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喇家遗址博物馆的几点思考

2024-09-29 00:00张启珍
群文天地 2024年4期

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青海省首个获批立项的考古遗址公园,喇家遗址博物馆是该考古遗址公园运行与实现价值的核心。本文在分析喇家遗址考古学背景及其遗址博物馆藏品与陈列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喇家遗址博物馆,可与考古学成果深度结合,不断扩展与更新喇家遗址博物馆的展陈内容,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与科研价值。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空前提高,博物馆成为我国提供文化服务、开展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公众对展品(尤其是文物)文化背景体验需求的增大,使遗址博物馆的热度不断攀升。遗址博物馆是博物馆家族中的一个重要类型。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二届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更加明确阐释了建立遗址博物馆对于考古遗址保护、研究、展示及教育的积极作用。

自我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在1958年建成后,对遗址博物馆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业界专家学者孙霄先生认为,“遗址博物馆是用以保护和研究人类历史所遗留的非移动性文化遗产和自然界的遗迹。其中包括城堡、村落、住室、作坊、寺庙、陵园以及有纪念性的旧址和古生物化石现场等。并以收藏和陈列遗址出土物为主,使之成为对公民进行科学、历史、文化知识传播的宣传教育机构”。在狭义的遗址概念中,文物建筑是排除在遗址之外的,遗址与考古密切相关。总的来说,遗址博物馆通常是指修建在遗址上的博物馆,主要用于保护已发掘遗址或展示发掘成果。因此这类博物馆通常都是专题类博物馆。

随着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不断深化,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对遗址博物馆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考古遗址公园一般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管理工作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评定合格者,由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并向社会公布。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由省文物局负责评定管理工作,评定合格者,由省文物局授予“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称号,并向社会公布。就考古遗址公园而言,“考古”是主要科研方法,“遗址”是主题,“公园”是形态,“遗址博物馆”则是核心的展示内容。

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喇家遗址博物馆是青海省在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方面的首次尝试,就其建设与运行状况开展分析与思考,不仅关乎喇家遗址保护与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也能为我省今后开展考古遗址公园及遗址博物馆建设积累一些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二、喇家遗址博物馆概况及展陈特点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黄河北岸,遗址内保留了4000年前大地震、黄河洪水和泥石流等多重灾难遗迹,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史前灾难遗址,素有“东方庞贝”之称。该遗址内涵丰富,是包含庙底沟时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种考古学文化(类型)遗存的史前至青铜时代遗址。鉴于其对黄河上游地区史前文化、环境变迁研究的重大价值,该遗址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为对喇家遗址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3年获准建设,在喇家遗址原有现场展示馆的基础上建成了喇家遗址博物馆。

喇家遗址博物馆主体包括1个综合馆与4个现场保护展示馆。综合馆展示面积7350平方米,包括序厅(远古官亭)、1号展厅(末日灾难)、2号展厅(传世瑰宝)、4D影厅(感悟生命、敬畏自然)、观众服务区、公共办公区6个部分。馆藏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玉器等,共计400余件。博物馆以“大爱无疆”为总主题,通过场景还原,雕塑、文物展览以及投影技术等展陈手法,集中展示了青海境内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和文物珍品。1号展厅对墓葬、房址、壁炉等遗迹及复制品、模型与出土文物进行了综合展现,利用“沙盒”上U形投影、人物雕塑等方式再现文明辉煌与灾难瞬间的场景,使观众身临其境。2号展厅,以制玉场景雕塑作为开场,对齐家文化和河湟地区的出土文物进行展示。综合馆利用4D影厅的动画展示,让观众沉浸体验史前人们的生活和经历的灾难。

一号现场保护展示馆面积为500平方米,包括序厅、1号展厅、2号展厅3个部分。1号和2号展厅分布在序厅两侧,展示了4处灾难遗迹现场,房址内姿态各异的23具遗骸展现着因灾难瞬间发生被封闭了4000多年的人间悲剧,还展示了西北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壁炉。二号现场保护展示馆展示了齐家文化时期的广场、祭坛与墓葬等遗迹以及相关遗物,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三号现场保护展示馆建筑面积1110.97平方米,展示区划分为2个室内展厅和1个室外展厅,展示了具有地区特色的窑洞式与白灰面房址、地震裂缝痕迹、马家窑至齐家文化时期的房址、灰坑以及进行保护性回填后的标识展示。四号现场保护展示馆建筑面积2009.16平方米,由室内和室外两部分构成。展陈内容以齐家文化的房址、陶窑、窖穴、灰沟、灰坑、墓葬以及地震裂缝、喷砂等迹象为主,还包括各类出土遗物。此外还有部分汉唐时期的灰沟、灰坑和墓葬等遗迹与少量出土文物。

喇家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表述方式有叙事型和类型学两大类。综合展厅主要采用了叙事型的陈列表述方式,选取“大爱无疆”的总主题。一方面契合了喇家遗址作为灾难性遗址现场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能够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唤起观众对大爱、人性的共鸣。一号至四号现场保护展示馆以遗迹现场的保护和展陈为主要内容,陈列少量出土文物。文物的展陈主要用于配合遗迹现场的考古发掘场面,因此也属于叙事型陈列的范畴。

总体来说,喇家遗址博物馆是一所以考古发掘后的遗址区域和出土文物为主要藏品和展示对象的博物馆。其展示手段多样,从窑洞式场馆的设计,利用雕塑对生活、制玉、灾难现场的重现;到考古遗址现场遗迹遗物的展示,利用出土文物对古代文化生活的阐释;再到展板图片以及模型、复制品的利用和4D电影的设置,运用考古学科的逻辑、博物馆的语言,以喇家遗址的考古成就绘制出一幅完美的“画卷”,全方位地为观众带来了来自喇家遗址古代文明的“沉浸式体验”。

三、对喇家遗址博物馆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

(一)喇家遗址博物馆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孙霄先生认为,遗址博物馆应以“保护、研究、利用”3条性质为指导。这是因为遗址博物馆担负着重要的遗址保护任务,是一般博物馆所不具备的。在遗址博物馆仅次于“保护”工作的要算是“研究”工作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是它的显著特征,也是遗址博物馆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利用”是一般博物馆的共性,对于遗址博物馆来讲,只有在“保护”和“研究”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利用”。

从喇家遗址博物馆目前的展陈可以看出,遗址现场保护的一号至四号展示馆主要用于保护考古发掘的遗迹现象,其展示内容是固定的,展陈内容几乎无法改变。综合馆的展陈,虽然能为首次前往参观的观众带来面对地震和洪水灾难降临时震撼的感受,但若展陈方式和展陈内容未能适时更新,观众的兴趣可能会逐渐下降,很难吸引同一批观众多次前往喇家遗址博物馆参观,难以使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如何进一步拓展喇家遗址博物馆的展陈内容是决定其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充分利用考古学研究成果拓展展陈内容

喇家遗址自1981年发现以来,曾开展过多次的考古发掘工作。1999年至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博物馆共同开展了3000多平方米的发掘。2013年至2019年,为配合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喇家遗址博物馆等多家单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喇家遗址是黄河上游地区大型史前聚落遗址,较好地保存了古代人类的生活场景,也为研究喇家遗址人与自然动态适应关系提供了契机。可以说,喇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喇家遗址博物馆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考古发掘与研究基础上的。考古学科及其研究成果无疑是喇家遗址博物馆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加强与考古学的深度融合,是其不断推陈出新、保持特殊性与吸引力的重要方向。

喇家遗址博物馆应进一步深耕考古研究成果的社会性转化,讲好考古学语境下的喇家故事。在叙事型展陈中,融合考古类型学、地层学成果,将展陈文物与遗迹用考古学构架的“时空线索”串联。以“灾难”为原点,将遗址所反映灾难前、中、后期的古代人群生活状况、生产技术、人与自然关系、聚落变迁等认识较为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公众对遗址本体历史故事与遗产价值有较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注重遗迹、遗物、人、环境等主要因素的组合关系,以灾难现场为背景,为观众创造与古人类更加直接的互动体验与联系。利用以喇家遗址开展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成果,让观众迅速掌握我省史前文化的渊源、脉络、内涵以及社会复杂化与文明化的进程。

喇家遗址博物馆应加强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行一体化同步发展,将公园长期开展的考古工作设为展陈的重要内容方向。考古遗址公园除了要对考古遗址进行保护与展示外,还要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的职能。长期持续开展以科研为目的的考古工作是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样可为公园内遗址博物馆提供源源不断的展品与科研成果资源。喇家遗址博物馆应积极参与到公园内的田野考古工作与研究中,在展陈中增加考古学开展田野工作与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内容,将考古工作现场作为展陈的一部分。喇家遗址作为青海史前考古的重要遗址,目前仍有较多重大学术课题还未得到解决,应以学术问题为导向,实时跟踪最新考古成果,充分刺激公众的求知欲,使其成为喇家遗址考古研究的参与者。在保障文物本体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公众适度参与和体验田野考古工作,为公众搭建学习考古知识的良好平台,从而进一步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以及保护与传播文化遗产的责任感,扩大喇家遗址博物馆的影响力。

(三)喇家遗址博物馆的发展前景与价值

202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了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方针,即:“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更加注重文物价值的活化利用。喇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主要目的在于对遗址整体的保护和展示。就遗址保护与管理而言,喇家遗址博物馆的实践已走在全省的前列。丰富的考古资源是其有效挖掘与利用遗址价值的独有条件,将喇家遗址博物馆打造为考古遗址博物馆,可充分发挥其优势,不断推动博物馆学与考古学融合发展,让喇家遗址博物馆焕发更加耀眼的光彩,为公众带来更好的服务。

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都兰热水墓群和喇家遗址、宗日遗址、沈那遗址等大型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因此,对喇家遗址博物馆及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置于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双重视角下的考察、思考与讨论,对今后我省其他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及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性意义。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边疆考古与中华早期文明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22JZDZ024)。

参考文献:

[1]孙霄.试论遗址博物馆的个性特征[J].中国博物馆,1989(4).

[2]郝黎.遗址博物馆的广义与狭义辨析[J].中国博物馆,2014(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喇家史前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2(12).

[4]甄强,杜战伟,王倩倩,等.回顾与求索——喇家遗址2013-2019年田野考古概述[J].南方民族考古,2021(21).

(作者单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题图为喇家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