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问题导入法是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为更好地增强立德树人引领性,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本文根据问题导入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水平,帮助学生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入法;高中政治;应用;策略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一种以提问为基础,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问题导入法,正日益获得教师的重视和喜爱。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利用问题导入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显著作用,此方法可以驱动学生主动思考,唤醒其探求知识的欲望与好奇心,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所以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使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应用更加有效。
一、问题导入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入策略,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其学习行为的自主性。在常规教育框架下,学生通常被迫接受预设的信息,鲜少有自主思考与探究的动机,通过精心设计疑问,问题导入法将学习活动重构为对疑问的深入探究与破解之旅,此类议题往往与学生的日常实践及社会关注焦点紧密相连,可以迅速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与探究愿望。在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学习的愉悦,亦能逐步培育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热爱[1]。
(二)促进知识理解,提升思维品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和经验,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详尽且深入的剖析与思辨,通过此类思维活动,学生得以加强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并优化其思维能力。在处理问题时,学生须遵循逻辑顺序,进行推理与判断,此种思维模式有助于养成条理分明、思路清晰的认知习惯。采用问题导入法,可以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促使他们持续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疑问并反思,这种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不轻易追随他人的能力。
(三)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来验证知识的准确性与应用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还学会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问题的引入,促使他们探索社会现象背后的动因及潜在的解决途径,通过深入思考,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社会现象与问题,此过程有助于培育其承担社会责任与使命的自觉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实践所学,还能为社会贡献力量。
二、问题导入法在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用时机不当
部分教师在未做好充分准备或未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随机在课程初始环节提出问题,这样的方式通常不能真正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他们学习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需细心规划,以便使其与教学活动自然融合,并有效地连接起后续的学习环节。若不适宜地运用特定时刻,将无法实现预定的教育成果,同时可能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学生理解上的难题,假若学生在课程之初未能充分投入学习,或对问题认识不足,问题引入的效果将显著降低。
(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实践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时,部分教师过分聚焦于问题的构想与解答流程,却忽略了学生在其中的互动及中心角色,教师可能将问题置于引领教学的位置,通过发问与解答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此时学生处于知识与信息的接受状态。在这一背景下,不仅无法充分利用问题导入法所带来的好处,反而可能削弱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创新能力,在实施问题导入策略时,教师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角色,并激励其于问题提出及求解环节中的参与度。
(三)忽略问题解决
教师采用问题导入法,应帮助学生提升现有水平,这与最近发展区较为类似,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思考,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实现提升。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问题导入存在“为导入而导入”的情况,部分教师负责提出问题,之后安排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并尝试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纠正并给出标准答案。采取该教学模式,从表面上看,学生进行了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一定的知识,但最终还是由教师给出标准答案,部分学生提出自身的思考或者建议,对此,部分教师通常直接忽视,没有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倾向于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了事。教师忽视了问题解决,偏离了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要求,这不利于问题导入法的应用效果得以充分体现。
三、问题导入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问题
在问题设计的环节中,教师必须细致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个人生活体验以及他们所感兴趣的点,以确保提出的问题可以触动学生内心的共鸣,进而唤起他们的探究热情。在问题设计中,还需构建逐级深化与拓展的层次结构,借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求,进而有效培养其思维能力。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须深入探究学生的实际状况,精准掌握其学习需求与特性,以保证问题能切实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2]。
在实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深入探究学生兴趣与认知层次,以期更妥善地运用提问作为开场白的方法。在课程启动之前,教师可通过调查问卷或集体互动的形式,探究学生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传统的认知程度及其关注焦点。教师可以构思一系列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能激发其思维过程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你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体现?你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对你的成长有何影响?”设计此类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中华文化传统出发,反思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并促使他们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历程的深刻影响。在探讨议题时,教师应详尽聆听学生的回应,并作出正面响应以及指导,在对学生个别的、原创的思考进行认可和激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促进其自尊心及学业动机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指导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思考,以此培育其发散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此外,该教学手段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沟通技巧的提升,从而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扎实基础。
(二)以教材为本,丰富导入形式
在实施问题导入技巧的过程中,教师应紧扣教科书内容,多元化起始环节的设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根本,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通过将疑问引入的教学策略与教材内容深度结合,可以确保提出的疑问可以精确地映射到课程的核心要点以及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如需点燃学生之学习热情及提升其参与程度,可运用诸如情境启发、实例分析、叙述故事等多样化的入门技巧,令学生在愉悦而轻松的环境中自发投入学习过程,此类教学手法不但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其深入领会与掌握学问内容亦大有裨益。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诸如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来展现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其蕴含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资料,使学生领略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精湛技艺及其别具一格的吸引力。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段视频中的手工艺品是如何体现传统文化的?你认为这种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还有价值吗?”借助视频展示的手工艺制品突出传统精髓,旨在激发学生洞察力,对其进行文化价值内涵的剖析。此种教学方式旨在鼓励学生主动探求,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手工技艺依旧蕴含着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与实用价值。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亲手接触实物的方式,直观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还可以引入典范性的传统手工艺或历史遗迹,引导学生细致观摩并深入解析这些手工艺或遗迹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与文化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方式,诱导学生透过观察具体物品,领略文化传承之精髓,并对该遗产于现代表达之价值进行思索。
(三)以效率为本,找准应用时机
在实施问题导入的教学策略过程中,教师须关注提升教学的效率,并精准把握问题提出的适时性,采用问题引导的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培养其思维能力。然而,若实施不恰当或时机选择失误,可能会对课堂教学的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全面考虑何时引入问题以及采用何种方式,以确保问题能恰如其分地融入教学过程,并与后续的教学内容有机相连。教师还需洞察学生的学习节拍与回应,适时修改教学方针及技巧,保障学生能高效达成学习使命[3]。
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应用的恰当时刻并关注效率是问题导入法可以展现其优势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探索心理,在进行中华民族精神基础含义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抛出一个思考题:“你认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体现?”旨在引发思维及激励研究冲动的疑问,关乎中华民族精神本质及其在日常生活各个层面的显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反馈,机动地调整教学的速度与方法,从而更有效地迎合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需要通过提问方式,驱动学生进行深度思维,进而增进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在探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过程中,教师应提出一系列探讨性问题:传统文化为什么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实现这种转化和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引导学生从多维度视角思考这些议题,将有助于深化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及时反馈,灵活调适教学方案,从而更有效地迎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在课程结束后的归纳环节,教师利用问答形式,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并促使其深入思考。在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含义过程中,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如,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一说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并激发他们深入思考。教师如能精准把握教学时机,高效利用问题导入策略,则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热情,进而增强学习成效。
(四)以问题为本,做到首尾呼应
在实施问题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问题的逻辑衔接与整体性,确保导入内容与后续教学活动相呼应。问题导入法的本质在于通过提出并处理问题,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故问题的构造应保持内在的逻辑联系与完整性,这样才能在教学的各个阶段中起到引导作用。在问题提出的初始环节,教师必须界定明确的问题目标和条件,以保证学生可以清楚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意图。在问题解决的环节中,教师担当着引导者角色,辅导学生深度思考与探究,助力他们追寻问题的解答。在教学活动的收尾环节,教师应当对遇到的疑问进行梳理与汇总,以便于学生加深对已获取信息的记忆,从而优化其学业成果。该教学法在课程开始与结束时均运用特定技巧,以此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参与感受,同时也显著促进了教学成果及学生学习成果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编排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全面掌握,并促使其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所在。首先,在课堂教学初始,教师应通过引导性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求知欲,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能激发学生深入反思与互动交流,为接下来的学术探究奠定基础。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肩负着提出探究性题目并指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索的责任,这些问题需与教学材料紧密结合,并具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研究的特性。在探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激发思考,传统文化为什么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这种转化和发展?我们有哪些具体的案例可以参考?通过提问,教师促使学生全面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价值及其发展途径。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需对疑问点进行梳理,以保障学生对当堂知识有明确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教师可以运用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对课堂讨论中的关键问题和重要观点进行回顾与整理。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项具有概括性质的问题,例如,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这种提问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激励他们深入探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和对关键议题的深入探讨,能辅助学生构建对中华民族卓越文化的全面了解与深刻
洞察。
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中,采用问题导入的教学手段,能够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该方法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促进智力发展,而且有助于优化教学成果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在现实情境下的运用过程中,尚存在众多缺陷与不足。在未来教育实践中,我们需深化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策略布局,目的是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梦婷.问题导入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智力,2023(30):72-75.
[2]金茹.问题导向下高中思想政治深度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8):10-12.
[3]黄兰兰.探析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问题及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2023(2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