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已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批判性思维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的分析,指出教师在此方面的忽视和缺乏科学培养方法的问题,同时强调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批判性思维;教学策略;新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是他们适应未来社会、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1]。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
规律。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
(一)教师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其中批判性思维作为高阶思维的一种,更是被视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们发现,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这些教师往往对教学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之中,他们认为历史教学的核心在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以及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分析。在这种观念下他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复述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他们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机械地将历史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没有引导学生去分析、质疑和形成自己的见解。
此外个别高中历史教师本身就缺乏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由于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实践,这些教师难以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导致学生也缺乏相应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习惯。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机械地记忆和复述历史知识,而不对相关的历史知识信息、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或质疑,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最终只是提高了历史考试成绩,而未能真正形成历史核心素养[2]。
(二)教师缺乏科学的培养方法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判断的重要体现,它要求学生对所学习或了解的知识在真实性、性质和价值等方面进行个人评估,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对历史事件、人物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然而当前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在尝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一个显著的问题:缺乏科学的培养方法。
尽管许多教师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他们往往只能依赖教材作为蓝本,开展简单的批判性分析与讨论活动,这种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使他们难以跳出固定的框架,进行深入的批判性思考。此外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也是制约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时,只是简单地将具有批判性的历史人物、事件等资料陈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由于缺乏有效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资料,而未能主动地进行质疑和探究,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难以形成真正的批判性思维。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一)历史学科的内在要求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内在要求不仅仅在于传授过去的知识和事件,更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去深入挖掘历史的深层意义,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学科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见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其次历史学科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历史不是简单的记忆和复述,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评价,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更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科学决策。历史学科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种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最后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相结合,通过借鉴历史经验来解决现实问题,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上人们是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的,从而为他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这种结合现实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正面临着挑战和变革,过去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简单化,仅仅依赖教材内容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内在要求和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然而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材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要融入更多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小片段,这些故事小片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内涵和意义[4]。其次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根据历史故事进行讨论和探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最后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学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同时历史学科也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独立思考、科学决策。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深化教育理论探索,重塑历史教学导向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环境中,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任务,然而对部分教师而言,尽管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与能力,但对批判性思维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却缺乏深刻的理解,这种认识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过程中的方法和效果,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现代教育理论,并转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丰富现代教育理论是高中历史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现代教育理论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强调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掌握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其次转变历史教学理念是高中历史教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条件,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历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在丰富现代教育理论和转变历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方法、策略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思辨性历史学习任务、组织主题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
(二)立足教材内容核心,强化批判性思维培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非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紧密围绕教材内容,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在教学历史概念性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发展背景和史实资料,从而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定义和内涵,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查找、分析相关资料,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当学生对历史概念提出质疑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展开对新观点的论述,这不仅体现了教学民主和平等,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其次在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知识脉络的分析和整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从而培养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节点,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将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批判性思维。
(三)构建历史思辨园地,提升批判性思维训练
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搭建历史思辨平台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举措,思辨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思维能力的舞台,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搭建一个开放式的历史知识思辨平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为了搭建这样的历史思辨平台教师需要选择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思辨的素材,这些素材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以便学生能够展开充分的思辨活动,在选择素材时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确保思辨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思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专一地”就某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物进行客观的思考,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事件经过等方面的信息,以便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存在疑问的问题,开展批判性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历史事件的真相、人物行为的动机、历史影响的评价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除了引导学生就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思辨外,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较感兴趣的历史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和深层次分析,这些问题可以是课程中的难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进而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思辨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理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不盲从、不偏见,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进行分析,批判性思考则要求学生能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判断,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李鸿章这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进行思辨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场名为“李鸿章人物评价”的思辨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这位历史人物,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收集与李鸿章相关的史料,如他的生平、政绩、签订的条约等,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在思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认为他是一位具有先进思想、为晚清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与外交家,他们认为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时,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考虑,以长者、老臣的身份出现,其意图是减轻年轻一代的责任和压力。然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持不同看法,他们可能会指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确有所贡献,但也存在严重的个人贪腐问题,他们还可能会提到李鸿章与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导致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口岸对俄国兵船开放,最终造成东北沦陷,同时李鸿章一生所签订的多为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以这部分学生可能会将李鸿章定性为历史的罪人,认为其过大于功。在思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辩论,学生之间可以就不同观点进行交锋,通过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对方的观点,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思辨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更能够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活动中应扮演聆听者和旁观者的角色,对学生的思辨过程、观点、思维能力以及参与度给予客观评价,教师可以采用赏识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辨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思辨能力。通过“李鸿章人物评价”这样的思辨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并在思辨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营造优质学习环境,激发批判性思维意识
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环境与氛围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一个积极、开放、鼓励质疑的学习氛围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创设一个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训练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教师应树立“质疑是学习的开始”的理念,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大胆的质疑,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已有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尊重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他人的观点、敢于挑战权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交流,从而共同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例如,在教授《戊戌变法》这一章节时,教师深知仅仅依赖教材内容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戊戌变法相关历史资料,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的背景和细节。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们利用手中的历史资料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思考,学生们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边阅读资料,一边与同伴交流心得。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见解,一位学生站起来分享了他的分析: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慈禧太后等顽固派、保守派的大力阻挠,这使得维新派在推行变法时受到了极大的阻力,不得不放弃一些关键的改革内容,他还指出维新派对当时形势的判断不够准确,对封建势力的顽固程度出现了误判,导致变法活动未能真正落地生根。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表示赞赏,并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发表看法,另一位学生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他认为除了保守派的阻挠和维新派的误判外,慈禧太后在维护自身权力方面的考虑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她虽然支持光绪帝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思想,但这更多的是对洋务运动的一种支持而非真正的变法,她作为实用主义者,更倾向于在“不违背祖制”的前提下进行有限的改革。
教师为学生们的深入思考感到欣慰,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探讨慈禧太后对光绪帝抓军权的态度,学生们纷纷表示如果慈禧太后真地支持变法,她不会那么坚决地反对光绪帝掌握军权,这进一步证明了慈禧太后在维护自身权力方面的考虑对变法失败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这次教学,教师深刻体会到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只有当学生能够自主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分析时,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历史、认识社会、把握未来。
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通过深化教育理论探索,重塑历史教学导向、立足教材内容核心,强化批判性思维培养、构建历史思辨园地,提升批判性思维训练、营造优质学习环境,激发批判性思维意识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娟.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学苑教育,2020(32):47-48.
[2]霍银荣.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理论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张玉珂.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D].重庆:西南大学,2024.
[4]孙士承.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