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宁夏花儿保护传承的思考

2024-09-29 00:00季妍
群文天地 2024年4期

花儿作为宁夏群众愉悦自我、怡情解闷、吐纳情感的一种自娱性山野民歌,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宁夏花儿俗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山花儿,是广泛流传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种代表性民歌。2009年,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本文试图通过工作实践中的见闻、调查研究和实践总结,探讨如何在宁夏实施对非遗项目花儿的保护,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民族传统乡土文化,展现宁夏花儿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以期助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一、宁夏花儿保护传承的现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宁夏花儿多以群众生产生活为主题,数量多、流传广、质量高,充分展现了宁夏地区丰富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通俗朴素,风趣感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抒情性,已成为宣传宁夏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宁夏在传承中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创新探索,致力于培养花儿传承人群体、开展花儿田野调查、整理花儿词集曲谱、创新拓展传承空间、增加互动交流演出、提升理论研究成果、建立保护传承机制等重点工作,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宁夏花儿保护传承焕发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一)传承人保护传承情况

目前,宁夏有花儿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其中有3人已故;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6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1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58人。

一是花儿传承人群体不断扩大。传承人群体主要来自固原市、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各县(区),有专业演员、学校教师、学生、机关人员、单位职工、农民等不同职业的人员,演唱形式有独唱、组合唱、表演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其中独唱最多。歌手的演唱情感、对花儿内涵的理解、服装的色彩搭配、演唱台风稳健程度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

二是举办花儿传承人群体培训班。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于2022年1月举办了“非遗进万家·文旅展风采”宁夏花儿传承人及爱好者培训班,来自宁夏全区各市、县(区)的80位宁夏花儿非遗传承人、爱好者参加了培训。培训通过理论+实践、课堂+展演、实地教学+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培训内容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培训形式别出心裁、灵活多样。通过培训增强了传承人的保护传承意识,提高了传承人的理论水平和演唱技能,为全区的花儿传承人及花儿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

三是搭建培养花儿歌手的平台。固原市举办的“花儿唱响六盘山”2023年花儿传承人及爱好者培训班结业展演在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凉殿峡精采举行,60多名花儿传承人及爱好者激情献唱六盘山,现场展示花儿艺术,为花儿歌手搭建展示、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另外,海原县文化馆选拔了综合素质较全面的民间花儿歌手,不定期举办花儿培训班,同时成立了海原县花儿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为歌手提供演出的机会和平台,使花儿在群众中得到了传承发扬。

(二)花儿传承基地保护情况

近年来,宁夏把普查花儿资源数量、分布情况、存续状况、建库存档作为工作常态,为科学保护、高质量保护夯实工作基础。以花儿的富集区——宁夏六盘山地区为重点,建立六盘山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以县(区)、乡村传承人居住地为核心,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扶持建立花儿保护传承基地17个,恢复延续自然传承链条,构建生态传承空间,激活自然传承能力。

一是开设花儿大课堂。精心打造“非遗大课堂”“非遗视频直播”等文化品牌活动,促进现代科技与非遗融合。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形态,以线上教学为主,宁夏文化馆为传承人开展非遗线上远程教学,精心制作了花儿教学片,通过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文化馆网站、快手、抖音等多种传播平台,加强线上培训和展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间乡土艺术的魅力展现给大众,更好地引导和带动广大群众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喜欢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发展非遗。

二是花儿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印发的《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计划实施纲要》中提出,实施“绿芽计划”,组织花儿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编写《花儿十讲》《花儿综艺》等校本教材进课堂,将花儿传习融入学校素质教育,促进花儿传承在校园落地落实,使传统的民间艺术之根新发“绿芽”。固原市开通了“原州花儿”微信公众号,为花儿传承人、爱好者提供线上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固原市西南新区马得荣花儿传承工作室积极开展青少年花儿培训工作,利用寒暑期在原州区各村组织开办了“花儿声声颂党恩”非遗传承兴趣小组,培训青少年1000人次。

三是传承传播形式凸显特色。策划实施宁夏歌曲进景区、上旅游大巴推广活动。精选以“唱响宁夏山河川”为主题的宁夏花儿、宁夏原创歌曲等36首优秀曲目下载至U盘,免费为旅游景区、组团社、旅游大巴、公交运输公司、文化大院、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非遗传承基地和非遗就业工坊等提供并面向公众播放。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和推广宁夏花儿及原创歌曲,让更多外地游客了解和认识宁夏,感受宁夏的特色文化,努力提升宁夏的美誉度和对外影响力。

(三)保护传承活动开展情况

创新“非遗+节事”模式。通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景区”“文博会”“非遗大集”“花儿传唱大赛暨花儿歌会”以及各类非遗展示、展演等系列活动,组织花儿歌手演出,以此提供了交流平台,提振了传承信心,展示了非遗魅力。

一是提升歌会品牌,助力传承传播。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协同西部11个省(区)、市文化旅游部门共同主办的“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已形成唱响西部、享誉全国的重要活动品牌。先后有汉族、回族、藏族、壮族、苗族、侗族、彝族、蒙古族等20多个民族、2000余名优秀民歌(花儿)歌手参赛表演,扩大了交流互鉴空间,增强了宁夏花儿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美誉度。在歌会的影响带动下,全区各级传承人积极组织创办“固原西海子花儿交流会”“花儿漫六盘”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花儿唱响新原州原生态花儿歌会”等群众演唱活动,为宁夏花儿的传承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是打造精品剧目,扩大影响力。全区各级保护单位、花儿传承基地先后创作推出舞蹈《花儿十八》、舞剧《花儿》《月上贺兰》、花儿剧《大山的女儿》、广播剧《六盘山花儿留住你》、音乐剧《王洛宾与五朵梅》、歌舞《花儿故乡》《春涌六盘》《海风吹绿黄土地》、广场舞《幸福花儿开》等一批高质量文艺作品,通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演出,使宁夏花儿得到了传承和推广。

三是“非遗+”模式,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紧紧围绕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非遗保护开展形式,注重将非遗文化送到基层。利用“我们的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积极推进花儿进景区、进乡村、进机场等,形成宁夏花儿融合发展、多维传播的成熟路径;组织传承人创排花儿文艺节目,走进镇北堡西部影城、沙坡头、沙湖、贺兰山岩画、六盘山旅游区、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碑等旅游景区表演,成为吸引游客观赏、互动体验的亮丽风景;组织“文艺轻骑兵”基层巡演走进银川河东机场,精心编创宁夏花儿演唱节目,搭建机场与旅客互动交流的平台,展示宁夏色彩斑斓的美景和独特的人文魅力;组织开展了“春雨工程”宁夏文化志愿者福建行展演活动,参加厦门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旅博会,唯美动听的花儿演唱充分展现了宁夏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风情,让全国各地朋友感受到宁夏人民的深情厚谊,共享文化旅游发展成果。

(四)保护传承成果研究情况

近年来,全区各级非遗保护部门抢救性搜集整理民间花儿,开展抢救性记录保护工程项目,注重宁夏花儿理论研究和花儿艺术创作推广。相继编辑出版 《宁夏花儿精粹》 《花儿的浅释与赏析》《花儿综艺》等图书;组织各级保护部门的研究者撰写发表《花儿十讲》《花儿乡土文化与学校教育传承方式的思考》《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价值及保护方法》《花儿进课堂调查报告》《让花儿盛放——宁夏山花儿的传承与保护》《宁夏“山花儿”的文化内涵及特征管窥》《花儿的数字化保存与利用》等论文,不断提升理论研究成果。

二、宁夏花儿保护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宁夏在以花儿为载体,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花儿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一)传承人文化素养不高,创新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就宁夏回族自治区花儿传承人而言,传承人专业水准参差不齐,年龄结构不均衡,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年长者拥有专业领域的艺术创作经验和艺术成果,但创作理念不够新颖,传承力不足;中青年传承人才匮乏。部分市、县传承人四级体系名录不够健全;项目传承人大多是农民,整体学历层次偏低,文化涵养不足,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文化素养制约了作品的创新创造力。

(二)传承方式比较单一,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形态不够

花儿传承大多以现场教学为主。虽然花儿也设置了线上课堂,但大都是以示范教学、讲解表演为主,传播方式比较单一,缺少互动交流,没有增加线上直播方式向广大网民尤其是年轻群体介绍非遗文化,让更多人更直观地感受到宁夏花儿的魅力,吸引他们实地打卡。

(三)传承展示平台比较少,与旅游融合发展还不够充分

非遗项目的内涵展示缺少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宁夏花儿进入景区展示、表演、体验、融合得不紧密,只是在一些节日期间或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期间组织展演展示,热闹一阵子,未能常态化开展相关展示、演出活动。对于沉浸式旅游体验、花儿演唱与游客互动交流等方面与旅游景区的文化资源、服务结合不够。非遗传承人群尚未把非遗融入旅游作为新的传承实践方式,在探索与乡村旅游接轨、开辟经常性展演新空间等方面还缺少具体办法和措施。

三、宁夏花儿保护传承的思考

“文以化人,旅以聚人”,通过“旅”把游客聚合起来,让非遗增添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的发展。宁夏花儿需要守护传承,更需要创新发展,如此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

(一)多措并举,加大花儿人才培养力度

着力构建以专业人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民间文化人才为主体的“区市县乡村”五级保护和传承体系。进一步创新传统师徒承袭模式,鼓励传承人收徒传艺,让民间文化传承后继有人,培养壮大民间中青年传承人队伍。启动“花儿大讲堂”“花儿直播表演”,不断壮大非遗传承人、民间爱好者队伍,提升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能力。采取整理传承人口述史、建立田野调查资料档案、数字化记录保护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年事已高或身体状况欠佳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建档。全区各级非遗保护管理机构加大培训力度,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分级分批对参与保护工程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优秀花儿歌手及花儿传承人进行专业培训,大力培养花儿保护与研究的专业人才,为花儿的传承、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彰显特色,扩大花儿传播影响力

进一步创新思路,立足本地历史和文化,深入挖掘宁夏花儿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着力打造出一批彰显宁夏特色、蕴含文化内涵、展示宁夏魅力的花儿文艺精品。创新实施“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交流展演、“文艺轻骑兵”巡演、文旅宣传推介路演、“非遗进万家 文旅展风采”非遗创意大赛等活动,加强省际文化交流,进一步提高花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形成保护、传承、创意、研发、传播的良性循环圈,构建融合发展的立体平台和空间,推动宁夏花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激发活力,推动“非遗+”融合发展

以“非遗+”多种方式推动非遗转化发展,寻求“非遗+文旅”的新道路。持续做好“非遗+旅游”“非遗+产业”“非遗+商圈”等“非遗+”的文章,在融合发展的深度、广度、高度上下功夫。通过研培对话、观摩学习、活动带动、典型引领等办法,厚植保护“土壤”、扩大传承“平原”、累积研发“高原”、打造融合“高峰”,依托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小镇、旅游民宿、红色旅游景点等特色文化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引入花儿演唱、非遗民俗文化大集、非遗研学游、花儿精品剧目展演等项目,鼓励在旅游景区和节会中展示宁夏花儿等优秀乡土文化,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四、结语

优秀传统乡土文化需要守护传承,更需要创新发展,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既要关注传统花儿的文化价值和其传承方式,又要进一步激发花儿的内生动力,发掘和培养本土文艺人才,着力打造宁夏花儿艺术品牌,使民间艺术花儿绽放芬芳,展现宁夏花儿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的作用,推动新时期宁夏花儿的传承、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花儿(宁夏回族山花儿)保护实践总结[EB/OL].https://www.ihchina.cn/#page1,2019-12-25.

[2]马慧玲,雷侃.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增补本)[M].宁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3]马慧玲,马家媛.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M]. 宁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4]范静波,陈瑜.浅谈“海原花儿”的特点、现状和传承[A].武宇林,靳宗伟,雷侃.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C].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 ,2015.66-68.

[5]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EB/OL].https://www.mct.gov.cn/,2023-02-22.

(作者简介:季妍,女,现任宁夏人民剧院副主任。职称: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理论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