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财会类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如今的时代,财会类教学中存在教学技术单一、线下“满堂灌”、学生学习被动等问题,财会类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新质生产力,是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为财会类教学改革赋予新的发展动能。从新质生产力赋能财会类教学改革的内在逻辑、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3个方面,探讨新质生产力在财会类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实现新质生产力在财会类教学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输出更多高素质财会数智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改革机制
0 引言
2023年12月21—2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科技创新在产业创新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指出要借助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培育新产业、新模式,并激发新的经济动能,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深刻拓展,更是对习近平经济思想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兼具了理论的前瞻性和实践的指导性。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领域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它反映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的提升,并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为核心标志,展现了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崭新风貌[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将其提升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要继续坚持教育优先,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在当下,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正深刻改变着财务工作的面貌,为财会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与挑战,使其现状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5]。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被首次置于“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实现了一体化的规划部署[1]。报告更是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纳入其中,这不仅赋予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历史使命,而且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指导作用[1]。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在数字时代的大潮中,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必须积极适应社会的深刻变迁,并加速自身的变革步伐,以培养出能够引领和适应未来社会的时代新人。积极开发、探索、升级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的“课堂+线上+实践”的混合式教育模式,通过融合不同教育资源与方式的优势,实现人机协同、时空融合,旨在构建适应终身学习需求的质量保障和认证机制,实现规模化教学下的个性化学习[6]。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高效、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同时确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因此,将新质生产力与财会类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向学生灌输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新理念,以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这一举措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时代的变迁,确保他们能够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中立足。然而,当前的教育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学生,在能力和素质上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出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将新质生产力与财会类教学改革相结合,用新质生产力赋能财会类教学改革,帮助学生完成数字化发展,培育学生成为时代前沿的财会人才。
1 新质生产力赋能财会类教学改革内在逻辑
进入信息智能化时代,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丰富的“Le7dLVVN+MCOfzyMKRSTo7XKeyhqISwNQdXq0mXrEzM=新”,正引申出深刻的“质”,新质生产力提出与兴起为解决财会类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明路。借助大数据、虚拟学习空间等前沿技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育环境,促进个性化教育,优化教育治理,丰富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新质生产力与教育的融合应当以理性的步伐推进,为培养具备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从而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1 新质生产力+财会类教学改革是数字化时代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数字化时代已经全面席卷而来,不仅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变革了各行各业的运作模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无疑成为驱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新质生产力特指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力,它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7]。这种生产力的崛起,不仅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也预示着未来社会经济的崭新面貌。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传统的生产模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财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财会工作的本质,也对财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传统的财会类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财会类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着力培养具备数字化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财会人才,是财会类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新质生产力与财会类教学改革的结合,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财会类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财会类教学改革的实施也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具体来说,新质生产力中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应用于财会类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财会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辅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同时,财会类教学改革也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数字化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财会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在财会类教学中也需要多方面改革来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首先,财会类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思维。在数字化时代,数据是核心,而数字化思维就是如何处理这些核心数据的关键。因此,财会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驱动决策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海量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其次,财会类教学改革的另一重点是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在数字化时代,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财会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其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推动财会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最后,财会类教学改革还要在教学实践环节继续加强。财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财会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未来财会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质生产力与财会类教学改革的结合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选择。通过加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数字化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财会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对未来教育行业的高水平长远发展带来新的动能和契机。
1.2 新质生产力+财会类教学改革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新质生产力与财会类教学改革是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是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具有高效、智能、创新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财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数字化思维、创新意识和跨界融合能力[3]。具体来说,财会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跨界融合能力,能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然而,当前财会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财会人才的新要求。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财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往往滞后于现实需求,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对财会人才的新要求,培养出更多具有数字化思维、创新意识和跨界融合能力的财会人才。这些人才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特别是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学习路径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引领了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这一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获取和传播,使之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这种变革不仅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还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也使知识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随时随地获取所需学习资料,极大地拓宽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此外,新质生产力还为学生拓宽了学习路径。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远程教育、自学平台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
因此,新质生产力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学习路径,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促进了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应该更加重视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充分利用其优势,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能够向单位组织输送的财务人员具备与一流企业相适应的一流财务能力。
1.3 新质生产力+财会类教学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它聚焦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力求实现产业结构的深度优化,推动发展动力的多元化转变,并注重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高质量发展对财会类人才设定了更多、更全面的标准,这些标准不仅要求他们在专业技能上有所精进,更期望他们在综合素质上实现全面提升。一方面,专业技能上,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国际化视野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综合素质上,也要求在职业道德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为了符合这些标准,财会类人才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积极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注重提升自我修养和综合能力。同时,企业和社会应当为财会类人才提供更为丰富的培训和发展资源,以支持他们更好地应对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通过新质生产力与财会类教学改革相结合培养更高素质的财会类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一流财会人才,可以对高质量发展起支持作用。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手段,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有助于提升财会教育的质量。这有助于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的财会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10]。这种方式也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4]。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核心动力在于创新驱动,它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产业革新时代的到来。它不仅强调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更体现了通过产业升级构建全新竞争优势、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眼光。因此,将新质生产力与财会类教育改革紧密结合,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跨界能力的新时代财会人才,对于推动创新产业、新兴产业等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2 新质生产力赋能财会类教学改革作用机制
2.1 劳动者
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具备丰富的生产经验、高级劳动技能和深厚的科学知识。在财会类教学改革中,就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以应对财会领域的快速变化[8]。在财会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关键角色,劳动者这一角色也由教师来进行扮演。新质生产力对教师进行全方位赋能,促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这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技术应用、教学方法、跨学科知识整合、创新思维及专业发展等方面持续更新和提升,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
新质生产力推动教师的教育观念进行跟新升级,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2]。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理解并接受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新质生产力还鼓励教师学习和应用新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以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通过引入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师还能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智慧课堂等新型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教学资源和学习体验。
除此之外,新质生产力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创新,教师需要将财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学习体验。通过整合跨学科知识,教师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还需要改变传统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可以通过开展创新性实验、创造性思维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最后,教师应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培训、研讨会等方式适应教育环境变革,掌握最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2.2 劳动资料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财会类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劳动资料作为教学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经历了显著的赋能与升级。这涵盖了教学所需的物质资源,如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工具、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完善的教学场所和设施,以及非物质层面的教学资源,如专业化教学团队和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新质生产力通过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对劳动资料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升级,为财会类教学的创新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和强劲的动力。特别是在劳动工具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教学工具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平台和人工智能算法,不仅具备处理海量数据、进行复杂分析的能力,还能构建智能化、高效化的教学平台与软件,极大地推动了财会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多媒体工具、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为线下课堂注入新的活力[9]。
此外,新质生产力还推动劳动资料在数字化、智能化与资料整合方面实现升级。在数字化方面,新质生产力在财会类教学改革中,通过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将财会课程相关的教材、案例、视频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还能实现跨平台共享,使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在智能化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智能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如智能财会软件、在线实训平台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会知识,还可以提供实时的数据分析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资料整合方面,新质生产力强调对劳动资料的系统性整合。在财会类教学改革中,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将传统的教学资源与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在财会类教学改革中对教学工具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度赋能。这些先进教学工具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与效率,并为学生带来了更加卓越、高效的学习体验。
2.3 劳动对象
新质生产力强调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对财会类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都提出新的要求,劳动对象也是如此。在财会类教学改革中,学生主要担任劳动对象这一角色,而在社会发展中,学生又担任着劳动者这一角色,这对新质生产力下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一方面需要更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熟悉并掌握大数据分析、信息处理等能力,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财会行业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新质生产力要求财会人才具备更多的新能力,倒逼财会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财会人才。在财会类教学改革中,不能“一头热”,除了教师方面的努力,学生也应主动提升自身素质,积极融入教学改革当中。首先,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跨领域协作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其次,学生还要主动去了解财会行业最新趋势,掌握前沿技术与方法,以应对行业变革;最后,注重数据准确性和安全性,培养数据意识和素养,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
因此,新质生产力赋能财会类教学改革中,劳动对象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对学生这一群体提出的新要求,提高财会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成为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3 新质生产力赋能财会类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财会类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主要通过4个阶段来进行改变。首先是接触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实现理念的转变,消除面对新形势的恐惧心理;其次是应用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主动探索如何将新质生产力与财会类教学改革进行融合,将新质生产力技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用;再次是融合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在教授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跨学科融合,将更多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从而培养素质更加全面的财会人才;最后是完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学改革应打破学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壁垒,三者共同培养高素质财会人才,实现课堂与工作的无缝对接,学生学的就是以后用的。见图1。
3.1 接触阶段:转变理念,应用技术
在“新质生产力+教育”引导下财会类教学改革的起步接触阶段,教师角色和责任都在被重新定义。新质生产力赋能下财会类教学改革“数智人才培育”通路的构建不仅是财会专业知识增长的需求,更是顺应数智化时代发展要求,首先应该引导教师消除技术恐惧心理,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学会接受并掌握最新的新质生产力教育技术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合理运用互联网,充当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其次应该协调好师生关系,学会与新质生产力和谐共处,面对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新变革、新技术、新理念、新业态和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与拥抱;最后要以培养学生成才为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通过技术培训和讲座等形式引导课程教师深刻理解到虽然科技变革教育,但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在整个“新质生产力+教育”改革的全生命周期中,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贯彻“拥抱高新技术,尊重教育本质”的思想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数智人才。
3.2 应用阶段:主动应用,优化进步
在财会类教学改革的探索阶段,必须引导授课教师充分意识到大数据技术的便利性,在教育数据的收集、储存、管理、分析、传播、共享和应用的数据全生命周期中,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颠覆性技术的优势,首先通过使用数据科学和技术,自动跟踪和收集财会类教学的教育互动行为的多角度数据;其次基于这些证据,摆脱过去个人教学经验的限制,利用数据分析精确管理每个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最后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作业,设计科学、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不断优化教育创新,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
此外,利用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教学技术优化财会类课程教学效果也是探索阶段的关键任务。首先要引导授课教师和选课学生充分认识“新质生产力+教育”的优势和它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趋利避害,真正使新质生产力赋能财会类教学改革,进一步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财会人才,发挥育人的作用。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它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麻烦,因此,合理利用科技,发挥其有利的一面,限制不利的一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次要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实现教学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优化教学质量。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机器学习等新质生产力下新技术实现自我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或者与同伴合作,互相探讨。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日常教学实践不断摸索,发现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区别于教师主体的教学优势所在,从而将这些技术化作自身教学工作的有力助手,利用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案,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3.3 融合阶段:协同创新,跨界融合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财会类教学改革的融合阶段,如何处理多学科间的关系,真正实现跨界融合是本研究项目的重要目标。数字化时代教师能力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还需要着重强调自身能力转化升级,培养“管理+教育”“技术+教育”“情商+教育”3个维度的复合能力,培养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批判性思维及协同探索能力。
这也凸显新质生产力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它要求教师在精通财会类课程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需熟悉多学科知识及新质生产力相关技术,并培养“新质生产力+跨界”的教育意识,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适应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借助新质生产力辅助教学与管理,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归纳总结,不断反思,对教学设备、教学用具和教学方案提出创新性建议和改进思路。根据自身需要与专业技术人员合作,落实教学方案的调整工作,使其能够实际执行个性化教学管理任务,提高新质生产力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效率和实用性。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财会类教学改革融合阶段,实现跨学科重构财会类课程体系,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资源,确保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这要求课程体系不仅涵盖传统的财会知识和技能,还要融入信息技术、数据分析、金融工程等跨学科的内容。将信息技术课程、金融经济课程等融入财会课程当中,提升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分析能力、经济分析与预测能力,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完善阶段:打破壁垒,均衡发展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财会类教学改革路径搭建的完善成熟阶段,旨在实现打破学校边界和地区差异的限制,追求学校、社会、政府等各方的协作互助,构建全方位智慧管理教学模式。在财会类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即致力于培养创新实践型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强调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
在打破壁垒方面,需要学校、社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学校方面要加强校际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动财会类专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通过建立联合培养、教师互访、课程共享等方式,促进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社会方面,需要不断推进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通过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政府方面,应切实发挥好引导和支持作用,制定政策鼓励多方参与财会教学改革,并通过财政支持、项目引导等方式,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实习实训、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实际和业务流程,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4 结语
用新质生产力赋能财会类教学改革,是数字化时代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本文中新质生产力赋能财会类教学改革中的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3个方面入手,阐述新质生产力对教师、教学工具与学生3类群体的赋能机制,并从接触、应用、融合、完善四个阶段探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路径。首先,在财会类教学改革中应该消除恐惧心理,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其次,在教学中主动应用新质生产力新技术,并利用新技术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再次,融合阶段中应跨学科构建财会教育新体系,培养全方面高素质财会人才;最后,打破壁垒,畅通学校、社会、企业3个方面的人才循环,使学生能够均衡发展,充分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知,2024(6):4-6.
[2]王欣,刘光强,干胜道.新质生产力赋能财务管理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J].财会月刊,2024,45(9):41-46.
[3]孙安琪,杜宁.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智慧+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4,38(3):71-76.
[4]张继德.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J].财务管理研究,2024(04):1.
[5]唐芊尔,王夏雯.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2024-02-06(013).
[6]张继德,张馨予.人工智能和教育融合背景下财会专业教育嬗变、面临挑战和应对[J].财务管理研究,2022(12):85-94.
[7]马靖杰,陈园,李燕.大数据时代数智化财会人才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2):237-239.
[8]夏会,程平.“三链”融合驱动下高校财会人才大数据能力培养[J].财会月刊,2023,44(14):105-109.
[9]张继德.企业信息系统的“三流合一”到“六流合一”[J].会计之友,2022(5):2-7.
[10]张继德,刘洁,黄思良,等.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综述和展望[J].财会通讯,2023(14):3-9,44.
收稿日期:2024-07-09
作者简介:
张继德,男,1969年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基于信息化的财务管理。
李冠凤,女,2001年生,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