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启迪未来

2024-09-29 00:00:00梁忆卉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4年9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科学教育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方面。”当今时代,与科学相关的职业越来越受欢迎,科技强国的发展宗旨也在提醒着教育工作者们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幼儿阶段,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激发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创造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了解世界物质基础和自然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形成其对世界的基本认知。

创设科学教育环境,丰富游戏材料

幼儿科学教育需要教师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幼儿天性活泼,好奇心重,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通常很短,因此教师要抓住幼儿这个性格特点,在短时间内吸引住幼儿的注意。科学知识理论本身是枯燥的,但是它们引起的生活现象是非常有趣的。教师要利用自然科学现象吸引幼儿的兴趣,创设能够持续进行科学教育的环境。

比如,小班幼儿在每次看到彩虹的时候会很激动,呼朋唤友地出去看彩虹,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彩虹形成的原理。美丽的事物人人都想拥有,教师可以借助彩虹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户外给幼儿实际演示彩虹形成的过程,引发幼儿的讨论,如有的孩子说太阳有七种颜色,有的孩子问没下雨为什么也会出现彩虹。幼儿产生诸多疑问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先自己动手试试看,模仿老师的动作步骤,看看能不能制造出彩虹。有的孩子误打误撞做出了小彩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用动画视频的形式向幼儿展示彩虹形成的原理,将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通过阳光和小水滴,当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时,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就会在空中形成彩虹。在了解了原理之后,教师再次鼓励幼儿进行尝试,这次很多孩子都能通过动手实现制造彩虹的愿望。这种愿望达成的成就感会促使他们关注科学探索,也会让他们学会在失败中找到原因,不气馁,继续进行尝试。

在整个过程中,教具和多媒体工具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具材料的准备,通过多样化的道具丰富课程内容,还原真实体验。教学环境方面,现今的幼儿教育还是更重视智育和美育,园中常见的展示墙和游戏区域也都是艺术审美类型的,关于科学知识的展示很少。无论是从幼儿发展还是园本课程建设来看,都应该重视幼儿科学教育。在班级的游戏角放置常见的科学器具,比如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天气瓶等,用科学器具启发幼儿探索生活的乐趣。绘本区域也可以放置科学类的绘本,比如《宇宙空间站的一天》《加古里子:地球的力量科学》等,用绘本阅读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到科学知识。幼儿园也要意识到基础设施的不足,应为幼儿创造更好的科学环境,比如搭建小小科学实验室,方便幼儿操作简单的科学实验。

幼儿科学课程游戏化,寓教于乐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大自然是科学知识的宝库,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活教材,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让幼儿亲近大自然,充分运用他们的五大感官,去看、听、闻、触各种自然事物,就能获得丰富的感知。

为了响应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将课程游戏化,用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去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玩中学。比如,在幼儿学习光学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从最简单的视觉现象入手,慢慢引入。以影子现象为例。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影子,但是不了解影子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有变化。教师可以运用提问——探索——解惑——拓展的教学方式开展活动,鼓励幼儿讲一讲影子的样子和特点,提问影子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在什么时候会消失。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总结影子的特性:“黑黑身子黑黑头,却是哑巴不开口。太阳底下常常见,一关灯来去无踪。”在幼儿有了对影子的基本理解后,教师就可以阐述光学现象,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的传播,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投射形成的较暗区域,就是影子,并且影子的形态、颜色深浅都是由物品本身决定的,不同形状的物体会形成不同的影子。

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教师应避免敷衍地只解释原理,而是要深入每一点,让孩子弄清楚,是什么导致了变化。譬如,影子现象中光源的位置远近对影子的成型有影响,教师可以让孩子持手电筒或其他发光物品去主动变换位置,记录影子和光源之间的关系。另外,教师可以用不同材质的遮挡物帮助孩子认识带有颜色的影子,光透过带有颜色的透明遮挡物,影子就是彩色的。

幼儿的专注度是有限的,为了加深科学知识在孩子脑海中的印象,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去户外亲自记录和捕捉影子。孩子们也可以用手模仿小动物在墙上投射影子,比一比谁的花样最多。还有深受孩子们欢迎的互相踩影子游戏,幼儿对这个游戏的呼声很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看谁能踩到对方的影子,大家互相尝试你踩我、我踩你,玩得不亦乐乎。在整个班级的欢笑声中,教学的效果也得到了强化。教师要在幼儿快乐学习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宜的科学课程,帮助幼儿发展创造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加强小组合作,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常识。因此,幼儿科学教学应当具备趣味性、启蒙性等特点。对幼儿来说,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公式和死记硬背的知识,而应当是快乐的互动,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参加趣味的活动。学前期幼儿处于3—6岁,正是需要玩伴和同龄人陪伴的时期,不管是陌生还是熟悉,很多孩子都能迅速玩到一起。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去扩大孩子的交往面。比如教师可以在科学教学设计中加入小组合作的环节,让孩子们体验如何更好地做到团队合作和小组规划,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镜子迷宫”一课时,教师就将幼儿分为4人一组,在教室里临时隔出一片区域,放上各种类型的镜子,组成迷宫,鼓励幼儿进去探险。用平面镜、曲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制造出一个镜子的世界,通过小组探险的形式,让幼儿观察在不同的镜子里人是什么样子的,并要求幼儿将探险的见闻记录下来。听到“探险”两个字,许多幼儿都跃跃欲试。大班幼儿由于心理和生理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学会在开始前先在小组内讨论一番,决定谁负责看哪边,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带头。通过交流合作,不少小组第一次探险就能够把镜子的特性完全摸清,表现出了极高的主动探索能力。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还可以让积极的幼儿带动不积极的幼儿,充分发挥幼儿同伴的引导作用,从而使每一位幼儿都喜欢上科学探索活动,激发其对科学的探索欲,丰富生活经验。

幼儿科学教育可以从创设环境、改良形式、游戏化课程三方面入手。教师努力营造科学教学的氛围,用丰富的教具材料、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来赋予教学以新的生机,在生活的细节中体现科学教育,增加科学活动时间,将原本乏味的课程变得有趣,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学习也可以在快乐中进行,积极鼓励幼儿参加科学情境游戏。教师引导孩子们在科学游戏中发展社交能力,广交朋友,结伴探索,去发现科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