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认识并欣赏地理环境极为重要。学生在进行地理实验过程中借助直观的工具进行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能够深刻理解抽象的地理原理,进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设计模拟实验活动时,要引导学生经历相对完整、规范的科学研究过程。在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记录、操作实施,最后到数据处理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及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一、借助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富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我们更多注重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师讲学生听”是主要模式,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不多,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地理学习兴趣不高。我们可以借助地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有关洋流的内容时,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的探究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盛水器、碎纸片、鼓风机、蓝墨水、滴管、玻璃棒等材料模拟风海流的形成。在盛水器的表面标注出赤道,在盛水器中注满水,加入碎纸片,用鼓风机向赤道表面吹风,观察水流方向。赤道地区由于信风的吹送,水体从东向西流,形成风海流。风海流是盛行风长期吹拂海面形成的洋流。除了风海流,洋流还有另外两种类型,一个是由海水水平方向的密度差异YV5Da2A+X92TLjGNSu2wlw==形成的密度流,另一个是由于海水体积的连续性要求所形成的补偿流。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盛行风是洋流的形成因素之一。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全球风带示意图来探究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借助实验,深化理解知识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通过看、听、说、做、思等理解地理知识。在传统的模式中,学生多以“听”的方式学习,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我们可以借助地理实验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猜想、观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有关“城市内涝”的内容时,可以借助地理实验让学生深刻了解城市内涝的原因和对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区域,模拟城市环境。通过人工降雨等方式模拟降水,并控制降水强度。降水过程中,记录不同时间点地面的淹水深度、排水时间等数据。最后,结合实验数据从降水强度、地面坡度、排水系统设计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产生城市内涝的原因并思考对策。
三、借助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借助地理实验让学生走出课堂。
例如,在学习地表径流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模拟地表径流的实验,认识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的运动过程。可以设计草被、硬质地面、沙子、碎石、枯叶五种地表状况,在降水量、降水强度、地表坡度等改变的情况下,记录这五种地表状况的地表径流等数据。最后,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合作、探讨等,促进认知、情感等的综合提升。
四、借助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进一步思考和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地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产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工业企业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