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有效实施路径分析

2024-09-27 00:00徐静
高考·上 2024年10期

摘 要: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体系,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在高中地理课堂上采用大单元教学法,能够使地理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促进地理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因此,本文深度探讨了针对高中地理学科,如何运用大单元教学法实现高效教学的途径。文章通过确立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规划详尽的教学计划、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及构建完备的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向系统化、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大单元;策略探索

在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过程中,高中地理的课程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良机。在目前教育体系中,传统的按课时划分的教学方法已不足以迎合学生多元化的成长需求,而以整体单元为基础的教学观念,作为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正逐步被广泛采用并受到关注。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高中地理学科中,以大单元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如何有效执行,期望能为地理教师提供具体操作的借鉴,并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高中地理实施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讲授中,采用单元整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将原本分散的地理知识点重构为彼此关联、层次分明的知识结构,通过该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理解地理基础理论和概念的同时,拓宽更为广阔且深入的知识视野。通过整合性的大型学习单元,学生不仅深入洞察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而且,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得以锻炼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同时增强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采用综合单元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深入探究问题,还有助于他们未来塑造全球视野和持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公民身份,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拓展教学深度与广度

大单元教学强调对地理知识的整体理解和系统掌握,这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能力和更全面的知识储备。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新编排,以形成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教学单元。同时,大单元教学还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解释地理现象和解决问题,这无疑会促使教师不断更新和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培养解决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应对愈加千变万化的地理状况与社会难题时,以宏观单元为架构的教学模式,着重于通过模拟现实场景、剖析案例、采取项目学习等手段,激励学生自主追求答案、主动实施操作,并据此培育他们处理繁杂地理问题的技能。在以单元为整体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接收的容器,而是转换为学习的主导者,他们必须融合所学的知识,剖析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对这些策略的可行性及其潜在后果进行评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磨砺了学生的高层次思维技能,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在团队中的合作、沟通以及决策制定技巧,为将来面对复杂且多变的挑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高中地理课堂开展大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主题不明确

大单元教学其核心是围绕一个明确且具有统帅作用的主题或问题,来有序地组织相关的教学内容及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某些教师或许会由于未能充分理解课程标准,或是在对地理学科的全面掌控上存在欠缺,从而使得教学主题的选择出现偏差,有时甚至变得含糊不清。若教学主题含糊不清,则教学内容将呈现无序状态,学生将难以构筑明确的知识框架和逻辑网络,在教学过程中,若未设立明确的教学主题,会导致学生处于消极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教学成果。

(二)缺乏科学教学计划

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法时,教师须在上课前进行严谨的筹备,拟定一套科学且恰当的教学方案,在采用涵盖广泛知识大单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因涉及内容繁多、范围广泛,而在编制教学规划时遭遇挑战,难以实现对整个教学流程的全方位、系统化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的完备性对于保持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与层次性至关重要,同时,它也决定了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一旦计划存在缺陷,教师可能会面临教学进度安排上的困难,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出现“头重脚轻”或“前松后紧”的问题。没有恰当的科学教学规划,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容易变得没有目标和章法,随意和盲目地开展教学活动,如此一来,教学效果和预定目标往往难以契合[2]。

(三)教学手段单一

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多元与创新,通过各种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推动其主动探究学习。在一些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某些教师依旧坚守着过时的教育方式,过分推崇并依赖口头讲解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其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课堂气氛僵化,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进而可能对他们的思维成长及创新意识产生不利影响。

(四)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教育活动中,评价体系扮演着衡量教学成果与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关键角色,在采用大型单元教学法的过程中,某些教师可能会忽略对评价体系的合理构建及其完善重要性。在一些教育实践中,评价学生的焦点过多集中在对其知识掌握程度的衡量上,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及情感态度等维度的评价则相对欠缺;另一方面,他们或许缺少科学评价手段,难以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精确的揭示。不健全的科学评价机制将对教师评估学生学业情况的精确度造成负面影响,同时,此举亦可能引导学生误入歧途,过分专注于分数,进而忽略了对地理学科核心理念与技能的深入领会和实践。

三、高中地理开展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确定大单元学习主题

确定大单元学习主题是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 的首要环节。为了有效地开展大单元教学,教师需要围绕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结合课标和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可以科学地确定大单元学习主题,为后续的大单元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围绕鲁教版高中地理《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学习时,首先可以将学习主题设定为“探索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本章节旨在指导学生深刻把握自然灾害的内涵、类别、分布法则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效应,并聚焦于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及减灾防范能力。通过专注于此课题的教学活动,学生得以吸收关于自然灾害的基础信息,并且塑造对其产生敬畏心理的习性。同时,此举亦有助于增强其自救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意识。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设备,呈现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的视觉材料,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以及1998年的长江洪水等,此举旨在唤起学生对于自然灾害的直观认知及研究热情。随后,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何种自然现象导致了灾害的发生?这些灾害对人类有何具体影响?对此,我们应采取何种措施?”从而引出大单元学习的主题。

(二)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它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方向,并指导他们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个人发展。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些目标应该与地理课程的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在确立教学主题后,教师应制订具体的大单元教学目标,例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辨认并阐释各类主要自然灾害的性质、特征、发生机理以及它们的分布区域;同时,学生需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层面,产生的具体影响。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演练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此培育学生在信息搜集、问题分析以及团队合作学习方面的能力。此外学生还需掌握在面临诸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了解预警信号及采取相应的减灾措施。在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培养上,重点强化学生对于自然灾害预防的认识,培育其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在遭遇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促进其积极参与到救援与互助的行动中去。

(三)制订大单元教学计划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以单元为单位,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划分和安排,同时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关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需要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

在宏观的教学规划中,应紧密围绕特定的学习议题与明确的教学宗旨,有序布置学习材料、教学互动以及成效评价机制。因此,教师应采取分步骤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内容细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集中探讨一种特定的自然灾害类型或相关的防灾减灾策略。例如,关于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及其分类体系,将进行概要性的阐述,并分析其全球性的分布情况,可以安排两个课时;针对气象灾害这一主题,课程分为四节,详细阐述了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灾害的成因机制、受灾区域及其对人类行为的潜在影响,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深化和应用;地质灾害可以分四课时,本课程模块聚焦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特性描述、灾害影响及预防策略,并通过模拟演练加强学生应对此类灾害的能力。本课程旨在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进行总结,并教授自救互救技能,同时进行灾害演习,以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可以进行一次全面的学习成果评价与思考(占据一节课的时间),通过测验、家庭作业以及小组汇报等手段来判定学生的学习表现,同时安排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并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性总结。

(四)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并不仅仅是一种策略,它是一种艺术,是教师手中的画笔,用它绘制出每名学生心中的蓝图。教师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就像一道菜,无论多么美味,天天吃也会乏味。相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就像一次自助餐,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满足了不同的口味和需求。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大单元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

在大单元教学的框架下,教师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优化教学成果。比如:教师可以挑选出典型的自然灾害实例(例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指导学生深度剖析其发生原因、后果以及应对策略,从而提升学习的目的性和效果性。针对特定议题,如“如何减缓城市内涝问题”,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深入探讨,激励他们积极提出观点,进而促进团队/QGz5lqhKbG4HlDMxLdS5BVUHK+3ksCIe4ydeqky7ic=合作及批判性思维技巧的培养。教师还可以策划并实施诸如地震逃生和火灾自救等模拟练习,此过程助力学生掌握必要的防灾减灾技巧,并增强他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对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不同情境。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本地气象观测站和地震监测台,通过此方式,学生将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机制,并提升对相关灾害的认识,培育其敬畏自然的态度[3]。

(五)完善大单元教学评价

完善大单元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构建多元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表现,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掌握程度。此外,教师还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定时,大单元教学评价需重视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互融合,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全面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以及作业提交状况等手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技巧进行评估。通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以及小组报告等多样化评估方式,可以有效评估学生在自然灾害知识掌握程度以及防灾减灾技能实际应用上的表现。此外,教师还应依据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综合结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方位、公正的评价反馈,同时,倡导学生进行自我审视与小组互评,此举有助于激发个体反思与集体共进。教师应于每个学习阶段终了时,安排学生填写自我及同伴评价表格,自我评价表格旨在促使学生回顾反省自身在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技能进步等方面的表现,并据此规划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在大单元教学的最终阶段,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以项目为基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让他们设计一个针对社区灾害预防与减轻的计划,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共同调查所在社区面临的自然灾害威胁、当前的防灾设备状况、居民对于防灾减灾的认识水平。随后,这些小组将他们的发现和资料进行整合,制定出既实用又有效的防灾减灾方案以及紧急响应计划。在项目结束之后,通过展示汇报和小组互评等方法,对成果进行评估,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能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采取整体性单元教学的策略,有利于突破旧有教学模式的限制,推动地理学科知识的体系化掌握与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在地理领域的核心素养及其综合素质,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针对高中地理课程,教师群体应当致力于创新和改善整体教学架构与技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成长需要。

参考文献

[1]鹿娟.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实施路径[J].高考,2024(9):34-36.

[2]敖小莲.基于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有效实施路径的探讨[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第十二中学,2023:2.

[3]吴冬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J].广西教育,2023(23):91-9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