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系统的历史传承和强大的实践谱系,需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认知和把握其深刻内涵。在理论维度上,其以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为基石,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观为直接来源;在历史维度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在实践维度上,基于其基层从政的道德建设探索,以及破解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困境的迫切诉求与积极建构。三个维度互相联系,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形塑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向度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8-002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8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大国公民与价值观认同研究”(编号:BEA180114)、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党建研究专项)“新时代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路研究”(编号:2022JKDJ067)、202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新时代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维三阶’模式研究”(编号:2021GXSZ141)的研究成果
Three Dimensions of Form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Civic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Hu Jingjun
(School of Marxism,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Arts, Guangzhou 510610)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civic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systematic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strong practical pedigree, which entails our recognition and grasp of its profound connotation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ory, history and practice. In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 the thought on civic mor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Marxism moral theory and takes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ist ethics as its direct source. In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rich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principles and methods, provides rich nourishment for it. In the practical dimension, based on his exploration of moral construction in grassroots politics and the urgent demand for breaking the dilemma of civic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Xi promotes relevant construction positively.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are the key to the grasp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civic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 New Era; civic moral education; dimension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曾多次就公民道德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揭示公民道德建设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着力分析新时代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挑战和机遇,明确公民道德教育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路径,标志着习近平公民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对于我国新时代社会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维度:习近平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指导下开展自主探索,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揭示了人的发展、社会伦理关系的规律,为习近平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来源,也使习近平公民道德教育思想成为我国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新的理论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是主要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为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思想提供了根本立场和方法,习近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结合新时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实际,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
关于道德本质的理论坚守。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道德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和人的本质属性出发,道德的主体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习近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本质的理论,特别强调社会风尚的营造,如崇尚科学的风尚、弘扬扶残助残社会风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等。他强调必须从“社会风尚”这个大的社会现实入手,才能把公民道德教育还原到真实的环境中,才有了实施道德教育的合理场域和路径。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遵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道德观的终极目标,也为习近平公民道德教育思想指明了方向。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无论是在看望中小学生,还是跟大学生座谈,都突出强调以德为先的重要性。对于领导干部、教师、科技工作者等各领域人才的评价标准,习近平均强调以德为先的品质。突显道德素养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丰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关于实践的理论拓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重要观点,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的道德发展,都离不开道德实践活动。习近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实践理论,尤其是劳动实践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全面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关于劳动的论述金句频出。从2012年11月到2021年4月,习近平对于劳动的论述达20余次,尤其在每年劳动节会进行详细的论述。他还号召全社会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近年来还逐渐加大了对劳动教育的部署与落实,大力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充实了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拓展了道德教育的生活路径,赋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道德教育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观是直接理论来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道德建设,逐渐形成了一脉相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习近平充分汲取了几代领导人关于道德建设的理论元素,结合新时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教育实际,形成了新时代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
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道德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形成了一整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道德建设理论,明确提出既要抓物质文明建设,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设,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把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规划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蓝图。胡锦涛直面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道德困境,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为指导,充分总结了历代领导人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思想精华,对于新时代的公民道德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理论体系。2019年10月,国家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标志着我国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步入了提质增效的“快车道”。
二、历史维度:习近平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守正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文化底气所在,也是新时代道德教育的创新土壤,为习近平公民道德教育思想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滋养。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教化,积累了丰富的道德建设的智慧和思想。习近平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不但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历久弥新的道德教育内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非常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2]
明德修身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古代圣贤历来重视道德修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3]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道德规范,如仁、义、礼、智、信等仍然具有现代价值,因而应该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原则进行时代性的转化和发展,使其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规范体系。
和合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的最高追求。以和合价值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和谐共生,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提倡社会大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平等互助。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的三维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融会贯通,使其发挥出“1+1>2”的文化效果,让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牢牢地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真实客观的道德教育原则
“以人为本”自始至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在教育中强调因材施教,要尊重人的差异性,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延伸到政治上,同样强调民贵君轻,尊重人民的价值和实际需求,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价值。习近平针对少年、青年、教师、党员、领导干部等不同的教育对象分别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知行合一”贯穿其中。中华文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无论是修身还是致知都要求在学中做、做中学,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真知,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考察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修炼道德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最佳途径就是加强学习,不断读书修德,并坚持知行合一,付诸实践”[4],生动阐释了实践出真知的文化要求。
“交融渗透”润物无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传统美德规范、礼仪礼乐文化、孝悌伦理文化等元素交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使得华夏子孙都受到交融浸润,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秉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5]165,从而指导公民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反求诸己”时刻自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上强调自省自律,经常对照道德标准来进行自我反省,在内心建立起道德良知的屏障。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敢照镜子、勤照镜子,才能找出差距,修身正己。
“榜样示范”道德鼓励。我国道德教育特别重视家长、教师和官员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使得子女和百姓有鲜活的榜样可以去模仿,形成道德鼓励,从而造就良好的社会风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风的价值,对教师也提出了言传与身教相统一的要求,还多次强调道德模范的社会影响和作用,号召全社会关爱模范、学习模范。
“身体力行”实践为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价值,道德意识和道德认知的最终目的是要按照道德规范来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道德实践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他说,少年儿童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坚持学到一点、实践一点,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5]182,青年要“始终将其作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6],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将其运用到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实践之中,为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指明了建设方向。
三、实践维度:习近平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回应与擘画
实践出真知。习近平的工作经历非常丰富,在其上山下乡、基层任职到中央工作的全部从政经历中,都一如既往地重视道德建设工作,突出问题导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他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治理,为其公民道德教育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来源。
(一)基层及地方从政的持续道德建设探索
初任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时,习近平主管的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他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从群众的卫生习惯教育做起,开展“文明礼貌月”教育活动,开展“五好家庭”“模范党员”“红花少年”评选,制定了乡规民约,注意保护历史文物和古迹,建设好革命遗址,弘扬革命精神。县城的精神面貌气象一新,多次受到上级文明办的肯定。
在履职福建期间,习近平一如既往地投入公民道德教育实践。他推陈出新,以爱国主义为教育主线,以精神培育为实践切入点,以道德文化建设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道德教育活动。先后提出陈嘉庚精神、英雄三岛精神、“滴水石穿”精神、“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等。强调领导干部首先要德才兼备,注重公德和私德,以此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为建设风清气正、和谐上进的社会文化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树立道德榜样。
在浙江、上海任职期间,习近平更是撰写了232篇报纸短文,其中与公民道德相关的就有30余篇,如《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敬业乐业为美德》等。他非常重视党史在公民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多次强调要利用好红色基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让红色融入城市血脉、根植于市民心中。他提出城市精神是城市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指出重大活动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可以通过举办重大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习近平在多年的基层从政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经验,为其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支撑。
(二)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理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公民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实践发展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困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篇章。
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是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民道德水平有了极大提升,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我国步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对公民道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频繁交流、意识形态的无形斗争、互联网的虚拟性、实时性、共享性、开放性都给现实的道德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各类道德失范现象,如贪腐问题、师德师风问题、造假欺诈问题等屡有发生,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整体社会道德观感的评价和判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了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多样化复杂化的新环境,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新要求。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7]。围绕这个新目标,明确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公民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多元阵地建设是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实践的新合力。在公民道德教育的阵地建设中,家庭、学校、社会应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的实践合力,为公民营造一个立体、全方位的道德养成环境,让公民在环境的浸润中自觉提升道德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了家庭家风的重要性,认为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目标,要把德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新闻媒体、文艺界也要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各类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都要实际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通过各方的主动参与发挥各自的道德教育功能,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格局,为公民道德教育创设良好的场域。
四、结束语
习近平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国情和实际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路径,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指南。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人民网.(2018-09-11)[2023-11-18].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11/c1024-30284697.html.
[2]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3]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6.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75.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彭援援,蒲清平,孟小军.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论述及时代价值[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8-179.
[7]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0-09-22)[2023-11-18].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49876.htm.
作者简介:胡晶君(1979—),女,汉族,湖北宜昌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