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到他者: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中的主体文化身份

2024-09-26 00:00:00王婧苏
华文文学 2024年4期

摘 要:在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中,主体文化身份的确认主要包括三种形态,即文化认证,文化转移及文化再认证。其中,文化认证主要指本土文化认证,是个体对于本民族社会与文化中各形态人造物的认知与认同,包括自我本土认证和先在他者认证。文化转移主要涉及异域文化,是对异域文化的反思、判断与评估,包括文化表层转移、文化中层转移和文化内层转移。文化再认证指的是漫游者接触异域文化后,通过比较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而对自身文化做出的确认。再认证既有对本土文化视野下他者文化的再确认,又有对本土文化自身的再确认。

关键词:旅美华人;游记;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24)4-0024-07

进入新世纪,在形象学视域下,旅美华人游记兼具时效性、复杂性与多维性等特征,提供了五彩纷呈的异域感知和想象空间。旅美华人这一概念包含定居者和逗留者,强调的是创作主体的“旅居性”。定居者“指称家族、族裔谱系中移居美国的第一代华人移民……汇聚成美国社会一支独特的少数族裔”,逗留者则指向“那些因为劳务、留学、旅游、外交等目的短期滞留美国的华人”①,这种较为宽泛的指涉与当今时代跨文化旅行的现状具有一定适应性,本论文所讨论的旅美华人群体同时关涉上述两方面。

在新世纪旅美华人的游记文本中,创作主体的漫游现象日益受到重视。“漫游”作为新世纪旅游凝视中相伴生的现象和状态,描述的是人的行为方式。一方面,旅行本身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即随意游走,它不必与某些特定的目的相关联;另一方面,漫游现象的广阔性、无目的性与自由性带来理解和阐释他者的可能性、穿透性与深刻性。他者是“无意识领域与自我相对立并确认自我的一种象征秩序或象征性的地点……确定主体所缺失的与主体所必须追求的东西,从而引导着主体的欲望与命运”②。作为他者的西方,始终是主体反思自我的参照系,对美国形象的塑造为认识自我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自我到他者,首先必须强调主体身份确认的问题。漫游者身份的确认不仅在于其社会身份,更在于其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文化身份反映文化对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它深刻表现在人们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方面面。在跨文化的异域交往中,游记创作天然具备双重文化观照,既离不开自身文化模式的基础,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因而,主体文化身份并非固定不变,旅美华人的文化身份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从文化身份出发,还原接触异质文化后主体在文化判断上所产生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现其文化心理上的跨域性,是进行漫游现象分析的基础,也是文化互渗时代重新认识和阐释自身的起点。

一、文化认证:本土文化体证

本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独特性,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人们“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文化品格、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以及行为与生活方式。”③本民族的社会与文化经由语言、象征符号、行为等纳入认知系统中,这些被大脑加工并认知的表征称为个体的心理表征,是连接个体、社会与文化的物质性基础。实际上,社会与文化不是“被构想成为固定不变的规则和价值观并由外而内地印刻到每一个个体身上,而是由外而内以及由内而外的双向循环过程”④。本土文化固然有其稳定性和内部纯粹性,却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往往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与之产生相互作用。

在关于新世纪旅美华人的身份问题中,文化身份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文化身份,又称文化认同,它“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人们通常把文化身份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⑤本土文化认证就是指个体对于本民族社会与文化中各形态人造物品的认知与认同。从形态来看,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的本土文化认证是自我本土认证。旅行者的旅行活动是从家这个原点出发,连接目标地域,最后返回原点,从而形成一个封闭性的轨道。对于旅美华人中的定居者而言,尽管其肉体或许并未回归本土,但他们也必定是从本土出发、承载着本土文化的经验与记忆的。“文化认证”是前旅行经验的,是漫游主体在漫游前对本土文化的体认。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证具有双向性,它包含对内的理解和对外的想象两个方面:既有个体从出生到离开本土文化语境前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所代表的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即自我本土认证;又有在生命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接收到的目标地点的信息并产生的判断和想象,即先在他者认证。也就是说,在阅读他者文明之前,我们早已形成了本土文化语境下的他者文明认证。

首先来看自我本土认证形态。本土文化是主体的文化基因和对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表现在主体与本土历史文化传统的天然联系上。在新世纪旅美游记中,漫游主体呈现出某种具有普遍特征的思维习惯与创作特点。在《找到“对的”自己》中,哪怕移居美国已逾四十年,刘荒田在听闻纽约下雪时,想象中的画面仍是中国诗人笔下蕴藉之美的雪景。作为生于岭南之人,他未曾赏过雪,出走半生,只愿在古诗的指引下捧一抔雪寻找梅花,寻自己的文化之根。刘荒田将与本土文化的联结归结于乡音,把乡音看作终极的乡愁,认为其“是超过出生证、身份证的籍贯符号,它是那样顽强、密实……乡音于人,差不多像纹身之于皮肤。”⑥这是无法磨灭的痕迹,正如清晨去往旧金山海湾以东的国家公园登山时,他“坐在山脊上啃火鸡肉三明治,边眺望如黛连山”,心中本能升起的念头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⑦。其实,自我本土认证有自身的承继性和延续性,无论是赏雪、乡音或是本能的因循,都是主体在不自觉间展现出的一种自我文化认同,是对自我身份和本土文化的认证,反映了对本土文化的强烈归属感。再如,“我们去了不少城镇,按照中国的标准基本上除了纽约都算是人口稀少的”⑧;“这么小的地方,同我们居住的北京裕中东里居民差不多”⑨;“我一眼就看中菜单上的茄子煲,脑子里全想的是在广州工作时经常光顾的公司旁边那家小店里的茄子煲味道”⑩。旅美主体倾向于以中国的方方面面为出发点进行考量,连句式都几乎一致。自我本土认证有时是隐蔽而不易察觉的,但不论何时何地,这种意识与潜意识思维无论如何绕不开本土文化的创作特征,从侧面体现了本土文化的认证既是前旅行经验的,又是无法回避的——出生、成长、经历,不仅规定了个体的文化身份,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主体的自我这一视角。

其次来看先在他者认证形态。漫游主体倾向于强调在身处异域文明之前的种种稳定、凝固甚至刻板的印象。在《美国走着瞧》中,许崧就表示:“我对这个国家的第一印象其实在见面之前早已形成,而我这一次来,无非是想亲自验证一下而已。”{11}这些先在的印象与认知偶尔得到印证,大多数时候则会被推翻,然而,不论观察与思考的结果如何,主体的认知和想象是早已存在了的。例如,在《伯克利札记》中,刘景泰谈到自己通过中英文各类资讯、美国朋友的述说以及发达的互联网等途径,形成了对美国社会较为全面的认知。对于他而言,“曾读过不少访美散记、游记。借助这些文字,尽管中美之间隔着浩瀚的太平洋,但美国俨然已成为当代国人最熟悉的国家之一,哪怕很多人从未踏上过美利坚的土地”{12}。当然,在访美过程中,切身体察的新奇感与先在印象也时时产生奇妙的碰撞。而在《从纽约到魁北克》中,孟悟心中的传统美国,也就是新英格兰地区,“城市里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带着浓郁的殖民风格,弥漫了怀旧氛围,让人联想几百年前的浮华人生。”{13}这种美国想象具有概括化、固定化的特点,带有某种理想色彩。谈到美国的城市风景,孟悟表示“如果说纽约是世界上最繁华自由的城市,我觉得一点也不夸张”,并想象了一幅“从曼哈顿上船,期待夕阳西下,最辉煌的光芒笼罩在曼哈顿的城市森林,还有自由女神在晚霞中的壮丽”图景{14}。上述的他者想象,表面上看不属于本土文化,却正是在本土得以生成的,先在的经验认知始终在创作主体旅美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作用。他们总是习惯于从凝固的想象入手,在不断地沟通、对照与反思中印证或重建美国形象。

本土文化认证的作用与形态对应,表现出鲜明的参照系功能,涵括了以自身文化为参照使得体证他者文明成为可能,以及以先在他者为参照体证后在他者两个方面。一方面,本土文化认证是对特定地域文化固有特征的认同,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这种相对稳固的认识前提下以自己为参照进行的他者观测得以展开;另一方面,在本土文化系统中获取对他者的先验性想象成为进入异域文明后的亲历性想象的前提。这种参照功能,既为自我与先在他者奠定了认知的落脚点,为探索和观照异域文明夯实了牢固的基础,又为进一步认识他者形象与反思自我提供了可能。无论是印证、建构还是推翻、重建自我与他者形象,失去本土文化认证这个基础都是难以推进的。

在今天,本土文化认同已不再被看成单一、静止、凝固的概念,而是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与阐释空间。无论此在还是彼在,无论从前还是现在,本土文化的影响始终不可能停止作用于个体。因而,文化认同无法在某一时间点或某一时间段被“完成”,它是一系列不断经历与认知过程的综合。不过,虽然我们应避免以完成时态来看待文化认同,但这并不影响文化身份认证内部结构的客观与稳定。本土文化的烙印,即便移居多年、长期接触他国文化也不可能完全消解,更何况是沉浸在较为纯粹的本土文化环境已久的非定居旅行者。当然,文化认同是个体的身份问题,不能忽视人在主观能动性下寻求文化认同的这一重内涵,即文化再认证的基础。离开了他者的观照,我们似乎很少在自身文化中寻求文化身份的确证。实际上,身份认同问题正是在本土与他者的比较之中显得尤为突出,在跨文化视域中重新审视不同文化形象的建构离不开本土文化这一参照系。

二、文化转移:异域文化评估

当我们将长久以来聚焦在自身的目光投向他者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本土文化去衡量或判断他者文化,这种无意识的文化思维是对本土文化的确证。从游记文本的叙事特点来看,新世纪旅美华人的美国想象扎根于本土文化中,属于本土文化语境下的他者文明想象。随着对异域文明逐步深入的了解,本土与异域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生成的漫游主体对异域文化的反思、判断与评估,称为文化转移。人们在异域文化中感受到的差异,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语言、历史、体制、信仰、习俗、价值观等方面上的差异”{15},文化转移正是在接触、感知与思考这种差异之后产生的,因而我们将文化转移看作对异域文化做出的评估。从本土文化到异域文化,不仅是本土文化认证与文化转移的问题,也是视线从自我投向他者的过程,是漫游主体视角上发生的转移。

人人心中都存在一个前旅行经验的美国幻象,当这个幻影在面对一个真实而非想象中的美国时,它不但会丧失原有的表现为“一”的整体认知形态,还会因为打破幻想而反过来失去“一”的整体性转为碎片拼凑的破碎性,在碎片性认知中通过自身的见闻、判断、评估和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填补、缝合,加深文化认同与理解,以此逐渐形成对他者文化的更为复杂深刻和富有洞见的认知。如果没有人们能够理解、消化、接纳不同文化这一理论基础,文化转移就无法成立。一般而言,不同文化的接纳过程表现为六个阶段:否定阶段;防备阶段;低估阶段;接纳阶段;适应阶段;融合阶段。从漫游主体的旅居特性看,前五个阶段都是十分常见的,是个体在他者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的反应过程。融合阶段作为最终阶段,必然在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对漫游主体提出了很高要求,逗留者短期较难实现。总体上说,文化转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他者文化进行评估,无论所处阶段为何,对于异域文化的评估都始终是最为核心的部分。

那么,从何种层面进行文化评估呢?“文化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社会文化以及底层的哲学文化”。{16}表层文化,主要指人类的物质文化产品,包括饮食、建筑、服饰、各种艺术品等最直观的内容,也被称为物质文化层;中层文化,主要指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包括人际关系、各种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也被称为制度文化层;深层文化,主要指社会群体的基本判断,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理、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在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的文本中,文化转移呈现出文化表层转移、文化中层转移和文化深层转移这三种较为清晰的形态。可以说,从表层文化到中层文化再到深层文化,文化转移难以一蹴而就,它既是一个层层递进、具有推进性的过程,也是一个涵盖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深入的流动变化状态。

首先是文化表层转移。主体最初与他者文化的接触多局限在表层,往往是对建筑、饮食等异域物质产品利用形态的评估。表层文化是外在的、直观的,给人以最直接的印象。在《美国走着瞧》中,许崧刚刚抵达美国时,“第一眼看到的纽约是麦迪逊广场花园门前第七大道的雨中黄昏,街对面是一整排稳重厚实的石砌大厦,深褐色的墙面被雨水打湿了以后更显得颜色很深”,视觉化的具体空间形态富有冲击力,在本土文化中很少出现的建筑风格突然之间变得随处可见。这幅褪了色般的彩色照片让他相信这里就是曼哈顿,因为和他“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17}。饮食上的冲击也缺乏缓冲,许崧“估计黄油、牛肉、培根、鸡蛋和土豆在他们手里大概翻来覆去也就那点花样了……原料单一手段单一形式单一,味道也必然就那么单一,只吃了几顿饭下来,就不再会有惊喜了”{18},与传统食物相比,西洋餐对于漫游者来说毫无惊喜可言。这是对直接接触的表层文化最直观的反馈与评价。

其次是文化中层转移。在最初的物质文化体验后,随着游览逐渐深入,主体开始对他者文化中的交往方式、体制规范、礼仪习俗等方面产生评估意识。例如,在人际交往中,不同社会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存在差异:“我发现她赤着脚,那是不是我们要换鞋……我们同她告别出门。忽然意识到,一般情况下,要去人家家里应该事先有约,否则别人是不会让进客厅坐下喝茶的”{19}。在美国的法律制度下,普通人难免和法律打交道,必须学会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这次的经历使我发现,在美国处事,很多时候都只是一笔交易,法庭审理也不例外。换句话说,双方是可以商量的,因为各自要算各自的账”{20}。再如节日庆典方面,在《美国游记:杜克见闻》中,金衡山参与了杜克庄园的传统节日活动,感受到“在这种不变中时间也变得永恒了……活动完全免费,传统在无功利中延伸。”{21}而在仪式上,“在政府、社区、学校的逐步引导下,万圣节已脱去了宗教和迷信的色彩,成为民众狂欢的节日,人们戴着假面具,扮成女巫、吸血鬼、罗宾汉、各种神话传说人物、卡通人物、动物,走上街头尽情玩耍,人鬼同欢”{22}。漫游主体的目光不再仅仅聚焦于物质层面,他们开始与目标地的居民打交道,与目标地的相关制度接触,在不断了解他者文化的基本交际准则与生存规范下做出判断与评估。

最后是文化深层转移。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礼仪习俗、制度规范等,都是特定文化观念,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的产物,它们最终会演变为主体对深层文化的思考、评估,从而完成对他者文明由浅到深的观测。在《一路走来一路读》中,林达来到田纳西州的戴屯小镇,重新审视关于道德、宗教与科学以及思想言论自由的“猴子审判”案。20世纪20年代,抵制进化论的风潮愈演愈烈,人们认为进化论动摇了美国社会的文化根基。当时,田纳西州通过了《反进化论》法案,布莱恩对此持肯定态度。百年后,针对布莱恩的观点,林达认为“能够敏锐地指出其中的问题,能够在科学至上、新学科风靡一时的时候,提出潜在的道德问题,却需要勇气。尤其是在美国,冒‘反科学’、‘反言论自由’之大不违,更是需要加倍之勇气”{23}。人的理念是文化的底蕴,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实际上就是深入了文化价值观念这一决定人的行为模式的内在根源。文化差异当然不会局限于物质和制度层面,物质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仅仅是一种表征、外在的反映。深层转移本质上是要对他者文明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等做出探讨和评估,在深层文化中寻找答案。

从新世纪的游记文本来看,文化转移已成为旅美漫游主体的重要着眼点。文化转移是主体视角的变换,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打破对他者文化设定的特定性话语与刻板印象上。更进一步说,改变原有的认知并不是最终目的。由于全球化进程加快,人员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加速,中美交往愈发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双方产生文化误读、偏见与冲突的可能性,而减少误读、打破偏见、平衡冲突,加深对于他者的认知与理解正是文化转移的重要功能。

三、文化再认证:双重文化确认

“文化再认证”,指的是漫游者接触异域文化后,通过比较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而对自身文化做出的确认。正如旅行是一个从原点到目标地点再返回原点的过程,文化认证也是经由本土文化认证到异域文化评估再回到本土文化的过程。然而,主体经过原点A到目的地B再返回A时,中间必然经历文化转移,此时原点A就已变成了A’。这是由于在文化转移带来的文化沟通、交流、融合中,漫游主体逐步形成了复合性的新视野,摈弃了原有的、仅从本土文化出发来评价自身的单一视域,从而产生新的认知变化。在进行文化观察时,漫游主体的视线从事物两端引出的光线反射到自身形成夹角,就是从自我到他者之间来回逡巡、不断改变的动态过程。与最初的本土文化认证相比较,主体进行文化再认证时无法回避他者文化的影响,以他者反观自我,这种带有反思与自省意识的本土文化认证往往更加客观、深刻和富有启发性意义。

一般而言,行程较短的娱乐性旅游似乎更接近文化猎奇的性质,但随着漫游者接触异域文化时间的增长、覆盖范围的扩大,主体思考问题愈加深入,对他者文化的评量也趋向客观、深刻,故而能将自身文化与他者文化摆在恰当的位置,进行文化的“双重确认”。这不仅是对他者文化的观览,也唤醒漫游主体对本土文化的反刍,加深文化自我认同。在这里,“双重确认”指出了再认证的两个去向,或者说两种形态:一是对本土文化视野下他者文化的再确认,二是对本土文化自身的再确认。

首先是对本土文化视野下他者文化的再确认,即主体面对戳破了幻影和想象之后对他者进行的重新思考。中国本土前旅行经验的美国想象,作为集体想象物有其自身的稳定性,它似乎总与先进、开放、自由等关键词密不可分。然而,随着漫游的深入,主体开始产生疑惑,并进一步追问:美国真的是所谓自由富裕的天堂乐园吗?在纽约时,陈艳敏等人“被带到美国最大的华人集聚地——纽约皇后区的法拉盛去吃早点……这里的街道和楼房都很旧,街头小门面的标牌杂乱无章参差不齐。街道很窄,并且感觉缺少人气和章法,像国内一些城市的老城区,用‘脏乱差’来形容并不过分。”{24}他们发现想象中的美国与实际情况反差很大,眼前景观与世界强国的地位似乎并不匹配,和电影、电视里的场景也全然不同。当然,也存在相反的感受。例如,在《美国也荒唐》中,沈群提起自己的父母,“几年的美国生活,使他们产生无数感慨……父亲对美国的名言就是‘把事当事,把人当人’”,这也“不由得让我反思,而反思的结果又让我不得不从内心感叹……美国的每一条法规都不是一纸空文的虚设,立法之后必有执法,他们是‘把事当事’的”{25},他的母亲也表示:“真不好意思,批了一辈子”{26}。在这里,批判行为本身就是在前旅行经验的本土文化圈内接受的文化判断,而“真不好意思”的态度转变,则是发生在后旅行经验的再认证与再判断。上述不尽相同的判断,反映了他者认知本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此时,美国形象已经不再是本土语境下单纯的彼在,而是经由主体自身判断后融合而成的新的“他者”形象。

其次是对本土文化自身的再确认,即在与他者的对比中重新反思本土文化。刘景泰认为“观察美国,对于我而言是为了更好地审视自己的祖国”{27}。在《美国走着瞧》中,许崧断言:“到了国外之后,对国家这个概念会一下子敏感起来”{28},诚如其言。又如,纪秋怀发现“美国的一些中小学,甚至大学经常进行生活自理和生存能力的培训和比赛……大多数华人对子女过分溺爱和娇惯……包办代替,使孩子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也使孩子减少了自理、自立的锻炼机会”{29},这是从教育层面反思的本土文化;陈艳敏看到“在中国,人们对待残障人士或多或少都有轻视甚至歧视之嫌……街边的盲道也是形同虚设,摆放着车辆杂物,有些残障人士出行不便索性选择待在家里……而在美国,轮椅上的残障人(或者老年人)似乎特别多,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出现在博物馆、机场、商店等一切公共场合”{30},这是从社会、文化观念等方面对本土文化的“再”认证。如果没有异域文化评估的经历,就难以展开对本土文化的再评估;如果对本土的文化认同始终处在单一狭隘的视野中,也就无法在文化冲突与互渗的时代取得发展与进步。

在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中,随着漫游的深入,大量文本中出现对再确认现象的评论,展现了反思性结论的升华功能。需要强调的是,从自我到他者,认识和了解他者并不是漫游者的终极目标,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自我。在本土文化确证、异域文化评估之后,已经完成其两个去向的文化再认证又回到了本土文化这个原点,但这个原点已不再是最初的起点,而是进行他者观照和自我反思之后的“原点”,历经漫游主体的视角从自身出发迁移至他者又再度返回自身的曲面动态轨迹的过程。在异质文化的交流对话中,不仅有利于加深他者文明认知,也有利于将他者作为观照自身的一面镜子,树立他者形象这一反观自身文化的参照系。在“照镜子、正衣冠”中实现双向汇通,体察自身的不足,方可重新认识自我,强化自我意识,构建出更为生动、真实、立体的自我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积极的国家形象。

四、结语

进入新世纪,观察一个国家从未像在今天这个世界这么简单过:护照,签证和一张机票就能带我们近距离接触;理解一个国家从未像在今天这个世界这么困难过:一切都是纷繁复杂、含混无序、充满后现代性的。我们的确需要美利坚的东方眼睛,透过那些东方眼睛背后的、漫游在他者文明空间中的群体来传递更丰富、更具价值的信息。一般来说,在游记文本中,由于叙述者和叙述视角带来的亲历感、体验感以及客观对象的真实性,主体的主观性和想象性遭到遮蔽,人们倾向于认为游记就是主体对事实的记述。而事实上,主体既无法摆脱本土文化的影响,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异域文化的冲击,从而在他者的观照下动态地建构自我的文化身份。

解读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中的漫游现象,以更为开放的视阈看待游记等非虚构文本中显露的形态与特质,展示其复杂性与多维性,有利于探析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在异域文明的宏阔图景中延展和深化他者认知,在与他者的对话中重新建构自我形象。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认为,一切“形象”都来自对自我及他者、本土及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自我与他者存在深入的互动关系。他者形象投射出形象塑造者自身的影子,是后者空间的补充和延长,因而形象主要言说的就是自我。旅行者在他者之境敞开主体开放的未知可能性,在自我与他者的交锋对话中主体与客体叠合为一,历经双重观测与双向认知确证,漫游主体在其中找寻陌生化的理想自我形象。在跨文化的空间中进行本土与异域文化的确证、评价、构建,对于中国在当代社会国际交往中重塑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 向忆秋:《想象美国——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② 杨松芳:《美国媒体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③ 蒋南华,张学立,杨政银,蒋楚麟:《神奇绚丽的贵州文化述略》,民族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

④ 赵旭东:《本土异域间:人类学研究中的自我、文化与他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⑤ 徐颖果:《跨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华裔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⑥⑦ 刘荒田:《找到“对的”自己:刘荒田自选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5页,第299页。

⑧{11}{17}{18}{28} 许崧:《美国走着瞧》,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第9页,第9-10页,第59页,第29页。

⑨ 杜书瀛:《坐在汽车上看美国》,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8页。

⑩ 陈栀:《我在美国的日子》,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9页。

{12}{27} 刘景泰:《伯克利札记:一位中国科学家的访美观察》,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第3页。

{13}{14} 孟悟:《从纽约到魁北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序言第2页,第2页。

{15} 南华:《适应与创生:国际教育视阈下本土教师异域文化观》,《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16} 张立新:《外交话语隐喻认知叙事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9-60页。

{19}{21} 金衡山:《美国游记:杜克见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4页,第55页。

{20}{25}{26} 沈群:《美国也荒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页,第222-227页,第228页。

{22}{29} 纪秋怀:《财富与文明》,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第123页。

{23} 林达:《一路走来一路读》,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24}{30} 陈艳敏:《读懂美国:行走在现实与书本之间》,金城出版社2016年版,第26页,第168页。

(特约编辑:江涛)

From Self to the Other: the Subject’s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Travelogue by the Chinese Travelers to America in the New Century

Wang Jingsu

Abstract: In the travelogue by Chinese travelers to America, the subject’s cultural identity is determined to mainly include three kinds, cultural certification, cultural transfer and cultural re-certification, in which cultural certification mainly refers to native cultural certification as the individual’s cognition of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human creations of various forms in their own ethnic society and culture, including native self identification and certification by the pre-existing Other; cultural transfer involves exotic culture as it is a reflection on, judgment and assessment of the exotic culture, including transfer on the cultural surface, at the middle and inner level of culture; and cultural re-certification refers to the certification of one’s own culture made as a result of comparing the exotic culture with one’s native culture after the wanderer has got in touch with the exotic culture. Re-certification is one that recertifies both the Other’s cul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one’s own culture and one’s own native culture.

Keywords: Chinese travelers to America, travelogue, cultural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