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又叫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幼儿园的微课程以短小精悍、主题鲜明、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而独领风骚。它以孩子的兴趣为切入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的兴趣点是整个微课程的一条明线,随着微课程的不断深挖,幼儿兴趣点会得到满足或拓宽,从而使得微课程内容之间顺利衔接。教师的指导和组织则是一条暗线,保证了微课程环节之间的灵活过渡,这两条线明暗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微课程的“树主题网络”。
微课程的内容选择
幼儿园微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而关于微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是一日生活即课程。微课程主题来源就是幼儿最熟悉的生活,比如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一些“小现象”,如“梅雨时节”“雪去哪里了”;一些同伴间的“小故事”,如“我的朋友”“蚂蚁的葬礼”;生活中的“小常规”,如“学会等待”“七步洗手”;课堂中的一些科学小实验,如“魔镜变变变”“番薯成长记”;生活地域的独特文化,如“水乡建筑”“周庄船娘”等。这些主题来源,正契合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理念。
其次应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学习。在幼儿园微课程中,幼儿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辅助性“工具人”。幼儿有充分的自由和想象空间,儿童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都是得到解放的,处于自己真正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处于一种被束缚的状态。课程内容是幼儿自己去感受、发现、追寻、探索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呈现的是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姿态,而不是静态的、被动的发展。而在此过程中,教师最为关键的作用就是将幼儿的兴趣点有机串联成线,利用一日生活游戏等多种形式开展,从而实现由“点”到“线”质的飞跃。
最后要考虑到幼儿本身。幼儿园微课程应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幼儿的发展有价值。幼儿园分为小中大三个年龄段,从知、情、意(思维模式)、行的角度来看,小班幼儿年纪小,认知水平和自理能力弱,经常有幼儿因穿脱衣物、收拾鞋袜而造成游戏环节的间断或者其他幼儿消极等待等现象,因此,小班的微课程应更加关注幼儿行为方面的发展,多进行兴趣主导型的生活化微课程。中班幼儿的认知和语言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爱好模仿,开始喜欢寻找同伴,因此,中班的微课程应更加关注幼儿情感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好思好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发展,其思维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因此,大班微课程应更加关注幼儿思维方面的发展,多进行问题主导型的微课程。当然,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要发展幼儿的知情意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教师则应有选择的针对幼儿年龄特征进行适宜的微课程内容以及难度的选择和调整。
微课程的教师指导
微课程涉及的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活动人数都是自由的、灵活的、机动的。过于灵活容易导致课程过程中的失控,而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就很关键了。教师在整个微课程中应是一个“隐形人”“观察者”,或者说是“幕后掌控者”,在微课程中出现问题时才能上台。
教师的指导是灵活而多变的,应规避刻板、生硬的教条模式。比如,教师的指导大致可以分为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直接、具体的指导更加适宜,更有利于微课程的顺利进行;对于中、大班幼儿来说,间接指导的方式会更有助于幼儿自己动手动脑,使得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教师的指导介入时机、介入地点、介入方式应因时而变、因事而调。比如,当幼儿在微课程中出现矛盾时,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观察,主要观察这个矛盾之后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幼儿是否有能力和经验去解决它。在进行一番心理评估后,再选择是否介入。若幼儿可以自己解决的,教师就大胆放手,让幼儿去做。若要介入,则考虑什么时机是最佳的——既不破坏幼儿的兴趣又不破坏微课程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在确定时机后,教师还要考虑我该用什么方式介入:是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还是旁观者的身份介入。教师在进行及时干预指导后,应及时退出,将微课程还于幼儿,继续隐入幕后。当然,这一系列指导有一个基本前提,即教师对于班级里幼儿有全面、充分的了解以及能够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教师整个指导过程应从幼儿视角出发,而不是从成人角度看问题。因为在一些成人看来是问题的情况,在幼儿看来可能是一个新发现、新兴趣。为了避免指导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教师要学会放低姿态,以“孩子”的身份与孩子对话。
微课程的资源整合
高质量的微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幼儿、教师、幼儿园以及家长,是多方合力的共同成果,而非单方面的一己之功。
微课程的资源主要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主要是一些花草树木、虫鸣蛙叫等,这些都是比较容易收集和整合的。人力资源分为幼儿园、社区、家庭资源,其中家长资源是微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与家园合作密切相关。
不同内容的微课程所需的家长资源也不同,这就对家长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幼儿园可以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家长分类”。每个家长的时间、精力、经济条件、文化水平是不同的,有的家长时间比较充裕,就可以亲自来幼儿园参与一些微课程的制作,担任“助手”;有的家长文化水平较高,就可以邀请来做“家长教师”,比如消防员爸爸就可以讲解关于消防的知识。
当然,微课程中对家长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是在家长自主、自愿的条件下进行的。在整合和利用家庭资源方面,幼儿园不能对所有家长“一视同仁”,而是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家长的自身特色发挥其优势。与此同时,在整合家长资源过程中,幼儿园也不应 “袖手旁观”,而要为我们的家长提供一些理论和实际的适时指导,避免家长“无从下手”。因此,在幼儿园微课程资源整合中,家庭和幼儿园进行的家园合作模式是一种动态平衡,互帮互助,这样才能发挥微课程的最大价值,从而使幼儿在微课程中“做中玩,做中学,做中获进步”。
利用多种形式的游戏,将孩子的兴趣点在一日活动中贯穿起来,开展短小灵活的游戏式的微课程活动,最大限度地寓教于乐,使孩子的身心得到满足与愉悦,这便是微课程最大的真谛。
时代在进步,理念在更新,孩子们也在茁壮成长。作为老师,我们应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将微课程当作我们不断“反思、修正、成长”的过程,当作一种助力孩子成长的工具,促成教师“草根式”教育教研的模式。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