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是由文化和旅游部发起的全国性品牌群众文化活动,该项活动既是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重要手段。作为模范自治区,内蒙古借助国家“村晚”示范联动机制,引导“村晚”由春节期间联欢式集中开展向节日期间常态化开展延伸,由侧重文艺演出活动向群众文艺展示、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内容相结合的综合性节庆活动转变,全力打造“北疆村晚”品牌。其中,包头市在自治区率先启动开展“四季村晚”活动,争做“北疆村晚”先锋。通过“三下去”“进商场”等方式,让文化惠民唱响“大地欢歌”,让“四季村晚”赋能乡村振兴。活动多次被央视、人民网、《中国文化报》、奔腾融媒、《内蒙古日报》等媒体重点报道,成为打造文化高地的重要抓手,也为“北疆村晚”打造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2023年,结合文化和旅游部《“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工作方案》等,包头市在全区率先制定《“四季村晚”活动实施方案》,在全市全年开展100场“村晚”活动,获益群众超过40万人次。其中,仅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的土默特右旗春季和九原区冬季两场“村晚”,线上线下累计观看人数超过30万人次,成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实施意见》的有力抓手,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作出了有益探索。相关情况如下:
一、“四季村晚”引航百姓联欢
(一)春季“村晚”说乡音、唱乡情、舞乡韵。2023年3月,包头市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四季村晚”启动仪式在土默特右旗美岱桥村成功举办。二人台小戏《孝道》、二人台座腔联唱《敕勒情歌》、歌曲《疼爱妈妈》《桃花开》、漫瀚剧《丰州滩传奇》选段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表演质朴细腻,乡土气息浓郁,人文底蕴深厚,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群众昂扬向上的饱满精神面貌,深受观众喜爱。
(二)夏季“村晚”唱农忙、道乡美、赞生活。2023年6月,包头市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夏季大联欢”文化惠民演出进基层活动在达茂旗乌克镇套马沟精采上演。10余个唱身边事、演身边人、道家乡美、赞新生活的精品节目带领大家走进达茂旗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受现代与古朴、自然与生态、农村与城市、草场与碧水交相辉映的奇妙结合,尽情领略夏日乡村的美丽风貌,在演绎农村幸福生活、颂扬逐梦时代的同时,也充分展现和描绘了新时代、新农村、新生活背景下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三)秋季“村晚”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2023年10月,“福满金秋·相约重阳”包头市秋季“村晚”活动在青山区兴胜镇东达沟村精采开演。来自各地的游客及村民“乡聚”青山,热热闹闹庆重阳、欢欢喜喜看“村晚”,共话孝老爱亲,感受乡村之美。好戏连台,唱出了广大群众对党和祖国的热爱,舞出了农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诵出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活动还为青山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新农人发放纪念品,开展了活泼有趣的游戏互动,让现场高潮迭起,生动地展现出包头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四)冬季“村晚”惠民生、促消费、“燃”全城。2023年12月,“礼赞新时代·壮美北疆情”——包头市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乌兰牧骑下基层慰问演出在包头市天禾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圆满落幕。通过表演《托起人民的幸福河》《龙马升腾》等节目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昂扬奋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诚挚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演出现场还布置了非遗民俗、国潮文创、特色农产品以及炸麻花、炸馓子、炸糕等特色美食,搭建起以“村晚”为契机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截至2023年底,包头市共有46个乡镇(街道),116支队伍参与“四季村晚”活动,有效丰富了百姓精神生活,营造出热情祥和的浓厚氛围。百场“村晚”引航百姓联欢,形式多样的“村晚”表演,展示了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齐心协力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走西口促进农业繁荣、固阳县的长城故事等都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北疆文化品牌的良好诠释。
二、文化惠民助推乡村振兴
“四季村晚”是“北疆村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是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品牌。通过活动把形式多样的文化大餐送到村街小巷、田间地头,送到人民群众的心窝里,为乡村营造浑厚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乡村不仅要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人间美景,更要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舒适惬意,让广大群众乐在其中,以文育人、以文兴村。通过“三下去”“惠民生”等有力举措,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一)要“真下去”,稳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工作者牢牢树立有为思想,带着感情为群众服务。2023年包头市共开展100场“四季村晚”,惠及昆都仑区乌兰计三村、青山区东达山度假村、东河区河东镇王大汉村、石拐区缸房地村、固阳县下湿壕镇大英图村等50余个村镇社区,真正走入基层,深入挖掘基层文化内涵,彰显北疆文化特色,把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延伸到基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要“会下去”,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把精品文艺送到群众家门口,让党的惠民政策、创新理论通过文艺作品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包头市鼓励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在农闲期间开展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村晚”,如《振兴乡村四季春》《兴胜之歌》《包头风光无限好》等节目均由百姓自主创作,用心唱身边事、演身边人、道家乡美,生动呈现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农民主导,多方参与”让群众在“村晚”的大舞台上释放激情,讲述自身的故事,展示了乡镇(街道)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有力行动,切实把“北疆村晚”打造成亲民惠民的文化品牌。
(三)要“多下去”,稳扎稳打实施文化惠民。换位思考,筛选老百姓喜欢的文艺形式,做到经常有、常常见,让百姓成为故事的主角。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展现了四季更迭,又奉上了一场场集吃、购、赏于一体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包头市在春季、夏季、秋季及冬季分别举办了17场、41场、32场、10场“村晚”,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同时吸引广大游客与村民共同分享文化惠民的喜悦,让“村晚”不仅成为全民艺术普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抓手,也成为了反映农民生活新变化、乡村振兴新气象、文旅融合新发展的有效载体。
三、“擦亮品牌”争做北疆先锋
基层有丰富、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智慧和力量。“村晚”作为一种根植于基层的文化现象,有着天然的活力和不竭的创造力,可以说每台“村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包头市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村晚”领航,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开拓进取、守正创新:
(一)要做好“三贴近”工作。“村晚”的舞台承载着乡音、乡风、乡情。包头市“村晚”借助富有当地特色的表演形式,把风土人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融入一个个节目中,有的旗(县、区)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让“村晚”常看常新。需要保持这种精气神,继续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要引导农牧民由“我要上村晚”向“我要办村晚”转变,要做到农文旅体协调发展,这样才能走出高质量“村晚”发展之路,打响“北疆村晚”文化品牌。
(二)要吸收借鉴实践为先。固阳县文旅局在赴浙江丽水市进行经验交流后,积极倡导举办“村晚”。2023年6月27日,固阳县“大地欢歌·四季村晚”系列主题活动之“夏季村晚”在下湿壕镇王二壕村圆满举行,活动通过歌舞、小品、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聚焦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新趋势、新风尚,将“村晚”与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等元素完美融合,生动呈现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活动现场不时响起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开心的笑声,游客和村民们纷纷拿起手机拍视频、发朋友圈,记录精彩、传播幸福,为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注入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这次实践既打破了春节期间北方严寒的天气不适合举办“村晚”的顾虑,也通过文旅融合抓住了“村晚”服务人民的核心要素,是学习各地经验转为实践的生动写照。
(三)要坚守乡土文化特色。“村晚”的生命力源于乡村文化,在“村晚”活动中,二人台、座腔、漫瀚剧、小品、歌舞都鲜活地呈现了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例如达茂旗作为由内蒙古包头市人民政府、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共同发起的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永久性举办地,应该深挖草原文化元素,举办“那达慕村晚”。同时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既有传承又有创新,需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避免过度的舞台化、城市化,让“村晚”舞台成为传承乡土文化、记住乡愁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农牧民的主体性,保持一池源头活水,更好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四) 要进一步强化“村晚+”工作。“村晚”搭台,文旅唱戏。自娱自乐的“村晚”在各地实践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给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接下来,包头市将持续推出百场“村晚”活动,丰富“北疆村晚”品牌文化内涵。要融入特色文化元素,打造“村晚”旅游线路;要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结合,坚守把“北疆村晚”打造成群众舞台的理念,让文化成果共享,让群众文化“活”起来,让乡村文化氛围“浓”起来,成为物质富有、精神富裕的“共同富裕”群众文化品牌。
(五) 要在互联网和自媒体运用上下功夫。要紧贴时代发展脉搏,紧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借力“互联网+”,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扩大活动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进一步将“北疆村晚”打造成展示农村群众精神风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比如,根据观众碎片化的需求,快餐化的消费方式等,将2小时左右的演出进行深加工,以精品化方式呈现,让红火热闹的包头“村晚”继续为乡村带来欢乐与繁荣,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包头“四季村晚”欣欣向荣的发展气象,彰显了“北疆村晚”的勃勃生机,既让更多群众通过“北疆村晚”了解乡村、热爱乡村,也一定会使更多乡村牧区的发展受惠于“北疆村晚”,最终形成与城市文化发展同频共振的文化繁荣景象,书写包头文旅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我们坚信:包头市一定会在打造文化高地的进程中谱写新的壮丽华章,让这座光荣的城市更有“颜值”、更具底蕴、更富魅力,在争做“北疆村晚”先锋中,为再创包头辉煌,建设北疆文化品牌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程泽,女,就职于包头市文化馆。职称: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旅融合、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等;魏国清,男,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职称: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旅融合、群众文化理论研究、乡村振兴等。)
(本文照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