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高考背景下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2024-09-27 00:00:00陈璇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8期

摘 要:职业教育评价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导向,在职教高考背景下,中职学生学业评价应具备起点增值、过程循环、激励递进的特征,中职学校应建立长效评价制度和保障机制、研制科学的评价体系、开展分阶段循环式评价、注重评价结果运用,从而通过学业评价改革强化中职学校类型身份认同、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人才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职教高考;中职学生;学业评价;中职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3-0040-04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导向,在职教高考背景下,中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是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定位的重要抓手。

一、中职学生学业评价问题审视

(一)评价主体单一,缺乏中观层面的权威评价

中职学校一直强调“双证”毕业,即学生同时获得学历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接受职业学校教育,达到相应学业要求,经学校考核合格的,取得相应的学业证书;接受职业培训,经职业培训机构或者职业学校考核合格的,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经符合国家规定的专门机构考核合格的,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之一,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相比,缺乏相对统一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学业水平考试。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是学生学业评价的单一主体,学校考核是学生学业评价的唯一途径,导致同一地域内各学校评价标准不统一,造成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社会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从家长、初中毕业生大多优先选择普通高中就读的情况看,社会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的质量存疑,对中职学校认可度较低。

(二)评价导向缺失,面临身份认同危机

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承担着中考层次分流后的高中阶段教育重任,短时间内中职学校难以改变生源状况。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下,中职学校强调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对文化基础不够重视;也由于中考分流后的生源问题,许多中职学校对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知难而退,甚至处于放任状态。近年来,在职教高考推进的过程中,又出现部分中职学校尤其是专业办学基础薄弱的县级中职学校放弃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一味参照和模仿普通高中的评价体系。

在新时代呼唤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背景下,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和起点,从原来的单一就业导向转向升学就业双驱动的办学方向,许多优质中职学校也感受到了就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就业方面,企业更倾心于学业水平更高、心智更成熟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升学方面,由于长期缺少对文化基础的关注,在对口升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核模式下,“文化素质”模块的考试压力较大。教育评价导向的缺失引发了中职学校对自身办学定位的质疑,面临着类型教育的身份认同危机。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

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目前处于单兵作战状态,各学校自成一派,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内容、完善的指标体系以及全面有效的评价方法。大多数学校仅以某次考试成绩加上平时成绩作为毕业成绩,或单以某种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依据,评价内容无可比性和参照性;评价方法不够科学;评价结果运用存在局限性。

另外,学生学业评价的机制不健全。在中职三年学制中,某些省份(如广西)还存在2+3升学模式,中职学生在二年级结束后直接升入高职就读,中职毕业证要等到高职三年级学制结束后才能办理,毕业考核评价缺乏时效性,学生学业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二、职教高考背景下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特征

(一)关注差异,起点增值性评价

职业教育评价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导向和类型性特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定位,将中职学生学业评价作为高中阶段教育评价的一种类型评价。依据中职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生源情况,学生学业评价应尊重个体差异,从起点谈进步,从入口看出口,以起点增值性评价为主。与普通高中分批次、按分数录取相比,中职学校生源情况复杂,入口参差不齐,有中考成绩较好但因家庭经济条件选择中职就读的学生,也有中考成绩不理想录取不上普通高中、只能选择中职就读的学生,更有未参加中考的初中应届、历届毕业生或结业生。学生虽然入学时文化成绩有高低,但在中职阶段的技能学习却是同一起点。因此,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起点增值性评价是突出中职类型价值、彰显类型特色的有效方式。

(二)关注过程,循环递进式评价

中职学生学业评价不是一次性的结果评价,而是整个中职学习阶段的发展评价。因此,关注学生在整个中职阶段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过程,采用循环递进式的评价方式,才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性。在中职阶段,学生年龄大多为16至18岁,他们与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中职学生要重视开展“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价值观导向,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树立岗位意识,训练职业素养,这些都需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养成性培养。而大多数专业技能尤其是实操性技能需要反复练习、长期训练,因此,仅以某一个时间段作为学生评价节点是不合适的。中职学业评价要尊重中职阶段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与技能学习的规律,线性循环、螺旋上升,因此递进式评价更适合中职学生。

(三)关注成长,激励多元化评价

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要兼顾基础性和融通性,在人才培养上从服务就业转向服务发展,在学业评价上要关注成长,激励多元,打通技能型人才的上升通道,帮助学生做好升入高职或职业本科院校深造的准备。中职学生学业评价要关注学生成长,尤其是职业生涯的成长;强调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和评价,紧扣“立德树人”“工匠精神”对学生进行激励性和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除学习成绩以外的其他优点,如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业评价要素多元化,突出激励效果。

三、职教高考背景下中职学生学业评价实施路径

在职教高考“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背景下,由省级或市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牵头组织中观层面的中职学生学业评价考核,将对学校办学方向产生重要影响,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地位产生重要作用。

(一)建立中观层面的长效评价制度和保障机制

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科研部门组织开展中职学生学业评价,能以行政管理和第三方视角,因地制宜制订可实施、可操作的评价制度和评价办法,引导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类型化改革。根据本省(区、市)职教高考改革方案,整合本区域内中职学校资源,开展适合本土实际需要、适应中职学校发展的学生学业评价实践,建立起长效评价制度和保障机制。具体如下:一是组建省级或市级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学科)中心组,依托中心组开展统一的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工作;二是以中职三年学制为基础,周期性、计划性开展多次、统一的学业测评或考核;三是定期反馈考核结果,形成考核—反馈—改进—再考核—再反馈—再改进的良好态势;四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考核结果纳入对中职学校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二)研制科学的中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1.创设三维度评价模型

《意见》明确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基础性导向是必然之路。因此,对照本省(区、市)职教高考方案,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立足中职学校办学定位,中职学生学业评价内容可设计为三个维度,即“文化素质测试+专业技能考核+职业素养测评”。其中“文化素质”包括职教高考必考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其他文化公共基础课如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专业技能考核”包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操作,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技能的考核;“职业素养测评”以非成绩性评价为主,着眼学生生涯发展,关注其思想品行、人文情操、职业意识等。

“文化素质测试+专业技能考核+职业素养测评”三维度评价模型,有助于打破中职学校“重技能轻素养”“重专业轻文化”的传统,通过学业评价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增强中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满意度,帮助中职学校强化“职业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身份认同。

2.设计分阶段分模块的学业评价内容

根据区域内中职学校专业分布和生源情况,以中职三年学制为周期,设计分阶段的“技能+素养”考核内容,技能包括专业理论和实操技能,素养包括职业素养和文化素质,以满足行业岗位要求和升学考试要求。考核内容设计以掌握“基础”为目的,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基本技能、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文化素质的“基础性”办学定位。

以中餐烹饪专业的基本技能考核为例,将中职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核模块确定为“刀工考核——切土豆丝”、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设计为“中餐热菜——炒三丝”,刀工仍是考核的重点。这样的考核模块设计符合中职学生技能学习的特点,在模块组合、循环递进式分阶段考核中体现过程性、改进性。

3.制定分层分类的多元化评价标准

分层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要依据中职教育的多元导向进行设计,既能对接岗位,体现职业性,又能链接职业院校的考试选拔,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畅通道路。在专业基本技能考核维度中,将专业考核内容进行分模块、递进式设计,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设计考核内容时兼顾“1+X”证书项目内容,降低难度,减少模块,聚焦“基础”。文化素质测试维度可体现在命题和阶段考试中,以公共基础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组织省级或市级层面的统一测试。依据本省(区、市)职教高考方案,设计A、B等级的考试内容和命题组织;对职教高考要求考试的语、数、英3门基础学科,统一测试内容要落实学科素养,按照分层级的学业质量标准进行命题和组织考试,根据学科教学计划,分年级、分学期、分单元组织考试。通过多次统一考试,横向、纵向对比反馈,采用起点增值性评价对学生文化素质进行分阶段多次测评,以增值排名等方式激励学生进步。

分层设计指的是按评价标准,将考核指标划分等级,例如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以大部分学生能达到“合格”等级制定相应考核指标。

多元化指标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学业述评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述评标准的多元化。二是述评主体的多元化。[1]”评价主体的多元,体现在评价主体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任课教师、班主任、家庭或者企业。“多元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开展针对性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真实。[2]”评价标准的多元,则体现为每一项考核内容中指标的多元。如在“职业素养评价”维度中,一方面可以班主任为考核主体,按学期进行分段考核,采用多元化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把学生考证、培训、跟岗学习、实习实训、生产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非成绩性元素按级别、类型、等次等开展多元化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合作企业为评价主体,对学生实习见习情况开展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安全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多元化评价。

(三)开展分阶段循环式的中职学生学业评价

1.确定多元化评价主体和类型化评价客体

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科研部门参与学生评价,分阶段开展区域内统一的专业技能考核和文化基础质量监测,将使三维评价模型中的“文化素质测试”“专业技能考核”模块成为能够横向、纵向比对的数据监测类型,引导学校和教师从起点、增值对学生开展评价;而社区与企业参与的“职业素养测评”模块,则能调动第三方评价的积极作用,使非成绩性评价内容成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利于激发学生除学业成绩之外的各种潜能,如道德品质、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等,通过“素养”模块的正面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内生成长动力。

其次是评价客体(学生)多元。即从智力多元和成长需求等方面综合考量,将学生分为目标升学或目标就业两类。根据学生类型需求,在三维评价模型之下,设计与其成长目标相适应的评价内容,帮助学生通过评价树立信心、认识不足、明确方向、提升能力。如对以升学为目标的学生,应通过统一测试、考核等内容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确立升学目标;对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应通过专业基本技能考核,达到岗位基本要求,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企业考核,实现就业目标。

2.建立分层分阶段循环式评价路径

首先是评价内容分层。就算是同一类型的学生,评价内容也应进行分层,如同样是对以升学为目标的学生,升入职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和技能考核的要求是不同的,评价设计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细分考核评价内容,才能实现关注差异的增值性评价。

其次是评价时间分阶段、循环式。评价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分阶段、循环式进行。技能考核应设计项目重复、层次递进的考核内容,分阶段进行;文化素质设计应体现学科素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强调打牢基础、巩固常识;职业素养评价应以学生在校期间的阶段性活动为评价节点,分阶段进行多次评价。

最后是评价结果分层。在“文化素质测试+专业技能考核+职业素养测评”三维评价模型中,每个维度都应采用结果分层,打破考试成绩排名等单项指标束缚,以多维度、多等级的形式呈现评价结果,服务学生发展,使评价结果成为激励学生成长的动力。

3.探索多元多样的评价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由就业导向的终结性教育朝着多元导向的基础性教育转型,推动了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基础性转向。[3]”根据中职教育的类型,对中职学生的评价方法也不能局限于命题考试,而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笔试+面试”“线上+线下”“考试+考核”“述评+考评”等多元多样的评价方法。笔试命题和结构化面试要强化应用场景,线上线下结合能打破时空的限制,述评与考评结合能将部分评价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四)重视中职学生学业评价动态监测和结果应用

1.评价要素类型化,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评价体系。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部门参与学业评价,能根据本地域中职学校发展的规模、专业集群方向、产教融合情况等对学业评价体系进行地方性调整,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评价体系,引导中职学校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中职学校办学更契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

2.评价结果多元多次,助力学校办学质量提升。通过学业评价结果反馈,可以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实践,让学校从横向、纵向对比中直观认识自身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差距,通过多元多次的评价结果反馈激励学校大胆改革,狠抓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区域内中职教育的平衡发展。

3.学业评价结果倒逼学校评价与教师评价改革。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是庞大而复杂的,学生学业评价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以学业评价为切入点,瞄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这一目标,能从侧面促进其他项目如学校评价、教师评价的改革,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在帮助中职学校明确办学定位、改革办学模式、建立适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职教育处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入门和起点。中职学生学业评价是职业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中观层面的长效评价机制,开展分阶段循环式学业评价改革和动态监测以及评价结果应用研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使之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抓手,通过学业评价改革强化中职学校类型身份认同,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人才观与发展观。科学、有效的中职学生学业评价不仅能在职教高考中彰显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和通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延展性,还能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体现德技并重、因材施教、科学育人的职教特色,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吉标,孙晓翠.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理念下中职学校学业述评:理念与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2):74-80.

[2]朱山立,韩玺.类型教育视野下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类型意蕴与革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7):76-80.

[3]邵佳洪,王健.标准引领、数字赋能:职业学校生产劳动教育评价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德育,2023(13):28-34.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重点课题“中职学校‘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统考评价研究——以南宁市为例”(2022ZJY403)、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教高考背景下中职学校升学备考市级推进策略研究——以南宁市为例”(GXZZJG2022B244)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周翠如)

作者简介:陈璇,1975年生,广东封开人,本科,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