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4年5月1-8日,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穿越河西”——中国油画名家甘肃写生行系列活动,邀请全国15位油画家赴河西走廊开展写生。5月9日,“穿越河西”——中国油画名家甘肃写生行联席讲座暨作品展览在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举办。联席讲座中,各位艺术家围绕写生与创作、中国写意油画的艺术特征、艺术的守正创新、信息时代的艺术创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
[关键词] 河西; 丝绸之路; 中国写意油画; 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 G1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5(2024)03-0187-06
[作者简介] 王玉芳(1972-),女,汉族,甘肃静宁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外美术交流。
[基金项目] 甘肃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项课题(公园建设项目4073);西北师范大学校史研究课题(XSYJ-2020-01);甘肃省高校产业支撑计划项目(2023CYZC-79)。
自上世纪40年代,张大千、常书鸿、王子云、傅抱石、叶浅予、吴作人、吕斯百、黄胄等艺术家纷纷来到西北,厚重的西北文化成为艺术家们构建中国现代艺术格局的重要文化根系和脉络,从而形成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本土西行”重要的文化思潮,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实践者的文化自省之路。此后,西北地区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厚重的人文传统始终是我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范迪安主席担任学术顾问,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西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穿越河西”——中国油画名家甘肃写生行活动,邀请全国15位油画家赴河西开展写生。5月1-8日,创作团队一路西行,穿越河西走廊,先后在武威、张掖、嘉峪关开展艺术写生活动,创作了132 幅油画精品。5月9日上午,“穿越河西”——中国油画名家甘肃写生行联席讲座暨作品展在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辉,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王胜利,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原院长、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杨参军,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张路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孙洪利,黑龙江省油画学会主席田卫平,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油画艺委会主任刘明,广东珠海古元美术馆原馆长、中国南方山水油画研究院研究员包泽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宁波画院执行院长李学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王骁勇,甘肃省广告协会秘书长刘峰,以及省内高校美术学科师生参加了联席讲座,各位艺术家围绕写生与创作、中国写意油画的艺术特征、艺术的守正创新、信息时代的艺术创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就讲座主要内容予以综述。
一、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杨参军教授围绕艺术写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是观看。杨参军认为一个画家没有感受美的热情,就不可能画好一幅作品,必须培养观看世界的热情,把自己全身心的激情调动起来。画家去表现世界时,世界就是审美的世界。要提高画家的审养,就要用美育去培育人的精神,它是启发我们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根本基础。画家经常写生,就是为了在自然中感受生机勃勃。其次,是寻找真实。真实不是像,而是感受的真实,是主观意识和现实世界交融后自然发生的感觉,接受自然信息,通过手眼眼表达出来,这就形成了绘画语言。为风格而画是不行的,那是过去式。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从自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再次,是技艺。任何伟大的画家都有技巧,这些技巧都可以学,可以学西方的,但这些技巧都不是我们的,而是要将技巧与前两个目标结合在一起,这三个目标是一致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最后,杨参军教授希望青年学生一定要多画,要有信心和自信,树立起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有更高的追求。
王辉研究员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活动,提出在新时代要关注河西,关注大西北的社会环境、人文,关注西北的发展建设。不论是人物还是静物写生,写生就是创作。他谈到,2013年“在写生中写意——中国油画家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次展览说明了艺术完全是心性,是个人艺术修养的呈现,艺术生产力的解放就是个性的解放,要在绘画中追求中国文化精神。2013年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成立时,他曾向范迪安主席请教,范主席说:“这个团队就是追求写意。”中国写意油画有两个文脉:第一个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第二个是以徐悲鸿等第一代油画家留学回来之后,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民族精神。2016年中国写意油画院重新组建,八年来,在全国各地政府、油画家的配合下,取得很大的学术成果。由此可见,写意油画符合中国传统,符合中国21世纪创新性、创造性发展大势。
王辉研究员对于中国写意油画的特点进行了具体阐述:第一,中国写意油画有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基因是东方的,是中国自信的根本,深受母体文化的滋养。第二,中国油画波折的历史进程。他在河西看长城的时候,感受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爱好和平的象征。20世纪,中国接受了西方的油画,这是一种历史现象,但是历史不断发展,中国日益强大,中国文化话语权不断增强,中国油画也是这样。现在西方油画只是工具材料,中国写意油画不是流派,是文化理念,是一个百年不断的学术追求。第三,中国写意油画是一个世纪造求。刘海粟、徐悲鸿等画家作品中都有中国文化传统。艺术追求离不开中国优秀文化这个根本,中国文化体系是一棵巨树,它的文化理念和传统决定了中国画家的发展,艺术家就是巨树的神经末梢,体现了巨树的根脉,也体现了巨树在原野中风吹日晒的坚定。
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王胜利认为,写意油画的提出,在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国际大视野上,在中国美术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美学精神的发展有两个重要节点。第一个是在六朝,谢赫提出“六法”,以“气韵生动”为主体的观点,奠定了中国绘画两千年来的一个标准问题,即中国精神的标准。第二个高峰时代是在宋代,宋代写意论提出以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和“质”上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文”指的是文化内涵。中国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不同,中国的艺术家都是大画家、大理论家,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中国最早绘画的标准和典范。西方的绘画理论依据西方哲学,在西方哲学范畴内去思考问题。宋代写意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绘画美学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就是诗性的表达,从“师造化”到“中得心源”,把真实的自然变成艺术的自然,这个理论影响到宋元以后的艺术发展。实际上西方也是这样,西方从塞尚开始,从写实表现到主观表情志的表达,之后产生了当代艺术思潮。北宋时代产生的写意论,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文脉,现在范院长提出来的写意油画,它是一种文化自信,它是一种国际视野的发展。
针对写生问题,王胜利院长指出,现在对于写生有很多概念上的错误,认为写生就是收集素材,创作才是完成一件作品。关于写生的问题在西方是不争论的,也没有写生这个概念。只有中国人才有这个概念,并认为写生就是一个收集素材的手段,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写意油画院的创作实践证明了写生就是创作,写生是创作的一个手段。在西方照相技术出现之前的一些经典作品,都是用写生这种手段完成的,包括宗教题材和一些史诗性的重大历史题材绘画。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拍照很方便,但拍照也使得我们误入歧途。现在创造大量的像照片的图像,它不是艺术,它跟西方的经典作品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写生就是创造,每一张作品都是经过从构图、色彩、布局,包括整个创作的完整性构思出发的,包括模特怎么去摆,怎么样才能够体现他的精神内涵和生活气息,这都是以创作的思维来进行写生的,所以每张作品画完以后,它就是一张作品,都是通过加工剪裁取舍,通过“中得心源”而完成的。
二、西北写生经历
辽宁省油画艺委会主任刘明回忆了40年前大学时代到西北写生的经历,从西安到敦煌,再从敦煌到新疆,后经过天水返回北京。此次来甘肃写生,第一个感受就是这40年西北发展得太快了,不论是民生,还是自然环境;第二个感受是西北可画的东西很多,在西北写生,最小的是120×80厘米的画框,太小画不下西北的风景;第三个感受是通过写生活动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样面对面一起写生还是第一次。
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孙洪利谈到,大三期间从东北到中原,再到四川,最终到达新疆写生,他认为西北这块博大精深的土地非常适合油画写生创作,一直以来,从文学到诗歌再到电影,都产生出了一批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因此,一开始大家就抱着画大幅作品的想法,来之后,他选择用土黄、赭石去表现大西北,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追求得太多,没有适合自己的绘画方法,面对眼前的风景,要思考该如何去选择颜色,如何去表现它。
古元美术馆首任馆长包泽伟回忆自己在师范学院求学的经历,认为学习艺术不光是课堂学习,社会学习也非常重要,要善于向不同的老师学习。他提出写生创作要讲究方法,作品要有精气神,天地纵横讲究一个契机,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材料、技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绘画虽有固定的模式,但仍需要不断优化、不断改进。
宁波画院执行院长李学峰1992年从内蒙来到敦煌,在敦煌停留了半个月,之后又陆续来过多次。他认为绘画是一种情感表现,这次河西之行,同样传达出的是对西北地区的一份感情,对艺术的态度决定一切,有好的品质,不愁画不好。
黑龙江省油画学会主席田卫平回忆了12年前,由范迪安主席、王辉院长带队在宁夏的写生创作活动。经过那次的写生,他总结出风格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而不是追求出来的,它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审美是时代性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观,要尽最大的能力将这个时代的审美观用自己作品表现出来。要表现出西北历史的厚重感,就需要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在画面上,虽然看到的场景终究是比较客观的,但画面是主观的。画家要有自己的主权,不能被那种客观场景所左右。
三、守正创新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路江谈到,河西作为中西方文化的大动脉,历史积淀非常深厚,历史有的时候就需要去一层一层地揭开它的文化面目。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的当下,河西走廊依旧具备历史的视野、胸怀以及格局,面对如此雄伟的历史,让时间沉淀下来,各位油画家通过写生活动穿越河西,是以自己的艺术语言传达对西部历史文化的礼赞与内心独白。在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央美术学院以重走当年创作《红军食谱》之路为线索,以中国全面进入新时代建设为基点,于2021年7月29日,由油画系主任张路江教授,造型学科基础部主任白晓刚教授,基础部张瀚老师、张迪老师带队,带领造型学科学生15人奔赴四川省若尔盖县求吉乡、巴西乡、阿坝州茂县,与中央电视台共同完成五集纪录片——“新时代主题创作《红军食谱,一脉香传》”百幅油画的创作和拍摄任务,在全国高校产生了重大影响。会议现场,张路江教授结合教学视频画面,讲述了自己“写生路上的思政课”,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以美育人”“以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和以学术研究、学科发展深化“大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美育格局,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在作品创作和外出实践中挖掘素材,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艺术人文素养。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结合组织河西之行的感受,认为西北师范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所需、社会所需的人才,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立足于甘肃,积累了非常优秀的校风学风,最为突出的就是综合性多学科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形成人才培养的优良学术氛围和传统,这种学术的底气,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范主席认为,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特别是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从新时代以来提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到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各级党委政府到教育文化领域都做出了具有规划性、前瞻性、战略性的设计,高校对建设教育强国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二十大提出了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整体发展战略,这就决定了在人才培养、学术创造中要形成新的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强大力量。从宏观角度说,每一位老师不仅仅承担教学任务,每个同学也不仅仅是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学习知识,而是要找到特别是找准自己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的一种内在关系,我们在这样一个高度的认识上,从事的教学工作,进行艺术学习。我们从事的虽然只是美术学习、美术创作研究这样的一个工作,但是从文化发展、文明传承的进程来看,每次积累的优秀成果,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强,随着不断通过考古发现许多新的成果,极大地增加了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认识。通过一次次的研究,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曙光在遥远的星空中闪烁,哺育和支持了我们民族的发展,在世界文明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们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学习好本专业的同时,要更多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要使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视野宽阔起来,特别能够深层次地激励自我,鼓励自我。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能搞好作为大学要承担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文化交流。
范主席谈到,本次写生活动是在中国北京写意油画院的精心组织下,王辉院长、杨参军院长以及许多油画家汇集在甘肃开展写生创作,对甘肃的历史文化做了一个新的学术探索。毫无疑问,河西这个地方凝聚了甘肃大半的历史文化,文化底蕴异常丰富。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许多艺术家走向西部,从黄河流域到西北,再到新疆,解决中国美术面临的重大问题。20世纪,中国美术特别是在油画方面,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教学经验和技巧经验。如何解决好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问题,许多的先贤尤其是在油画上走在前面的名家,像常书鸿、董希文、吴作人等一大批曾留学海外的艺术家,还有中国画领域的赵望云、关山月,他们的艺术探索都比较早,像董希文将民族追求落实到《开国大典》上,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美术史上很多,我们应向更多的艺术家学习,寻源问根。因此,穿越河西也是一种文化寻根之旅,通过感受西北地区的民生、生活、自然面貌,包括山形地貌上都有大的优势,在绘画主题内容、表达上都出现了新的内容。西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在学科建设上,也要有自己的思路,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更好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文化自觉转化为文化自信。特别是在写意油画方面,尽力地去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自己的印象写进去,将时代主题写进去。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不断丰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文化教育成为我们新时代对外交流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绘画同西方文化融合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魅力,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个展望,我们需要努力,守正创新,不断改革,守正创新讲的是传统,今天的创新就是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是更大范围的创新。河西地区这么多的文化遗产,需要去不断地挖掘。我们既看到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也看到了“客舍青青柳色新”。要立足西部,立足当下,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写意油画,从基本功做起,从文化高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四、信息时代的美术创作
针对当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范迪安主席提出必须重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信息时代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知识的接受方式。今天的知识传授既要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但是更要靠所有的同学们,也包括老师们在自己的学术积累上不断地开拓眼界,善于运用今天知识爆炸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也就是说要在知识的学习中超越可能,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跨越力。所以,今天办教育,特别是办美术教育,要充分认同信息时代带来的这种综合性的知识吸收,在广泛的吸收中形成自己的知识。坦率地说,在这么一个知识信息海洋之外,如何能够有新的思考、新的想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视觉艺术,要用视觉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所处的这个时代的话。因此,要融汇贯通,追求新知识,努力形成新的思考。说到底,绘画或者说美术实践的前提,是思考。
第二, 21世纪以来面对图像时代,人们每天都在用手机、照相机来生成各种图像。在图像大传播的过程中,要努力在视觉图像上有新的创造。作为绘画这样的一种方式,在一个图像时代,就要更有自己的能动性,其中重要的就是要面向自然,深入自然,在大时代的生活气象面前有自己新的发现,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独特的生动体会,形成语言的转化。在风格方面,艺术史前辈、名家大师的诸多经典画作提供给我们很多启示,那些都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参照,但是要有自己的建树。一定要反反复复地走进历史,又走出历史,就像一个人心中,对于传统要打进去,也要打出来。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毛泽东号召从鲁迅艺术文学院这个“小鲁艺”走到工农兵大众的“大鲁艺”中去,要求文艺工作者到“大鲁艺”去学习,改造自己的思想。这也是西北教育最重要的题目,作为主题去研究,不管是什么专业,不论是油画、版画,还是国画、雕塑、设计,都要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个语境,符合鲜活的时代气象。
第三, 人工智能时代,现在的AI技术对动态图像、静态图像、平面图像的生成都有重大意义。这就不得不让美术界去思考高等教育的方式,人工智能对图像的生成只是表面的,它不像艺术家可以凝聚自己的思想,作品创作最重要的价值是发自内心。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理念里就有提到,这是智能市场不可取代的。至少在可见的这个时间段里,人工智能形成不了一种新的形式美感,它只是在不同领域加了一个新的储备。作为一个艺术家,更要尊重自己的发现和表现。所以,一定要处理好这一点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信息时代、智能时代都与我们的美术学科有关,这一系列课题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五、结语
本次以“穿越河西”为主题的写生创作活动及联席讲座,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及其文艺创作的相关要求,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宏远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歌颂丝路古郡的丰厚文化底蕴、多彩的自然风貌,以及陇原儿女奋发拼搏的当代风貌。“穿越河西”写生创作活动不仅穿越了地理空间的河西走廊,更是一次穿越古与今、融汇传统与当代的心灵对话,展现了当代中国油画家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是艺术家自觉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以艺术赋能甘肃文化强省建设的美育实践,必将对提升甘肃省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