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本解读法应用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2024-09-27 00:00:00周晓冰
高考·上 2024年10期

摘 要:为转变写作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薄弱地位,文章通过研究文本解读法在作文教学中的示范导向作用,围绕“文体、技巧、素材”三方面写作教学要点和思维审美训练,借助文本解读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理解、学会表达,以析促写,发展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以期探索“三新”教育改革背景下具有可操作性的落实读写结合理念的教学新方法。

关键词:写作教学;文本解读;矛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当前写作教学理论体系不完善、内容空洞、教学流程缺乏规范系统性,写作教学改革势在必

行[1]。“三新”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单元任务群教学理念对写作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阅读与写作相互渗透的趋势愈发鲜明,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文本解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与写作密不可分。文本解读是写作学习的基础,为写作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写作则是文本解读的升华,二者形成教育合力,达到以析促写、读写合一的目的,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取决于文体技巧的掌握和思维情感的提升,文本解读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取词句使用、表达技巧以及文体格式等方面知识,而且通过分析比较过程有助于思维训练和审美体验。文本解读活动为写作筑牢基石,写作活动能够检验文本解读成效,二者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以教材为范本,开展文本解读活动,既能开发、积累素材资源,又能学习文体技巧,恰当化为己用迁移到写作活动。“三新”教育改革背景下,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主要根据文体特征组合单元,并且针对语言、方法、构思和情感方面提出“精读”要求,引进文本解读法深入解读课文,方能落实新课程目标任务。

一、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语ULXP3fmzVX32319D4A3KCg==文教学中,写作教学长期处于被忽视地位,陷入模式化作文怪圈。书写记叙文主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书写议论文主要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段论为框架,写作技巧的教授零散于阅读教学过程中收效甚微。基于课时零散、教学体系缺失、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师自身的忽视,学生写作素养较为薄弱,表现为模板相同、套路相似的机械化写作,学生丧失创造力,写出千篇一律没有思维深度和审美高度的应试作文。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提出的文本解读法被研究应用于小说、诗词、古文等阅读教学,但在写作教学中涉猎甚少,为深挖文本解读理论价值,拓宽文本解读法应用范围,文章通过研究文本解读相关理论如矛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探究其理论应用于写作教学的可行性,提倡通过文本解读渗透写作技巧与能力,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融合,还原文本探求写作的奥秘,深入挖掘文本解读法在写作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内容、技巧、思维作为高考作文评价重要维度,是开展作文教学的内容与方向,文本解读法应用于写作教学,在强调积累课文内容素材的基础上,以文本解读法探索写作文体技巧和思维审美提升,注重写作技巧的分析、模仿训练,提升学生的文字功底水平;注重思维审美的剖析、感悟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水平。

二、探索文体技巧写作

文本解读法即是从语言、构思、文体、题材四个方面解剖作者的写作技巧与审美思维表现,通过对语言的深度还原、对比,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不同文体技巧和内容特点,感悟思维审美不同形式。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任务要求表明,孤立地分析单篇文本,难以真正发现经典的价值,比较分析法能够有效解决群文阅读问题,矛盾分析法能够有效解决单篇课文精读问题,在群文比较中,设计精读问题任务,结合续写、改写活动开展写作教学。“比较分析法”即将不同课文通过“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方式,进行同类差异比较和异类相似比较,挖掘相似点和差异点。孙绍振先生也指出是“将文本放在一系列作品中来观察其异同,寻求矛盾的方法”[2]。“矛盾分析法”即引导学生发现矛盾,通过还原方式,将原生形象与加工后的艺术形象进行差异比较,分析矛盾进而揭示矛盾,实现与文本、作者深层对话。文本解读需把握尺度,若过度解读每篇课文,精读每字、每句,可能因课时限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需结合大单元任务群要求和单元文体特点选择合适篇目,围绕写作教学要点安排写作教学。文本解读法应用于写作教学,通过还原、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模仿,为个人创作提供指导之法。

依据演讲稿、书信、驳论文、文学评论等不同文体格式组合教学应是写作教学的题中之意。教师需围绕高考作文考点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写作目标和大单元任务要求选择课文篇目,设计写作教学活动。文本解读法应用于写作教学,避免课文的孤立性,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中最大化凸显文体特点。教师可选择文体相同的课文进行写作教学,让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在“同中求异”中探寻不同体裁文章所具有的特点。如演讲稿写作,选取《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引导学生比较、精读演讲的场合、对象、目的和内容,明晰演讲稿针对性、逻辑性、情感性特点。亦如书信写作,选择《与妻书》《答司马谏议书》,通过称谓、写作缘由、结尾语等方面内容比较剖析,引导学生掌握书信的格式和注重交流、抒写自由特点。再如驳论文写作,选择《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两篇皆是驳观点之作,李斯围绕“逐客为过”反驳,王安石围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反驳,但论证结构、论证方法不尽相同,前者总分总结构,以对比论证、类比论证为主;后者层进式结构,以举例论证为主,通过群文比较、精读,学习多角度论证。运用文本解读法进行写作教学,在还原、比较中剖析文体技巧的结构特点和内容特点,有助于学生在深刻理解中,迁移运用于写作。

除根据文体格式组合单元写作教学外,还需关注技巧的教授。教师可按照技巧组合单元课文,包括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以及论证技巧,如: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以论证技巧为例设计写作教学,结合单元学习任务“体会说理艺术”,选择《劝学》《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三篇课文,运用矛盾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写作教学,设计“探讨多种比喻论证,学习论证说理效果”单元写作任务。首先组织学生群文阅读三篇课文,以表格形式归纳每篇文章使用的比喻论证及作用。然后以小组合作方式查缺补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探讨三篇课文比喻论证不同的说理效果。如《劝学》用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等论证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反对党八股》将内容空洞、文字冗长的文章比喻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论证言之无物的危害。《拿来主义》把“文化遗产中各部分”比作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论证“拿来主义者”面对传统文化遗产应占有、挑选,批判继承。通过“异中求同”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三篇课文比喻论证相似结构特点,皆是运用生活常见熟知事物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浅显,深入浅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还原语句,感悟比喻论证的说理效果。组织学生将课文中的比喻论证还原成平实的语言,比较说理效果,如“看见鱼翅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地吃掉”还原成“吸收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还原成“摒弃文化中的糟粕”。通过矛盾法还原可知,道理变得抽象、枯燥,理解变得晦涩。最后设计“替换论证方法,体会多样论证”改写任务,组织学生选择课文论证原句,运用已掌握的论证方法替换使用,检验、巩固学生学习成效。如引用论证“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改成比喻论证“与他人同行,人就像药,善学之人可医治愚拙”。亦如对比论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改成引用论证“‘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习重在坚持,有恒心方能有所成”。三篇课文应用文本解读法开展写作教学,通过“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比喻论证结构特点,通过“矛盾分析法”引领学生感悟比喻说理效果,学生能够在多角度的思考、感悟中掌握比喻论证特点。

文本解读法应用于写作教学,以文体格式、写作技巧的剖析与模仿为主,并注重教材内容的积累,储备写作素材,奠基写作技能素养[3]。在素材教学方面,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常常造成素材缺失局面。语文教材作为知识范本,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和民主革命精神等丰富素材,由于教师教学流于表面,学生参与性不足,教材内容学过即忘的现象屡见不鲜,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材素材资源,教师可根据主题组合课文开展单元写作教学。将主题一致课文组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在“异中求同”中寻求关联性,深化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并灵活为己所用。如奉献精神可选择《荷花淀》《党费》《百合花》,革命精神可选择《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与妻书》,乐观精神可选择《将进酒》《定风波》《饮酒》。为强化素材积累、使用,教师需设计以课文素材为例的相关主题写作任务,如以“奉献”为话题,使用《荷花淀》《党费》《百合花》课文素材写一段议论段。运用文本解读法进行群文阅读,探究不同主题的内涵,能够激发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学生基于深度理解方能灵活运用。

文本解读法应用于写作教学,教师需根据文体、技巧、主题等方面明确不同的群文组合形式,选择教材合适篇目,探索文体技巧写作教学,通过设计相关写作任务,在析中学,在学中悟,在悟中写,以期达到以析促写的目的。文本解读法以学生自主分析代替教师“填鸭式”概念讲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读思写”结合,自主建立多元、多维度知识体系,既能提升阅读量,又能提升文学素养[4]。

三、探索思维审美训练

写作关键之处在于言之有物,通过语言和技巧将文字落诸于笔,而学生写作常常无处落笔,对文章立意毫无头绪,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唯有模仿前人换汤不换药,其原因主要是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缺失,不知变通地观察万物百态,文章无新意,写作水平自然难以获得质的提升。文本解读活动正是通过探微作者的思维审美,鼓励不同见解,帮助学生在精读中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

文本解读是写作的逆向还原,但不能彻底还原写作,毕竟“子非鱼”且写作是个人思维审美的展现,重在对生活的体悟,存在众多发散性因素作用。运用文本解读法开展写作教学,教师可将思维训练渗透于文体写作、技巧写作和素材写作教学。如以语言学习、素材积累和思维训练为目的,选择《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运用文本解读法设计“品味语言魅力,感受爱国情怀”情境写作任务。首先组织精读活动,运用矛盾分析法发现语言矛盾之处并分析矛盾所表现的不同思维情感,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来回贯穿说与不说的语言矛盾,还原“说与不说”内容可知“说”是为纪念、为歌颂;“不说”是愤怒,是无以言表。亦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将“纪念”与“忘却”两个矛盾的词汇组合,精读可知“纪念”是为革命者的战斗豪情,“忘却”是为摆脱悲愤,继续战斗。然后组织群文讨论,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鲁迅语言技巧相似之处即打破语法规则,组合看似存在逻辑矛盾或意义相反的词语,表意蕴藉,进而解读思维情感表现差异之处,前者直抒胸臆,单刀直入;后者隐忍克制,曲意委婉。最后设计写作任务,以“爱国情怀”为话题,模仿鲁迅语言特点写观点句并使用课文素材写一段议论段。在写作教学中,群文精读活动重思维训练与提升,写作任务重语言模仿训练和素材积累巩固。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和引领者,适时给予方法指导和示范引领,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课文精读,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过程需细化目的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

结束语

写好文章的前提是懂得欣赏文章,文本解读通过教授学生鉴赏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分辨优劣,培养鉴赏力,为创作奠定基础。经典作品,唯经个人品读方能真正领会作品优劣,否则也只是过目即忘。写作不是纯粹的文字堆砌,不同的文体即文章外在可视的面貌,思想是文章的内在与精髓,文体是为文章表达所服务,是跟随不同的情感表达应运而生,写作教学缺一不可。文本解读即是在解构语言文字和技巧的过程中解构作者的思维,开启理解的大门。文学理论强调文本解读应打破“一元论”走向多元化,如品读《红楼梦》,可从历史角度发现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步伐,也可从道学角度发现一切皆空理念,更可从文学角度发现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精湛塑造。在不脱离文章前提下,学生在文本解读活动中通过精读文章活动打开闭塞的思维方式,学会以多元视角挖掘文章的不同价值。文本解读应用于写作教学,不仅是对写作技巧的还原和模仿,更是通过挖掘作者写作原因和独到立意之处还原个人思维审美的活动。文章立意的高下,取决于思维的高度,文本解读法应用于写作教学,以析促写,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分析,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审美,在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提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相比“面面俱到”的常规教学,更能有效聚焦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交流与合作,文本解读法应用于写作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养成创新性思维,使文章别具一格。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孙绍振.让学生在寻求矛盾中品悟课文:北师大版语文(7-9年级)教材特点解析[J].基础教育课程,2007(44):37-38.

[3]刘苗.孙绍振作文教学观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4]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