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在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绽放

2024-09-29 00:00王学超
群文天地 2024年4期

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她奔涌而下,以腾飞之势穿山越岭,流经河湟谷地,滋润着河湟谷地,孕育了湟水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哺育了青海省60%的人口。

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自古以来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是青海省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域。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本地结社而居的活动迹象。千百年来,生活在高原上的各族儿女共同织就了一幅多民族繁衍生息、和谐交融、融荣与共的锦绣天地。

如今,走进河湟地区,群山连绵宛如长龙蜿蜒而过,河水潺潺犹如腾蛇奔腾翻卷,身临其境,仿佛俯仰于天地之间,徜徉于宇宙之中。人们都会被这里神奇、旖旎的风光所吸引,更为这里瑰丽、奇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所陶染、沉醉。湟水夕照、古刹晚钟、柳湾彩陶、土族纳顿节、河湟“花儿”、撒拉族口弦……河湟谷地宛如一颗璀璨生辉、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历史、宗教和民族文化艺术的长廊之上。

播撒民族团结种子

在这片多元文化荟萃、繁荣之地,有一处古老风韵与现代气息共存的美丽地方——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的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这里有地道的河湟传统美食和古老的河湟旧时民居,这里绽放着各民族团结之花,流传着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

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自2019年5月1日正式运营以来,依托天然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立足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优势,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全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档升级,激活研学、游学、户外拓展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更好地促进文化生根。经过5年来的发展,已将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打造成为一座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度假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于一体的高原旅游精品小镇。2019年,该地春节长假期间游客突破43万人次,收入近千万元。目前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有经营商户176家(包括硒岛生态园),从业人员600余人,其中有少数民族近百人,涵盖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个少数民族,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成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独特地理标志的新地标。

5年来,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秉承“民族大融合、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和经营理念,从每周一次的商户大会到每晚开办的夜校课堂,都会组织商户以“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为主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先后举办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演出”“民族团结书法摄影绘画比赛”“媒体助推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书籍大家读”“民俗社火展演”“端午节包粽子”“千人共尝腊八粥”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河湟地区的民俗文化,还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娱乐享受的平台,促使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的团结巷,南北长度约1.5公里,流觞曲水、亭台楼宇,错落有致。沉默的青石板古道、独有的老行当街铺、沿街高挂的红灯笼、青砖小瓦的店铺上方安放的牌匾,不仅有传统古镇的韵味,还多了份市井烟火气。

团结巷内院落与街巷交相辉映,这里保留着回、土、撒拉等民族的特色民居,每一块砖、每一片瓦记载着属于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是游客参观和了解青海各民族民居建筑风格的好去处。在游览的同时,游客能感受到河湟地区各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河湟谷地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广袤土地上,民族团结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深融入各民族群众的血脉。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团结巷就是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各民族和谐相处、互相学习,为民族团结之花竞相绽放培植坚实根基。

唱响民族团结同心曲

五月的河湟谷地,已是桃红柳绿的季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青、赏花、品茗、感受春天。步入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沿着街道右行来到一座古院落,院落大门上方的水磨青砖上雕刻着四个大字“河湟戏苑”,门脊是水磨青砖双龙如意图,由两条拐子龙组合而成。拐子龙源于草龙,在雕刻艺术中形成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龙头挺拔、硬朗,龙身缠枝蔓草,寓意吉祥连绵,立意为富贵万代,蕴含着子孙后代都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美好期许。

走进河湟戏苑,有照壁迎人,壁美端庄,上刻花开富贵,大朵盛开的牡丹,将河湟戏苑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前来品味慢时光的游客。

据工作人员介绍,河湟戏苑是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是按照义商廖霭庭旧居1:1的比例复制而成的一座院落。

置身于河湟戏苑,一边品茶,一边听戏。正前方戏台是仿照河湟一带古戏台修建的,约100平方米,台上开左右两门,左门为“出将”,右门为“入相”,是戏台的上场门和下场门。戏台上方有著名诗人阿甲书写的“一曲阳春”四个金黄色大字,字迹遒劲有力。戏台两侧刻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古今真乐府讽世文章在雅静;下联为:天地大梨园感人情性在形容。

青海的戏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西北地区高亢明亮的风格。2019年,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艺馨戏曲研究艺术剧团入驻河湟戏苑,红色经典京剧现代戏《江姐·红梅赞》《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儿童剧《雪莲花开》《三打白骨精》、相声《叫卖图》《语言的艺术》等节目在此精彩上演。此外,河湟戏苑与艺馨戏曲研究艺术剧团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乡村文化振兴与非遗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创作了快板《团结之花永绽放》、眉户唱段《五个新海东》、秦腔唱段《民族团结幸福年》等节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借助河湟戏苑戏曲表演平台,游人在观赏戏曲演出的过程中,既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能够共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的新成果。

方寸之内尽显锦绣

沿着小道踱步,思绪随风飘荡、聚散,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熙熙攘攘,余光一瞥,一座门楣雕刻精美,悬挂着“回族文化馆”五个金黄色大字的牌匾晃入眼中,初识不经意,进去后却别有洞天。文化馆面积虽不大,但囊括了许多河湟地区各民族古迹资料与文献图书资料,从远古的彩陶,到各时期的文玩;从农耕用具,到各民族用品应有尽有。各类石器、青铜妙件、陶制珍品、瓷器精要、名人字画、地方珍绣、藏蒙藏品、砖雕古件等数不胜数,展现了古往今来的发展迭代,馆内无物不精,无处不妙。

回族文化馆是目前平安驿内仅有的一座回族文化民俗专题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它的建立填补了体验地回族历史文化陈列展示的空白。该馆的回族历史文化陈列共分为三个专题:伊斯兰文化展区,红色文化展区,各民族农耕文明展区。向到馆参观的群众展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观赏价值和代表性物品、文献图片等资料,游人在这里可以直观、立体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将此作为认知表达、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之地。

走进主馆,各类陶罐、水壶、留声机、字画等安静地躺在玻璃罩里,辅以详尽的文字说明,聚焦于温暖的焦黄色灯光下,默默讲述着西北人民生产生活的变迁史;红色文化展区内通过各类展陈,展现着古往今来河湟地区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过往,体现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农耕文明展区的内容涵盖了多个年代百姓生活的用品,从老式的摇把电话到手机,从烛台、燃油灯再到粮票、“二八大杠”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等,馆藏的一件件老物件,记录着河湟各民族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再现了近百年来各族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

巍巍高山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滔滔湟水哺育着河湟谷地的各民族人民。如今,行走在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看到的是文化走向“远方”、旅游更有“诗意”,听到的是各族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由衷赞美,感受到的是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安居乐业、文化和民俗赋能的美好幸福生活。

民族团结一家亲

2019年1月,青海省多地连续发生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特别是地处三江源头的玉树州各市(县),由于降雪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积雪深,形成了严重雪灾,导致家畜死亡数持续增多,经济损失持续上升,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

大雪无情,人间有爱。虽然人称“高原硒都”的海东市平安区与三江源头的玉树州玉树市相距800多公里,但是“高原硒都”的广大干部群众心系灾区,时时刻刻牵挂着三江源头的各族受灾群众。

2019年3月,在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广场开展了一场“心系灾区 抗雪赈灾”的专项募捐活动。捐款献爱心的不仅有景区的大小商户、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还有很多省内外游客也纷纷加入了捐款的队列,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募捐活动现场,有一笔捐款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捐款者是一位中年男士,他将一张百元纸币投入募捐箱后,从衣兜里掏出厚厚一沓捆扎整齐、面额为1角的纸币,轻轻放在红色募捐箱上面,表情凝重地转身离开了。这位中年男士姓董,老家在陕西省咸阳市,在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景区经营着一家甄糕店。据他讲述,那沓厚厚的1角纸币,是他已故母亲的遗物,一直由他精心保存。他母亲一生勤俭持家,仁慈善良,乐于助人。当他听到景区为玉树抗雪赈灾开展募捐活动时,除了自己捐款外,还决定将他母亲留下的那沓厚厚的1角纸币也一并捐出,捐给那些正在遭受雪灾而需要帮助的人们,这也是他母亲生前最愿意做的事情。

包括这份来自“天堂”的特殊爱心在内的每一笔捐款,都饱含着景区的大小商户、工作人员、志愿者和游客对灾区各族群众无私的爱,让灾区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谱写了一段民族团结、手足情深的佳话。

如今,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一幅幅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密无间的民族团结画卷缓缓铺开,绵延不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荣的社会条件,这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境界。

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发展。2018年,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积极与海东市乐都区和平安区的11个乡(镇)107个行政村对接沟通,实施以大企业带动乡(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充分体现“政府引导、集体决策、资金安全、收益保障”的资金使用原则。通过“破零资金”入股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项目,共吸收乐都区和rnreHLJB0IZReGg+EJuOVp+SHOzvQywm3Jey0Fjkg/o=平安区11个乡镇107个村“破零资金”3767.35万元,带动了两区11个乡(镇)的107个少数民族村脱贫致富,每年有20000余名汉、藏、回等民族的乡村群众在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获取固定收益。其中,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全乡13个行政村通过“破零资金”入股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有7个村,占比达54%;收入在5万至10万元的有4个村,占比达31%;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有2个村,占比达15%;如今巴藏沟回族乡13个贫困村所属贫困户全部脱贫,成为海东市第一个整乡脱贫乡镇,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大道。

3年来,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为乐都区和平安区107个村集体增收1247.73万元。这一做法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两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维护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少数民族农民群众的认可,唱响了一曲大企业带动乡(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的民族团结之歌。

民族团结万事兴,春风化雨万物生。山同脉、水同源、人同族、民同俗,血肉相亲、唇齿相依、彼此理解、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各民族兄弟姐妹同宗共荣。

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的过程中,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拓展外延,延伸内涵,创新载体,维系好与周边邻村的团结关系,睦邻友好相处。

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利用节庆时间节点,邀请与之毗邻村庄的群众与员工和经营户开展跳锅庄、打篮球、“花儿”擂台赛、射箭等群众性文体活动。通过活动增进邻村间的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大家互动交流、切磋竞技、分享喜悦,在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有形、有感、有效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的璀璨之花。

社火在河湟地区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舞蹈、歌唱、杂技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狮子舞”“龙灯舞”“牛王舞”“八仙过海”等,这些活动不仅是汉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河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2023年春节期间,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和平安街道张家寨村联合举办社火会演,平安街道张家寨村300余人的社火队伍前往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表演社火,一场场凝聚着各族人民喜悦的社火在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广场精彩上演,藏族、回族、撒拉族歌舞依次登台,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和谐之歌在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的上空久久回荡。

石榴花开心向党,硕果累累压枝低。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的民族团结工作得到党和政府的认可,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区级多项荣誉。2020年9月,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获得“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0年12月,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升级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1年9月,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被授予“海东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2年12月,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入选“海东市平安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2023年2月,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入选“第四批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多年来,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的全体成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涌现出一大批新时代民族团结典型,各族群众休戚与共、同心筑梦、携手奋斗、共同发展,用鲜活的实例和真诚的言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

(作者简介:王学超,男,现任青海省海东市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科教文卫和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本文照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