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工行业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行业,是碳排放的重点行业之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三高”行业,特别是化工行业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以万华化学为例,探究其低碳发展的动因和路径,并从财务绩效、碳绩效两个方面分析万华化学低碳发展的绩效,为自身优化发展提出相应建议,同时希望为化工行业企业低碳发展带来参考意义。研究发现,低碳发展对万华的财务绩效在短期内难以产生正向影响,而对万华化学碳绩效能够产生更直接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万华化学;低碳发展;碳绩效;财务绩效
0 引言
低碳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均有利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双碳”目标,该目标的提出,对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具有引领性和指导性作用。化工行业作为低碳转型的重点,碳减排有利于全面提升化工行业的低碳发展水平,是化工行业的首要任务[1]。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规制[2-3]、数字化战略[4-6]、绿色技术[7-9]、绿色金融[10-11]等因素对宏观经济和中观产业低碳发展的影响。也有部分学者从高管意识[12-13]、内部控制[14-15]、股权结构[16-17]、绿色文化[18]等视角研究微观企业内部因素对低碳发展的影响,但以化工行业企业为例研究低碳发展路径及绩效的文献依然有限。基于此,本文以化工行业企业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309(以下简称“万华化学”)为例,结合万华化学低碳转型发展的路径及绩效进行研究,填补了现有研究的空白,为化工行业其他企业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
1 万华化学低碳转型动因
1.1 案例公司介绍
万华化学是一家化工新材料公司,业务涵盖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新型材料四大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在我国化工行业企业排名第3,在全球50强化工名单中的排名第17,在我国化学制品行业企业市值排名第1。
作为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万华化学积极响应国家低碳政策,在探索自身节能减排的同时,积极打造绿色环保产业链。多项绿色创新技术处于行业第一水平,积极布局新能源赛道,建立了电池材料生态圈,打造了新能源电池、汽车内饰、改性材料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开展了多个二氧化碳减排及综合利用等前瞻性技术研究。
1.2 万华化学低碳转型动因
1.2.1 环保规制反向倒逼
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形势,我国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由于碳排放具有负外部性和生态环境自我调节的局限性,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造成污染的企业虽支付了相应的成本,但仍无法通过经济对环境加以补偿。因此,根据“波特假说”理论,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环保法规及规章制度等,倒逼企业主动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活动,推动企业向低碳转型。
国家“双碳”战略为万华化学在新能源、精细化学品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政策,万华化学积极布局环保产业链,实施碳减排策略。
1.2.2 财税政策的正向激励
为促进企业绿色发展,加快低碳转型变革,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对于从事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项目的企业可定期减免或抵免企业所得税,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投资绿色项目的资金压力,同时还通过政府补助等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降低企业占用自有资金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绿色发展成本,企业的绿色投资风险也会843710d755edab39335ba3a8531b67b9随之降低[19]。2022年,万华化学积极投资绿色转型,其在山东园区投入的研发费用约25亿元,享受研发费用税收优惠金额约3亿元;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收5.1亿元。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红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万华化学主动向低碳转型发展。
1.2.3 满足市场绿色消费需求
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最直接的受益人是产业链下游的消费者,随着消费者环保观念的增强,绿色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不得不调整战略,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生产的各个环节,研发环保型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市场绿色消费需求提高的条件下,企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主动与社会绿色观念相吻合,能够促进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万华化学依托产业链和资金优势,研发出可完全生物降解的包装材料,在保证100%生物降解的同时,能够针对客户个性化应用场景提供定制服务,极大满足市场绿色消费需求。
2 万华化学低碳转型路径
2.1 发展绿色能源,实现绿电替代
万华化学作为传统化工行业企业,能源需求量大,而传统能源开采利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要求其必须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因此,万华化学从源头管理碳排放,通过构建绿色电力系统,逐步实现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减量替代,改变单一的火力发电结构,利用合资等方式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形成多轮驱动的供应体系,打造绿色能源体系,实现能源层面的低碳变革和供应保障。预计到2030年,万华化学每年将从清洁能源得到149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减少865万吨碳排放,可实现中国产业园清洁电力全覆盖目标。
2.2 实施数字化战略,实现低碳运营
企业依托互联网平台,按照“数据+平台+应用”的新模式,提高企业对能源、资源和碳资产的数字化管理水平[20]。在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崛起的行业环境下,万华化学S4HANA项目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下应运而生,通过优化生产管理流程降低单位产出成本和能源消耗量。在采购环节,搭建统一提报平台,原材料按照实际需求线上提报,做到实际需求和变更100%可溯源,同时提高沟通协作效率80%;在生产领域,构建了线上供应链协作平台,实现从销售预测到生产安排,再到采购提报协同运营,账单报表一站式处理,消除内部复杂的对账工作,提高了供应链协调沟通效率,进而减少因资源错配造成的浪费。同时,站在客户的角度打造收款平台,实现自助化收款清账,使客户能够更及时了解资金动态,减少双方沟通成本。因此,万华化学通过数字平台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不必要的能源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效率。
2.3 布局低碳产业,增强产业链协同
万华化学不断强化主体创新作用。面对我国“双碳”目标与化工企业“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依托自身优势和国家科研中心支撑,主动助力产业链下游中小企业提高研发能力。自2022年以来,万华化学加大对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布局,继对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铜化集团”)进行并购重组之后,2024年初收购铜化集团控股的安纳达钛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纳达”),此次收购行为是万华化学完善产业链布局的重要举措。安纳达主营业务是钛白粉和磷酸铁锂,其上游是钛白粉行业,下游则是磷酸铁锂电池行业,终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等行业。完成此次收购,意味着万华化学将完善电池产业上游原料产业链,与现有业务具有极强的互补和协同效应,增强其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2.4 打造循环经济,实现低碳闭环
循环经济是指通过环保技术使企业生产活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以达到减少资源浪费,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平衡的目的。万华化学以物理回收、化学回收及使用可再生原材料的方式,不断完善再利用技术,打造绿色循环经济。在物理回收方面,将已废弃的聚碳酸酯(PC)材料回收,经过粉碎、清洗等工序,将其改造成具有环保特性的Waneco rPC材料,其特性满足可再生材料国际认证,可减少20%~50%的碳排放。在化学回收方面,2022年万华化学聚氨酯硬泡回收中试装置开车成功,再生聚醚产能达60吨/年,回收的每吨泡沫大约可实现3万吨的碳减排。
2.5 加大研发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企业低碳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需要人才和资金的支撑,同时技术创新为低碳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近5年来,万华化学研发投入增长率由7.96%上升至30.03%,研发投入主要集中于吸引创新型人才和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公司发展战略提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人才为根本”,积极培育“六有”人才,加大关键人才引进及核心技术研发。截至2022年底,企业拥有科研人员共3 28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57人,硕士研究生1 300余人。近5年,企业科研投入高达近120亿元,为企业低碳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和资金保障。
3 万华化学低碳转型绩效评价
3.1 财务绩效评价
3.1.1 获利能力分析
本文选用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两个指标分析企业的营利能力,见图1。2018—2020年,两个指标均由高值开始逐年下降,2021年出现回升。万华化学2021年和2022年营业利润率虽然低于2018年水平,但分别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1.1%和9.15%,说明在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欠佳状态下,万华化学凭借强大的自我研发能力,不断创新环保技术,积极研发环境友好型材料融入人们生活,使得万华化学产品在市场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但整体来看,万华化学近5年来净资产收益率波动较大,并未表现出较好的增长趋势,究其原因,在于万华化学在低碳发展战略上,始终加大研发投入,且全部费用化处理,从2020—2022年,万华化学研发费用增长率分别为19.84%、55.07%和7.96%,其环保材料、环保技术的研发等都需要一定周期,难以在短期内看到投入成果,其收益在时间上存在一定滞后性。
选取万华化学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对其周转能力加以分析,见图2。应收账款周转率由2018年17.5%下降至2020年的13.67%,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说明万华化学应收账款回收期变长,产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增加,企业的周转能力也受到页面影响。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受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行业企业回款能力下降。2020年后,应收账款周转率出现先增后降,但整体来看是增长趋势,说明万华化学应收账款回收期变短,销售产品能够更快的变现。因为万华化学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致力于使用绿色新材料来研发环保型产品,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为自身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较高的声誉,销售客户的回款意愿增强,使得应收账款周转率提高。在存货周转率方面,2018—2021年一直稳定增长,到2022年出现小幅下降,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存货周转率增加说明万华化学研发的绿色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存货能够更快的销售变现,能够较少库存积压,提高销售收入。
3.1.3 成长能力分析
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来进行分析,见图3。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在2019年出现了负增长,而中化国际作为同行业营业收入排名第二的公司,在2019年也出现了11.22%的负增长,降幅大于万华化学,说明万华化学通过积极布局环保产业链,为顾客提供稳定、绿色解决方案,在行业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体现了公司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2021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是因为新冠疫情期间化工产品供不应求,万华化学通过研发新装置,升级新工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产能大幅提升,获得较高的营业收入增长。在这5年间,净利润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同增同降,2021年,净利润增长率高于营业收入增长率,是因为在营业收入增长的同时,万华化学通过优化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发电、废水废热循环利用等方式,降低了成本开支,导致该年净利润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3.2 碳绩效分析
选取碳投入、碳产出两个维度指标进行分析。其中,碳投入指标有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碳产出指标有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减排量,见表1。在碳投入指标中,2017—2022年,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万华化学与华能集团共同建设的莱州、潍坊等多个海上光伏发电项目及福建海上风电项目等多个清洁能源发电项目获得的清洁电力,减少了传统能源消耗量,实现万华中国产业园区清洁能源覆盖。通过环保技术创新,研发新型高效能设备,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也增加了产能,且大力发展并使用可再生能源使得能源消耗总量减少,这两个方面导致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逐年减少。在碳产出指标中,虽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近两年明显增多,但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17年的4.09吨二氧化碳当量下降到2022年的3.11吨二氧化碳当量,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说明万华化学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贯彻绿色低碳理念,万华化学加入可持续发展—化学联盟(以下简称“Tfs”),对供应商在环境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从数字化采购、绿色循环采购等方面优化管理,减少源头端碳排放量。在生产方面,贯彻落实“可再生、可循环、可降解、可减碳”四大材料解决方案,不断进行低碳领域多元材料科技创新,在增加了产量的同时,并未出现同比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导致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也说明万华化学可持续发展能力得提高并推动其绿色转型。
4 加快万化化学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
4.1 开展多元化经营,优化产品结构
基于上文低碳发展绩效分析看出,万华化学财务绩效虽有一定程度提升,但缺乏相对稳定性,因此万华化学应在现有产品结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经营,优化产品结构。在稳定毛利率较高的聚氨酯系列产品和精细化学品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毛利率较低的石化系列产品的比例,进而提高营业收入。
4.2 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
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公司需要加大推行新型绿色化工技术(如CCUS技术),把可再生、可循环等环保要素作为创新因子,提高企业的成长能力,积极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将技术创新与大数据相结合,开发碳排双控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和废水废气排放处理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推动企业低碳转型。
4.3 发行绿色债券,拓宽融资渠道
万华化学可结合自身财务状况、低碳战略目标、投资项目等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绿色融资工具,为其低碳发展提供低成本融资资金,同时向市场释放绿色信号,提升企业绿色声誉,吸引更多资金流向企业。
5 结语
本文基于“双碳”目标,对万华化学低碳发展路径及绩效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万华化学在环境规制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以及迎合市场需求因素的驱动下,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在节能减排、数字化建设等影响下结合现有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具体展开实施低碳发展路径,包括发展绿色新能源、实施数字化战略、创新绿色回收技术等具体路径。通过低碳发展,万华化学一定程度提升了碳绩效和社会绩效,财务绩效虽有一定提升,但稳定性较弱,需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王道泉,吴颖,李岩,等.石化科研院所绿色企业创建研究与实践[J].化工环保,2023,43(2):276-279.
[2]李毅,胡宗义,何冰洋.环境规制影响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效应分析[J].中国软科学,2020(9):26-38.
[3]刘承毅,李欣.环境规制对高碳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基于数字技术的调节效应[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3,25(3):18-31.
[4]田华文.“双碳”目标下数字经济赋能绿色低碳发展论析[J].中州学刊,2023(9):30-39.
[5]李菲菲,崔金栋,朱增陈,等.我国支柱产业碳中和路径的数字化驱动与协同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24,42(3):64-70.
[6]李涛,郦秀萍,上官方钦,等.中国钢铁行业数字化碳管理发展探讨[J].工程科学学报,2024,46(2):209-217.
[7]陈庭强,何雯,刘梦,等.碳中和背景下绿色化工的技术创新路径研究[J].生态经济,2023,39(12):72-78.
[8]郭克莎,田潇潇.绿色技术与产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J].天津社会科学,2024(2):99-107.
[9]任晓刚,刘菲.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趋势、特征、挑战与路径选择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4,44(3):236-242.
[10]孙英杰,林春.绿色金融如何赋能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提升[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0(3):61-71.
[11]王韶华,林小莹,张伟,等.绿色信贷对中国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4):88-102.
[12]杨红娟,程敬媛.高管团队学术背景对企业低碳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22,38(11):50-55,87.
[13]刘丽娟,任玉强,韩丽萍.高管环保认知与企业ESG表现:基于企业绿色发展的视角[J].会计之友,2024(1):100-108.
[14]耿合江.高管薪酬差距、内部控制与企业绿色创新: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20(18):122-130.
[15]温振龙.高管权力、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绿色环保投资:基于电力上市公司的实证[J].财会通讯,2023(24):49-52,95.
[16]吴树畅,曲迪,郭云,等.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J].财务研究,2023(6):80-89.
[17]程晓多,张立彤,杨博文.股权结构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4(2):136-146
[18]赵春琳,范英杰.企业绿色文化与环境绩效[J].财会通讯,2021(2):40-44.
[19]马晨露.上海石化绿色转型动因、路径及经济后果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3.
[20]戴利研,贺壮.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分析[J].企业管理,2023(2):116-120.
收稿日期:2024-05-15
作者简介:
吴树畅,男,1968年生,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与环境管理会计。
侯佳萍,女,1998年生,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