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用型高校具有与区域社会和产业系统密切相关的显著识别特征,加强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推进“三位一体”布局的关键举措,也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职责和使命,更是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必然选择。然而,应用型高校也面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协调效应不明显、选拔评价效率不高、课程体系交叉融合不够、多方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等发展困境。为此,应用型高校要从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机制、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促进多主体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持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课程体系;选拔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章编号】1003-8418(2024)09-0080-06
【文献标识码】A【DOI】10.13236/j.cnki.jshe.2024.09.011
【作者简介】林于良(1989—),男,江苏张家港人,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梅平平(1983—),男,江苏东台人,苏州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通讯作者)。
一、应用型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价值意蕴
(一)推进“三位一体”布局的关键举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这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考量。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中具有先导性作用,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统筹推进“三位一体”重要布局的关键举措。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历史和实践表明,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而科技创新能力竞争的实质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1]。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拥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势,才会拥有综合竞争实力上的优势。拔尖创新人才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知识素养、深邃的批判思维、超凡的科学精神、强大的创新能力等,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性群体。我国在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上,既需要培养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而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才发展格局。新时代新征程,要积极创设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及团队,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职责和使命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标志国家和民族发展潜力的晴雨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重视高等教育,尤其是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拔尖创新人才教育体系。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认真吸收国际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形成中国特色。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各级各类高校协同发力。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区域社会和产业系统密切相关的显著识别特征,能敏锐而深刻地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围绕某些具体行业发展需求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显著优势。实践表明,应用型高校由于同行业部门、行业企业等的天然联系,在特色学科发展、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具备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条件。“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迫切要求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用型高校要促进人才培养方向同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相一致,聚力打造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高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三)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必然选择
培育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拔尖创新人才,对国家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原始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由此可见,教育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厚植家国情怀,是推动他们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之中、将个体的本领转化为社会责任担当能力的内生力量。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要对标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要关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需要,致力于实现学生个体成长需求与国家社会发展要求的统一。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日益多元化,高等教育应该充分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为他们创造多元成长路径。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高校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差异,并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状态等,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特点开展自主学习探索。同时,要坚持将厚植家国情怀贯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引领,促使学生自觉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协调效应不明显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资源流动、转化、分配等总是需要在一定的政策框架下进行,尽管政策环境对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是外在的,但又是不可避免和难以抗拒的。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协同效应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不足。现阶段,我国有关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不足,现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尚未形成系统的、长期的经验梳理和理论总结,对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制定和实践的推动作用不够明显。二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之间的均衡和协调问题。作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重要突破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涉及高校内外部政策的统筹协调,但是现实中由于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职权交叉、权责边界模糊等,致使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在不同学科专业的执行尺度存在失衡、失调等问题,弱化了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政策的协同力和聚合力。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选拔评价效率不高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是人才选拔,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应用型高校实施的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对学生个体成长成才需要和发展特点的考虑还不够充分[2],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优势和特色还没有充分彰显。一是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招录的社会认同问题。应用型高校普遍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其优势特色学科也集中在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其他学科发展则相对滞后,而这些优势学科有时又因为就业不明朗或培养周期较长等因素,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不够,因而在高考招录中的竞争优势不明显,招录拔尖创新学生的难度较大。此外,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高校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重点学科建设、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等方面的优势不强,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通常应由顶尖高校来承担。二是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标准较为单一。从现实情况看,部分应用型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时,过分偏重学生的学业测试或学科竞赛成绩,对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学科专业志趣等关注不够,而这种以“成绩”“分数”等一元化标准来衡量学生发展潜力的做法,难以精准识别拔尖创新人才。三是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分层分类培养重视不够。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体主要集中于少数“双一流”高校,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多元性和分层分类培养的重视不够,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高水平学术科研人才,也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交叉融合不够
课程内容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素,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开设国际化、高难度的课程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的选择。然而,部分应用型高校主要是依据既定的统一目标设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在教育实践中使用统一的课程和统一的教学资料、规定统一的教学进度、采用统一的评价方式等,为了让拔尖创新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部分应用型高校还加大了课程学习的强度和难度,这在培养学生宽口径基础知识、高难度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但是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没有深度关注拔尖创新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和个体心理特征,而且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课程内容对交叉学科最前沿的反应也不够迅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结合优势特色学科进一步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志趣选择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程,为他们的专业课程选择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自由探索空间,更好满足其充分挖掘研究志趣、激活创造性思维等成长成才需求。
(四)多主体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等教育机构,调动不同教育阶段、多元主体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不足,不同学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衔接性不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亟待探索构建多方主体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机制。一是统筹协调多方主体共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努力不够。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闭门造车”,应该是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联合演奏的“交响乐”,是一个涉及校内外各种资源统筹协调的复杂过程。当前,部分应用型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引入政府、科研院所、行业部门、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的力量,为拔尖创新学生培养提供更多资源和渠道的能力有限,仍需要在加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上下功夫,汇聚多元力量协同推进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是不同学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衔接性不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只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任务,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也至关重要。然而,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往往更重视学生课程考试的分数,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重视不够,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定程度导致了高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链出现断裂。在高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则主要集中于本科教育阶段,而研究生阶段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专门教育阶段,又缺少成熟且连贯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划。三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配置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是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应用型高校普遍缺少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重量级高层次人才,因而更要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通过引育结合等方式加快形成一批高素质教师团队,充分发挥他们在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三、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党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3],党的领导事关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等根本问题。因此,应用型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贯通融合[4],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主要是扎根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应用型发展特色,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聚焦应用型办学定位,锚定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统筹规划党建和业务工作。应用型高校要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立足学科专业实用性强的特点,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对接地方发展需要,创新性地开展“党建+专业”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高质量党建统筹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
二是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寄予厚望,希望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5],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目前,我国有关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尚且不足,需要结合顶层设计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应用型高校要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吸收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解读、识别评价、成长规律等相关研究,结合拔尖创新学生的学情信息建立跟踪评价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不断改进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形成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理论转化和提升,为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三是加强政策统筹布局,为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协同培养提供政策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涉及诸多学段、培养主体和学科领域,如果不加强统筹协调,就容易形成“各自为政、各搭戏台”的局面,因而需要结合顶层设计加强政策统筹,形成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有序实施的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格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应用型高校的重要使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应用型高校要聚焦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演进趋势、充分考虑不同学段教育体系的政策衔接,全面科学地谋划学科专业布局,并结合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出现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促进涉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政策的统筹布局,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与贡献度。
(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机制
一是探索多样化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标准。应用型高校在制订拔尖创新人才选用标准时要避免使用“成绩”“分数”等一元化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潜力,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学科专业志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例如,苏州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招录既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又契合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学校还积极在高中建立优质生源基地,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返回生源中学开展招生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校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学科专业优势和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鼓励有志趣的学生积极报考。在教育实践中,应用型高校还可以借助基于脑科学和心理学最新成果的数字技术,对学生内隐的心理品质和外显的学习行为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获得可靠的测评结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提供数据参考。
二是实施多元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坚持多元分类原则,依据科技发展新趋势,结合自身办学定位进一步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要致力于培养契合国家战略导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近年来,苏州科技大学聚焦城乡建设领域、深耕生态环保行业,形成了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优势学科,积极服务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此外,学校还通过“敬文书院”建设,进一步拓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通过学生个人申请、专家考核组综合面试等方式,从专业学院招录的新生中遴选拔尖学生进入敬文书院,打破了以学科逻辑组织的专业学院之间的壁垒,便于协调全校优质资源,根据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培养计划,并建立了弹性进出机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各尽其能、各展其长的发展平台,促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评价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三)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是瞄准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高质量基础课程。基础学科领域原始创新和应用研究的关键性突破,对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6]。应用型高校要基于区域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加快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强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例如,应用型高校可以结合当前“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机遇,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拔尖创新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孵化和成长;外语类基础课程改革,应进一步凸显拔尖创新学生学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体育类基础课程的改革,应注重文明精神和野蛮体魄的辩证统一。
二是依托优势特色学科,打造特色专业课程群。优势特色学科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用型高校要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着力打造“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学科拓展模块”为一体[7]的特色专业课程群,推进跨学科团队共同参与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确保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和针对性,对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培养力。
三是聚焦科技发展前沿,拓展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当前,知识创新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拔尖创新学生在解决日益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成为他们打破惯性思维、取得原创性成果的重要源泉。应用型高校要聚焦科技发展前沿,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优势特色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组织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学者编写教学资料,真正实现多专业学习和跨学科培养,更好地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成才。
四是着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实践是一项“高失败率的高风险活动”[8],因此,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更加注重“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9],改变以往“重绩点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标准,充分尊重拔尖创新学生成长规律和科研创新规律,尝试开展探究式、项目式、研讨式专业课程教学,强化拔尖创新学生对课程学习和科研参与的过程性评价,引导他们勇于攀登科研高峰、善于在失败中反思,不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
(四)促进多主体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犹如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需要各培养系统充分发挥教育合力。因此,应用型高校要积极探索构建多方主体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机制。
一是构建多方主体协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用型高校历来同政府、行业部门、行业企业等保持密切联系,注重联合行业企业共同从事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难题攻关。新征程上,应用型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同科研院所等的合作共建,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等共建力度,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享师资力量和科研条件,联合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政产学研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科研和实习实践机会,不断充实拓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和渠道,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二是加强不同教育学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万丈高楼平地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教育实践过程,需要不同教育学段的相互衔接、密切配合。基础教育阶段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起步阶段,对拔尖创新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开发至关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高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高校应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角度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资源融入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动态分析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维方式、个性心理特征、科技特长等,打通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培养路径,形成大中小学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链,增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拥有并依靠一流师资培育一流人才,这是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礼记·学记》中也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说法。可见,教师的学术和人格示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应用型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高校可以充分调动科研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等参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借助导师制建设给拔尖创新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等,通过高素质教师团队的循循善诱,引导广大拔尖创新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奋斗精神、潜心科学研究,在导师的带领下尽早进入实验室接触前沿科技,切实将高水平科研实践平台转化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将科研实践活动有效转化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充分发挥高水平师资队伍在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74.
[2]史秋衡,李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逻辑、关键要素与路径选择[J].中国远程教育,2024(01):15-24.
[3]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求是,2020(14):4-17.
[4]侍旭.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使命担当[J].中国高等教育,2023(11):24-27.
[5]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24):4-15.
[6]方芳.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价值遵循和实践进路[J].中国高等教育,2023(10):25-29.
[7]李北群.行业特色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22(04):52-56.
[8]钟秉林,李传宗.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政策变迁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24(01):33-40.
[9]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01).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课题“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自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23JSJG001);2023年苏州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工程”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工程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2023JG-16)。
Value Connotations, Realistic Dilemma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in Cultivating Top Innovative Talent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 Yuliang,Mei Pingping
Abstract: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significant identifying characteristics closely related to regional society and industrial systems.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a key measure to promote the "three in one" layout, but also a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to serve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and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meet the growth needs of students. However,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lso facing development dilemmas such as the lack of obvious policy coordination effec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inefficient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insufficient cross-integration of the curricular systems and inadequate motivation for multiple part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o this end,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from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cultivation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of selecting and cultivating top innovative talent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ar system of the cultivation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part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independent cultivation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rovide a solid talent support for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p innovative talents;applied curricular system; selection and training mechanism
(责任编辑杨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