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知识,更应运用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提倡要让学生积极融入学习活动,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情境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借助问题促进学生展开合作并进行深度学习,使其在拓展延伸中培养应用能力。
一、以境导学,促进感知理解
在传统地理课堂中,主要依靠黑板、粉笔等传统工具,以教师讲解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以境导学是指在地理学习中借助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
可以利用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在学习时,我们可以借助熟悉的场景、重大社会热点等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植被》内容为例,通过学习学生要识别主要植被类型,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中,沙漠是荒芜的,我们可以利用智利北部
沙漠地区在经历特大降水之后出现花海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该地方会在短时间内变成花海?其他沙漠中会不会出现类似现象?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他们能够进一步探究植被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进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倡导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自学,还要求他们能和同伴共同学习,在合作中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倡导合作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在合作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的收获,从多个角度理解地理知识。
还以《植被》内容为例,在有了学习兴趣之后,学生能够进一步探究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们可以分别从静态角度和动态角度来探究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静态角度来看,植被所具有的环境适应性特征正是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具体印证。从动态角度来看,植被的环境适应性特征是植被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植被(植物群落)的演替。植被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原生演m6w5N41grT3k7FwJ54skr0UzdgkuJ2BSlK6rVGjZZ5k=替;当植被受到破坏后重新恢复起来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原生演替的过程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植被在演替(形成)过程中,不断与土壤、水分
等相互作用。第二,演替的终点是形成一定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下稳定的植被。第三,植被的原生演替时间漫长。相对而言,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要短得多。例如,美国黄石公园的部分森林被一场大火烧毁,15年后,年轻的森林即长成。
又如,在学习《人口》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对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进行对比,计算出人口密度,以深刻理解“人口数量”的概念。接着引出人口增长问题,要求学生对“人口多是好还是坏”进行辩论,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对策。
三、拓展延伸,培养技能
拓展是地理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深度学习所要求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而是以教材知识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地理能力。以《城镇化》内容为例,在学生了解了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引导他们搜集所在城市三大行业就业人数等数据并绘制三大行业就业人数占比图,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城镇化和人口之间的关系。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促进思维进阶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结构化设计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JY15-L2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