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到吉林农安的时候,正是11月东北初雪的时节。赶到农安县第一中学(后文简称“农安一中”),远远地便看到毕猛校长和几位老师在校门口招手迎接。我们和毕猛校长相处了两天时间,相谈甚欢。钦佩于他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暖心于他对教育的一腔热血。“孩子觉得好那就好”这句话常常被他挂在嘴边,更洋溢在每个孩子纯真的笑脸上,即使在初冬时节,农安一中校园内也是温暖相随。
育人,要有“温度”
“教育,其实更像是一门心理学课程。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了解我们教育的对象,了解我们教学的本质,把教学放置在学生的立场看待。作为一个校长更是如此,我们心里始终要装着教师的幸福感、学生的获得感,要把学校办成真正‘完整的人’的家园。”这是毕猛校长的育人心得和教育情怀。
和大部分东北人一样,毕猛的性子直率、豪爽,提及教育,他也不愿意用一些华丽的辞藻修饰。“说白了,教育就是为学生终身成长服务。”他总讲道。
毕猛最早在一所乡村高中学校教书。早期的乡村学校教育相当局限,大部分的家长看似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实则对于孩子的学业表现过问并不多;而老师则只负责做好自己课堂教学的“本职工作”。“当时,老师们上课来下课走,要是能看到一个老师在下课的时候留在教室给学生答疑,那可太奢侈了。”毕猛不无感慨地聊道。
在农村任教一段时间后,毕猛便被调到了农安一中——农安县最好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过惯了“躺平”的生活,初来农安一中,毕猛一时有点不适应——这所百年老校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这里的老师不需要领导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需要用规则道理来限制,总是主动承担,尽心竭力地为学生的成长考虑,形成了学校一种良好的常态。
和身边的老师交流,毕猛猛然意识到,自己需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要有关注学生自主性成长的意识,教育要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而非教师千篇一律地干着教书的活。于是,在农安一中的那些年,毕猛不断地精进着自己的专业能力,从一个教书匠朝着一个研究型教师迈进。做班主任的那些年,他也着实领悟到了何为以学生为本,如何突破传统教育唯分数论的桎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把农安一中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回顾自己在农安一中的改变与成长,这样的称呼也饱含感激与热爱之情。
2022年,在农安四中任职了6年的毕猛回到农安一中任校长,像一个游子回家一般。秉承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他提出了“311”工程,并将该工程融入到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何为“311”工程?总的来说,就是3个了解、1门课程、1门艺术——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政策,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了解我们的受教育对象——学生,要把教育当成一门心理学课程,要善于与学生打交道,和学生思维同频,也要把教育做成一门艺术,要用我们的教学方法去点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火种。
“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不是看他们的汇报材料做得多丰富,而是看学校的育人活动做得是否有温度,被教育者,也就是学生是否充满价值感、认同感、归属感!”毕猛深有体悟地说道。自接任校长的担子开始,毕猛就一门心思扎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与教育改革上,把“发展教师”“育好学生”“办好群众满意学校”当作己任,让学校有“魂”可守,有章可循。接受采访时,毕猛笑着说:“回来当校长后,我现在每天过得战战兢兢,倒不是怕工作担子太重,只是怕做得不够好,辜负了老师、学生的期待。”这份忐忑,是责任更是情怀。因为于他而言,早在十几年前,农安一中的精神文化,便已融入了他的血脉之中。
办学,要抓“全面”
谈到学校建设工作,学生培养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不久前,农安一中刚刚召开了一场校友会,邀请了不少优秀的校友回母校探望,其中有市委领导、航空院士、优秀的企业家以及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毕猛在与这些人接触后发现,确实不少人在学生时期是所谓“尖子生”,但也有不少人在读书时成绩并不算优秀,但依然能够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于是毕猛思考,成绩真的能够和孩子的未来发展画等号吗?我们的教育除了关注成绩,还需要关注孩子的什么?在对更多的毕业学生跟踪后,他发现,能够获得优异发展的那批人,无一不是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全面兼容,而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服务,那教育就需要多一点考虑。
毕猛提倡的办学目标是“强基立品,集优成势”,也就是在打好学生的思想之基、习惯之基、健康之基等等基础上,还要挖掘学生所长,让优势更优,长处更长。要做到“集优”,关键就是要在打好文化课程基础之上,全面建设学校的特色课程、社团,让学生有更多元化的跑道。对“全面育人”的概念,毕猛无比推崇,他很多次讲道:“国家用了这么多年的实践,集无数专家学者的智慧研讨出的路子,必然有他的道理。”
以“指向目标、突出特色、去粗存精、强化基础”为方针,毕猛在推进学校课程的实施和完善的同时,还不忘抓好科学课程,心理健康课程,音、体、美课程等特色建设工作,关注学生思想情感的丰盈和精神生活的充实。
在学校,毕猛专门开设了数十个特色社团,花式篮球、古筝、葫芦丝、跳绳等社团,都开展得有声有色。而类似围棋、冰壶等专业性较强的社团,为了弥补师资方面的不足,毕猛还专门从外部聘请了相关专业的老师,缺少相关的物资资源,他也尽力去争取。同时,他也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校园广播、班级读书交流会、班级每日谈、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等,让学生在校期间都能留下一篇引以为傲的作品、一件津津乐道的事情、一份值得怀想的温情记忆,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收获感悟、体验成功。
曾经有老师对毕猛的行为提出质疑,表示学生最终考核的形式无非还是考试分数,搞这么多社团活动,不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吗?还不如多花点心思把几门主课上好。面对这样的质疑,毕猛便满怀信心地保证:“即使把这些社团活动都开展起来,也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说不定还会有所进步!”而两年时间过去了,农安一中的教学成绩在县里始终保持着第一名的水平,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毕猛的观点。面对那些不理解的老师,毕猛耐心地解释道:“社团活动不仅仅是带着学生在玩,更是在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当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延伸,那学习自然不是难事。哪怕我们开展的项目并不能成为孩子未来赖以生存的技能,但也请相信,它们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们对孩子性格和思维的塑造是伴随孩子一生的。”
优师,要敢“折腾”
当问及毕猛是一个怎样的校长,很多老师都评价“太能折腾”,但是提及对毕猛的情感,却鲜少有老师不感激。原因就在于毕猛在教师培养上所坚持的原则——无论是骨干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必须得时常“折腾”,要练兵,才能练好兵。所以毕猛总是想方设法争取平台,给教师们走向前台、展示自我的机会。这势必会让教师们有更多的压力,但这两年间,教师们收获的成长也是实打实的。
为了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毕猛从领导班子入手,提高站位,强化学习,让高层领导首先成为各自领域的行家里手,同时以身作则,带领领导班子坚持深入一线,积极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不做“牌位领导”AA3gk7FLeoObfNdTHSyulg==。对骨干教师,毕猛致力于强化其前瞻性、专业性、责任性,抓实备课,抓实讲课,智能聚焦教学阵地,要求他们能成为各个学科的领头人物。毕猛尤其关注骨干教师的持续内驱力,利用赛课讲座、小组研修等多种形式长期打磨骨干教师的专业力。他常说:“骨干教师往往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精气神,但已经取得很多荣誉的骨干教师往往又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能激发起骨干教师持续成长的行动力,对于青年教师就是最好的表率。”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毕猛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导师制”,所谓“三导师制”,一是让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师徒结对,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业务能力上对点帮扶,帮助青年教师入格。二是每位青年教师都要认领一位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为师,专家名师一对多,指导青年教师磨课、赛课、参加各种比赛,促进青年教师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帮助青年教师精业。三是每位青年教师认领一位党员师父,党员师父要时刻敦促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和工作态度,用毕猛的话讲,“要把青年教师的三分钟热度延长至五分钟、八分钟,直到成为习惯”,帮助青年教师强思。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折腾”,教师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有些教师的成长速度让毕猛惊喜。他讲道,自己刚来学校,有位新老师不适应课堂教学,常常被家长投诉,一度连课都上不下去,毕猛立即给她安排了一位名师师父,手把手地带着这位老师磨课、做设计、上模拟课堂,短短一年的时间,这位年轻教师已经成长为了年级骨干。还有一位教师心比较粗,班级总评老是位列倒数,毕猛于是安排前辈教师,大到班级德育活动的开展,小到与家长沟通如何切入话题,事无巨细地教授给她,现在这位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也做得相当出色。
“对比过去,现在教师的学历水平在不断提升,这些年轻老师,无一不是名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他们的专业水准肯定比我们当年要强。”毕猛说道,“其实我们老教师只需要轻轻给他们指明一下方向,他们的潜力就一定可以迸发出来。”如今看着欣欣向荣的教师队伍,毕猛颇感欣慰,但面对夸赞,他也只是淡然一笑,说道:“老师们就像一颗颗珍珠,本身就有着华丽的光泽,我不过是串起珍珠的那条线,让珍珠能够拼凑成一件华美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