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39年10月至1941年5月,以彭介人为队长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第三队,来甘、青两省从事抗战宣传活动。该队先后在青海和甘肃的数十县市及一些村镇,开展电影放映、抗敌画展、标语壁报简报张贴、抗战讲座、歌咏教导等工作。其活动量大面广,成绩突出,不仅使包括少数民族同胞在内的150余万基层普通民众、学校师生和驻军官兵首次接触到电影这一现代文化产品,享受到战时难得的快乐;同时,也使两省基层民众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我国的抗战形势,掌握了一定的抗战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帮助普通民众形成初步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故第三队对两省当时的抗战宣传与社会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 电影放映; 第三队; 抗战宣传; 甘青
[中图分类号] J943.2;K2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3115(2024)03-0089-13
[作者简介] 杨思信(1966-),男,汉族,甘肃靖远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思想文化史。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战时期西北国际通道资料整理与研究”(19ZDA2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内迁学人群体对抗战时期甘肃教育的影响研究(1938—1946)”(22YJA880072);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3XMZ029)。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扩大宣传、教育军民,由郭沫若担任厅长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先后成立了4个抗敌宣传队、10个抗敌演剧队、1个抗敌漫画宣传队、2个剧团(即孩子剧团和教导剧团),分赴各地开展各种宣传工作。同时,该厅还在此前举办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的基础上,于1938年12月1日正式组建了3个电影放映队(至1942年扩大为11个队,至抗战末期扩大至40个),开赴相关地区进行电影宣传与教育活动。长期以来,关于军委会政治部电影放映队的活动,除几篇文史回忆外,目前仅见3篇研究成果①。至该部电影放映第三队(该队以陕甘宁青四省及绥远为工作区域)的具体活动,则除《民国甘肃影坛实录》一文有少量涉及外②,迄今无人关注。有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军委会政治部电影放映队部分文献为基础,并结合当时报刊报道及《郑君里日记》等资料,拟对该队1939-1941年在甘青两省的电影放映及其他宣传活动作一概述,希冀对抗战电影史及相关地方抗战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电影放映第三队的缘起、人员构成与经费
(一)缘起
电影是基于近代工业发展而诞生的新型产品,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与艺术欣赏价值,而在娱乐性上又可替代传统戏剧,故其诞生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自1903年传入我国以后[1]6,电影在国内东南沿海大城市和商埠中得到了较快传播,上海的电影业在20世纪30年代曾一度繁荣。但是,在交通困难、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广大内地与边疆,电影的传播则一直比较缓慢。全面抗战发生以前,内地省份除省会偶尔会有少量的电影放映以外,一般县城居民及农村民众,则几乎不知电影为何物。
抗战军兴,民族生存危在旦夕,如何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动员全国广大军民,尽可能汇聚抗敌力量,成为当时政府机关及民间团体所共同努力的方向。除传统的图书报刊等文字宣传方式以外,如街头演讲、广播、歌咏、话剧、壁报简报、漫画、电影等,均被迅速利用起来,成为战时新兴的宣传利器。1938年1月29日,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该协会在成立宣言中发出号召:“要使每一张影片成为抗战到底的武器,使它深入军队、工厂和农村中去,建立一个新的电影战场,集中我们底人才,一方面以学习的精神来提高自身教育,一方面以集体行动来服务抗战宣传。”[2]17时任中国电影制片厂厂长郑用之也强调:“在抗战期中,我们的摄影机等于机关枪,我们的水银灯等于探照灯,我们要把握住更要好好的使用我们的武器……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清楚的知道,单单靠了武装同志浴血抗战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动员广大的民众,唤起他们,组织他们。”他认为,与演剧、歌咏、漫画、文字印刷品等其他宣传工具相比,对于“广大不识字的民众”来说,电影则是“更动人的一种”,它“可以把具体的事实一件一件映入一般观众眼里”,从而激发起观众的同情、悲愤、奋起等感情与抗敌意识[3]6。电影放映第三队队长彭介人,在1940年11月12日出版的《甘肃民国日报》上曾发表《谈谈电影》一文,亦论及抗战中电95yN3SdR2JpiWU16gcKw3A==影宣传的重要。他引用了发明家爱迪生、军事家拿破仑的名言来说明电影的重要性。爱迪生说过:“谁能够把握电影,谁就将影响群众的最大权力握在手里。”拿破仑也说:“每一新闻社的力量,足与一师之兵力相匹敌。”彭介人认为,电影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真实,它的最大作用在于教育民众。一般知识不够的后方民众,由于“没有亲尝到那种流离失所的痛苦,更没有亲见到敌寇残暴的兽行”,故“对抗战演成漠不相关的态度”。如能对民众进行电影放映,“把沦陷区里和战场上的真相搬到他的面前,没有疑义的,除了极少数存心当汉奸者外,没有不激起他敌忾同仇的心理的”。通过这样的电影宣传,“极易达到这战时动员民众最大的两个目标‘有钱出钱’‘有力出力’”[4]。
限于彼时我国电影教育尚比较落后的条件,在全面抗战发生后的两三年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和国民政府教育部,成为仅有的从事电影宣传与教育的两个政府机构。关于战时教育部的电影宣传与教育当另文讨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简称“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于1938年4月正式成立后,即积极筹办电影宣传。该厅在厅长郭沫若领导下,于1938年7月在汉口举办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简称“放训班”),“招致战地流亡的高中程度学生为学员,予以政治的、军事的、技术的训练”。该班初期学员有50多名,后来又在长沙招收了13名女青年。受战事影响,该班先后迁至长沙、衡阳三塘办理。至本年底,该班办理结束,第三厅即以该班学员为基础,于12月1日正式组建了军委会政治部电影放映队。由于放映机等设备不足,当时只成立了第一、二、三队,队长分别为林斐、欧阳齐修和彭介人,三支放映队分别在湖南、广西、西北工作。1939年7月,第三厅成立了电影放映总队,郭沫若亲任总队长,郑用之任副总队长。此时,总队下辖的放映队已扩编至10个队,“分派在前方后方巡回工作,计达湘、鄂、赣、浙、皖、粤、桂、黔、川、豫、晋、陕、甘肃、青海、绥远、西康等省的都市、小镇、农村、战场,以及边区山野、塞北沙漠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5]148。
由上所述,以彭介人为队长的军委会政治部电影放映第三队,是1938年12月1日该部第三厅最早成立的三个放映队之一,其成立目的是向军民推行战时电影宣传。
(二)人员构成
军委会政治部电影放映第一、二、三队,在初成立时,编制未定,各队人数不一。第一、二队“男女同队,每队都有三四十人”,而第三队“配备人员较少,也没有女队员参加,全队大约十三四个人”[6]13。至1939年7月总队成立后,各队编制始归统一,每队定编10人,即队长1人,放映员2人,电气员3人,助理员1人,技术练习生1人,公役1人,长伕2人[7]2-7。
根据档案记载,1938年12月第三队初成立时,全队共有13人,即彭介人、董应春、宗定芳、王鹏汉、曾广骥、魏延龄、张凤锦、尹炎、郑天顺、陈鑫堂、李明、张仁谨、周维振[8]6-7。1939年7月电影总队成立后,原属第三队的董应春改任第六队代理队长,王鹏汉、曾广骥、魏延龄、尹炎、李明、周维振六人则先后调往他处工作。第三队队员张凤锦(江苏人),则于该队抵达西安后,离队去延安学习,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次年底仍回第三队。如表1,具体列出1940年1月时第三队正式队员的姓名及简历{3}。
除表列5人外,根据第三队的工作报告,1940年时, 该队当时还增加了李正祥、杨琦(后辞职)两名正式队员,及陶德时、张祖联、王忠诚三名公役人员[9]176-182,但其年龄、籍贯等均不详。另外,第八战区政治部于本年中还向该队派出一名练习生许国权,随队学习放映及电气技术,预备日后派往驻青海的第82军政治部工作。1941年5月16日,第三队离开兰州前往洛阳工作后,彭介人调任第三厅电影放映总队秘书,该队队长改由张凤锦担任。至1944年10月,第三队队长为张凤锦(后于1949年8月兰州解放前夕在兰遇害),队员有邓捷、贾普云、陶得时、张志仁、张肇血、张东化、郑培信、郭树濂、张运升等9人[10]28-33。
(三)经费
据1941年12月第三厅《电影总队三年来的工作报告》:“全总队活动经费每月支一万二千元,每一队仅月支九百五十元至一千二百余元(三十年八月以后,才每队增加事业费二百元)。”[5]150不过,这只是一个概略的说法。从档案记载看,1939年7月电影放映总队成立时,总队全年经费预算为12035.2元。其中,总队部全年经费为2207.2元,每支放映队每月经费为982.8元。这982.8元中,俸给费为472.8元,宣传费为30元,办公费为70元,汽油费(以每月平均放映20次,每次需汽油两加仑计,汽油价格则暂据重庆当时的市价,即1加仑约需7元计)为280元,旅运费为130元[7]2-7。至1940年7月时,由于物价上涨,各队经费均不敷使用,每队每月总经费才增加至1307元[11]20。
由上所述不难看出,包括第三队在内的各电影放映队,其活动经费在当时是比较少的。特别是第三队要在地域广阔而又交通不便的西北四省及绥远开展工作,其经费短缺是可想而知的。
二、第三队在甘青两省的巡回路线和日期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我国抗战进入第二个阶段。国民党最高层提出“政治重于军事,后方重于前方,宣传重于作战,民众重于士兵”的战略方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因此更加重视宣传的作用,强调“宣传即教育”“服务即宣传”“宣传要通俗化、大众化”[12]9-10。鉴于日军在占领武汉后有觊觎西安、兰州之图,西北形势日趋紧张,故军委会政治部有意加强对西北军民的宣传与动员[13]220。第三厅因而确定电影放映第三队的工作区域为陕甘宁青四省及绥远,具体工作则采巡回流动的方式。
不过在后来的巡回实践中,第三队曾于1939年3月底及1941年7月两次赴河南洛阳一带工作,这已超出原定的工作区域。由于现存档案不完整,目前关于第三队在陕西、河南、宁夏、绥远四省的详细情况仍无法弄清。根据近年出版的《郑君里日记》,目前仅知1939年9月17日郑君里率军委会军训部西北战时巡教班抵达宁夏石嘴山渡口堂时,恰遇先前到达该地的电影放映第三队,遂一同前往甘肃兰州[14]169。此后于9月22日晚,第三队在金积堡(今宁夏吴忠市西南),为招待宁夏中学师生,而放映了电影《八百壮士》[14]174。
第三队在甘青两省的活动,则大体可考。概而言之,从1939年10月至1941年5月,第三队除常驻兰州工作及在1939年12月中下旬去过一次平凉外,其主要的巡回行程,即是两次赴青海和两次赴甘肃各县开展工作。
(一)第一次赴青海工作
1939年9月30日,第三队与郑君里率领的西北战时巡教班同车抵达兰州。鉴于郑君里正计划筹拍纪录片《民族万岁》,须前往青海取景,而10月份青海气温已不断下降,过晚抵青则于摄影不利。故他们在兰只休息一日,即于10月2日启程同车前往青海,于10月4日抵达西宁郊区的罗家湾(时为马步芳的兵营),随即展开在青工作。《青海民国日报》同年10月5日报道:“军委会政治部电影放映队第三队一行,昨由队长彭介人率领,随西北战教班抵省。闻该队携有多种有声电影机,此次自绥西最前线工作完毕后,沿途经宁、甘等省来青,颇受欢迎。该队定今下午七时在公共体育场放映,欢迎各界到场参观。”[15]第三队在西宁城内、鲁沙尔(今湟中县鲁沙尔镇)、塔尔寺进行电影放映一月有余后,即于11月8日离开西宁返兰[14]252。
(二)第二次赴青海工作
第一次赴青海结束后,第三队除在兰休整与放映外,还于1940年两次出发,赴甘肃陇南及河西一带工作各数月。但在本年10月,第三厅指令第三队“赴青海工作一月后赴成都”,彭介人以该队前已赴青工作为由而呈请“不必前往工作”[9]176-182,但未获同意,第三队只能筹备再次赴青。当时,第三队与第八战区政治部所属的新西北剧团及有关宣传人员,以及郑君里所率领的西北战时巡教班等一起,联合组成了赴青宣传队,全队共20余人。该宣传队由郑君里任队长,新西北剧团团长兼总导演毛志义、电影放映第三队队长彭介人分任副队长,于1940年12月28日乘车离兰赴青。抵达西宁后,联合宣传队先后在西宁城内、大通、湟源、海东设置局三角城(今海晏县三角城镇)、乐都、民和享堂等地,开展了话剧公演、电影放映、漫画展览、电影拍摄、标语张贴等工作。工作两个多月以后,于1941年2月27日返回兰州[16]148。
(三)第一次赴甘肃各县工作
当时第三队与甘肃省抗敌后援会合组巡回宣传队,全队共计16人(其中第三队7人)。由甘肃省抗敌后援会宣传组副组长文杰任队长,彭介人为副队长,于1940年2月2日离兰,徒步前往临夏、甘南等地下乡宣传。巡回宣传队当时动用省抗敌后援会经费3000元[17],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徒步三千里,经过十六县份、三十四个村镇,遍历回藏同胞居住地区”[18]。这次巡回宣传,第三队到过临夏、夏河(拉卜楞)、卓尼、临潭、岷县、临洮、渭源、陇西、武山、甘谷、天水、通渭、定西、榆中等县城和一些村镇,开展了电影放映、募捐公映、壁报简报与标语张贴、慰劳征属、流动图书馆、社会调查与家庭访问等工作,于同年5月18日返回兰州。
(四)第二次赴甘肃各县工作
第三队首次赴甘肃各县巡回宣传,深得民众欢迎,收效颇大。返兰后,该队即拟定了第二次赴甘肃各县巡回工作的计划,预定赴甘肃河西各县工作数月,报请第三厅电影总队和第八战区政治部获得同意。第三队即与第八战区政治部所属几名漫画工作者,共十几个人,再次组成联合宣传队。他们于1940年6月19日乘车离兰,23日抵达巡回工作的首站酒泉。在酒泉城内、玉门油矿局工作几天后,又在金塔、高台、临泽、张掖、民乐、山丹、永昌、武威、古浪、永登等地,开展了电影放映、抗敌漫画展览、抗建讲座、歌咏教导、标语张贴等工作,于9月30日顺利返回兰州,行程总计达4000余里[19]。
三、第三队在甘青两省的主要活动
第三厅所属各电影放映队的主要任务,即是运用电影这一形式对军民开展抗战宣传。同时,为增强宣传效果,各放映队亦注意运用其他辅助宣传手段。从现有材料看,第三队在巡回甘青两省时,主要开展了电影放映、漫画标语壁报与简报编贴、抗建讲座与街头新闻广播、歌咏教导等工作,以下分别述之。
(一)电影放映
此为第三队所从事的一项最主要工作。要放映电影,首先就要有放映设备。战时我国尚不能自己制造,需全部从美国进口。第三厅成立后,即向美国陆续订购了一批电影放映设备,其中主要是Devry(译名“敌弗来”)200尺放映机、1000尺放映机,交直流发电机等。此外,还有扩音机、变压器、传话器、收音机、留声机、照像机、倒片机、夹片盘、银幕、铁架、皮箱、木箱、皮尺、喇叭、接线等[20]45-49。第三队在巡回甘青两省工作时,即携带有上述成套设备。
影片方面,在1939-1941年巡回甘青两省时,第三队所携带的影片,主要有9部:新闻记录片《抗战特辑》第一集、第五集、第六集,《电影新闻》,卡通音乐片《抗战歌辑》第三集,军事教育片《航空救国》和《防御战车》,故事片《八百壮士》和《保卫我们的土地》。其中,《电影新闻》一种,在第三队的工作报告中,往往写成《抗战新闻》;故事片《保卫我们的土地》,军事教育片《防御战车》,则为1940年10月后第三队所收到的两部新片。如表2,具体列出这9部影片的情况简介{4}。
至于第三队在甘青两省的电影放映方式,绝大多数为晚间露天免费放映,少数为室内专场免费招待放映。露天放映多在比较开阔、能容纳大量观众的公共体育场,学校与部队的操场,各机关门前广场或院内,农村集市或戏台,甚至在黄河边河滩等处举行,这种放映一般对观众无限制。室内放映,则多在兰州、西宁、天水、武威等一些较大县市的电影院、戏院及礼堂内放映,此种放映一般对观众身份和人数有所限制。第三队驻兰和巡回青海、甘肃各县放映时,每次观众人数均有所不同(从数百人直至2万余人均有),但在整体上,多为部队官兵、当地公务员、学校师生、普通民众(市民、乡民)、壮丁与国民兵团、少数民族同胞及外宾等几类人群。其中,又以普通民众、学校师生、部队官兵所占比例最大。
第三队的电影放映,尚有另一种形式,即募捐放映。其名义有“政工号”献机募款,“七·七”献金,筹集慰劳宁绥前线将士基金、慰劳出征军人家属基金、慰劳伤残军人基金,征募前线将士寒衣代金等。此种放映票价低廉,如1939年12月10-13日该队在兰时,曾与甘肃省抗敌后援会联合举行“慰劳出征将士家属募捐公演电影”四天,票价只有3角。据当时报纸报道:“公演以来,以票价低廉,故观众极为踊跃,计公演四日,共售出票二五二五张,合计洋七百五十七元五角。此款待后援会宣传队出发临夏一带工作时,即作为慰劳出征将士家属之用。”[21]在1940年2-5月巡回临夏、甘南工作时,为响应甘青各界宁绥前线慰劳活动,第三队曾于岷县、临洮、陇西等三县举行过募捐放映。其中在陇西县,“特发动陇西各界举行募捐公映电影一天,总得捐款一千元,民众踊跃输捐情形,实为本队出发以来举行募捐公映中成绩最佳者,由此亦可见陇西各界对抗建救亡工作热心一般”[22]35-71。在天水时,该队又“发动慰劳本城一〇七后方医院暨十三残废军人院所有负伤及残废军人募捐”。仅4月17、19两日的募捐放映,就得款2000元,“以一部份款作为充实一零七后方医院伤兵俱乐部之用,另一部用作残废军人组织手工业厂之用”[22]35-71。此一募捐运动在秦安时亦继续发动,但所得款项不详。1940年6月至9月巡回河西各县时,第三队则在武威、永登两县举行过“扩大征募寒衣代金运动”,当时票价为1元。返兰后,第三队本拟继续举办此项募捐公映,“因事实上市区人口之疏散与是项征募工作已由省后援会统筹办理,故作罢”[23]215-216。1941年4月初,第三队曾在兰市各影院举行“政工号”献机募款公映,放映新片《防御战车》,极受观众欢迎[24]。
由于电影在当时西北地区特别是基层尚属新鲜事物,绝大多数民众均为首次接触,不能理解片中内容,故第三队在放映时经常派专人用传话器(话筒)向观众讲解。其惯常做法是:“每次放映时先报告本队出发工作之意义与观电影应用之认识,时或讲述最近抗战形势,与各项抗建问题。放映电影中途及休息时间,因影片原有说明每多不易使民众领悟,故随时利用传话器加以简明之解释,并由本队同志或本队所组成之联合歌咏队独唱抗战歌曲,更有时在放映完毕趁民众情绪激昂之际,领导高呼口号,群众时有感奋而流涕者,其印象为更深。”[25]142-148在少数民族地区放映时,由于语言隔阂,蒙、藏、哈萨克等同胞难以看懂和听懂电影内容。故第三队又聘请当地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学生或其他“懂土语者”,翻译讲解。据报纸报道,该队在甘南拉卜楞寺放映电影和演讲时,“有些地方藏民不能了解,但经用藏语翻译之后,群众兴奋的表示,简直使人感动”[18]。1940年12月底至次年2月,该队第二次赴青工作时,“电影放映及话剧方面,均由懂土语者口头翻译,务使蒙藏同胞究竟明了,所收效果之圆满,实出吾人之预料”[26]。
(二)漫画、标语、壁报与简报张贴
电影放映之外,第三队也比较重视漫画、壁报、标语等文字图画宣传的作用,“因为漫画在教育上和宣传战的部门里,有他特殊的力量,它没有文字语言的限制,无论城市和乡村、识字与不识字的,它都可以把所要告诉的事情赤裸裸的表现在群众的面前了”[25]。第三队在驻地附近,时常举办漫画展览及张贴宣传标语。如1940年2-5月间该队巡回临夏、甘南时,在每县均举行过抗敌画展。同时,“除工作地点经常需绘制墙壁标语外,决定在沿洮天公路旁绘制标语网,整齐严整,形式一律,除使其他工作队有以效法外,深入乡间,以资普遍”。1940年6-9月巡回甘肃河西各县时,该队亦继续举办这种工作:“各工作地点及旅途一带,均有展览宣传,并用扩大器播音号召群众,并由各同志分别辅导解释,观众感觉兴趣,时有因语言口音不同,故常商请当地宣传团体或学生协助,收效益大……各工作地点及旅途一带,绘制醒目墙壁标语,并利用群众聚观之际,附带识字及解释字意工作,是项工作颇使好感,民众有自动义务购油杀猪,以免风吹雨打而消失者。”[25]142-148如在武威,该队就在各通衢街口写制和张贴大幅标语,并在公共体育场墙壁上绘制了一个抗战形势的大地图。亦在街头张贴漫画,并派专人去讲解,“围绕着一群群的人们,望着画图出神,在他们的表情里,知道他们是领会了”[27]。当时武威民众最喜欢的该队漫画,是名为《王老五当兵打日本》的连环通俗画。1940年10月在兰时,该队巡回兰州市郊区乡村工作,于放映电影之外,仍举办抗敌画展和标语张贴[9]176-182。第二次赴青时,第三队共举办画展14天,并在旅途和工作地墙壁上书写醒目的抗日标语,“有汉文的、蒙文的、藏文的,共计44条”,并采录青海各民族民歌15首[16]148。
至于壁报,则张贴不多,其原因在于该队人力不足。如1940年2-5月巡回临夏、甘南时,关于壁报,该队“本拟每到一县出刊一次”,但“因同人等工作纷繁忙碌丰富,加之旅行辛苦,未能如期编刊”。后在抵达定西时,恰遇“五九”国耻纪念日,该队即全体出席该县举行的纪念大会并演讲,“是日更出刊‘五九’反汉奸专号大壁报,引起民众之注意”[28]72-95。
除此而外,第三队在巡回工作时,还利用所携带的收音机及宣传材料,制作张贴《战讯简报》,向基层民众及时传递前线消息,引导民众关注抗战,产生了较好影响。
(三)抗建讲座与街头新闻广播
战时在后方工作的各宣传队与社教队,多开展此类讲座与街头演讲,第三队亦不例外。该队在巡回甘青工作时,“各工作地点及旅途一带,在漫画展览地点设一通俗抗建讲座,讲述各项通俗简单之抗建问题,并能问答,借以引起群众之兴趣,颇受欢迎”[25]142-148。特别是在1940年2-5月巡回时,因甘南各县“以往烟毒泛滥,烟民极多,自中央颁布禁政,此间烟民拘者众多”,“为使烟民知道目前抗战形势,与烟毒为害之深烈,特前往演讲”[29]3-34。1940年10月,该队在兰州市郊的桑园村、金家崖、费家营,亦曾举行过六次抗建讲座,总计民众有1500余人[9]176-182。
1940年11、12月,第三队还曾利用该队所携带的收音机与留声机等设备,在兰州市内的院门口(今中央广场南),试办新闻广播。具体时间为每晚6时,“播送当日新闻半小时,以广宣传,闻并有抗战歌曲及音乐之转播”[30]。试办以后,“听众踊跃,成绩甚佳”[31]。后该WR0wReaqepuh78M1IMrvgQ==队因准备赴青工作,此一广播遂在12月21日结束。
(四)歌咏教导
在战时的西北地区特别是基层,音乐教育人员奇缺,普通民众多未闻抗战歌声,中小学生练习歌咏亦极为困难,开展抗战歌咏教育十分必要。
第三队队员张仁谨,年轻有为,工作努力,并具有歌咏特长,故该队经常派其至巡回地附近学校、部队,向学生、士兵甚至普通民众教唱抗战歌曲。在该队第一次巡回甘肃各县时,张仁谨即在临洮、陇西、甘谷、天水、通渭、定西等县的中小学校教唱,也曾至驻岷县的骑24团、临洮驻军等部队中,开展短期歌咏教育。
在第二次巡回甘肃各县时,第三队继续开展歌咏,“各工作地点及旅途一带,召集该点民众等分别教以抗战最新歌曲,并组织各县歌咏研究通讯网及建立各县联合歌咏队,更经常与是项团体联络并指导之”[25]142-148。据记载,第三队在武威工作时,就曾组织过“晨呼队”,每天早晨在县城大街进行歌唱、呼口号。同时,“负责歌咏的张仁谨同志,更是忙得没有吃饭的功夫,白天按约定时间往中小学教抗战歌曲,晚上又要随着电影放映队报告剧情,在电影休息时要唱歌,并且还要抽暇与工作在此地而爱好歌咏的同志们谈话,研究将一部分新歌留给他们,以便能够继续未竟的工作”。当时该队所教唱的歌曲,主要有《保卫我们的土地》《大同府》《血花》《总动员歌》《保家乡》《洞庭湖》《自卫歌》等10余首。[27]
1940年10-11月,第三队曾为兰州市工合办事处、兰州市工业协会举办过一个歌咏干部训练班,惜具体情形不详。
除以上几种工作外,第三队在巡回甘青时,还开展过流动图书馆、出版《巡宣特刊》、开展社会调查与家庭访问等工作。
四、第三队在甘青两省活动的成绩与贡献
从1939年10月至1941年5月,以彭介人为队长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电影放映第三队,来甘青两省活动。该队先后在青海的西宁、塔尔寺、鲁沙尔、大通、三角城、湟源、乐都、民和,甘肃的兰州、临夏、夏河(拉卜楞)、卓尼、临潭、岷县、临洮、渭源、陇西、武山、甘谷、天水、秦安、通渭、定西、榆中、酒泉、玉门、金塔、高台、临泽、张掖、民乐、山丹、永昌、武威、古浪、永登等县市及一些村镇,进行抗战电影放映、漫画标语壁报与简报张贴、抗建讲座与街头新闻广播、歌咏教导等工作,成绩突出,被当时军委会政治部“记功一次,传令嘉奖一次”[32]63-65。
整体上看,第三队在甘青两省的电影放映等活动,荜路蓝缕,拓荒垦殖,为两省的抗战宣传与动员、社会教育等均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第三队的电影放映活动,受益民众数量较大。由于现存档案不完整,无法准确列出该队巡回甘青电影放映的全部观众人数,但通过该队的工作报告等资料,仍可窥其端倪:第一,1939年10月至11月第三队赴青工作一月余,虽无观众人数统计,但至少当在3万人次以上。第二,1940年12月底至次年2月27日,第三队第二次赴青工作两月余,共计放映电影26场,观众人数为227900人次[16]148。第三,1940年2-5月,第三队第一次赴甘肃各县工作三月余,目前虽缺失2月2日至2月28日在临夏、夏河(拉卜楞)的电影放映观众人数统计,但尚存3月1日至5月18日该队在临潭、卓尼、岷县、临洮、渭源、陇西、武山、甘谷、天水、秦安、通渭、定西、榆中等县的电影放映观众人数统计,为268200人次[33]。第四,1940年6月19日至9月30日,第三队第二次赴甘肃各县工作三月有余,“计放映电影七十次,其他举行抗敌画展及抗建讲座六十余次……沿途更绘制醒目标语计二百余条,抗战形势图及墙壁漫画数十幅……总计此行计宣传群众达五十万人以上”[18]。第五,该队在兰时间较长,前后约为10个月。据该队工作报告,仅1940年10月份,该队即在兰放映14次,观众数为58600人次[9]176-182。如以每月观众5万人次计,则10个月至少有观众50万人次左右。以上五项统计,总计即达152万人次以上。由此即凸现出第三队巡回甘青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其次,第三队在甘青的电影放映,在两省的电影史上亦属较早,它使两省基层的广大普通民众、学校师生和驻军官兵等,首次接触到电影这一现代文化产品,为他们带去了战时难得的快乐。电影传入西北地区较迟,甘肃直到1918年才有首次电影放映,而青海则更迟,至1925年始有。在全面抗战以前,除两省省会以外,可以说,两省基层各县的民众均不知电影为何物。第三队巡回甘青两省数十县市和农村,将电影这一现代文化产品带到基层,县城居民与农村民众“对于这一机械化电气化的有声影片的享受,简直是梦想不到的幸福”[29]3-34。从档案看,第三队当时的公映几乎场场爆满,人山人海。如1940年3月4日,第三队在甘肃卓尼设置局卓尼寺经堂前放映电影《抗战特辑》第五集,“观众因从未见过电影,故有不远数十里而来者,情绪非常热烈,对影片内容与放映机件之清晰更觉满意”。同年3月13日,该队在岷县箭营公映《抗战特辑》第六集及《抗战新闻》,观众达1万余人。次日在同一地点公映,观众数更上升为1.5万人,第三队因此自评:“电影公映全城轰动,盛况空前,其宣传力量之伟大,实堪惊人,工作者精神每因而振奋。”[18]同年4月22日,该队在天水县公共体育场放映《抗战特辑》第一集及《抗战新闻》,观众数竟高达2.3万余人,“观众情绪热烈,批评极佳,其盛况之空前,实打破天水县每次集会之纪录,电影宣传之伟大,已被公认”[22]35-71。在其他各县的放映亦多类此,限于篇幅,此处不能一一列举。可以说,第三队当时的电影放映深受基层民众欢迎,其对甘青两省的电影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再次,第三队通过电影放映、抗敌漫画展览、街头演讲、标语与简报张贴等活动,向甘青两省基层民众直观地展现了日军的残暴,和我军前线将士的英勇抵抗,并介绍了抗战形势,普及了抗战知识,这些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普通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民族国家意识是现代国家存在的根基,但此意识并非国民生而具有,而是后天教育、宣传等社会影响的结果。长期以来,由于甘青二省深居内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教育发展滞后。但第三队的到来,使这一情况有了局部的改观。据该队记述,“在临洮的时候,有三个壮丁在电影上看到前方英勇抗战的事实,感动得要求我们设法送他们到前方去参加抗战”[18]。1940年6月26日,第三队在酒泉东关小教场放映《抗战特辑》第五集,观众约1万余人,“盛况空前,情绪热烈,开酒泉集会人数之新纪录,影片内寇军暴行与国军作战之英勇,使其感动,竟有老妇感动而落泪者甚多”[34]104-132。当时报纸对第三队在武威电影放映的记述,则更为全面、真实,此处可略为引用:“(九月)第七、八、九三晚上是在公共体育场放映给民众看,片子是第五集与第六集,插着《航空救国》的滑稽卡通片……人的洪流不停的涌往影场,真如《河西日报》特写上说的:‘这是抗战以来最大的集会!’广大群众,都是坐在地上,目不转晴的看着听着,聚精会神的几乎透不过气来!敌人的残暴兽行,同胞的号淘呻吟,我将士的英勇抵抗,与国际爱好和平人士的同情援助等,一幕幕的融在同胞们的面前,印在他们的脑海!因为后方的同胞,对于敌人的残暴只是耳闻,并未眼见啊……群众们面部的表情,随着影片而转变!使他们对敌人有了一番重新的认识,于是心理上起了反应,听到影片上说:‘这种残暴,我们若不赶快去抵抗,今天在他们头上,明天也许会到你的头上!’的确,激昂的情绪,和为同胞复仇的决心,深深的表现在大众的面部和拳头!”[27]此段材料真实地展现了第三队电影放映对当时基层民众所产生的强烈震憾与影响。少数民族同胞方面,亦是如此。夏河(拉卜楞)为甘肃藏族聚居地,第三队初抵此地时,当地尚无有影响的抗战宣传,“抗战烽火燃遍了各地,敌人的飞机大炮击破了每一个角落里的沉默,然而夏河,我们除了见到初民时代的百姓牧羊的歌声、牛羊的嘶鸣外,几乎什么也不见”。但是,当该队在此地宣传两个星期后,这里的居民“不但晓得祖国的存亡和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知道只有加紧团结,才能把鬼子们赶出去,这不是夸大宣传,而是事实在告诉我们夏河在动了”[35]。很明显,当民众能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中国抗战的真实画面与真实声音时,其抗敌情绪与国家观念自然呼之欲出了。
总之,从1939年10月至1941年5月,军委会政治部电影放映第三队在甘青两省所开展的电影放映等活动,是我国抗战电影史和西北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队对两省的抗战宣传、社会教育等均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对此史实,今人应予以书写与铭记。
[注 释]
①据笔者所见,目前关于军委会政治部电影放映队的回忆文章主要有:彭介人《抗战时期郭老创办的一个放映训练班》,《新文化史料》1987年第4期;舒文《抗日战争中的电影放映队》,《新文化史料》1994年第3期;《一九四〇年电影放映总队来青海工作一瞥》,《青海文化史料》第1辑,第148-149页,《青海文化史料》编辑部1991年版(注:该文实质所谈的是第三队第二次来青之事,但文中不仅将第三队两次来青工作混为一谈,而且在时间上出现几处表述错误。实际第三队第一次来青工作的时间为1939年10月2日至11月8日,第二次来青工作的时间则为1940年12月28日至翌年2月27日)。研究论文则有:郭洋《电影与抗战动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电影放映队的实践》,《民国研究》2019年秋季号(总第36期);曾祥金《郭沫若与电影放映队关系考——以“二史馆”藏档案为中心》,《郭沫若学刊》2021年第3期;朱柏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队考》,《当代电影》2023年第12期。
②吉光安《民国甘肃影坛实录》(载《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该文对彭介人率领的第三队1939-1941年来兰进行电影放映情况有所介绍,但文中所述第三队在兰放映的电影名称及场次、观众人数等,有不甚准确之处。
{3}本表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一至五队工作人员简历册》(1940年1月),见《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部队职员、官佐员生名册及放映队一至八队工作人员简历表》(1940年1月至1944年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军委会政治部档案(以下简称“二档馆档案”),档号:七七二—2309,第10-13页。
{4}本表据杨燕、徐成兵《民国官营电影发展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157页;严彦、熊学莉等著《陪都电影专史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页;罗静予《谈新闻纪录影片》一文(载《抗战电影》1938年第1期);史东山《关于保卫我们的土地》一文(载《抗战电影》1938年3月第1期)等资料而制成。
[参考文献]
[1]李镇.郑君里全集(第1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6.
[2]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专辑[J].抗战电影,1938,1(01):17.
[3]郑用之.全国的银色战士们起来[J].抗战电影,1938,1(01):6.
[4]彭介人.谈谈电影[N].甘肃民国日报,1940-11-12.
[5]杨邨人.关于军委会政治部电影放映队三年来工作情况的报告(1941.12)[A].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48,150.
[6]彭介人.抗战时期郭老创办的一个放映训练班[J].新文化史料,1987,(04):13.
[7]郭沫若签呈(1939.5.21)[Z].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及所属各队编制表和经常费预算书等有关文书(1940年7月至1941年1月),二档馆档案,档号:七七二—2370,2-7.
[8]军委会政治部电影放映第三队人员名册(1938.12.6)[Z].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所属一、二、三队人员名册和总队编制表及任免各队指导员的文书(1938年5月至1945年12月),二档馆档案,档号:七七二—2367,6-7.
[9]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二十九年十月份工作报告[Z].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一九四〇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报告及第三队会议记录等有关文书(1940.3-1943.12),二档馆档案,档号:七七二—907,176-182.
[10]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卅三年十月份现职官佐员生名册[Z].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部队职员、官佐员生名册及放映队一至八队工作人员简历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档案,档号:七七二—2309,28-33.
[11]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民国二十九年度某月份经常费支付预算书(1940.7)[Z].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及所属各队编制表和经常费预算书等有关文书(1940.7-1941.1).二档馆档案,档号:七七二—2370,20.
[12]第二期抗战宣传纲要[M].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1939:9-10.
[13]李镇.郑君里全集(第8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220.
[14]郑君里.民族万岁——郑君里日记(1939-1940)[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169,174,252.
[15]军委会政治部电影放映第三队来青今晚在公共体育场放映[N].青海民国日报,1939-10-05.
[16]一九四〇年电影放映总队来青海工作一瞥[A].青海文化史料(第1辑)[C].西宁:《青海文化史料》编辑部,1991:148.
[17]发展兰市抗战文化创办印刷厂一所抗敌会第十四次全委会通过[N].甘肃民国日报,1940-02-02.
[18]下乡宣传的经验谈省抗敌后援会昨招待文化界巡回宣传队报告三千里工作[N].甘肃民国日报,1940-05-21.
[19]军委会政治部电影放映三队昨返兰跋涉四千余里宣传成绩美满[N].西北日报,1940-10-01.
[20]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机器零件移交清册(1940.10.14)[Z].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及所属各队编制表和经常费预算书等有关文书(1940.7-1941.1),二档馆档案,档号:七七二—2370,45-49.
[21]募捐慰劳将士电影公演完毕[N].西北日报,1939-12-15.
[22]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二十九年四月份工作报告[Z].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一九四零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报告及第三队会议记录等有关文书(1940.3-1943.12),二档馆档案,档号:七七二—907,35-71.
[23]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二十九年十一月份工作计划[Z].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一九四零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报告及第三队会议记录等有关文书(1940.3-1943.12),二档馆档案,档号:七七二—907,215-216.
[24]政工号献机电影成绩极佳[N].西北日报,1941-04-06.
[25]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二十九年九月份工作报告[Z].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一九四零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报告及第三队会议记录等有关文书(1940.3-1943.12),二档馆档案,档号:七七二—907,142-148.
[26]战区政治部联合宣传队在青工作成绩圆满摄影话剧均收预期之成效[N].甘肃民国日报,1941-02-19.
[27]李云卿.电影放映在凉州[N].甘肃民国日报,1940-10-03.
[28]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二十九年五月份工作报告[Z].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一九四零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报告及第三队会议记录等有关文书(1940.3-1943.12),二档馆档案,档号:七七二—907,72-95.
[29]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二十九年三月份工作报告[Z].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一九四零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报告及第三队会议记录等有关文书(1940.3-1943.12),二档馆档案,档号:七七二—907,3-34.
[30]电影放映队试办新闻广播[N].西北日报,1940-11-04.
[31]电影放映队试办新闻成绩颇佳[N].西北日报,1940-11-07.
[32]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所属各队工作地区行程表(1940.10.14)[Z].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及所属各队编制表和经常费预算书等有关文书(1940.7-1941.1),二档馆,档号:七七二—2370,63-65.
[33]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一九四零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报告及第三队会议记录等有关文书(1940.3-1943.12)[Z].二档馆档案,档号:七七二—907.
[34]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二十九年六月份工作报告[Z].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一九四零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报告及第三队会议记录等有关文书(1940.3-1943.12),二档馆档案,档号:七七二—907,104-132.
[35]张隽.夏河在动了——后援会巡回宣传队通讯之三[N].甘肃民国日报,194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