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世界历史思想

2024-09-26 00:00唐洪玉
西部学刊 2024年18期

摘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著作,蕴含其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在当代仍闪耀着思想光辉。马克思在其中深入论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机制,资本的生产、消费、流通三个环节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终极根源,而资本形成的历史前提是劳动与所有权的分离。同时,马克思科学地论述了历史成为真正的世界历史的内在逻辑,将资本主导下的世界历史作为通向未来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全面阐述了资本内在矛盾激化,即劳资关系的恶化造成了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历史将某一国家或地域的经济危机成倍扩大成全球性的灾难,进而为真正的世界历史——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关键词:《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世界历史;劳动;资本;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8-0029-04

The World History Thought in the Economic Manuscript from 1857 to 1858

Tang Hongyu

(School of Philosoph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6)

Abstract: The Economic Manuscript from 1857 to 1858 is a work that connects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arx’s thought, and the world history thought in it still shines with brilliance in contemporary. Marx delved into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transition from history to world history, the ultimate source of which are three links of capital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circulation. The historical premise of capital formation is the separation of labor and ownership. Moreover, Marx scientifically discussed the inherent logic of world history becoming true world history, and regarded the world history dominated by capital as a transition towards future communism. Marx comprehensively explained that the intensification of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in capital, namely the deterioration of labor capital relations which led to the outbreak of economic crises. The world history of the capitalist era has accelerated and expanded the economic crisis of a certain country or region to a global disaster, providing a realistic possibilit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ommunism.

Keywords: the Economic Manuscript from 1857 to 1858; world history; labor; capital; communism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蓬勃发展,走向世界历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使得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虽然马克思本人没有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系统阐述,但学术界将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一系列理念总结为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其中,《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毫无疑问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地位。学者们都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中的不同视角对《手稿》中的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深刻系统的阐释,十分有洞见。鲜少有学者注意到马克思在《手稿》中分别从劳动与所有权的历史性分离以及劳资关系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两个视角来阐释世界历史的形成与真正的世界历史何以可能这两个世界历史理论中的关键问题。

一、《手稿》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位于关键位置

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马克思相对于之前的学者的科学之处就在于,他没有把世界历史当作一个抽象观念的集合体,而是从现实历史出发,运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把世界历史当作一个现实历史过程的集合体来研究并深入阐释了世界历史的运行逻辑。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成熟与否势必会影响到其世界历史理论的发育程度。

事实上,早在1843年移居巴黎时期,马克思就已经开始展开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充分运用了1843年巴黎笔记时期经济学研究的多项理论创获,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两部著作从普遍的意义上阐释了世界历史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结构框架。但是,此时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成果尚不完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从马克思自身理论发展状况看,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才刚刚接触政治经济学不久,根据科学的认识规律,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形成政治经济学的完备体系;二是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发展状况看,欧洲大陆主要国家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发育不全的资本主义无法充分展现其运行轨迹;三是由于交通、技术和政治等原因,当时的史学界掌握的史学材料不足,特别是世界各地的古代社会历史,有限史料无法拼凑出资本的形成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是第一点马克思自身理论发展的局限性,还是第二点的社会现实原因和第三点的理论界现实原因,都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的理论探索,他根本无法形成对资本主义社会完整的科学认知。综上所述,马克思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都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不成熟之作。一直等到1857年之后的《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创作时期,这一情况才能发生巨大改变。

到1848年以后,在马克思自身理论发展状况、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理论界关于古代世界史研究三个方面都呈现出了完全不同于1843年的新气象。首先,1848年以后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状况。进入19世纪50年代以后,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开始在一些西方国家快速发展起来并在扬弃私人资本的局限、集中资本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而1857年爆发的波及当时主要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则并未像1847年危机那样引发新的革命[1]。此外,学界对世界史的研究也比巴黎时期更加充足,特别是古代东方社会的研究史料。在这样的背景下,1848年马克思移居伦敦后,撰写了《伦敦笔记》,而在1856年上半年,当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大不列颠帝国时,马克思决心投入全部精力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撰写了著作。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创立了科学完备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围绕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研究对象展开对资本形成史的研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理性把握以及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问题的解答达到了更加科学的层次。

二、《手稿》中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机制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资本的全面扩张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终极根源,因为“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2],资本出于无限增殖的贪婪本性,势必要把全世界都纳入资本的统治下,那些不符合资本要求的“人类史前时代”的国家、部落都必须按照资本的方式被改造,这就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本质。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作为世界历史得以形成的终极根源——资本是从生产、消费、流通三个环节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资本在其贪婪本性驱使下,无形之中使其作为主体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以往社会不曾有过的丰富产品。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冲破民族、国家间的地域壁垒,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外掠夺,导致殖民地国家被强制纳入整个世界历史的范围中,形成了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世界形势,世界历史由此形成[3]。其次,消费的全面性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核心内容。资本扩张的需要迫使资产阶级需要走向国外更广阔的世界消费市场,同时,资本在无限扩大生产力的同时要不断刺激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因为只有把这些产品售卖出去,资本才能无限制地攫取高额利润,世界历史由此形成。最后,流通的扩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要环节。为了追逐剩余价值,资本必然打破传统社会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自给自足的生产,不断去开拓新的更广阔的市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就必须摧毁地域的限制,缩短流通时间。

既然资本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终极根源,那么资本是如何产生的呢?马克思在《手稿》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一节中,从劳动与所有权的分离出发揭示了资本形成的历史根源。前资本主义社会解体的本质是劳动与所有权的分离,也就是劳动与劳动的客观条件——生产资料的历史性分离。劳动与所有权分离是雇佣劳动形成的历史前提,只有自由的一无所有的工人出现,资本才能利用货币并通过等价交换的骗局骗取工人的劳动力商品,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由此可见,雇佣劳动是资本形成的关键。而资本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终极根源,劳动与所有权作为资本形成的历史前提,自然也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历史前提。因此,劳动与所有权分离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关键条件。接下来的问题是劳动与所有权是如何发生历史性的分离?这种历史性的分离为什么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关键条件?劳动与所有权的分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过程,有着需要深入考察的复杂历史动因。马克思在《手稿》中以英国为研究对象,指出这种历史性的分离首先发生在农村。城市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建设工厂的土地,英国政府在农村开展了圈地运动,这造成了很多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进城务工,原本拥有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农民变成自由的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在打破以前的生活和生产基金的固定的身份结合状态的同时,另一方面必须把劳动大众转化为自由的雇佣工人,让生产诸条件从他们那里分离,并替换为用货币能购买的自有商品。”[4]劳动与所有权的分离是雇佣劳动的历史前提,而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及其资本建构的资本主义社会大厦的根基,因此,劳动与所有权的分离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前提。

总而言之,资本将一切纳入资本文明中来。资本将冲破“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推动人类历史的新进程,但资本贪婪的自我极限无法跳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而完成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任务只能是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5]。

三、《手稿》中历史成为真正的世界历史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在《手稿》中深刻指出,当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被世界化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来源于资本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即劳动与资本的矛盾,资本逻辑下的世界历史也必将会由于这种内在的根本性矛盾而走向毁灭,这就为实现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现实基础。也就是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频发导致劳资矛盾不断恶化,为实现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现实基础。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劳资关系进行了深度考察,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资本和劳动这两个社会的基因破译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深层本质的密码。”[6]

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批判以李嘉图、“货币魔术师”“流通魔术师”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错误归因,揭露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马克思批判李嘉图和他的门徒将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是平衡的和按比例的生产;马克思还批判了“货币魔术师们”将原因归结于货币的不足,因为商品销售困难和资金周转紧张时出现的社会“钱荒”,只是危机的表面现象;马克思也批判了“流通魔术师们”的幻想,指出他们将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于信用制度的滥用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7]。

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危机的荒谬认识展开深刻批判后,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生产过剩实质上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转化为资本。那么为什么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转化为资本?这根源于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劳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根本的矛盾,劳动与资本之间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基于资本妄图无限实现自我增殖的贪婪本性,一方面资本要无极限地扩大生产力,驱使生产超出任何界限,这就意味着资本要生产更多的商品,因为商品只有出售出去,商品中蕴含的剩余价值才能通过交换转化为交换价值,继而成为资本,最终完成自我实现;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不仅必须靠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才能获得剩余价值,而且需要劳动者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去购买资本家出售的商品,但劳动者毕竟是人类,他自身的精力、能力、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无论如何资本都必须为劳动力的再生产腾出各种必要的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的扩张。

上述这种无限与有限的互相对立是资本固有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造成了生产过剩,进而造成了经济危机的爆发。不过这种对立在大部分时候都能维持动态的平衡,否则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代社会将无法存续。然而劳动与资本的矛盾一直存在,根据量变与质变的矛盾规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资本不断压榨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迫使其生产大量的廉价产品,与此同时,不断利用各种手段缩紧劳动者的工资。结果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完全超过了劳动者自身的需求,更可怕的是,劳动者甚至连自己需求范围内的商品都没有足够的金钱购买。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必将会由于资本内在矛盾生发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走向终结。

四、《手稿》中世界历史思想的意义

在当今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性进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看到了资本巨大的文明作用,相对于过去的时代,资本的出现使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极大扩展了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改善了劳动条件,市场经济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场所,大力推进高精尖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而且劳动效率显著提升,社会财富急剧累积,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然而,资本在高速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其造成现代性问题频发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这是由于资本内在不可调和矛盾造成的。资本主义进入世界历史时代一系列由资本造成的严峻难题等待我们一一从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去解决,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资本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有力分析,为我们破解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根本问题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和理论工具,对当代中国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具有强大的指导力。

五、结束语

《手稿》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发展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之作。在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发展进程中,《手稿》作为继《共产党宣言》后和《资本论》前的重要著作,其拥有非常特殊和独特的地位。这是因为《手稿》有着不同于上述两部著作的独特方法论。在《手稿》中,马克思在充分掌握政治经济学材料的基础上,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批判和eh8flcytlFWsP0nK2tzCN1PZnG7nWp3fEQ/ylwK1344=继承,以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对象,对现实的历史进行全面综合考察,充分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将杂乱无章的概念重新在思维中排列组合,从而再现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完整的认知体系。由此可以看到,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把握不再像在以往的著作中只是局限在局部有限的历史考察,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手稿》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无法替代的学术价值和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会强.试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制高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新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8.

[3]段光鹏.《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世界历史理论的双重逻辑与构架[J].重庆社会科学,2018(12):96-104.

[4]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M].王青,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4.

[5]王莉.《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J].教学与研究,2017(10):27-33.

[6]赵士发.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7]刘伟兵.马克思现代社会思想的总纲:《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与启示[J].东南学术,2019(6):63-71.

作者简介:唐洪玉(1999—),女,汉族,山东威海人,单位为黑龙江大学哲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责任编辑: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