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螺旋结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研究

2024-09-26 00:00:00刘佳玺孟晓莎罗光锐
西部学刊 2024年18期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的应然需要,是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金石良策,也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存在协同育人合力不足、全面发展需求被忽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等问题。参考生物学中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构建涵盖校心理中心、院二级心理辅导站、辅导员、研究生导师/ 班主任、 师门负责人/朋辈导师、心理委员、宿舍长等关键要素的双螺旋结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从制度保障、队伍建设、评估反馈、预防干预等方面推动心理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双螺旋结构;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8-0101-04

Research on the Service System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Double Helix Structure

Liu JiaxiMeng XiaoshaLuo Guangr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Abstract: Bearing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ervices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cultivating all-round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 sound strategy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path we must take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There are currently, however, some problems in the servic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insufficient joint efforts in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neglected need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Drawing on the double helix structure of DNA in biolog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ervice system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education which encompasses key elements such as the psychological center of the school, secondar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tations, counselors, graduate tutors/ class supervisors, research group heads/ tutors of peer graduates, psychologicalNEjcM9/b2vgbJk4/s9PFSw== commissioners and dormitory heads.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hrough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team building, evaluation feedback,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Keyword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ervi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uble helix structure; system research

心理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育人要素,同时也是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1989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标志着我国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开端。在经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已步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教育内容更新、多媒体技术进步和社会环境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不断增长。2023年,《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实施标志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1]。这一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不仅明确了高校在心理育人工作方面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促使其迈向更加系统、专业的新台阶。高校应积极响应并遵循心理育人规律、优化心理育人环境,整合心理育人资源,加快构建双螺旋结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整合化发展,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培育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发展与挑战,阐述了基于双螺旋结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策略,以期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明晰心理育人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的应然需要

“德者,才之帅也。”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周纪》,全句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需要培育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以及崇高的品德。在这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完美契合了现阶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提升心理育人实效的有效途径。通过心理辅导、心理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通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高校能够培养出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良好综合素养的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并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二)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金石良策

思政教育,德智体美劳之源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将心理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2]。心理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调节能力,而思政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两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在教育内容上也可以相互渗透,这种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将心理育人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能够实现“1+1>2”的育人效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引导和潜移默化,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认知和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思政教育提供更为深刻的基础支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增强其实效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心理健康,和谐之本也。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育人体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是促进大学生茁壮成才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通过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3]。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育人合力不足

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协同育人合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4]。其一是全员性的缺乏导致主体合作动力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参与主体过于单一,依赖于专兼职心理教师和辅导员,而其他教职工及朋辈群体的参与意识和实践程度不足,导致心理育人工作呈现相对孤立状态。其二是全程性的不足导致合作机制实效性不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在学生学习生涯的不同阶段缺乏连贯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长期心理健康支持考虑不足,致使现阶段心理育人成效并不明显。其三是全方位性的缺失导致协同育人存在明显局限。心理育人没有深入融入到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人格和价值观等全面发展中,也未与科研、社会实践等学校活动有效结合,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5],使得心理育人工作在实践深度和广度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二)全面发展需求被忽视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多注重心理危机的干预,以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工作导向,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使命,教育工作者应秉持育德与育心相统一的思路[6],不仅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扩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受众群体,使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价值和意义,敢于且愿意表达自身的心理诉求,重视积极心理品质养成,从而真正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由“危机干预”走向“全面发展”。

(三)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相较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资源投入上明显不足,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分配上大多侧重于科研和教学工作。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许多课程只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引导。同时,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和讲座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满足研究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7]。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的边缘化可能会造成研究生在面对压力、挫折等心理问题时缺乏应对能力,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其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

三、基于双螺旋结构的高校心理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一)体系概述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管理中,应通过区分本硕博不同年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帮扶。参考生物学中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本文建立了一套能够实现学校—院系—班级—宿舍高效联动和科学管理的双螺旋结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见图1)。

1.校心理中心。校心理中心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部门,承担着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危机干预、队伍培训等多项职责,同时通过整合校内外各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2.院二级心理辅导站。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中枢部门,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高效运转和协同联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创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精准进行心理健康监测,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氛围。

3.辅导员。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关键角色,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较为了解,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定期排查和化解学生心理风险隐患,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8]。

4.研究生导师/班主任。与辅导员相比,研究生导师和班主任本文中,笔者将负责本科生教育管理的学业导师和思政班主任统称为班主任。的职责更加综合。在科研学习方面,研究生导师、班主任帮助学生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在科研领域的成长和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方面,研究生导师、班主任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5.师门负责人/朋辈导师。师门负责人和朋辈导师不仅是学生的同辈,更是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者和支持者。他们在学习上可以分享经验和技巧,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心理健康方面,二者可以成为学生倾诉的对象,帮助他们排解压力、解决困惑,共同应对心理挑战。通过朋辈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升自我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6.心理委员。心理委员是由班级同学推选产生,在班级中受到同学们的信任,与同学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委员例会和培训会,心理委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班级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并能够主动进行疏导治疗和反馈上报。因此,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不仅有助于及时解决同学们的心理问题,还能推动整个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为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7.宿舍长。宿舍长在维护宿舍成员心理健康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道防线。在日常生活中,宿舍长需要密切关注宿舍成员的心理状态。当室友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宿舍长应尽力给予支持和疏导,帮助室友缓解压力、调整心态。同时,宿舍长也要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范围,一旦发现宿舍成员有异常的心理状态,应立即向辅导员或班主任报告,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干预,确保每位宿舍成员的心理健康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基础。在此过程中,首先,需要制定涵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各环节的政策和规范,包括心理咨询服务细则、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特殊类型学生报告制度等。其次,高校需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操作指南和考核标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此外,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与其他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通过各项制度明确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等各级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的职责和权利,确保服务体系的顺畅运行。

(三)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的关键环节。高校要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抓好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组建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和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团队,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研讨会、促进队伍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学习,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和思路。二是加强研究生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方面的培训和进修,使其能够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建立研究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三是从学生中选拔培养师门负责人/朋辈导师、心理委员和宿舍长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辅助力量,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如心理援助、社区服务等,通过实践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评估反馈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中,构建科学的评估反馈机制是确保其质量和效果持续提升的关键。一方面,心理育人课程教学、多样化活动以及咨询与干预工作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9]。其一,对于心理育人课程教学评价提倡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以及课程成果评价等,以全面了解课程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鼓励教师根据评价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其二,对于心理育人活动评价注重活动的实践性和参与感,评价指标应包括活动的创新性、参与度、反馈效果等方面。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等,以充分了解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其三,对于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评价强调危机干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评价指标应包括干预响应时间、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等方面。着重评价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包括师资的资质认证、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等。此外,还需关注咨询场所的环境和设施,确保为学生提供舒适、安全的咨询条件,这对于提升心理危机干预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实践效果指标的反馈对于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至关重要。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改善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复发率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具体指标的评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不断发展,评估指标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高校应定期审查和调整评估制度,确保其始终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发展需要。

(五)预防干预

预防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首先,学校和各学院需要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其次,构建由“宿舍(宿舍长)—班级(班级心理委员+师门负责人/朋辈导师)—学院(研究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学校(校心理中心)”组成的四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通过定期的学生心理评估、心理健康调查等方式,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识别和预警。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立即启动心理危机干预预案,为学生提供紧急心理援助、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与家长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此外,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提供定制化的心理支持和服务。对于存在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可以建立专门的服务和保障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治疗和康复服务。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何高质量地推进心理育人工作,培养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新时代大学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需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目标,构建科学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为学生搭建健康成长的校园生态环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从而为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支持,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3(5):4-9.

[2]陶进,马建青.新时代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1):84-88.

[3]丁娜.高校心理育人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3.

[4]张艺.“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体系的建构探析[J].福建开放大学学报,2023(5):19-22.

[5]王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困境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3):34-37.

[6]胡钦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3(9):45-48.

[7]郑小琴.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与体系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23(3):49-56.

[8]杜和军,陈旭.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及培育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7):110-115.

[9]杨吉措.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一体化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3.

作者简介:刘佳玺(1995—),男,汉族,山西运城人,单位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孟晓莎(1998—),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单位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罗光锐(2002—),男,土家族,湖南湘西州人,单位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