,也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认知体系和对数量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教师在长周期作业设计过程中,还应注重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保证所布置的作业内容,满足学生的经验认知。如此,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课堂任务,使其能够在完成作业任务时,生成兴趣、发展兴趣并实现兴趣的内化。同时,学生可以在检查作业时,注重揭露的问题本质,确保不会依赖于自身认识以外的公式及概念性内容,而是注重作业结果的反馈与教师给出的意见,达到提升自身学习水平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长周期作业设计中,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类活动,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究兴趣,并了解知识结构的发展规律,通过搜集资料、联系实际的方式,注重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有效解决问题。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单元《长方体(一)》这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习题中的内容,帮助学生确认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即认识长方体。教师可以基于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让学生进行测量,以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并测量物体体积,掌握“等积面积”的转换方式。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练一练”作业,让学生根据“找一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它的顶点、面和棱”,为学生设计数学作业。此时,学生可以结合问题“寻找身边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引导学生列举物品并主动参与测量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量感。对此,学生可以结合课本中的问题,开展分组讨论,并通过与同学、老师及家长,探讨身边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长宽高等内容,实现对物体的估算。这样,学生可以根据作业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作业解答环节畅所欲言,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作业解答活动。

(二)确认长周期作业设计目标,给学生作业选择空间

教师在开展量感培养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递进的方法为其布置作业。结合相关调查可知,20%的小学生存在未完成作业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业难度过高,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或存在厌学心理,导致学生不愿接触数学。所以,在开展长周期作业设计活动时,教师需要确认学生具有量感基础,使学生基于“两点间直线段最短”的理论事实,了解两点间有多条连接线路,但最短的是直线段。

在基于量感培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规划长周期作业的设计时间。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监督以及意志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在为其布置作业时,可以采用分级阶段布置的方式,确认长期作业设置目标,并让小学生明确作业的布置目的和意义。如此,教师可以将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作为作业的上交时间,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内,将大目标分为多个小目标。同时,教师也要控制作业的布置难度,让学生通过逐渐递进的方式,循序渐进的提高学习能力,并缩减与他人之间的差异。

u0zwiwRU9E2JCBUsyfdyuHxXZcf7pzWPModT/GJl5VQ=例如,在第六单元《测量》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想一想”,利用同样课桌不同长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根据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明确在测量之前的准确工作,如要有统一的标准,如统一使用尺子对物体进行测量。在了解“厘米”时,引导学生形成“厘米”属于常用的长度单位的意识,并使其思考哪些物体的长度约等于1cm。此时,教师则可以为学生设计长周期作业,让学生以一周为上交作业的周期,使学生可以测量身边1cm—30cm之间的物体,使其能够对物体的长度有概念。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练一练”中的习题,自行在课堂中发言,保证学生根据前期所学的内容,得出正确的答案,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

(三)结合现代科学度量单位,完善量感培养任务设计全过程

教师在开展长周期作业设计活动时,应仔细斟酌,并修正长周期作业设计目标,满足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现代科学度量单位,完善量感培养任务设计的全过程,基于对学生的量感培养工作层面上思考,实现完善数学作业设计全过程的目标。

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如教师在讲解与纳米相关的问题时,可以告知学生纳米是一米的10亿分之一,让学生对纳米有初步认识。然后,在1-100纳米尺度中,进行几十个或几个原子及分子的隔离工作,使学生能够对度量单位有初步认识,保证学生能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收获自信。对于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教师应注重其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自身的发展;对于中等生,则应选用综合性的场景设置作业方式,减少难题或怪题的布置,激发出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利用提高型的作业,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使其具备解答提升型作业的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更应注重基础性作业的设置,使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作业,让学生通过梯度性的作业内容,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量感培养的长周期作业设计,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学生能力水平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同时,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长周期作业内容,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数学量感培养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确认长周期作业设计目标,给学生选择作业的空间;结合现代科学度量单位,完善量感培养任务设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确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使其主动参与问题的解答活动,从而增强自身对数学学科的学习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