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百千万工程背景下,美育支教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参与其中的大学生,获得感成为衡量其支教经历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采取质性访谈方法,对G校16名美育支教大学生进行个案研究,探究大学生参与美育支教活动的获得感及其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教师职业的向往是支教大学生参加美育帮扶的主要动机,其获得感主要体现在教学和时间管理技能提升、社会与情感方面的收获,对大学生的职业志向、态度和技能均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存在高校补助不及时、学业难平衡等负面因素,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确保支教大学生能够顺利参与支教活动并有较强获得感。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美育帮扶;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8-0096-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美育教育扶贫的经验及对策研究”(编号:GD22XYS19)的研究成果
A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Sense of
Gai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Engaged in Aesthetic Education
Support in the Context of Hundred, Thousand, and Ten Thousand Project
—Taking the Teaching Support Project in G College as an Example
Xu Qingzi
(Guangdo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Guangzhou 510075)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Hundred, Thousand, and Ten Thousand Project”,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practice. For the participating college students, the sense of gain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riteria for measuring the value of their education support experience. With a qualitative interview method, this paper conducts a case study on 16 students in G college who participate in aesthetic education support to explore their sense of grain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impact on their future career planning. It’s found that the primary motivation for their participating in aesthetic education support is their aspiration for a teaching career, and their sense of gai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enhancement of teaching and time management skills, and gain in 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Moreover, the education support has an impact on career aspiration, attkeu7g1+QAcizM3RC8GCS3Aep+IIxWH7UqcoNOV2+1sg=itudes, skills. There are, however, some negative aspects such as delayed financial support fro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difficulties in balancing education support and their study, which requires joint efforts of governments, campuses, and society to guarantee the smooth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education support and their sense of gain.
Key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 participating in education support; aesthetic education support; Hundred, Thousand, and Ten Thousand Project; rural revitalization; career planning
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1]。作为该战略的一部分,百千万工程和美育浸润计划深入推进,通过各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2]。这些计划注重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包括通过美育支教活动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美育支教作为百千万工程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通过艺术和文化教育,提高乡村学生的教育质量,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推动乡村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3]。然而,尽管这些帮扶项目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迄今为止,对大学生参与美育支教活动后在乡村帮扶工作中获得感的研究还相对匮乏。
对于参与美育支教的大学生来说,衡量其支教经历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获得感。获得感指的是一个人通过努力奋斗,在精神或物质方面获得的满足和成就感[4]。重视大学生的获得感意味着关注他们在支教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成就感以及对社会实践经历的积极认同[5]。这种关注不仅可以促进他们个人成长和发展,还有助于提高支教活动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6]。因此,对美育支教大学生获得感进行质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大部分关注乡村帮扶活动的实施方式[7-8]、效果评估[9]等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关注到大学生的支教体验、感受和获得感[6],但都偏向对群体的宏观观察,对于大学生个体在参与乡村帮扶过程中的心态变化以及影响学生获得感内在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开展质性访谈研究,深入了解大学生在乡村帮扶活动中的具体体验和感受,以及影响学生获得感与职业规划的内在因素,并揭示美育支教活动对大学生个人成长、乡村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参与美育支教的大学生进行质性访谈,旨在探究其在乡村帮扶过程中的获得感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在乡村支教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和收获,以及他们与当地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揭示美育支教活动对大学生个人成长、乡村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为推动美育支教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经验,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供参考和指导。最终,有望促进美育事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机结合,推动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实现城乡、校乡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有两个,一是支教大学生支教过程中是否有获得感,获得感体现在哪些方面?二是获得感的差异对支教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有怎么样的影响?
一、研究设计
G校参与了多项广东省偏远地区基础教育均衡的帮扶项目,并建立了十几个实习基地,其中,2023年组织了33名大学生参与了与L市教育结对帮扶的项目,得到了社会和教育厅的认可。本研究选取参与美育帮扶的G校支教团队作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质性研究访谈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美育帮扶支教过程中的获得感。
(一)研究对象
最终,本研究选取了G校的16名支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布在5个支教点,其中中学3个、小学2个。参与访谈的男生有11人,女生有5人,毕业生7人。这些访谈对象基本满足了本研究对支教大学生获得感研究的需求(表1为支教大学生的基本信息)。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访谈方法,每次约30分钟,地点在支教学校的教室,以深入了解大学生在乡村支教中的真实体验。参与者招募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确保覆盖各种背景和经历。数据收集方式包括面对面和远程访谈。访谈前征得被访者同意并进行录音,转换为文本进行归纳分析。访谈分为两部分:获得感情况和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影响。
(三)类属分析
通过深度访谈,我们将16名访谈对象的录音文本进行编码并类属分析。第一,归纳出被访谈者的体验和感受,常谈到的一些词语或内容如下:对于支教大学生他们参与的动机,多人提到了体验教师岗位、锻炼自己、过来学习、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和回馈社会等;谈到获得感体现在哪些方面,很多学生表示,理解当老师的不容易、学会全方位考虑问题、城乡教育差距、与学生亦师亦友感觉好、很享受、当地美育教师与支教大学生交流少、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爱上音乐课、各方面都有提升、教学经验提高、体会管理班级纪律的重要性和为学生提供了新颖的教学方式等。第二,支教大学生参与美育帮扶项目后,对于未来自身的职业规划,常谈到的句子有更加明确想做老师、想转到私人的美育机构做;教师行业要求高,还是继续升学,再回来考教师岗位等。可见,支教大学生参与美育帮扶项目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获得感。这些感受的差异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基于此,我们将影响学生参与美育支教获得感的因素分为了三个核心类属,分别是预期满足度、当下收获感、未来期待值。预期满足度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参与支教前的心理预期是否得以满足,重点关注学生参与项目的动机;当下收获感是获得感的直接体现,主要表现为在学术、社会与情感等方面的收获;未来期待值主要体现为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所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发现
支教大学生通过参与美育帮扶的实践,提升他们在学校体验不到的获得感,这些获得感使得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成就感。该部分将根据研究问题详细阐述研究发现。
(一)对教师职业的向往是支教大学生参加帮扶的主要动机
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支教大学生对美育帮扶最初的期待很高。他们向往成为教师的动机可能涉及多方面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对教育行业的认可和期待
所有接受访谈的大学生均表示,支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报名的时候就认为教师是社会中非常有价值和有影响力的职业之一,而大学生在大学生涯能进入学校教书的机会很少,这让很多大学生都积极踊跃地报名参与美育帮扶项目。一名大学生回忆说:“我被选中要来的时候,很兴奋”(ST10)。支教大学生ST15提到:“我其实来之前就很想做老师,老师可以教书育人,这个职业很有价值,但是我不确定我的性格适不适合做老师。”(ST15)这些最初的想法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报名参与美育帮扶的动力,当尝试过后,很多大学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自己。支教大学生ST13说:“体验感还是很好的,我都还没有站上讲台,刚出现在教室门口的时候,学生们就已经开始欢呼,一个个期待的小眼神,让我迅速进入自己临时的新职业……这不仅让学生们兴奋,连我都很兴奋,我手心都是汗,但的确非常激动。”(ST13)大学生们对于乡村学生对他们的认可,增加了他们对于参与美育支教这个选择的肯定,也提高了他们进入教师行业的信心。
2.受个人的教育经历和家庭背景的影响
个人的教育经历和家庭背景对于支教大学生选择下乡支教的动机有着深远影响。在访谈过程中,发现部分参与美育帮扶的大学生选择支教的原因源于家庭环境,尤其是家中有教师背景。例如,ST6提到:“我妈就是老师,家里人也想我做老师。”(ST6)类似地,另一位大学生也表示,“小时候家里人讲述过支教的故事,这促使我想要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带领他们拓展思维。”(ST1)
除了家庭有教师背景,还有一些大学生表示,城市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乡村,这也是他们选择下乡的动力。一位大学生说:“我父母小的时候鼓励我学钢琴,即使家里经济有限,也支持我继续学习音乐,这让我更加自信……但在乡村,很多家长更重视语数英三门课,对美育不太重视。”(ST9)他在支教过程中发现,乡村孩子的家长普遍认为美育教育无助于未来谋生,特别是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经济压力和缺乏美育氛围进一步限制了孩子的美育机会。
ST9的观察揭示了乡村家庭对美育的态度及其经济限制。尽管一些家庭愿意支持孩子的美育,但乡村家庭整体的经济能力和环境氛围仍是主要障碍。这些因素也激励着大学生们主动参与支教,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丰富乡村孩子的艺术和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与美育帮扶的动机涵盖了对教育行业的认可和期待,以及受个人教育经历和家庭背景的影响。这些动机共同推动着大学生积极参与美育帮扶,为乡村学生提供艺术和文化支持,促进社会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获得感体现的方面
1.教学和时间管理技能提升
通过美育支教活动,大学生有机会进行美育实践教学,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支教过程中,大学生需要设计教学计划、教案写作、组织课堂活动,根据学生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这些教学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学理论。参与支教的大学生常常进行教育研究和反思,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传授知识,满足学生需求,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为教育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支教活动还提升了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和自律能力。ST7表示,在支教过程中,她感到对时间的掌控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她每天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利用午休时间背单词或练琴,感觉比在大学时更有效率。通过这种时间管理实践,支教大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水平,还增强了自律能力和时间管理技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双重任务,使他们对学习成就感到更加自豪和满足。总之,支教大学生通过有效管理时间,成功平衡了学业和支教工作,提升了获得感。
2.社会与情感方面的收获
(1)成就感和满足感
支教大学生在面对乡村环境挑战时,经历了一段内心成长的过程,带来了深刻的成就感。支教大学生ST14生动展现了他们在挑战面前的积极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宿舍缺乏床位的困境,他们通过务实的方法解决了睡眠问题,如将桌子拼凑在一起并铺设席子作为床铺。一位大学生说:“我们来的第一天,连床都没有,我就把两张桌子拼在一起,然后铺个席子就当床了……我也没想到我的适应能力这么强,感觉有挑战和突破,即使现在已经睡了三个月了,我也没有觉得受不了。”(ST14)
这种自我适应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了验证,同时激发了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够在逆境中找到解决方案,克服困难,这种自我超越的经历是成长中的重要一环。这不仅验证了个人能力,也促进了自身成长。通过面对挑战并成功应对,支教大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同时也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这些经历坚定了他们投身支教事业的信心,并为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奠定了基础。
(2)内心成长与社会责任
美育帮扶项目凸显了美育的潜能和教育的社会回馈效应。在访谈中,出现的个案证明了支教经历对大学生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例如,一位大学生提到:“因为我自身有类似的成长经历,我自己也是淋过雨,所以我想过来给他们撑把伞,我不需要他们记得我,但是我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地成才,而我现在就来充当园丁的角色,因为我自己曾经的支教老师就是这样,这让我觉得更充实。”(ST10)
另外,在乡村地区从事支教活动的大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支教大学生ST13分享的案例突显了这种情感和责任感。他拒绝接受学生家长提供的费用,以无偿的方式指导学生课后画画。这位大学生表示:“自己还年轻,本身教学经验就不足,有学生乐意学,我就免费教,我也觉得我对社会开始做贡献了。”(ST13)
这些发现揭示了支教活动在塑造志愿者身份认同、价值观念和责任感方面的作用,进一步让大学生拥有更强的获得感和成长。
(三)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影响
1.职业志向和态度的变化
参与美育帮扶项目让大学生更加坚定了未来为家乡服务的想法,特别是那些原本就是留守儿童或在乡村地区成长起来的支教大学生。一位志愿者表示:“即使支教期限延长到1年,我也愿意……我越来越明确未来我要回到我的家乡去做老师,带给家乡的孩子们更多的机会。”(ST10)
通过体验后,一些学生明确了未来做教师的规划。一位支教大学生说:“这次当教师的体验,加强了我对做老师的渴望……我已经计划继续升学,毕业后考教师岗位。”(ST14)
然而,一些学生通过参与美育帮扶支教感受到了自己不适合做教师,因此毕业后可能会转行。一位志愿者说:“现在老师的工资太低,特别是在大城市,私人机构会更吸引我,起码工资高。”(ST1)另一个支教大学生表示,性格不适合做老师,可能会改行。
2.职业技能的提升
参与美育帮扶活动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益的经历,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宝贵的准备。ST2表示,通过与学生互动,亲身感受到美育的重要性,这对未来职业方向有启发作用。支教让他们认识到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课堂管理能力。一位大学生说:“支教让我知道做老师不仅要有专业能力,还需要掌控课堂纪律。”(ST4)此外,在支教过程中,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也被强调。一位大学生说:“沟通能力真的好重要,要跟学生、同事、家长和领导沟通。”(ST11)组织能力和节目编排能力同样受到重视。一位大学生提到:“策划六一儿童节任务很难,但最终我们成功了。”(ST14)这些经历为大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影响学生获得感的负面因素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访谈中学生们提到的诸多影响他们获得感的负面因素,这些因素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校补助不及时
支教是一项有益的志愿活动,能帮助贫困地区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让参与支教的大学生获得一定的物质激励。然而,高校补助不及时可能导致支教大学生面临财务困难,无法支付交通费、生活费等,降低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支教大学生ST14表示,其实很喜欢支教,但前提要把支教大学生基本的生活费解决好。不及时的补助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影响了支教前的准备工作,降低了他们的意愿。这种情况下,支教大学生对高校管理层的信任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支教活动的效果和成效。
2.耽误高校的课程学习
支教活动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经济情况,还会打断他们的学业。离校期间,学生可能错过重要课程内容,导致学习进度被耽误。即使通过远程学习尽力跟进,但缺乏稳定网络和良好学习条件,使他们难以有效追赶课程进度。这增加了支教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尤其对于即将毕业的支教大学生影响更大。因此,高校在组织支教活动时需要合理安排,确保支教大学生能够在支教和学业之间取得平衡。
三、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关注美育专业的大学生参与美育支教过程中的获得感,并探讨这些感受对其未来职业规划的影响。通过采访支教大学生,我们发现获得感的核心因素包括预期满足度、当下收获感和未来期待值。支教动机受到美育事业的认同和个人成长期待的影响。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获得了教学技能提升、社会与情感等多方面的收获,影响了他们对美育事业的认同和未来规划。然而,负面因素如高校补助不及时、课程学习受影响等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确保支教大学生能够顺利开展活动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研究美育支教大学生获得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了解支教大学生在乡村教学中的感受和体验,可以更好地评估美育支教项目的效果和价值,为未来的教育政策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本研究的创新点是支教大学生的获得感不仅体现在教学能力、社会与情感等方面,还对其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了解了什么因素影响大学生支教的获得感。然而,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范围的局限性、获得感定义的主观性和长期效果未深入探讨等。尽管如此,研究美育支教大学生获得感的意义不容忽视,其可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2-22(1).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6):34-43.
[3]GUO T.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music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vid-19 outbreak[J].Converter,2021(5):169-75.
[4]曹现强,李烁.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18-28.
[5]唐汉琦,韩聪慧,肖会慧.大学生乡村支教获得感的质性研究:以H校M支教社团为例[J].高教论坛,2024(1):119-24.
[6]韩悦,周正,周静.乡村青年教师获得感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2024(2):77-87.
[7]穆肃,周德青,胡小勇,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乡村教育精准帮扶的实施模式与对策:以双师专递课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3(9):18-26.
[8]林夕宝,余景波,周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3):19-24.
[9]邹培,雷明.教育帮扶: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增刊1):72-84.
作者简介:许庆子(1992—),女,汉族,广东佛山人,博士研究生,单位为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美育帮扶等。
(责任编辑: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