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的对话

2024-09-26 00:00:00张晶
华文文学 2024年4期

随着华人在海外的移居、中华文明在世界的播散,华人文学已然成为了一种世界文学。也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研究相继兴起,并在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两个学科归属下齐头并进、成长壮大。回顾四十年来的知识生产,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研究不仅形成了华人文学史叙事与华人作家作品评论的基本范式,即华文文学强调与中国文学的历史关联,发现华人文学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向心力,华裔文学则被归为在地国文学,强调在地经验对华人文学创作的影响,更呼唤我们冲破学科的区隔,在华人文学的问题领域中展开有益的对话。

正是出于对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对话的期待,我们征集了以下四篇文章。它们中有以华人游记为研究对象的,也有研究华裔女性文学与科幻文学的。如果以作家身份和文本语言作为区分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的标准,那么《蒋彝〈牛津画记〉的语图互动策略》则会遇到归属的难题:既不能将蒋彝视为严格意义上的华裔作家,也不能将他用英文创作的《牛津画记》归入华文文学之列。事实上,不仅存在着华人“新”移民用移居国语言而非华文进行文学创作的现象,也有完全在地化却仍将华文文学薪火相传的马来西亚华裔。

此外,这四篇论文再次确认了具有文化间性的华人文学对于身份政治的敏感。无论是上个世纪中叶蒋彝在漫游牛津时创作的英文画记体游记,还是新世纪以来旅美华人漫游美国时写下的华文游记,抑或是美国华裔新生代热衷讲述的家族故事和新近描绘的非帝国主义的未来愿景,无一不是需要我们透过族裔、代际、性别的表征去洞察华人身处其中的权力结构及其运作机制的文化文本。《蒋彝〈牛津画记〉的语图互动策略》聚焦二战期间游走在英伦的中国画家蒋彝在游记《牛津画记》中的图文叙事,探讨“哑行者”的蒋彝如何借助语象叙事、虚实共线、跳跃回归等多种图文互动策略,实现超越种族隔阂、融通中西文化的身份建构。《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的主体文化身份》认为华人的文化身份不是被固化的符号,而是经由华人对美国的漫游与注视,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接触中反复认证自我的过程。《美国华裔女性新生代英文小说家族书写中的叙述声音》探讨美国华裔女作家如何以女性声音讲述华裔家族故事。《美华推想小说的反帝国主义叙事》认为近年来在科幻文学领域脱颖而出的美国华裔作家正试图从帝国主义感觉结构的内部颠覆西方科幻小说惯有的帝国主义叙事,建构一种反帝国主义叙事的推想小说。

当文化身份作为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对话的核心议题,文化研究的视野与方法则必然成为华人文学超学科研究的特色所在。这四篇文章在研究方法上都有意将文学文本的叙事话语与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话语相互参照,以揭示华人文学在文本叙事表征之下潜在而深刻的身份建构。《蒋彝〈牛津画记〉的语图互动策略》在语图符号学的视角下考察蒋彝《牛津画记》中语象与图像的互动关系,不仅呈现了《牛津画记》畅销西方的叙事策略,而且赋予了以离散生命体验融通种族、语言和艺术的文化意义。《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的主体文化身份》调用社会心理学将旅美华人通过形象叙事完成的认证、转移和再认证的群体性文化心理调试过程逐一呈现。《美国华裔女性新生代英文小说家族书写中的叙述声音》运用女性主义话语分析美国华裔女性新生代英文小说中的个人型声音与作者型声音。《美华推想小说的反帝国主义叙事》以后殖民主义批评揭示美国华裔推想小说不同于科幻小说的反帝国主义叙事特征。

本专栏以这四篇初学之作期待学界同仁参与到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对话的讨论中来,一同在跨语言、跨区域和跨文化的华人文学研究中探索文本分析与意义建构的新视野和新方法。

(特约编辑: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