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根据地货币设计及象征意义研究

2024-09-27 00:00:00刘峰
兰台内外 2024年25期

摘 要:在军事经费匮乏、与日伪进行金融战以及满足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背景下,淮北根据地开展了货币发行工作。现存货币的图案设计制作精美,寓意深刻、构思独特,展示了高度的艺术性和象征性。特别是通过耕作和采挖、自然风景、帆船和牛车及人物等意象的巧妙运用,生动而全面地展现了根据地的经济结构、社会面貌和政治景象,不仅是经济流通的重要工具,还在政治宣传、社会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根据地的政治理念和社会功能。

关键词:淮北根据地;货币图案;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1940年,中共领导创建的淮北根据地最大范围横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四省,主要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三块根据地先后发展而形成。基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新四军和八路军的联系枢纽,也作为连接华中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在全面抗战的背景下,为了能维持正常的经济活动和支持长期的抗战事业,淮北根据地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货币是一种极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浓缩了一个地区的综合信息因素,如文化、语言、信仰、理念、社会环境等,所以对货币设计样式的研究也是对一个地区特性的研究。

文章通过分析根据地货币的图案和设计,不仅可以观察其在战争环境下所发挥的重要现实作用,在当前社会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赏功能。

一、根据地发行货币的历史背景

1.军事上打破经费不足的困境

在豫东、皖北等地建立根据地初期,军费严重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例如,1939年2月11日,彭雪枫向毛泽东等人报告:“经费万分困难……干部给养不够,每天每人菜钱四分,共计一百三十六元,外加特别费、杂支费,如负伤费、统战费、印刷费、津贴费每十天非一千六百元不可,还有服装费、零用费,均是巨大款项。一般说来,每月预算需一万元。”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根据地政府采取了自主发行货币的策略。最早发行货币的是萧县抗日民主政府在1938年底发行的“萧县地方流通券”。此后,永城、夏邑等地也陆续发行了“流通券”,根据地政府得以筹措大量资金,用于采购武器装备、保障军需供给。

根据1940年2月彭雪枫向中共中央汇报称,“目前我们已建立政权的永城、肖县、宿县、夏邑四县财政收入正蒸蒸日上”;永城“已发行地方流通券十二万元,信用竞超过法币。必须增发三十万元始可满足公私货物流通的需要”;萧县也“发地方流通券三十万元”。可见,军费不敷之困境已得到显著缓解。

2.经济上与日伪进行金融战

1940年10月,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为统一币制,决定成立银行,发行“豫皖苏边区流通券”。其缘由是经济斗争形式愈加严峻——“日本发行伪纸币(指军票),扰乱我市场,破坏我金融,窃取我货币,掠夺我资源,是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发行货币的目的是“服务抗战国策,增加民生福利,巩固法定货币,控制伪纸币,调整金融体系,维护市场稳定,让敌人的阴谋流产,确保丰富资源”。

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于1942年6月成立“淮北地方银号”,发行“淮北币”,采取巩固边币、打击伪币、排斥法币的政策。10月,淮北行署主任刘瑞龙表示“我们输出法币,正是为了巩固法币,敌汪排斥法币,就是为了缩小法币在敌区流通的地盘;我们输出法币,正是为了粉碎汪逆的阴谋,不仅保持法币在伪区的地盘,还可以争取敌占区的资源回来,以剥削和打击伪币,这是今天巩固法币最重要步骤。”

通过上述措施,根据地建立了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逐步减少了对法币的依赖,不仅有效抵御了外来经济干扰,还维护了内部市场的稳定和物价水平,保障了根据地经济的正常运行。

3.社会功能上满足民众的日常生活

由于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奉行加大发行法币数量的财政政策,而淮北根据地发行的边币地位一开始并不稳固,日伪军又不断以经济手段干预市场,多重因素之下造成了根据地内普通民众手中的法币价值狂跌。

1943年7月18日,泗五灵凤县县长吕振球在给淮北行署主任刘瑞龙的信中指出:“无数穷苦民众(有钱的也不例外)存有少数法币或靠劳动生产(捕鱼、商贩等)换来少数法币的到市场用不掉!买不到东西和粮食……市镇上的很多小商店停歇了,高良涧、临淮头都次第增加着这种现象……使农村的金融流通为之阻塞,农民生活生产上必要的购进或卖出亦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根据地政府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举措,如发放巨额低息贷款。

根据1944年12月统计,各类工商贷款、信用贷款、合作社贷款以及粮食折合法币共计177405212.32元。刘瑞龙进而指出“银号贷出这样巨大的数目,对边区生产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对人民生活的改善与对高利贷的打击都是很显著”。根据地政府试图在稳定经济环境的同时,支持和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和基本需求。

二、货币设计的分析及象征意义

1.根据地货币的基本概况

豫皖苏根据地所发行的货币数量无从统计,其种类有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元、贰元六种面额。

自1941年底至1945年春,淮北根据地先后印刷发行货币八种面额,32种版别,其中壹角一种、贰角两种、伍角三种、壹元五种、贰元三种、伍元九种、拾元四种、贰拾元五种、伍拾元银号本票一种,发行总额83810973.78元。

其流通范围广泛分布于根据地境内,依照现今行政区划,大致包含以下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安徽省蚌埠市、宿州市、淮北市、亳州市、滁州市、阜阳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山东省枣庄市等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淮北根据地将货币进行收兑,并逐渐被华中币取代,完成其历史使命。货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代表着计量单位,还代表着当时的信仰和理念,是一个地方在战争中的历史意义。

2.代表性货币的图案特征及分析

图1 1942年发行的壹元纸币之一种

资料来源:(日)宫下忠雄,豐田隆明.中国革命と通貨政策[M]. 东京:株式會社所書店,1978:16.

图2 1943年发行的贰拾元纸币之一种

资料来源:马飞海等主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货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24-325.

图3 1945年发行的伍元纸币之一种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编.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上册[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436-437.

根据图1所示,纸币的面值、文字、编号等清晰可见。正面图案部分,近处描绘了五个工人在山坡上进行采挖活动,尽管根据地内并无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一场景可能象征了工人的辛勤劳动和对根据地建设的贡献,反映了对劳动的重视和赞美。远处的农民和水牛耕作的图景则直观地展示了农业在根据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强调了农业生产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纸币的装饰设计也值得注意,其边框和角落布满复杂的花纹和装饰,不仅增加了纸币的美观度,还起到了防伪的功能。这些装饰细节显然代表着当时工艺技术的水平和设计者的精心构思。

反面设计同样精细,顶部的“YWONSUBION DIFONG IENXAO”字母明确表明了发行机构的身份,即“豫皖苏边地方银号”,似乎与正面的“淮北地方银号”不符,但经查证,豫皖苏根据地在1940年也发行过一模一样版式的壹元纸币。可以理解,在战争环境下,淮北根据地仅修改了正面的文字,而背面采用的威氏拼音法字母则未作改订。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战时资源紧缺的现实,还表明了豫皖苏根据地和淮北根据地的特殊关系。

中央的英文字样和七个艺术体的“1”字再次确认了面值,保持了纸币设计的一致性和规范性,也是艺术性设计理念的巧妙注脚。反面左下角和右下角的印章,分别为“董事长章”和“总经理章”,不仅增加了纸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还表明了纸币发行的正式性和严肃性。反面的边框和角落延续了正面的复杂花纹和装饰设计,保持了整体设计风格的连贯,也加强了纸币的防伪功能。

根据图2所示,纸币正面左半部分图案描绘了一艘三桅帆船,这一设计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淮北根据地内有洪泽湖、成子湖等湖泊以及淮河、涡河等河流,帆船图案显然与河湖航运事业密切相关,不仅意味着根据地在内陆水运方面的繁荣,还隐喻了商业和运输业的蓬勃发展。这些航运活动对根据地经济的维持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纸币的反面,顶部标有“XUAIBEI DIFANG IENXAO”字样,发行机构的拼音标识正确。与正面一致,反面的图案同样以帆船为主要元素,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象征意义。帆船图案的重复使用,不仅突出了根据地的经济特征,还通过视觉上的连贯性,增强了纸币的整体设计感。对比图1而言,这张纸币的图案更为精美,装饰设计更为复杂。

据图3所示,纸币正面左侧图案描绘了中共领袖毛泽东的形象,该设计不仅旨在提升民众对领导人的认识,展示领袖风貌,还象征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和领导地位,进一步加深社会的凝聚力和发扬坚持抗战的精神。在战争期间,纸币既是一种经济工具,也是文化和政治宣传的载体。毛泽东的头像有助于强化根据地民众对中共政治理念的认同,增强归属感和信任感。反面中央的阿拉伯数字“5”字样不但再次确认了面值,而且更加通俗易懂,对于当时教育状况不普及、识字率较低的根据地民众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帮助。这种设计考虑到实际的教育水平,增强了纸币在广大民众中的可识别性和实用性。此外,反面左侧的“抗币”二字明确指出了纸币的发行背景和用途,表明是为了抵御日伪政权经济破坏而发行的货币。不过,反面的图案和装饰元素较为简单和模糊,可能由于伍元纸币的流通量大、使用率高,导致纸币在实际使用中磨损严重,这也意味着其在当时日常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3.几种意象的运用及其内涵

(1)耕作、采挖等劳动意象的呈现

除了上述1942年发行的壹元纸币出现的“耕作”和“采挖”的意象以外,1943年发行的伍元、1944年发行的壹元以及1945年发行的贰元等均出现了“农夫和耕牛”意象;1945年发行的壹角出现了工人“伐树”意象,1942年发行的伍元出现了木匠“做工”和苦力“挑水”意象等。这些意象涉及农民、小手工业者、矿业工人、苦力工人等不同人群。

通过这些劳动场景的呈现,货币不仅成为经济活动的工具,还成为宣传劳动价值观和激励民众参与生产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地对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重视,在以农业为主的根据地经济体系中,宣传和倡导农业及手工业生产意味着更高的财政税收,是根据地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和增加工人工资等政策,也是为了切实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正如1943年6月1日根据地领导人邓子恢在淮北高干会上所言,“群众生活的改善与财力、物力的增长就在于生产之增加与改进,只有生产之增进才能更进一步改善民生,同时也才能增强抗战资源。”

(2)自然风景意象跃然纸上

1943年发行的贰拾元描绘了一幅“湖边水草茂盛,两只鸭子相对而鸣”的生动画面,这张图像同样出现在了1945年发行的伍角券上;1944年发行的贰元,中央描绘了一幅“苍劲有力的树木生长在河边”“远处的石制牌坊矗立在道路上”“空中一轮明月,照映着山峦、大地、河水,熠熠生辉”的图景;1945年发行的伍元,展示了一幅“圆拱形石桥跨越河道,桥的一侧尽头是几处农家以及一棵高大的树木”“远处的山峦起伏叠嶂,山脚下是等待丰收的田地”的美景。通过描绘这些自然景观,货币设计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追求。自然风景意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通过景观的展示,还营造出一种安定与繁荣的氛围。同时,也隐喻着根据地的经济潜力和发展前途,以此鼓舞民众的士气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3)帆船、牛车意象的工商业表达

1939年发行的萧县地方流通券伍角也绘制了一副“船工驾驭着一艘单桅帆船行驶在河道上”的景象;1943年发行的拾元上描绘了“牛车运送人和货物”“商人在一堆货品旁叫卖,购买者与其攀谈”等热闹的集镇场景。

此外,1942年发行的伍角上也印制了“数艘帆船在河湖中行驶,单桅、双桅、三桅均有”,展现了繁忙的水运交通图景。帆船不仅仅象征着根据地内的水运事业,还代表了根据地在内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传递出自由、希望和繁荣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根据地通过水运实现物资交流和经济互动的实际情况。牛车意象则表现了陆地运输和商业贸易,是根据地内繁忙的交通和物流活动的直观展现,强调了根据地内部市场的连通性和活力。

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货币设计不仅活现了根据地丰富的经贸事业,还通过象征性图案传递出经济繁荣的信息,增强了货币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4)人物意象的诠释

人物意象在根据地货币图案上的运用十分频繁,最主要的就是中共领袖毛泽东人像的具象化展示。实际上,早在1942年印制的永城县地方纸币伍元上已经出现了人物的头像,不过由于币纸模糊,笔者未能辨识和查证到其具体指代者。毛泽东头像则集中出现在1945年发行的伍元和贰元上,仅笔者目之所及,至少有四种不同版别。其形象设计与图3所示并无较大区别,五官刻画得极为传神。中共在纸币上将政党领袖具象化印制,特别是人物头像的设计,不仅丰富了货币的视觉效果,还有着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一步符号化,作为自身形象构建与传播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手段”,以此表现出强化政治合法性、巩固执政基础等重要作用。

三、结论

淮北根据地在货币设计中巧妙运用了耕作和采挖意象、自然风景意象、帆船和牛车意象以及人物意象,分别展示了农业与工业劳动、自然资源与生活环境、交通运输与商业活动以及政治领导与社会凝聚力。这些多样化的图案设计,不仅提升了货币的美学价值和防伪功能,还全面展示了根据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面貌,增强民众对根据地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为抗战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保障。货币的设计和发行还具有一定的宣传和教育功能,通过货币图案的象征意义,传递抗战精神和文化价值,增强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不仅稳定了根据地的社会秩序,还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和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顾伊俊,邢亚龙.澳门货币的设计样式研究[J].设计,2022,35(20):116-119.

[2]彭雪枫.彭雪枫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128.

[3]王流海等主编.豫皖苏革命根据地货币史[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11-12.

[4]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一)[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67-68.

[5](日)興亜院華中連絡部编.新四軍ニ関スル実体調査報告書(蘇皖省境津浦線東部地区ノ部)[M].東京:芳文閣,1984:128.

原件为日文,由上海大学日语系葛钰冰同学负责翻译,在此表示感谢。

[6]江苏省财政厅等编.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江苏部分)第1卷[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313.

[7]关于破旧法币对策的讨论——吕振球同志的来信与复信:1943-08-20[A].南京:江苏省档案馆(GZ-25-002-015-2-013).

[8]安徽省财政厅等编.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281.

[9]赵丙乾主编.淮北革命根据地货币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6-27.

[10]关于货币图片,参见:马飞海,等主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货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13-327;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编.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426-444;赵丙乾主编.淮北革命根据地货币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上述原件仅有图片,引号内文字描述由笔者撰写,后续情况依例,不再另加注释。

[11]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等编.淮北根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第2册[M].内部资料,1985:83-84.

[12]赵 宇,王多昕.抗战时期毛泽东领袖形象的构建与传播[J].档案,2023(06):52-58.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2020年度安徽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民国时期安徽度量衡制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20D4;2022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重点项目“‘四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xzz003;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在皖江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3AH050451。

作者简介:刘峰(1992—),男,汉族,安徽肥西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