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维 深刻论证

2024-09-27 00:00叶徐婷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8期

摘 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写作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表达交际等能力的培养。为了提升学生文章的深度,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优秀品格,教师尝试运用专题写作的方式,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深刻论证,提出具体教学策略:一是着眼学情,明确出发点;二是立意深远,选好专题点;三是循序渐进,巧设任务点。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专题写作;思维发展;深刻论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3-0073-05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而写作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表达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随着新课改和新课标的深入实施,语文教学应更关注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起来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往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常以题目解读、习作与升格等方式开展写作教学,这种单一且较为机械的方式较难从本质上改变写作现状,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笔者尝试运用专题写作的教学方式,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让学生学会深刻论证的方法。

一、着眼学情,明确出发点

在传统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中,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其本质在于无法激发学生思考。专题写作的特点是写作话题、目标和学习时间相对集中,使学生在某些话题上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或在某种表达技能方面取得明显提升[1]。做好专题写作教学的设计,首先应该立足于学情,选准出发点。

在此次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从学生的困惑点着手,即“不知如何将议论文写得深刻”。为了了解具体原因,笔者设置了调查问卷,从中发现学生作文缺乏基本的逻辑思路和深刻的分析,突出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就事论事,言之无物。学生作文虽然立意准确,主题明晰,但是经常出现同样的内容反复讲或就材料而谈材料的现象,行文只停留在表面谈论,论证不够深刻。二是说理方式单一,不会从多角度深刻论证。学生往往思维局限、思路狭窄或用堆砌事例替代说理分析,难以做到深刻论证。基于此,笔者设置了此次专题写作教学的任务,聚焦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困难和瓶颈,明确了课堂的专题点和聚焦点。

二、立意深远,选好专题点

随着新高考和新课程的改革与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思维的训练与发展。笔者在高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用孝子邱义松的故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发现学生理解不透、论证不深。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就要有足够的思维拓展空间和内容去锻炼他们的思维表达。专题写作教学就是将一个个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材料和方法组合成一个个写作专题,并就专题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对问题的独特思考。而选择专题点,明确训练方向是很重要的一环。教师需要找寻有价值、有意义、立意深远的专题点,给学生以充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和真情实感。

(一)从教材出发,适配主流价值观

专题点的内容选择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立意深远,着眼于时代进步、国家发展、文化传承、哲理思辨等多种角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广、远的发展。如何寻找专题点的内容?教材是首要突破口。关注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写作任务和学习主题,教师在做专题选择的过程中,不妨以教材为基础,以社会现象和生活为情境,选取合适的材料作为交流的出发点,建立专题写作的话题序列,明确写作教学的内容。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为例:

表1 必修(下册)单元写作专题

本节课所选的孝道主题,就是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化人文精神大主题下的一个方面,这一主题正是当前主流价值观所宣扬和重视的内容。

(二)关注思维训练,选择针对性话题

选择专题点的时候,我们既要有内容的方向,又要有能力训练的针对性,即在高中三年的作文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能力的层级训练,如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思辨性、思维的创新性、思维的批判性等。此次作文教学主题内容围绕“孝道”展开,但是设置时有特定的训练目的。笔者围绕写作的深刻性来设计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剖析为何要尽孝,让学生从深层次思考原因,将其思维引向纵深,进而总结写作方法。

设置专题点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内容上的专题,还要按照教材要求的写作任务序列,设计提升学生思维的专题,如设计“学习辩论词”“分析利弊,强化思辨”等专题写作来提升学生思维的思辨性;也可以结合阅读内容,激发想象,设计读后续写专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还可以安排“时评评天下”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评析社会现象,锻炼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因此,专题写作的专题点既要从教材出发精选主题内容,又要从方法和思维训练着眼明确专题点。

三、循序渐进,巧设任务点

专题写作教学的出发点是深化学生对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抛出话题后,完全放手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写作,而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巧设学习任务,逐步落实。

(一)关注社会,创设生活情境

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可就一些社会事件,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进行分析与思考,这样既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又可让他们有较真实的情感体验。为了讲好“孝道”专题,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笔者寻找了一些时事材料引入,激发学生思考:

历时3个多月,从石家庄一路向北,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最远到了北极村。只有一条腿的小伙儿邱义松,开车带着母亲,走在游历全国的路上。五年前邱义松的父亲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去年7月的一次车祸使他自己失去了左腿,双重打击不仅没有夺去他对生活的信心,而且更加坚定了他要尽孝的决心。他克服困难,用右脚开车带着母亲,打算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游遍全国。“工作可以等,孝心不能等,趁着母亲还有精力,我一定要圆她旅行的梦,让她幸福快乐。”邱义松坚定地说。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你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在这样的事件中有触动、有思考,甚至能够联想起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这样的情感体验便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与思考过程中给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能引发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二)拓展阅读,形成理性认知

只有情感体验远远不够,培养学生思维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感性思维,需要将感性思维上升为理性思维,要有一定的深刻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离开阅读谈写作,那么写作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文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不仅能提升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生成情感体验和理性认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之前可以融合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的理念和目标,补充一定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积累观点,深入思考其本质,探寻原因,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例如,进行“孝道”的专题写作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挑选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字材料一起研读讨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孝经》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

——《增广贤文》

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中国古人则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真的是一个充满内涵又温暖的词。

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它不仅是一个身体休息的地方,还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倦鸟归林,鱼翔浅底,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中追寻的一种归宿。

——《朗读者》节目开场白

拓展补充的阅读材料可以主题相通、文体不限,内容可涉及古今,既可以包含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的内容,又可包括现代哲理思辨类文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能够对传统文化形成认知,又可以对哲理和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在阅读感知中形成深刻、有思辨性、有批判性的看法和观点,这是写好议论文,也是学会论证和提升思维品质最重要的一步。

(三)头脑风暴,设计学习活动

写作教学还要聚焦思维发展,让专题写作具有渗透性和深刻性,除了感性的认知和阅读借鉴,还要让学生的大脑真正活跃起来,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学中不要急于让学生动笔写,而是通过设计一些探究任务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围绕专题内容进行合理的思维训练,在头脑风暴中汇集不同的观点,最后总结归纳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轨迹。在此次教学过程中,笔者给学生布置了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孝道”的重要性,最后绘制思维导图并分享探究成果,让学生打开思维的枷锁,多角度探寻问题的本质。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对“孝道”这个话题有更深层、更全面的体会和理解。学生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层层深入地探究“为何要尽孝”,小组汇报的内容如下:

生1:大家好,关于“为何要尽孝”这个话题的讨论,我们通过从小到大、从起源到未来的思路去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孝的传统源远流长,根植于宗法观念和家国同构中,并在百善孝为先的儒学发展中得到传承,成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从古到今,孝的传统美德,也成为我们心中的价值观念,指引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感恩父母。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孝对我们个人而言,是子女感恩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责任意识的体现。子女尽孝对父母而言,是一种情感需要,可以加深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让父母更好地安享晚年,拥有更好的生活保障。每一个小家汇聚成大家,当孝老爱亲的家风在每家每户盛行,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从社会层面分析,尽孝能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和谐社会。

虽然随着意定监护的推行和法律制度的完善,我们的和谐社会更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但是一个国家要有更长远的发展,每个青年人必须重视尽孝。“国风在于家风,家风在于孝道”,尽孝能实现国家和时代民族的永续发展,也有助于青年人以更饱满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我们组将观点呈现在心形当中(如图1所示),是想表达用我们的真心去陪伴、温暖父母的心,大力弘扬尊老爱老、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生2:关于为何要尽孝这个问题,我们小组提出了以下观点。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当今社会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起到维护秩序的作用,所以我们根据这个思路绘制了一张树状图(如下页图2所示)。

维护社会秩序分为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关于尽孝能够维护家庭和睦的观点,我们呈现在导图的左边,在古代二十四孝图中,有子路百里负米、陆绩怀橘遗亲的故事,这些是古代对孝道的理解,虽然当今社会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但这些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值得传承。今天,孝文化经过了时代的淬炼变得越发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对于尽孝之由我们也有新的理解:一是儿女满足父母生理上需要照顾和心理上需要陪伴的需求;二是儿女长大为人父母后,体会当年父母照顾自己的艰难而对父母做出回馈。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法律也将赡养父母作为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同时也将孝文化作为一种道德责任。

孝文化不仅能维护家庭和睦,还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我们呈现在导图的右边,它源于古代的三纲五常,父为子纲,并体现在儒家的“仁”和“礼”价值观中,这种思想本身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提出的。由这些思想衍生出来的孝文化,同时也具有一样的作用。近几年全社会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大力提倡关爱老人,赡养老人。从长远来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预计将会有近三亿的老年人口,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情况,也为了更好地帮助社会上更多的老年人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温暖和关怀,尽孝更应该被众人践行。尽孝既是一种法律义务,同时又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需求。

我们惊喜地发现,改变单一枯燥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在专题探究学习活动中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述和梳理观点、逻辑,这是学会论证的基础。学生从多方面辐射且层层剖析,立意深刻,如果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和总结,学生就能很好地领悟深入析因和深刻论证的方法和角度。

当然,除了运用思维导图,还可以通过辩论会、分享会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明确专题内容,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也是专题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提升写作和论证能力的关键一步。

(四)精细指令,落实写作训练任务群

专题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话题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思考、打开思路、沿波讨源是基础,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上,因此专题写作最终也要回归到写作训练上来。在本次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布置了写作训练任务群,尝试引导学生学会三种论证方式、学会三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就一定的社会现象,采用因果分析、对比分析和点面结合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尽孝的原因。写作训练任务群的设计要有明确的任务指向、精细的写作指令以及体系化的写作技巧。学生在当堂练习过程中很好地完成了片段习作。

写作训练任务1:结合汶川地震中的事例,明确观点和说理角度,用因果关联词,分析为何要尽孝。

学生习作1:

常言道,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是极致的,是倾尽所有的。而我们的温情和孝心,也应给予最爱我们的人。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在那地动山摇、灾难来临的时刻,正因那位母亲用血肉之躯抵住钢筋水泥,那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才得以于安全的天地中存活。正因她留下的18个充满不舍与爱意的文字,我们读懂了她在绝望中留下的温暖。父母爱孩子,远远胜于爱自己,他们愿倾尽所有,换来孩子一世笑颜,正因如此,作为被无数爱意滋养的我们亦应以孝心为报,将孝心注入生活的点滴,给父母带来幸福。

写作训练任务2:请选取一个角度,用比较分析的句式,对比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一封家书的故事和年轻人遗弃母亲的事例,分析为何尽孝,使说理深刻。

学生习作2:

尽孝是我们对父母最好的陪伴,也是对父母一生养育之恩的回馈。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多么繁忙,对亲人始终心怀惦念。相反,一位在美国成家立业的年轻人用三万美金和寥寥数语打发母亲,不愿母亲打搅自己的生活。同样是家书,总书记的一封家书里满怀爱的惦念与孝文化的传承,而另一封家书却是冷漠和绝情。时光易老,唯爱长久。在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背后,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责任与爱的传递,是文化与道义的传承。

写作训练任务3:

请朗读《一个空巢老人的自述》,用一句话概述此事例,并联系当前社会现状,由点到面分析尽孝的意义。

学生习作3:

李老夫妇将一对儿女抚养长大,自己因病晕倒却无人发现,直至被邻居偶然发现才避免了死神的召唤。是社会道德方面缺失养老教育吗?恐怕不是。令人震惊的是,此类事件多有发生。被子女遗弃的张老夫妇因为数字鸿沟而被隔绝在网络之外,在疫情期间寸步难行;由于孩子在外打工音讯全无,黄老先生只能生活在腥臭腐朽的垃圾堆旁度日如年……孝道缺失使老人生活举步维艰的例子层出不穷,尽孝的话题多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事例在警醒世人:不能让父母被时代抛下,不能将亲人置于岌岌可危之中;孝,从来就是我们责无旁贷、当仁不让的责任;尽孝,才能让父母安心度日,才能构建和谐温暖的社会风气。

因为有了对专题的生活情感体验、理性而有哲理的阅读认知和较为系统的思维训练,在面临写作任务时,学生才有清晰的逻辑思路、深刻的思辨思维,有深度的写作便水到渠成。

夏丏尊曾说:“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思维与写作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众多的作文技巧即思维的外化[2]。思维的训练要放到一定的社会生活情境中,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聚焦思维的发展,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质量。因此,专题写作教学应让学生聚焦情境体验,透彻领悟专题内容,深刻理解专题写法,提升思维品质,最后循序渐进,将思维外化为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郑桂华.探索议论文专题写作教学的新思路[J].中学语文教学,2015(8):32.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98.

(责编 周翠如)

作者简介:叶徐婷,1992年,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