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高考改革的推动下,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培育。然而,历史学科固有的庞大知识体系与较高理论抽象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且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在此背景下,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象化,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及社会变迁的认知体验,促进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文章以“隋唐盛世”这一课为例,深入探究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创设原则与具体应用策略,旨在通过生动再现历史场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创设与应用
情境教学法作为现代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其内涵主要在于通过构建具体、生动、富有趣味性和真实感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入具体情境之中,触发其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反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通过影视素材、问题、史料、教师语言、生活资源等创设多感官的情境,旨在引领学生在感知历史情境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将知、情、意、行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一、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与应用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为确保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现高效应用,情境创设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首先,精准把握情境引入的时间维度,如巧妙选取适宜的历史影视片段,控制在3到5分钟内呈现关键信息,避免过度占用课堂时间而偏离教学重点。其次,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与目标,适时、适切地采用情境教学法,杜绝无目的滥用,确保其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利于高效传授知识[1]。最后,精心构造情境层次,使之既不过于繁复以致学生难以把握,也不过于简化而失去启发意义,旨在通过恰到好处的情境设置,精准服务于教学目的,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真实性原则
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必须坚守科学精神,确保所构建的情境严格基于历史事实,坚决摒弃虚构夸张的网络小说或偶像剧情节,避免野史素材对正统历史知识的混淆,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准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消除可能的抵触情绪。这样,学生能够在真实、贴切的情境中快速融入,产生积极的认知与情感反应,进而提升情境教学的实际成效。
(三)趣味性原则
面对繁重学业压力下的高中生群体,教师应致力于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需兼顾各个层面的趣味性,如讲述方式的生动性、实物展示的新颖性、场景布置的创意性以及对话交流的互动性等。尤其在课堂导入阶段,通过别开生面的开场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情境教学成为触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高效手段,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促进历史学科知识的有效吸收和深入理解。
(四)目的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应流于形式,而是要明确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情境教学视为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个性化需求,设定具体情境教学目标,如调整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增进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理解等[2]。通过紧密围绕这些目标来设计和实施情境教学,能够确保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不仅富有实效性,更能系统地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二、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与应用策略
(一)创设影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发展,增强学习能力和促进智力成长的核心动力。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尤其需要注重创设贴合教材内容且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境,以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网上丰富的历史题材影视资源,将教材中抽象的文字叙述转化为直观、立体的历史画面。这有助于激活学生沉闷的学习体验,引导他们以更专注且充满热情的态度参与历史课程,进而催生出对历史学科的持久热爱与深入探索的兴趣。
例如,对于“隋唐盛世”该单元,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如纪录片《中国通史》之隋唐篇、电视剧《贞观之治》或《隋唐英雄传》等,剪辑适合课堂教学的相关片段,用于展现隋唐时期的繁荣景象、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在播放前,教师可以布置相关预习任务,让学生先了解隋唐的基本史实和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影视内容。然后,在课堂上适时播放影视片段,结合暂停和讲解的方式,分析影片中的历史场景和情节,揭示其背后的历史真相,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有效过渡。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深度理解
新课标建议教学要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在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因此,教师应通过在教学环节预设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和理解。问题情境的设计应立足于学生既有经验和认知框架,鼓励他们在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本质、发展脉络以及背后蕴含的社会规律形成深层次认知[3]。
例如,教师在教学“隋朝兴亡”模块时,教师可以先以大运河为切入点,提问“中国大运河的开通为何被视作隋朝的一项伟大工程?它对隋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此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相关史料,分析大运河在隋朝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以及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意义。随后,在学生初步探讨后,教师进一步提出挑战性问题“尽管大运河带来了诸多益处,但为何同样被视为加速隋朝灭亡的因素之一呢?”对此,学生会结合隋炀帝时期的社会状况、劳役负担、民众反响等因素,思考大运河开凿对社会稳定和百姓生活的影响。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深度探究隋朝的兴起与衰亡转折点“隋文帝时期为何能够迅速实现国家统一和繁荣?隋炀帝即位后,哪些政策和举措促成了隋朝由盛转衰?”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列举并分析关键事件,对比两位皇帝在治国方略上的差异,理解历史变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设计,学生需结合课本知识、课外资料和自己的思考,从大运河这一具体事物出发,逐步深入到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形成对隋朝兴亡完整而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对历史事件本质的探究和对历史规律的理解。
(三)创设史料情境,强化学习体验
新高考背景下的历史考核不仅限于历史教材的知识点,更多的是比较综合性的史料分析,以全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当响应新课标要求,基于史料研习创设教学情境,搜集和展示诸如古籍文献、历史文物等一手或二手史料,结合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如数字博物馆展示、考古发掘报告、专家解读视频等,生动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沉浸式对照、比对和分析史料,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素养,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扎实掌握。
例如,在讲解“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展示唐朝代表性农业工具——曲辕犁的实物模型或高清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其构造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曲辕犁的发明对唐代农业生产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体现唐朝农耕技术的进步和繁荣。接着,教师可以播放关于唐代手工业如唐三彩制作工艺的纪录片片段,或展示出土的精美唐三彩实物照片,让学生了解唐代手工业的繁荣和艺术成就,同时也体会到外来文化对唐朝艺术风格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创建虚拟情境,带领学生“参观”线上博物馆,浏览关于唐朝丝绸之路贸易的展品及介绍,通过互动式的体验,让学生亲手查阅古籍文献记录的商贸往来情况,对比不同文献对同一事件的记载,训练他们对史料的辨别与分析能力。通过这样的史料情境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对历史情境的感知,也有助于培养他们严谨的史料实证精神和历史逻辑推理能力。
(四)创设语言情境,提升情感体验
历史教学的魅力离不开语言情感的生动传达,在情境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运用语言艺术构建情境,通过饱含情感的语言叙述历史,引导学生步入历史情境,从而点燃学习热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变换语言风格与语气,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情感共鸣与认知效果,有效助力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历史[4]。
例如,在讲解“安史之乱”内容时,当引入安禄山、史思明等关键历史人物时,赋予其鲜明的性格特点和生动的情节,例如,“在边疆雄关之上,一位狡黠而野心勃勃的胡将——安禄山,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皇上的青睐,但他内心深处却埋藏着颠覆大唐安宁的叛逆种子……”随后,在讲述安史之乱爆发的瞬间,教师可以用紧张而又震撼的语言勾勒出战乱的惨烈画面,如,“当烽火狼烟骤然腾空而起,盛世长安刹那间陷入战火纷飞,百姓哀鸿遍野,曾经歌舞升平的大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通过教师的这些语言情感渲染,引导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的悲欢离合和社会剧变带来的冲击,促使学生思考历史教训。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的认知,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对历史背后复杂人性和社会规律的理解。
(五)创设角色情境,实践感同身受
历史学习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通过实践感触历史的生动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创设角色扮演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化身成历史人物,亲身演绎历史剧本,再现重要时刻的情境动态。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直观理解复杂的历史决策与事件发展脉络,从而加深对历史内涵的认知,并在实践互动中增进对历史事件的同理心和感悟力,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例如,对于“吐蕃与唐朝联姻”这段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其重要历史情节进行创编表演,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扮演唐朝宫廷、吐蕃使团、文成公主以及唐朝大臣等角色。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编写并表演出吐蕃使节向唐太宗求亲的情节,展示松赞干布如何表达了对唐朝文化和技术的向往以及对唐公主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展现唐朝宫廷对此事的讨论过程,包括唐太宗如何权衡利弊,最终决定以和亲的方式加强两国关系。此外,还可以安排表演文成公主离京赴藏的场景,展现她在出嫁途中的心境变化以及她为吐蕃带去的各种技艺和文化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将有机会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和体验当时的历史情境,真切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情感和抉择,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提升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与家国情怀。
(六)创设生活情境,实现历史迁移
历史与现实生活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的烙印深深镌刻在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着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和社会文化[5]。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引入丰富的案例,挖掘学生身边的历史元素,引导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迁移至现实生活场景,鼓励学生以历史解读现在现象、以现代视角解读历史,从而强化他们的时空观念,并逐步树立起科学的唯物史观。
例如,对于始建于隋朝的“大运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大运河在隋朝开凿的背景、目的及其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大运河现今在我国交通运输、水资源调配、文化旅游以及沿线城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新闻报道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运河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南水北调工程、运河沿岸城市经济带的发展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开凿大运河的决策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地理布局和经济发展?现代生活中大运河的多重功能是否体现了古人智慧的延续和现代化应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形成从历史到现实、从现实回溯历史的双向思考模式,从而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相互关联的理解,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结束语
在新课改、新高考的背景下,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设与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影视情境、问题情境、史料情境、语言情境、角色情境及生活情境等多种情境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历史课堂得以焕发生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未来,教师应不断提升情境创设的艺术,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融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感知、体验和探究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唯有如此,历史教育才能真正走出“死记硬背”的困境,走向素质教育的新天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历史学科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昌兵.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4(2):139-142.
[2]孙月.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科教导刊,2023(27):121-123.
[3]李晓娇.新课程实施下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探索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4]钱峰.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新智慧,2022(28):66-68.
[5]张广著,曾宪光,马爱文.高中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吉林教育,2021(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